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张津铭  徐勇  王为  祝文涛  郭风劲  朱波 《骨科》2017,8(5):370-373
目的 观察双膦酸盐对癫痫病人骨质疏松及骨折风险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诊的癫痫病人11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两组:双膦酸盐组55例,给予口服阿仑膦酸钠+碳酸钙/维生素D3,对照组57例,仅给予碳酸钙/维生素D3.测量治疗前后两组病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腰椎及股骨上段骨密度值,并统计骨折情况进行保护效应分析.结果 随访1年,双膦酸盐组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股骨上段骨密度值分别为(27.94±7.97)μg/L、(0.95±0.12)g/cm2,对照组分别为(27.84±7.45)μg/L、(0.91±0.11)g/cm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膦酸盐组及对照组腰椎骨密度值分别为(1.16±0.12)g/cm2、(1.06±0.13)g/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病人发生骨折6例(10.53%),双膦酸盐组中无病人发生骨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膦酸盐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癫痫病人骨质疏松状态,并且可以预防癫痫病人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合并骨折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骨内科住院的86例患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患者42例,年龄(70.38±6.11)岁,不伴骨折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44例,年龄(67.32±8.93)岁.采用美国Norland双光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L2-L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Neck、Troch、Ward''s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并测定身高、体重、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BUN).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比较两组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 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12.40±3.7) ng/ml,较绝经后非骨折骨质疏松患者(16.23 ±4.6)ng/ml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组患者ALT(18.22±8.17) IU/L、AST(20.70±12.67) IU/L、CRE(56.76±11.81)umol/L、BUN(5.20±1.40) mmol/L与骨质疏松组ALT(21.32±12.16)IU/L、AST(22.16±8.36) IU/L、CRE(57.29±13.42) umol/L、BUN(5.2±1.8) 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患者L2-4、Neck、Troch、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分别为(0.75 ±0.19) g/cm2、(0.61 ±0.18)g/cm2、(0.50±0.12) g/cm2、(0.40±0.14)g/cm2与对照组(0.81 ±0.33) g/cm2、(0.67 ±0.11)g/cm2、(0.52±0.10) g/cm2、(0.45±0.1)g/cm2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骨折患者较未合并骨折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瘦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165例资料,男103例,女62例,年龄为49~75岁,平均(64.28±6.12)岁。左髋关节置换88例,右髋关节置换77例。术前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为27~52分,平均(42.18±4.48)分。身体质量指数为19.83~32.37 kg/m2,平均(24.73±2.74) kg/m2。其中,23例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高血压病,28例合并高脂血症。根据术后3年内是否出现假体松动,将病人分为松动组(假体松动,11例)、稳定组(假体稳定,154例)。观察血清瘦素、假体周围骨密度、假体松动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Harris评分等。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假体松动的病人间术前血清瘦素、假体周围骨密度的情况,分析血清瘦素与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临床特征,并探讨血清瘦素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线性相关性。结果 术后第3年,松动组病人ROI 1区骨密度为(0.69±0.14) g/cm3,低于稳定组的(0.78±0.12) g/cm3;ROI 3区骨密度为(1.46±0.22) g/cm3,低于稳定组的(1.62±0.25) g/cm3;ROI 6区骨密度为(1.20±0.21) g/cm3,低于稳定组的(1.40±0.26) g/cm3;以上几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人其他4个ROI区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松动组病人术前血清瘦素为(6.81±1.42) μg/L低于稳定组的(8.45±2.1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8,P=0.015)。术前年龄≥65岁的病人血清瘦素为(8.51±2.13) μg/L,与<65岁的(8.17±2.22) μg/L比较;男性血清瘦素为(8.34±2.17) μg/L,与女性的(8.33±2.19) μg/L比较,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身体质量指数>25 kg/m2的病人血清瘦素为(7.98±2.15) μg/L,与≤25 kg/m2的(8.65±2.16) μg/L比较;术后Harris评分≥80分的病人血清瘦素为(8.09±1.61) μg/L,与<80分的(7.09±1.52) μg/L比较,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血清瘦素与术后3年时ROI 1区和ROI 6区骨密度显著正相关(r=0.167,P=0.032;r=0.212,P=0.006)。结论 血清瘦素水平降低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降低相关,并会导致假体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性骨质疏松合并骨折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5月我科住 院的78例患者,包括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38例,年龄76. 78 ±6.47岁,不伴骨折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40例,年龄 73. 74 ±5. 09岁。采用美国Norland双光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对所有患者进行腰椎L24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Neck、Troch、 Ward三角区)骨密度测量,并测定身高、体重、血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CRE)、尿素氮(BUN)。