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蚀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导管射频消蚀治疗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缺乏大样本评价。该文介绍26例ILVT病人行射频消蚀治疗的经验。26例均为男性,年龄36±11岁。21例在室速发作中行激动标测与消蚀,即在左侧室间隔寻找心室波前有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ms以上的高频、低幅电位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消蚀靶点;5例因导管机械刺激终止室速或室速诱发后不能持续而采用起搏标测。26例病人全部一次消蚀成功,平均随访4个月,1例2个月后复发再治成功,无并发症。平均消蚀术时间1.6±1.1小时,X线照射时间26±16分钟,放电次数为4.0±1.8次,放电功率10~30W。成功消蚀靶点全部在间隔后半部分,主要位于间隔中部。结果表明射频消蚀治疗ILVT安全、有效,可作为这类病人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功能性频发单源室性早搏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92例,其中单纯室性早搏组141例、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组51例,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室性早搏数量及来源、是否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等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单纯室性早搏组比较,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组男性更为多见(P0.01),体重指数更高(P0.01),室性早搏总负荷量更大(P0.05),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更高(P0.01)。结论:无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中,男性、室性早搏总负荷量较大、体重指数较高、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高危因素。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行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 功能性频发单源室性早搏成功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192例,分为单纯室性早搏组和左室扩大组,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室性早搏数量及来源、是否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等特点并进行比较。 结果 与单纯室性早搏组比较,左室扩大组男性更为多见(60.78% vs.34.75% P<0.01)、体重指数更高(25.22±4.31 vs. 22.94±3.85 P<0.01)、室性早搏总负荷量更大(836.19±345.61 vs 762.12±165.71 P<0.05)、合并室性心动过速的比例更高(60.78% vs.18.44% P<0.01)。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行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有效。 结论 室性早搏性心肌病较为常见,无其它器质性心脏病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中,男性、室性早搏总负荷量较大、体重指数较高、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可能是室性早搏性心肌病的高危因素,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可行,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对 19例 IL VT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在心动过速时标测最早出现的 P电位 ,并以此处为靶点进行消融。 19例中 ,心动过速起源于左室间隔面者 18例 ,左室流出道 1例 ;有 17例标测到 P电位 ,较体表心电图 QRS波群平均提前 2 4.7± 9.0 ms,均为起源于间隔部位者 ;另 2例标测到提前出现的 V波 ,分别提前 10 m s和 2 0 ms。射频消融治疗的总成功率为 95 .2 % ,复发率 5 %。采用激动标测寻找最早 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是提高消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性,37岁。一个月前因隐匿性左侧旁路合并顺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我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出院半个月后反复发作心悸、胸闷、头晕,持续时间数小时不等,可自行终止。此次因心悸、头晕、胸闷6h来我院急诊。体格检查:心率187次/min,心律齐,血压90/60mmHg(1 mm Hg=0.133kPa)。查心电图(图1).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进行分析,25例有室性心律失常(VA),2例猝死.≥Lown2级者血浆钾和镁浓度均较<2级者低,EF与VA级别及24小时室早数(VPC/24h)呈负相关(P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8.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临床多发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 ,近年报告导管射频消融 (RFCA)治疗IVT效果好[1 - 4 ] 。我院自 1993年开展RFCA以来治疗IVT 45例 ,43例获得成功 (95 6 % ) ,兹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45例IVT ,男性 32例 ,女性 13例。年龄10~ 5 9(31 8± 13 1)岁。患者入院后经体格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二维超声心动图等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结构改变。全部病例心室晚电位检查阴性。  IVT发作时常规心电图 室性心动过速平均心率 140~2 30 (182± 2 8)次 /min ,2 5例呈右束支阻…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临床多发生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主要有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已成为治疗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1999年5月至2003年1月进行的IVT、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导管消融1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共12例特发性室速/室早患者接受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对所有病例的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室速/室早均消融成功,并证实均起源于三尖瓣环附近,7例起源于三尖瓣环游离壁侧,5例起源于三尖瓣环间隔侧.三尖瓣环游离壁侧室速/室早QRS波平均时限长于三尖瓣环间隔侧室速/室早;游离壁侧室速/室早比间隔侧室速/室早QRS终末部更多见切迹.间隔侧室速/室早比游离壁侧室速/室早V1导联更多见QS型.