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文章从病机十九条之"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的角度探讨郁证的中医病因病机以及治则治法,以利于抑郁障碍的防治。笔者认为治疗郁证应用宣肺疏肝法、润肺养阴法、宣肺逐痰法以恢复肺主气、藏魄的功能,是一条值得重视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作者在临床上运用《素问》病机十九条中“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诸寒收引 ,皆属于肾”、“诸气郁 ,皆属于肺”、“诸湿肿满 ,皆属于脾”四条经文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谈治肺     
直接治肺之法,常用的有宣肺、肃肺、清肺、泻肺、温肺、润肺、补肺、敛肺八法,凡是医生,人人会用。其中宣肺、肃肺二法最为常用,但其概念却有被误解之处。宣肺:宣者通也。肺主气,气宜通畅。任何外邪,侵犯到肺,都能使肺气失于通畅,导致咳嗽上气,故谓“诸气腕郁,皆属于肺。”宣肺之宣,是宣通肺气之膹郁,则咳嗽上气自得缓解,属于十剂中“宣可去壅”之范畴。李时珍释为“壅者塞也。宣者布也散也”,为  相似文献   

4.
郁证是临床上常见的复杂症状,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病证中。对于本病,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病机学说,历代医家多从怒郁伤肝,思郁伤脾,过喜伤心神等方面论述,莫衷一是。从七情之悲忧致郁,联系到诸气膹郁的五运六气学说,旨在打破郁证多从肝论治的传统,理清从肺论郁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宣肺理气法治疗胃脘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吉林中医药》2005,25(12):31-31,48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历代医家多用疏肝理气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笔者自1987年以来在此基础上配用宣肺法,取其“诸气腠郁,皆属于肺”之理,治疗此型胃脘痛,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源流《素问·至真要欠论》说:“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月贲)都”的证状表现包括喘息和痞闷,本病的临床所见,往往互相影响。严重的痞闷必兼轻度的喘息,而喘息之甚者,也必感觉痞闷,虽然喘息有属肾气不纳,痞闷有属脾阳不运,肝气不调,但总与肺有直接的关系。《全匮要略》中记载了火气郁肺、水饮郁肺、痰浊壅肺三个典型病例,病机多在肺脏,所以都出现(月贲)郁的症状。《伤寒论》的水、火、痰郁证治散见  相似文献   

7.
清燥救肺汤乃喻嘉言治燥气伤肺之方。喻氏认为《内经》之“诸气膹郁,皆属于肺”与“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均是肺燥为病,而病机十九条却阙佚燥病,乃补论之而立此方,大旨以甘凉养胃阴,甘寒清肺燥为主:桑叶、石膏、人参、麦冬、甘草、阿胶、胡麻、北杏仁、枇杷叶(蜜炙)。  相似文献   

8.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出自《黄帝内经》,属于病机十九条之一。病机十九条被认为是临床分析疾病病机的重要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目前"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的意思理解为呼吸困难、胸闷憋气的疾病与肺相关。笔者认为"肺"与"诸气"存在动态平衡关系。"诸气"包括六气或人身之气,其变化可因肺功能异常而诱发,也可作为致病因素损伤肺叶及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因而对于该病机的应用不应局限于呼吸困难等。在历代医家认识的基础上,从"诸气"失衡致肺病、"肺"失调节牵"诸气"变动、"气"的循环失衡致内伤外感之变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和发掘"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病机之用。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一种病因及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复杂的情感性精神障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目前多认为气机郁滞是抑郁症的基本病机,病变的脏腑涉及心肝脾肾,鲜有从肺论治者。本文从肺主气、肺在志为悲的角度探讨肺与郁证的关系,总结提出润肺解郁法、宣肺解郁法、清肺解郁法、温肺解郁法、升陷解郁法等治疗郁证的方法,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100-2101
传统中医治疗郁证多从心肝脾论治,鲜有从肺论治者。文章主要从病因病机、现代研究、临床验案3个角度探讨郁证从肺论治的可行性。研究发现郁证患者中肺郁的比例较高,情志病与呼吸系统关系密切,两者具有相关性,且在临床上古今部分医家尝试从肺治疗郁证取得满意疗效,因此认为郁证可从肺论治。  相似文献   