采用酶 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比较两组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患者血清 25羟维生素D3(16. 11 ±4.46)ng/ml,较老年男性非骨折骨质疏松患者(18. 73 ±6.47) ng/ml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患者 ALT(18. 87 ±6. 83) IU/L、AST(20. 75 ±6. 15) IU/L、CRE (70. 92 ± 12. 25 ) umol/L、BUN (5. 75 ± 1. 4 ) mmol/L 与骨质疏松组 ALT( 19. 17 士 10. 24) IU/L、AST( 18. 50 ±4. 56) IU/L、CRE (82. 22 ± 8. 7) umol/L、BUN (6. 2 ± 1. 02) 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L24、Neck、Troch、ward ’ s三角区的骨密度分 别为(0.81 ±0.21) g/cm2、(0. 68 ±0.15) g/cm2、(0. 74 ± 0. 63) g/m2、(0. 52 ± 0.15) gLm2 与对照组(0.95 ±0.20) g/cm2、 (0.67±0. 09)g/cm2、(0. 63 ±0. 85)g/cm2、(0.54±0.17)g/cm2 相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老年男性骨 质疏松合并骨折患者较未合并骨折骨质疏松患者维生素D缺乏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应用唑来膦酸与降钙素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9年6月到2012年11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治疗610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按照入院顺序及是否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将543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降钙素组325例,2009年6月至2011年4月手术,男107例,女218例; 年龄(75.02±5.65)岁;Evans?Jensen分型:Ⅰ型87例,Ⅱ型136例,Ⅲ型102例;腰椎骨密度平均(0.737±0.08) g/cm2,髋部平均 (0.725±0.05)g/cm2;应用降钙素等治疗。唑来膦酸组218例,2011年5月至2012年11月手术,男82例,女136例; 年龄(74.71±5.32)岁;Evans?Jensen分型:Ⅰ型62例,Ⅱ型91例,Ⅲ型65例;腰椎骨密度平均为(0.738±0.05)g/cm2,髋部平均为(0.722±0.06)g/cm2;术后7d内使用唑来膦酸治疗。两组患者分别比较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骨密度值。采用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评价髋关节功能和疼痛程度。结果 降钙素组随访时间为5~22个月,平均 12.8个月;唑来膦酸组随访时间为4~19个月,平均12.5个月。患者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VAS评分,唑来膦酸组分别为(14.25±1.38)周、(68.88±5.71)分、(0.36±0.55)分;降钙素组分别为(14.39±1.12)周、(69.47±4.60)分、(0.33± 0.48)分;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唑来膦酸组腰椎骨密度平均为(0.76±0.06)g/cm2,髋部平均为 (0.75±0.04)g/cm2,降钙素组腰椎骨密度平均为(0.75±0.07)g/cm2,髋部平均为(0.74±0.07) g/cm2。唑来膦酸组患者术后1 年与术前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两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 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应用唑来膦酸未对骨折愈合和髋关节功能恢复造成影响,术后1年骨密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谢旖静  张鹏  孙伟 《骨科》2019,10(2):140-145
目的 探讨基于健康信念模式(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BM)的康复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病人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行动力髋部螺钉内固定术和髓内钉内固定术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住院病人60例。按入院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给予基于HBM的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前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量表评估病人的功能恢复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并观察两组病人康复治疗前后腰椎正位(L2~L4)、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 BALP)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09,P=0.019;t=2.394,P=0.020);治疗后两组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91,P<0.001);治疗后两组腰椎正位(L2~L4)、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比较,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25,P=0.038;t=2.819,P=0.007;t=2.067,P=0.043);治疗后两组BALP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5,P=0.025)。结论 基于HBM的康复治疗能有效增加骨密度,降低BALP水平,促进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病人的功能恢复,并提高了病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李水霞  李翠翠  郑林宏  慧惠  王红  汪静  胡靖 《骨科》2020,11(6):550-553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护理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椎体成形病人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椎体成形术的435例OVCF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9例,女346例;年龄为(71.0±3.5)岁(60~89岁);T11骨折78例、T12骨折114例、L1骨折134例、L2骨折109例。将2017年接受常规护理的214例病人纳入对照组,2018年接受ERAS护理的221例病人纳入观察组。观察两组病人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 BI)评分、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及病人护理满意度。