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踝关节骨折固定后遗留下胫腓前韧带损伤,用锚钉加强修复结合螺钉固定的有限元模型,比较其受力及变形情况.方法 选取1例正常男性青年志愿者踝关节CT图像,建立踝关节骨折固定后遗留下胫腓前联合损伤有限元模型,对损伤模型置入锚钉固定为实验组,使用螺钉固定为对照组.通过有限元分析计算,观察两组模型在各种载荷工况下的最大应...  相似文献   

2.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如诊断或治疗不及时,常易引起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踝关节不稳定等后遗症,目前对于双股带线锚钉系统能否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尚无明确报道。目的:回顾性分析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30例,随机分2组,每组15例。试验组采用双股锚钉线固定下胫腓联合,对照组采用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术前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踝关节术前肿胀程度,拍摄踝关节三维CT以及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术后1d及1.5,3,6,12个月拍摄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并评估术后3,6,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感染、骨不连、锚钉松动等并发症;②术后3,6,12个月时,2组之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2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③术后1年内,试验组有5例(3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对照组有2例(13%)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④结果表明,双股锚钉线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但患者术后发生下胫腓联合再分离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几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3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观察组1)以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观察组2),对比分析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固定内外踝,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组骨愈合时间、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固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愈合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组及固定内外踝,下胫腓克氏针外定手术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外踝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下腓联合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效果较好,而且骨不连发生率和二次治疗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背景: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的螺钉置入存在较多的争议,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逐渐发展,有限元法被不断应用在骨科领域中,该技术的可靠性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目的:通过建立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单枚下胫腓联合螺钉不同角度置入固定下胫腓时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基于健康志愿者断层CT图像基础,利用Mimics软件、Geomagic St...  相似文献   

5.
背景:以往采用门钉、钢丝、聚酯双股线加钮扣等方法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存在固定不确切,再次分离发生率高等问题。目的:对比观察新型自制可调套式栓钉与普通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03/2008-09南京市第一医院和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13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其中66例采取新型可调套式栓钉固定,47例采取普通螺钉固定。根据临床标准评估两种固定方式的优质率与优良率。结果与结论:94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11年,X射线平片显示94例患者均骨折愈合。除开放性伤口外,其余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滑囊炎及感染发生。新型可调套式栓钉治疗者中优49例,良4例,差1例,优质率为91%,优良率为98%;普通螺钉治疗者中优30例,良6例,差4例,优质率为75%,优良率为90%。两组优质率和优良率差异均显著性意义。提示运用新型可调套式栓钉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相对于普通螺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能更好地恢复胫腓间正常解剖结构,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可吸收骨螺钉内固定与带线铆钉缝合下胫腓韧带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对2012年以来手术治疗的26例下胫腓联分离患者,于下胫腓联合上2 cm平行于胫距关节面固定胫腓联合,术中解剖下胫腓前韧带,以带线铆钉缝合。随访2~5个月,平均3个月。结果踝关节功能根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优18例,良7例,差1例,优良率96.2%。结论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术中以可吸收骨螺钉内固定,带线铆钉缝合下胫腓前韧带,受诸韧带愈合或瘢痕粘连形成影响,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7.
背景:评估胫腓骨韧带联合的解剖复位对于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十分重要,而研究中复位不良发生率的巨大差异可能是由于对复位不良的测量方法和定义不一致造成的。目的:观察踝关节骨折螺钉固定术后和螺钉取出后1年下胫腓联合复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评估下胫腓联合复位不良的发生率。方法:纳入29例接受胫腓骨螺钉固定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在骨折手术6周后取出下胫腓联合螺钉。使用CT扫描图像评估在骨折术后2周内和螺钉取出后1年的下胫腓复位情况;测量两侧胫腓骨前后距离的差异,以及前后腓骨平移和腓骨旋转情况。结果与结论:①患者联合固定术后平均前胫腓距离为(0.8±1.4) mm,螺钉移除后1年增加到(1.8±1.1) 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在下胫腓联合固定术后,4例踝关节前胫腓骨距离复位不良,其中3例增宽,1例过紧;在螺钉取出后1年时间里,有8例踝关节复位不良,所有韧带联合都在扩大;其他测量值不随时间而变化;③不同复位不良定义方法下,联合固定术后复位不良的发生率为10%-51%,螺钉取出后1年发生率为20%-62%,此次研究与其他学者的结论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0.03);④提示在取出胫腓螺钉后1年内,前胫腓距离变宽,而其他方向的平移和旋转差异不大;不同观察者测量的重复性良好,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导致复位不良的发生率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正确诊断及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恢复踝关节的生理功能。方法 63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使用螺丝钉、克氏针、张力带或普通钢板固定。分离的下胫腓关节用长螺丝钉、松质骨螺钉或骨螺栓固定。