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间在本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22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例。依据是否发生再骨折,将患者分为骨折组(35例)和对照组(191例)。对两组患者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周VAS评分降低(P0.05),随访6~36个月,35例(15.5%)患者发生新发骨折。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伤椎数、骨折病史、BMI、BMD、手术椎体数是患者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易发生再骨折,年龄、伤椎数、骨折病史、BMI、BMD、手术椎体数是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毕松超  陈涛  杨建东  张亮  冯新民 《骨科》2017,8(6):423-427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于苏北人民医院骨科行椎体成形术(PVP/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 OVCF)病人177例,男19例,女158例,年龄为52~91岁,伤椎总数为298个。所有病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均没有合并其他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或病理骨折的疾病,均顺利完成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发骨折组(28例)和未再发骨折组(149例)。再发骨折组发生新发骨折,包括14例邻近椎体再骨折和14例跨跃式椎体再发骨折。对两组病人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7例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5.5±3.2)个月。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骨折病史、骨密度是病人出现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均P<0.05)。两组性别、基础椎体骨折数目、手术方式、骨水泥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和骨密度为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很多,高龄、低骨密度、既往存在骨折病史是PVP和PKP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侧卧位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13-06—2014-06间收治的90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根据手术体位分为侧卧位组50例和俯卧位组40例。均在局部麻醉下、经C型臂引导下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以及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患者有效率、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侧卧位组患者术后VAS评分(5.2±1.5)分明显低于俯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侧卧位与俯卧位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侧卧位下患者止痛效果更佳,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0):1909-191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4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例。统计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发生率,并依据骨折情况将患者分成骨折组(59例)和未骨折组(282例)。制作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表,统计两组相关危险因素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随访1~2年,59例(17.3%)患者相邻椎体发生骨折。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折程度、骨水泥渗漏是患者术后邻近椎体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易发生骨折,而年龄、骨折病史、骨密度、伤椎数、骨水泥渗漏是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扩张球囊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术后椎体再骨折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11月6日至2018年12月14日收治的22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5例,女193例,年龄58~91(69.70±7.03)岁。所有患者采用PKP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按照术后是否发生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24例)和未再骨折组(204例)。将可能与再骨折相关的因素(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节段椎体数目、是否合并退行性侧弯、是否抗骨质疏松)纳入单因素研究,再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PKP术后椎体再骨折独立危险因素。再以PKP术后椎体再骨折时间为随访终止时间、以术后发生再骨折为终点事件,以是否合并退行性侧弯为变量因子,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28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63.6(28.8±15.6)个月,再骨折发生率为10.5%(24/228)。两组患者在年龄、手术椎体数目、是否合并脊柱退行性侧弯、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椎体数目、合并侧弯可能为PKP术后再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脊柱退行性侧弯是椎体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时间的平均值42.1个月,P值为0.00,平均值95%置信区间为34.4-49.7个月,表明合并退行性脊柱侧弯可能与再骨折发生有关。结论:合并脊柱侧弯是OVCF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亦是术后发生再骨折可能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s)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1月—2015年12月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133例(174个椎体)。根据有无椎体新发骨折,分为再骨折组与对照组。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5个月,统计并分析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质指数、骨密度、受伤椎体个数、骨水泥用量、注入骨水泥的方式、骨水泥是否椎间盘渗透、是否再次骨折、术后伤椎前缘恢比率及术后Cobb恢复比率等因素,并对上述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术后再发骨折患者有28例,发生率为21%。再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术前骨密度、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术后Cobb角度纠正程度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程度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术前骨密度与再骨折有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术前骨密度、年龄、骨水泥向椎间盘渗漏、椎体高度的恢复比率及Cobb角的纠正比率是PKP术后出现其临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但术前骨密度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通道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01—2012-12间收治的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42例,行单侧通道椎体后凸成形术,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疼痛评分等指标。结果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26.94±12.35)mm,显著优于治疗前(15.23±5.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疼痛评分(1.01±0.21)分,明显低于治疗前(7.64±1.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出院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7个月,42例患者未发生感染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术后3 d下床活动,7 d后出院。1 a后复查,患者骨水泥充盈良好。