结果 术后第1天,观察组的VAS评分、Barthel评分分别为(1.73±0.75)分、(81.00±2.00)分,优于对照组的(2.21±0.70)分、(75.82±1.85)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下地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0.11±0.32) d、(3.31±0.50) 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1±0.33) d、(4.09±0.7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观察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为92.31%(204/22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51%(18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ERAS的护理可加速老年OVCF椎体成形病人的康复,提升病人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股骨颈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情况下,比较髋部骨折与无髋部骨折患者的年龄、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 D,了解这些因素对髋部骨折的影响。方法 对137例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进行研究,无髋部骨折组 62例,髋部骨折组75例,检测股骨颈骨密度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比较二组年龄、股骨颈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 无髋部骨折组:年龄:(67. 92 ±8. 52)岁,股骨颈骨密度:(0. 5064 ±0. 0706)g/cm2,T 值:-3. 10 ±0. 60,25OHD: (24. 90 ± 8. 98)ng/ml。髋部骨折组:年龄:(78. 49 ± 8. 52)岁,股骨颈骨密度:(0. 4506 ± 0. 0983 ) g/cm2,T 值:-3. 51 ± 1. 18, 25OHD: (l4.89±8.94)ng/ml。结论 在股骨颈骨密度达到骨质疏松阈值的情况下,髋部骨折患者具有更高年龄,更低骨密度和25羟 维生素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2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先行改良悬吊复位法给予伤椎复位,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47例,男20例,女27例;年龄59~76(69.74±4.50)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2例,T11 7例,T12 19例,L114例,L2 5例;对照组45例,男21例,女24例;年龄61~78(71.02±3.58)岁;骨折椎体节段:T10 3例,T11 8例,T1217例,L1 12例,L2 5例。观察术中骨水泥渗漏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注入量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0(8.45±1.73)个月。观察组2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对照组3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观察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增加(P<0.05),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9.82±2.55)°,低于对照组(15.87±4.60)°(P<0.05),伤椎前缘高度观察组(21.29±3.65) mm,高于对照组(17.16±2.91) mm(P<0.05)。观察组VAS术前(7.32±1.05)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56±1.18)、(1.83±0.67)、(1.27±0.34)分,ODI评分术前(40.12±14.69)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3.76±10.19)、(20.15±6.39)、(13.45±3.46)分。对照组VAS术前(7.11±5.26)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3.82±0.68)、(1.94±0.88)、(1.36±0.52)分,ODI评分术前(41.38±10.23)分,术后1周及3、6个月分别为(25.13±14.22)、(20.61±5.82)、(14.55±5.27)分。两组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均下降(P<0.05),术后两组VAS及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悬吊复位法联合PVP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后凸畸形,改善患者腰椎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低强度激光治疗联合有氧运动对骨质疏松患者骨结构与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低强度激光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密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L1- L4与左侧股骨颈BMD分别为(1.23 ±0.03) g/cm2、(1.01 ±0.02) g/cm2,对照组治疗后的L1-L4与左侧股骨颈BMD分别为 (1.13 ±0.01)g/cm2、(0.94±0. 01)g/cm2,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 BGP 与 U-Pyd/Cr 分别为(5. 78 ±0. 42) μg /L、(36. 9 ±3. 2)nmol/mmol,对照组治疗后的 BGP 与 U-Pyd/Cr 分别为(1. 94 ±0. 32) μg /L、(30. 1 ±2.4) nmol/mmol,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有氧运动结合电刺激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患者的骨密度与骨吸收,对预防患者的骨折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苑博  李凯华  张绍龙 《骨科》2017,8(5):374-378
目的 探讨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双膦酸盐对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346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的时间不同分为1周组(术后1周内开始用药,158例)、1月组(术后1周至1个月内开始用药,86例)和3月组(术后1~3个月内开始用药,102例).对比分析三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情况、平均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手术前后腰椎(L1~4)骨密度值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 1周组、1月组和3月组的骨折正常愈合的比例(91.77%、91.86%和95.10%)、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4.68±3.04)周、(15.22±2.46)周、(14.54±2.88)周]、髋关节Harris评分[(88.27±12.94)分、(86.36±13.16)分、(87.69±11.98)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6个月时,3月组的腰椎骨密度值[(0.7187±0.1084)g/cm2、(0.7604±0.1225)g/cm2]均低于1周组[(0.7606±0.0855)g/cm2、(0.8027±0.1090)g/cm2]和1月组[(0.7533±0.1103)g/cm2、(0.7961±0.0881)g/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1周组腰椎骨密度值在术后3个月时即显著高于术前,而1月组、3月组则在术后6个月时才较前一次有明显升高.三组病人胃肠道反应、发热、肌肉或关节疼痛、再发骨折、内固定松动或移位、内固定感染、断钉等术后并发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术后不同时间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不影响骨折的愈合,而术后早期应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更快地提升病人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鲑鱼降钙素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患者术后疗效及骨密度的改变.