结果 随访时间1—5年,优38例,良1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应力位或双踝关节对比摄X线片,可避免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漏诊;按照Davis—Weber和Lau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指导临床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固定时保持踝关节于中立位,术中应注意下胫腓关节固定的松紧度,外踝骨折必须做到解剖复位,以维持踝穴的正常宽度;内固定物应尽早取出,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一种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传统下胫腓钩(OSH)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解放军第175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的51例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对入院日期为奇数的27例患者采用ESHP治疗(ESHP组)、为偶数的24例患者采用OSH治疗(OS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1年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比较两组患者优良率。结果 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术中出血量(22.5±5.6)mL,少于OSH组的(28.5±6.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93,P<0.05);而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71、0.539、-0.476,P值均>0. 05)。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36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期间骨折均一期愈合,未发生感染、骨不连、骨折畸形愈合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ESHP组和OSH组患者均于术后8个月~1年取除踝关节骨折钢板及下胫腓联合内固定物,取除术后均未出现下胫腓联合再分离及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术后1年按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定,ESHP组优23例、良4例,优良率100%(27/27);OSH组优13例、良10例、差1例,优良率96%(23/24)。ESHP组优良率高于OS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9,P<0.01)。结论 相比传统OSH,ESHP更符合下胫腓关节的微动生理特点,在促进下胫腓联合韧带的修复及踝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背景:尽管传统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可取得较满意效果,但是刚性内固定方案易于限制踝关节活动,延迟骨折愈合;而弹性内固定更加符合人体力学结构,在踝关节骨折患者中凸显独特优势。目的:对比弹性固定与螺钉坚强固定治疗合并下胫腓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衡水市人民医院108例伴下胫腓不稳定的老年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案分为螺钉组和弹性内固定组(n=54),分别行传统螺钉内固定及弹性内固定治疗。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手术效果、经济学效益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对比手术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及踝穴宽度、深度、下胫腓间隙。结果与结论:(1)弹性内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短于螺钉组,操作角度大于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螺钉组(P <0.05);(2)术后3 d弹性内固定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8水平低于螺钉组(P <0.05);(3)术后6,12个月两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高于术前,下胫腓间隙、踝穴深度及宽度低于术前(P <0.05),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4)术...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Suture-Button固定:为缝合纽扣钢丝线缆系统固定,该固定方式强度不仅跟螺钉一样,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允许一定程度下胫腓联合生理微动,无须二次手术取出,不存在植入物疲劳。 螺钉固定: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并且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已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但仍有许多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如螺钉内固定的取出、螺钉置入等。 背景:在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治疗中,Suture-Button固定技术可取得与螺钉相似甚至比螺钉更好的疗效,但其并不能完全恢复损伤前的解剖复位和活动度,所以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最佳治疗方案仍存在争议。 目的:系统评价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方法:通过检索EMBASE、Cochrane 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集2005年1月至 2019年1月公开发表的有关Suture-Button固定与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研究,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相关资料,利用RevMan 5.3软件对所有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了12篇研究,其中4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总共564例患者,其中试验组进行Suture-Button固定,对照组进行螺钉固定;②Meta 分析显示:试验组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WMD=-1.50,95%CI(-2.08,-0.92),P < 0.05],术后3,6,12,24个月的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WMD=6.50,95%CI(3.41,9.58),P < 0.05;WMD=2.87,95%CI(0.75,4.98),P < 0.05;WMD=2.67,95%CI(0.09,5.24),P < 0.05;WMD=5.79,95%CI(1.41,10.18),P < 0.05],两组手术时间、末次随访下胫腓重叠距离、末次随访下胫腓间隙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结果表明与螺钉固定相比,Suture-Button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完全负重时间更早,且不用考虑螺钉断裂在手术的风险,其是除了螺钉技术之外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另一种有效方式。