结论 起源于三尖瓣环的室速/室早是特发性室速/室早的一个亚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可取得良好效果,掌握其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消融术前判定室速/室早具体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总结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VNC)患者的心律失常特点,并对 LVNC 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入选自2006 年 1 月至 2010 年 8 月经超声心动图和 / 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 LVNC 的患者共 112 例,总结其心律失常特点,并对 LVNC 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在 112 例 LVNC 患者中,97.32%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95 例(84.82%)存在 ST-T 改变,40 例(35.71%)伴有异常 Q 波,18 例(16.07%)合并左室高电压;窦缓 / 窦停 11 例(9.82%);一度房室阻滞 23 例(20.54%);二度房室阻滞 4 例(3.57%);三度房室阻滞 9 例(8.04%);5 例(4.46%)合并预激综合征;25 例(22.32%)伴有房颤 / 房扑;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5 例(31.25%);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10 例(8.93%);室颤 6 例(5.36%,其中有 3 例为持续室速合并室颤)。对 112 例 LVNC 患者的 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BMI、心衰分期和 LogCr 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风险比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14.
老年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及其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226例(老年组139例,非老年组87例)和8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心律失常。结果示总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高血压老年组为97%和77%,非老年高血压组为85%和53%,对照组为89%和59%;其中阵发房速、房颤和Lown's分级≥3的室性心律失常在高血压老年组达47%和40%,非老年组21%和22%,对照组30%和11%(P<0.05~0.001)。在高血压老年组中62例伴左室肥厚(LVH),其总室住心律失常发生率和town's分级≥3者达92%和57%,均高于无LVH者的65%和27%(P<0.001)。提示其发生与LVH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familial cardiomyopathy (CM), different forms of myocardial abnormalities including asymmetric and symmetric hypertrophy and dilated left ventricles are presented, mostly showing varying hereditary penetrance. This study presents a family with CM including three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severe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repolarization abnormalitites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This triad was strikingly consistent in the two generations examined. The familial pattern with an autosomal dominant inheritance did not show any linkage to the HLA reg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室重量指数预测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16例轻、中度高血压病人行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监测。40例健康人作对照组。结果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左室重量指数法和左室实测值法左室肥厚组分别为36.9%,13.9%,二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左室重量指数法左室肥厚对预测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129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果表明:伴左室肥厚高血压组(n=48)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按Lown分级≥III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组(n=81),70.8%VS13.6%,P<0.005;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昼夜变化以晨6时至正午12时发生率较高。提示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存在复杂室性心律失常易发性及致心律失常源的基础。积极逆转左室肥厚、改善心肌缺血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左心室壁瘤是大面积急性透壁心肌梗死后的机械并发症,常因改变左心室正常解剖结构而促进折返环通路的形成,诱发反复性和难治性的室性心律失常,导致心脏性猝死。近年来研究提示参与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形成机制众多,左心室壁瘤除导致机械性心室壁和心脏传导系统的改变外,还涉及离子通道、细胞外基质、缝隙连接通道和交感神经重构等多种因素,故而单纯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和传统手术的效果欠佳。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加室壁瘤成形术并联合双极射频消融是近年来针对该类患者的新治疗方法,较以往的治疗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现对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形成机制与治疗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应用超声声学定量技术和动态心电图观察QT间期离散度(QTd)对冠心病亚急性及陈旧性(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功能和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发现,心肌梗死组的QTd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其左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亦受损。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与合并窦性心律组相比,前者QTd明显延长(P<0.01);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的左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与心肌梗死合并窦性心律组相比亦受损。由此可见,冠心病亚急性及陈旧性(伴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QTd延长,QTd的延长可能与左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的受损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