方法 45例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0例,女35例,年龄60~83岁,平均(68.5±6.8)岁,按AO/ASIF分型如下:A3型2例,B2型6例,B3型8例,C1型13例,C2型10例,C3型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4例)及对照组(21例),均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经皮克氏针撬拨技术手术治疗,术后研究组予肌注鲑鱼降钙素及口服钙尔奇D600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仅口服钙尔奇D600,两组药物给予时间均为3个月.根据Stewart等改良的Sarmiento评分标准及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分别行影像学及腕关节功能评估,测定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骨密度值,比较两组术后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及骨密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在门诊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 32个月,平均16个月.改良的Sarmiento影像学评分研究组优17例(70.8%),良7例(29.2%);对照组优13例(61.9%),良8例(38.1%).改良的Mcbride腕关节功能评分研究组优16例(66.7%),良6例(25.0%),可2例(8.3%);对照组优7例(33.3%),良9例(42.9%),可5例(23.8%).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研究组(6.5±1.4)周,对照组(8.3±2.1)周,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骨密度术前(0.618 ±0.105) g/cm2,术后药物治疗3个月后为(0.660±0.092) g/cm2,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骨密度术前(0.621±0.085)g/cm2,术后药物治疗3个月后为(0.627±0.089)g/cm2,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3个月时骨密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掌侧LCP结合经皮克氏针撬拨技术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背侧骨块复位满意,固定牢靠,可减少复位丢失、结构性植骨,术后联合使用鲑鱼降钙素抗骨质疏松治疗可增加骨密度,进一步加强内固定效果,促进骨折愈合,提高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脆性股骨颈骨折的股骨颈皮质骨厚度和骨密度变化。方法 对76例病人行股骨近端CT扫描,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42 例,非骨折组34 例。取对侧(正常侧)股骨小转子顶点上方20mm(T20)平面CT横截面影像,计算T20长径和股骨颈寛径皮质比率,作为评估皮质厚度的指标;用DXA测量股骨颈骨密度,了解骨质疏松程度。结果 T20长径皮质比率: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17.57±3.54)% ;非骨折组:(21.64±3.75)%(P =0.000);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组:(25.98±5.51)%;非骨折组:(32.89±5.74)%(P=0.000)。骨密度:骨折组:0.590±0.084 g/cm2 ;非骨折组:0.698±0.138g/cm2, , P <0.000。结论 股骨颈皮质变薄和骨密度降低是导致脆性股骨颈骨折重要因素,T20长径皮质比率和T20股骨颈宽径皮质比率是观察股骨颈皮质骨变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疏松骨骼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对内固定强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取3月龄雌性SD大鼠24只,切除双侧卵巢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3个月后将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右侧股骨髁植入钛合金螺钉后于髓腔内分别注射5 mg、10 mg辛伐他汀或空白PBS缓冲液。术后1个月行骨密度测定、螺钉周围骨微结构定量分析,测定螺钉最大载荷,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BMP-2的表达。结果 辛伐他汀5 mg组、10 mg组骨密度分别为(201±23.3)、(207.9±23.5) mg/cm2,与空白PBS缓冲液组(170.8±13.8) mg/cm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螺钉骨整合率分别为51.4%±3.0%、52.6%±4.1%,较空白PBS缓冲液组(27.3%±4.9%)增加,螺钉周边各项骨微结构指标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螺钉的最大载荷分别为(161.5±9.4)、(161.9±11.4) N,高于空白PBS缓冲液组(145.7±9.6)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P-2的表达较空白PBS缓冲液组增强。结论 疏松骨骼局部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可促进内植物周边的骨整合,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其作用机制与局部注射辛伐他汀促进BMP-2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宁伟宏  徐国柱  王建伟 《中国骨伤》2023,36(11):1041-1045
目的:研究地舒单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行THA术后54例,治疗组25例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年龄(74.3±6.2)岁;对照组29例未接受地舒单抗治疗,年龄(75.2±4.8)岁。术后1周及3、6及12个月各个时间点,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型)测定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并在不同时间点测量骨转换各项指标。结果:术后3、6及12个月对照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5b)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Gruen 1、7区的骨密度在术后3、6及12个月较术后1周(基线)均下降(P<0.05);对照组Gruen 7区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Gruen 1、7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Gruen 1、7区和术后12个月Gruen 1、7区,治疗组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Gruen 1、7区骨密度下降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Gruen 1、7区,术后12个月Gruen 1、7区骨密度下降百分比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提示在使用地舒单抗6个月后,即可降低骨密度丢失幅度,并且该效应可达至术后12个月。