结论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采用单侧通道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再发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术后再发骨折患者43例,再次行PVP治疗,术前及术后进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及自理生活能力评估(ADL).结果 所有患者采用PVP治疗均获成功,影像学并发症包括骨水泥漏入椎间盘、周围软组织、椎体周围静脉引流,但上述患者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术后24h、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2±1.1)、(1.7±0.9)分,ADL评分分别为(72.0±10.0)分、(95.0±15.0)分,较术前(7.7±1.4)、(33.0±13.0)分均显著改善(P<0.01).结论 PVP手术对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已行PVP治疗而再发骨折患者仍是可行和有效的,可以获得较好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的效果,临床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后继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因素,为预防术后椎体再骨折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采用PVP治疗的17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密度T值、住院时间、手术穿刺路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弥散情况、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Cobb角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这些因素与术后椎体再骨折的相关性。结果 共29例患者PVP术后发生继发椎体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为16.3%(29/178)。再骨折患者与无再骨折患者在年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即刻Cobb角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6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将上述6个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注入量≥4 mL、骨水泥渗漏、椎体高度恢复率≥10%及术后支具佩戴时间<2个月是术后椎体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 OVCF患者PV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与...  相似文献   

10.
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英  刘艺 《颈腰痛杂志》2008,29(2):169-170
目的探讨3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总结2003年09月-2006年12月,采用单球囊双侧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34例,男13例,女21例,年龄45-76岁,平均68.3岁,术前进行了心理护理,术前准备,药物治疗等,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及注意早期的康复锻炼。结果随访时间>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或消失,生活基本自理,无护理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结论34例患者术前,术后的精心准备和护理是使患者安全,顺利完成手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76例因OVCFs行PV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史及既往病史、腰椎骨密度、术中骨水泥注入量、病椎压缩程度、骨折椎体个数及节段、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情况、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收集患者术后第1、3、6、12、18个月来院复诊时测定的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数据,包括:血钙、磷、降钙素、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甲状旁腺激素、25-羟维生素D[25-(OH)D]。将上述指标作为可能相关因素纳入单因素研究,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76例原发性OVCFs患者共89节椎体骨折,术后共17例患者19个椎体出现压缩性骨折,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后有无抗骨质疏松治疗、血25-(OH)D水平与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值、病椎压缩程度、手术入路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椎间盘渗漏、术后未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25-(OH)D水平较低是PVP术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OCVFs患者PVP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与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术后未抗骨质疏松治疗及低25-(OH)D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继发骨折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对采用PVP治疗的1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5例,女105例;年龄68-95岁,平均(79.50±5.45)岁。依据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判定责任椎,行椎体成形术共362个椎,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根据再次出现疼痛和核磁或骨扫描检查判定是否继发骨折,分继发骨折和未继发骨折两组,继发骨折组按性别不同分两组,每组分原手术椎再骨折、邻椎骨折和跳跃椎骨折3类。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泄露、继发骨折部位、继发骨折率和继发骨折类型等情况。结果:男性椎体成形术109椎,女性椎体成形术253椎,术后继发骨折共22例27椎,其中行2次椎体成形术13例16椎,3次椎体成形术2例4椎,保守治疗7例7椎。继发骨折组和未继发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水泥注射量和骨水泥椎间隙泄露与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组内男女两组间继发骨折率、继发骨折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跳跃椎骨折发生率与邻椎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骨折多发生于术后半年内,而与是否单双侧注射、是否椎间隙泄露无明显关系。结论: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与性别和部位无关,术后跳跃椎骨折与邻椎骨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支持椎体成形术后椎体刚度增加所致邻椎应力增加继而邻椎易骨折这一生物力学观点,认为椎体成形术后继发骨折多发生于术后半年内,是骨质疏松的自然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非手术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1年9月126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平均随访13.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非手术椎体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未骨折组,其中骨折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54~82岁,平均(67.63±7.28)岁;未骨折组94例,男40例,女54例,年龄55~76岁,平均(66.26±6.79)岁再将骨折组按部位分为邻近椎体骨折组20例和非邻近椎体骨折组12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值(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度数,分析引起非手术椎体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性别、BMD值、骨水泥注入量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及伤椎高度恢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邻近椎体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BMD值、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恢复率及矢状位后凸纠正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高度的恢复增加可能预示着OVCFs患者PVP术后非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风险增大,而邻近椎体骨折可能跟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均有关.  相似文献   

14.