ORCID: 0000-0003-2787-0498(田晨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分离采用新型内固定术式———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ook -platefixation ,HPF)的生物力学特性 ,与螺钉、钢板和带钩固定器三种内固定方式比较 ,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新鲜成人尸体足标本 6具 ,运用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和压敏片技术 ,测量不同内固定术式的远端胫腓骨强度、应变、负重面积、接触应力和足弓承载能力及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结果 新型下胫腓钩板固定器内固定术式无论在胫腓骨强度和刚度、负重面积、接触压力、足弓的变形、移位强度和刚度、承载能力以及踝关节的稳定性方面均优于其它三种内固定术式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下胫腓钩板固定器 (HPF) ,既有利于提高生物力学性能 ,又有利于改善踝关节的稳定性 ,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可减少一次手术 ,避免了断钉等并发症 ,且能有效地提高足部承载能力 ,是下胫腓联合分离内固定的一种优良术式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临床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型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可以采用外科内固定方式,内固定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以往大多使用金属拉力钉,但存在断钉等风险。 目的:探讨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在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63例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外科内固定治疗,按照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分为金属拉力钉组32例和可吸收螺钉组31例。于腓骨下段外侧做切口对骨折端予以复位,并利用钢板进行固定,并分别利用传统金属拉力钉和高分子可吸收螺钉进行固定。内固定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和临床效果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可吸收螺钉组患者平均下地活动时间和内固定后住院天数均显著少于金属拉力钉组(P < 0.05)。两组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Jackson)较固定前均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吸收螺钉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金属拉力钉组(P < 0.05)。内固定后随访12个月,金属拉力钉组有1例患者出现螺钉断裂,可吸收螺钉组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2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等情况。结果证实,利用高分子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性不稳定踝关节骨折可以获得较之传统金属拉力钉更好的应用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下胫腓联合韧带对维持踝关节稳定性的作用较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但单独对下胫腓前韧带、骨间韧带、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的生物力学研究报道较少.目的:建立一个包括下胫腓联合韧带、胫腓骨远端及距骨的踝关节三维有限元的仿真模型,研究下胫腓联合韧带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基于计算机断...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下胫腓联合损伤传统手术方法创伤大,不能很好地完成韧带的修复,而缝合锚对于韧带修复、重建韧带与骨连接有较为明确的疗效。 目的:观察缝合锚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与拉力螺钉内固定对比。 方法:采集8具新鲜踝关节标本,运用生物力学实验行应力分析,分别应用缝合锚技术、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较2种方案的应力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性能。 结果与结论:应用缝合锚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等生物力学性能优于拉力螺钉内固定,两者强度和刚度值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而应力遮挡率缝合锚技术比拉力螺钉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下胫腓联合分离位移缝合锚技术比拉力螺钉小,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采用缝合锚技术能实现弹性固定生理重建的目的,不但固定强度高稳定可靠,而且创伤小,无需二次取出手术,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一种优良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下胫腓联合的各条韧带具有不同的生物力学作用,在踝关节活动过程中下胫腓联合存在微动,并且下胫腓联合的损伤与踝关节体位和受力方式有关。关于下胫腓联合的最优固定仍存有争议,下胫腓联合的畸形复位会导致踝关节压力分布异常,弹性固定可能更符合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回顾下胫腓联合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旨在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合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自1989年至1993年,我科对65例踝部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现将临床诊断与治疗情况及其效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男44例,女21例。年龄15~52岁,平均30.4岁。开放性骨折脱位10例,其余为闭合性损伤,陈旧性踝关节骨折脱位3例,双踝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54例,外踝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10例,外踝骨折伴下胫腓分离内侧副韧带断裂1例。右侧30例,左侧35例。就诊时间2 h-9月。平地行走不慎摔倒伤及踝关节13例,骑自行车与他车撞击或不慎倒地伤及踝关节37例,行走和骑车被他车撞击致伤8例,砸伤4例,坠落伤2例,绞轧伤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复位施加压力与位移变化的关系,探索最佳复位力度。 方法 选取10例新鲜冻融尸体小腿标本,解剖下胫腓联合复合体,依次切断下胫腓联合前方结构(下胫腓前韧带)、后方结构(下胫腓后韧带和下胫腓横韧带),以及下胫腓联合上方10 cm的骨间膜,在同一标本上建立不同程度的下胫腓损伤模型,每个模型分别接受CT扫描,通过Mimics软件测量外踝嵴(A)和内踝表面中心(B)在不同模型中的距离。循AB连线方向复位,记录位移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结果 分别切断下胫腓前联合、前后联合、前后联合及上方10 cm骨间膜后,AB平均距离均有增大,与下胫腓联合完整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每组损伤模型间AB距离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使用生物力学压力测试仪测出下胫腓解剖复位所需压力为40~70 N。下胫腓前后联合断裂复位所用压力与单纯下胫腓前联合断裂复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胫腓前后联合及上方10 cm 骨间膜断裂复位所用压力与下胫腓前后联合断裂复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单纯下胫腓联合前韧带断裂复位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下胫腓联合不同程度损伤后,下胫腓之间分离的距离较完整时存在显著性差异,需用不同大小的力量进行复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胫腓分离并内(外)踝骨折的手术时机选择和不同的手术方法。方法36例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的部位,我们采用:①单纯螺丝钉固定下胫腓分离;②用克氏针、钢丝行张力带固定下胫腓分离合并内踝骨折;③下胫腓分离合并外踝骨折,采用1/3管型钢板固定外踝及下胫腓联合。结果 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定方法,优32例,关节活动正常;良2例;差2例。结论 根据具体伤情,选择合适的时机和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下胫腓分离并内(外)踝骨折,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 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