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在THA术后,使用地舒单抗可减少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密度丢失,有效抑制骨吸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户外负重有氧运动结合局部肌力训练在老年骨质疏松预防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 月我校附属医院骨外科收治的80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结合局部肌力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仰卧推举力为(31. 9 ±0.3) kg、负重屈肘力为(18. 3 ±0. 1) kg、负重蹲起力为(53. 3 ±0.4) kg、握力为(23. 3 ±0. 4) kg,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两组治疗后BMD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L1-L4为(1. 23 ± 0. 03) g/cm2, 左侧股骨颈为(1.01 ±0.02) g/cm2,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户外负重有氧运动结合局部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同时达到理想的康复目标,具有较高的临床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林澄  陈治军  秦朝生  龙小菊 《骨科》2020,11(5):427-430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滴鼻联合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block, SIFIB)对股骨近端骨折病人术前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60例拟行股骨近端骨折手术的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0.5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1组)、1 μg/kg右美托咪定滴鼻组(D2组)以及给予生理盐水滴鼻的对照组。三组病人入室后分别滴注对应的滴鼻剂,而后行超声引导下SIFIB(0.375%罗哌卡因30 ml),神经阻滞20 min后开始摆体位穿刺。记录滴鼻前(T0)、神经阻滞时(T1)、神经阻滞后10 min(T2)、体位摆放成功即刻(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焦虑评分。结果 T2时,D1组、D2组的心率明显较对照组慢,D2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D1组和对照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D1组和对照组;T3时,D1组、D2组的心率明显较对照组慢,D2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D1组和对照组。结论 股骨近端骨折手术病人麻醉前给予右美托咪定1 μg/kg滴鼻联合SIFIB可获得良好的术前镇静效果,减少病人的焦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宝石CT骨密度(BMD)测量技术对内分泌治疗后乳腺癌患者骨质疏松程度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宝石CT骨密度测量技术和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23例内分泌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乳腺癌患者分别进行骨密度测量,测量部位为腰2椎体,分别比较两种方法在内分泌治疗前及治疗半年后乳腺癌患者的BMD变化,来判定骨质疏松程度,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统计学方法用t检验比较组内差异(P<0.05),用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P>0.05).结果 所有病人经过6个月的治疗,骨密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宝石CT测量治疗前后BMD平均值分别为43.72±18.31 mg/ml、37.18±18.42 mg/ml,明显降低;DEXA测量治疗前后BMD值分别为0.807±0.113 g/cm2、0.76±0.099 g/cm2.两种方法对治疗前后骨密度测量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半年即可引起患者骨质疏松,宝石CT骨密度测量技术对监测内分泌治疗患者的骨密度变化是一种简单且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金天格胶囊在治疗骨质疏松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00例骨质疏松患者按照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碳酸钙D3治疗,观察组在服用碳酸钙D3的基础上再给予金天格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骨密度改善情况及有效率。结果 ①两组患者治疗后第二腰椎、股骨大转子骨密度均有所改善,观察组骨密度改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有效率为76%,明显髙于对照组的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天格胶囊在治疗骨质疏松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rhBMP-2体外诱导骨质疏松大鼠BMSCs成骨及VEGF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军  王云  鲍小明  卫鹏斌  张民 《中国骨伤》2015,28(5):446-449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骨质疏松时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外成骨及成骨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为骨质疏松证的防治提供新的方法。方法:将20只6月龄,体重(300±20) g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术后3个月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大鼠全身骨密度并与术前比较,确保造模成功,并运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骨质疏松大鼠BMS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BMSCs形态。随机把骨质疏松大鼠BMSCs 第2代(p2)细胞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加入完全培养基(含rhBMP-2)、成骨诱导液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钙结节的形成,酶标仪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及RT-PCR法检测VEGF的表达量。结果:(1)大鼠全身骨密度:手术前后大鼠全身骨密度分别为(0.179±0.007),(0.158±0.006)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0,P<0.05).(2)茜素红染色:BMSCs(P2)成骨诱导2周后实验组染色效果明显强与对照组。(3)碱性磷酸酶活性:BMSCs(P2)成骨诱导2周后碱性磷酸酶活性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62±1.27),(8.62±0.93) μg/pro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09,P<0.01).(4)BMSCs(P2)成骨诱导2周后VEGF表达: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723±0.143,0.950±0.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62,P<0.01).结论:rhBMP-2能提高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BMSCs的体外成骨能力,可促进成骨因子VEGF的表达,调控VEGF的表达可能是骨形态发生蛋白-2参与骨代谢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