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应对方式、自尊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起病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110例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病例组)以及142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item Short Form,CTQ-SF)、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评估,并对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的评定.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病例组CTQ-SF总分及其各维度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更高(P<0.05),SES 评分更低(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SAD分与CTQ-SF总分及其各维度分、消极应对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积极应对分、SES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童年期虐待水平、情感虐待(EA)、情感忽视(EN)、消极应对、自尊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因素,且CTQ-SF总分、EA分、EN分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起病年龄成显著负相关(P<0.01),EA、EN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童年期虐待水平、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消极应对、自尊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是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保护因素,且童年期虐待经历越多,其起病年龄越早,经历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越多,其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焦虑症患者儿童期被忽视、父母教养方式与完美主义特征及其关系。方法: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儿童被忽视量表、中文Frost多维度完美主义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对76例焦虑症患者(焦虑症组)和8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焦虑症组被忽视量表及完善主义问卷的各个维度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上焦虑症患者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维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情感温暖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焦虑症严重程度与儿童时期被忽视、父母教养方式及完美主义存在明显相关性(r=0.698~0.945,P均0.05)。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症之间存在中介效应,6个维度的中介效应模型的平均效应值为0.09、0.10、0.09、0.03、0.08、0.06。结论:焦虑症患者儿童期存在被忽视,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完美主义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症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儿童期虐待对新兵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对505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CTQ-SF)、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评定。结果遭受儿童期虐待的新兵在应付方式选择及社会支持上显著低于无虐待组(P〈0.05)。简单相关分析显示儿童期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总虐待分均与积极应对呈负相关(P〈0.01);儿童期经历过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均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P〈0.05,P〈0.01)。儿童期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及总虐待分均与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呈负相关(P〈0.01);儿童期经历过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性虐待、躯体虐待、躯体忽视及虐待总分均与主观支持成负相关(P〈0.05,P〈0.01)。情感忽视、躯体忽视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00,P=0.003);虐待总分、情感虐待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32,P=0.026),与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00,P=0.011)。结论儿童期遭受虐待的新兵在应对方式上往往采取消极应对,且社会支持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单亲家庭入伍士兵儿童期虐待情况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法对南京军区某部310名入伍新兵进行儿童受虐问卷(CTQ-SF)、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 单亲家庭组CTQ-SF中虐待总分、情感忽视、躯体忽视评分均明显高于非单亲家庭组(P<0.05,P<0.01);单亲家庭组SCL-90中精神病性因子评分明显高于非单亲家庭组(P<0.05);单亲家庭组儿童期虐待总分与SCL-90总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P<0.01).结论 单亲家庭的新兵儿童期遭受更多的忽视,且儿童期虐待会对心理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的家庭三角关系特征。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焦虑障碍患者86例,年龄≤18岁,同时以性别、年龄相匹配选取正常对照120例。采用家庭三角关系问卷及一般人口学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病例组的家庭三角关系问卷评分、因子"替罪羊"和"跨代联盟"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好的家庭经济状况(OR=0.75,95%CI:0.42~0.90)是青少年焦虑障碍的保护性因素;而替罪羊(OR=1.112;95%CI:1.03-1.32)是诱发该障碍的危险性因素。结论焦虑障碍青少年群体具有不同于非焦虑障碍患者的家庭三角关系特征,家庭关系中父母对孩子负性的情感关注与青少年焦虑障碍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不同创伤类型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早年创伤问卷简表中文版(ETI-SF)、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对2 402名上海市中心区3所学校中预初至初二的学生施测。结果:有创伤经历者有更高的焦虑和抑郁检出率(χ~2=90.48,χ2=45.51;均P=0.00),在普通创伤得分上焦虑抑郁共存组与单纯抑郁组无差异,在其他各创伤因子上焦虑抑郁共存组得分均高于单纯焦虑组与单纯抑郁组(P=0.00~0.0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除性创伤外,情感虐待、躯体虐待和普通创伤均与焦虑/抑郁关联,标准化回归数(β)分别为0.341/0.443,0.14/0.119,0.07/0.078(P均0.01)。结论:情感和躯体上的虐待,以及丧失等普通创伤均与初中生的情绪障碍存在较大相关性,其中情感上的虐待和忽视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童年期创伤和神经认知功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风险的交互效应。方法:采用中文版本的童年期创伤问卷-简版(CTQ-SF)及计算机自动化成套剑桥神经认知测试(CANTAB)对146例首发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141名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童年期创伤及神经认知功能评估;采用中介分析,将神经认知功能作为中介变量,探索童年期创伤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结果:患者组在CTQ-SF中的情感虐待(28.8%)、情感忽视(54.1%)、躯体忽视(41.8%)及性虐待(21.2%)的童年期创伤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23.4%、19.1%、9.2%)(P均0.05,经过多重校正);患者组CANTAB中38个神经认知功能测验结果显著差于对照组(P均0.001);进一步分析成功地建立了27个有统计学显著性的中介模型;童年期创伤主要通过影响延迟匹配(DMS)、快速视觉信息处理(RVP)两个认知范式的相关指标影响精神分裂症发病,其平均因果效应为情感虐待(0.0054~0.0078)、情感忽视(0.0035~0.0107)、躯体忽视(0.0060~0.0147)、性虐待(0.0162)(P均0.001,经过多重校正)。结论:童年期创伤可通过影响神经认知功能升高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对于成年后自杀可能性的影响.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18岁的天津市区居民564例,使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自制自杀态度量表作为工具进行调查.结果 男性被调查者儿童期躯体虐待评分高于女性(P<0.01),女性被调查者儿童期情感忽视评分高于男性(P<0.05).男性有自杀意念人数显著低于女性(P<0.05).相关分析显示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与被调查者的自杀意念呈负相关(P<0.01);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及性虐待与被调查者自杀未遂呈负相关(P<0.05,P<0.01);而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与被调查者的自杀接受程度呈正相关(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情感虐待、性虐待和情感忽视为被调查者自杀意念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成年人的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及自杀接受态度与其儿童期虐待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患者儿童期虐待、冲动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对1 864名服刑人员应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4版(PDQ-4)进行评估,对筛选出的BPD患者应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Barratt冲动性量表第11版(BIS-11)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有163名服刑人员符合BPD;其中90人有自杀意念(SIOSS≥12分)。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儿童期情感忽视对自杀意念具有直接效应,并通过无计划冲动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效应;儿童期情感虐待通过注意力冲动对自杀意念产生间接效应。结论:BPD患者自杀意念的形成与儿童期虐待、冲动性的部分因子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学生儿童期虐待、自尊、自我效能感与焦虑抑郁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某医学院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使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自尊量表(SES)、一般自我效能感(GSE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焦虑自评量表等问卷进行现场测试,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7.0作路径分析。结果:儿童期虐待对焦虑、抑郁有直接正向影响(Sβ=0.342,0.389;P<0.01),对自尊、自我效能感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130,-0.148;P<0.05);自尊对焦虑、抑郁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061,-0.217;P<0.05),自我效能感对焦虑、抑郁有直接负向影响(Sβ=-0.133,-0.087;P<0.05)。结论:自尊、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儿童期虐待对医学生焦虑、抑郁症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