遇呈祥  王忠平  邱渝江  姜光财  舒华  傅杰 《骨科》2015,6(4):196-200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避免手术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我院采用经椎弓根入路双侧PVP治疗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45例,按病变部位分为胸椎组,腰椎组和合并胸腰椎骨折组,分别于术后3 d、术后1年随访患者,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为评价指标,应用SAS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比较治疗前后VAS和ODI评分的差异。结果45例骨质疏松型压缩性骨折患者行PVP治疗后3 d、1年VAS评分分别降低了(5.87±1.00)分、(4.25±1.28)分,ODI评分分别下降了(54.97±4.92)分、(41.47±5.88)分,术后3 d、1年胸椎组、腰椎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PVP治疗过程中5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无神经损坏、肺栓塞等并发症。结论PVP是治疗骨质疏松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PVP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胸椎、腰椎骨折疗效相当。 PVP新型材料的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的操作、把握好推注骨水泥量和速度是目前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KP)术后新发有症状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06行PKP手术的15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将患者分为无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组和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组,出现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患者再分为邻近节段组和非邻近节段组,比较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骨密度T值、术前椎体前后径比值、骨水泥注入量、椎间盘内渗漏率、术前后凸Cobb角、后凸矫正角度。结果 157例均获得随访12~30个月,平均19个月。29例(18.5%)出现新发椎体压缩骨折,再骨折时间为术后0.3~23.5个月,平均6.7个月;其中22例(75.8%)骨折发生在术后1年内。1例连续出现3次新发椎体压缩骨折,均采取手术治疗。新发椎体压缩骨折中19例(65.5%)出现在邻近椎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间盘渗漏率(P=0.01)是PKP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如果PKP术后患者出现严重或中等程度的背痛,应对其进行详细放射学检查确认有无椎体再骨折,尤其是女性、骨质疏松程度严重、术前后凸角度较大的患者。另外,PKP术中应尽量避免骨水泥椎间盘内渗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椎体成形手术策略选择(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自2009-09--2012—09行PVP治疗的38例(45个椎体)与PKP治疗的42例(45个椎体)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组椎体前缘高度保持度PKP组具有明显优势(P〈0.001),各组术后较术前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2组之间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PK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椎体成形术手术策略选择上,需按照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体上说PVP组在安全性上要优于PKP组,PVP可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张功林 《中国骨伤》2021,34(8):691-693
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发病率增高,对于疼痛症状明显的OVCFs行保守治疗的效果不甚满意,因卧床时间较长,易发生褥疮、肺部感染以及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 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自2008年8月至2011年9月,74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在C型臂下行手法复位后马上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整个操作过程患者带自控镇痛泵。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行X线检查以评价骨水泥填充情况及有无渗漏。疗效判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 对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分级比较,观察手术并发症,以及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改善情况。 结果 手术成功率高,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17例出现骨水泥的渗漏,有6例出现穿刺部位疼痛,X线检查骨水泥充填良好,骨折复位满意,术后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均显著改善。74例患 者平均随访19个月,疼痛未见加重,仅2个椎体高度出现少量丢失,2例患者邻近椎体发生骨折,再 次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结论 止痛泵下手法复位联合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疗效好,整个治疗过程痛苦小,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