11.
认为本证主要病变部位在于肺。病机最基本的环节是痰蕴气闭,临床见证以邪实表现为主,根据肺“主气、司呼吸”,“主肃降”和“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的生理病理.治宜温益肺气,豁痰平喘,用红砒半夏散调膏外贴肺俞穴。  相似文献   

12.
略谈张仲景对"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理论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通常的理解是“谓满,郁谓奔迫”,指气满胸中而呼吸迫促的一类病证,然笔者认为“诸气郁”的“郁”泛指各类气机郁滞的病证,多与肺脏相关。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相关病证的治疗较全面地运用了这一理论,现将有关内容整理概述如下。1心气痹阻——合用宣肺宽胸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脉,肺朝百脉,心之气血的畅通有赖肺气的宣畅。张仲景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用茯苓杏仁甘草汤。此类胸痹病机为心胸气滞、水饮内停,方中茯苓化痰除饮,甘草益气和中,杏仁宣利肺气,诸药合用,以求心胸气…  相似文献   

13.
抑郁证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认为属“郁证”范畴。目前多认为气机郁滞是基本病变,心、肝是主要病变脏腑。本文从肺主气、肺在志为悲、肺藏魄角度探讨肺与郁证的关系,总结提出宣肺疏肝法、润肺养阴法、宣肺逐痰法、补肝泄肺法等治疗郁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14.
郁证管窥     
一、郁证的概念及其病因病理“郁”即气机郁滞而不得宣通。诸如人身诸气的运行宣发,体内精微物质,饮食水谷的敷布以及生命活动,神志功能的正常表现受到一定程度的抑郁障碍,皆属郁证范围。郑守谦云:“郁非一病专名,乃百病之由所起也”。可见郁证的范围是广泛的。  相似文献   

15.
从痰论治抑郁症相关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百合病”、“脏燥”、“梅核气”等范畴。古代医家对抑郁症早有认识,《丹溪心法·六郁》载:“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临床上多以疏肝理气法治疗抑郁症。笔者认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复杂,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与痰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病机十九条”为每个学习中医者所熟知,其内容载《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原文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誉(?),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  相似文献   

17.
《素问·至其要大论》指出“诸气脑郁皆属于肺”。对于这条经文的体会是其中“诸气”,即侵犯了肺而致病的各种因素,‘X质郁”即呼吸急促、胸闷、痞塞。肺的病理表现为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宣发肃降功能失司,不耐寒热,易受邪侵,它脏病易传于肺。放外来邪气及它脏之病均易累及于肺,引起“皈郁”之症。临床多见胸满、咳嗽等表现。侵袭于肺的邪气当以风寒、风湿为较常见。当邪气侵袭人体,伤及皮毛,则肺气不宣,清肃失常,气道不通,肺气上逆而致咳嗽。风寒之邪致病者,常伴有发热无汗、恶寒、身痛、鼻塞流涕、呼吸急促、咳声重浊、喉中…  相似文献   

18.
清燥救肺汤是喻嘉言氏所创。喻氏谓:“病机(素问所论)之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嗽(内经原文作喘呕),皆属于上二条,明指燥病”。余即师其意旨,并以其治燥名方清燥救肺汤为主,(加桑皮10克,芦根30克,黛蛤散15克)移治《金匮要略》所言的“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之肺痿病,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诸气膹郁,皆属于肺"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为病机十九条之一。历代医家多从胸中满闷咳喘之证多属肺病解释。如王冰将"膹"注释为膹满;张介宾注释"郁"为痞闷,均不离肺主呼吸之气失司的本脏病变。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王建康认为,此条病机理论具有病机指向多元性,泛指  相似文献   

20.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消化系统中的常见病与难治性疾病,症状繁杂,迁延难愈。笔者从“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的角度出发,探讨全国名中医刘启泉教授从肺辨治GERD的证治思路与用药特色。刘启泉教授认为GERD总以气机失调为基本病机,临证将此病病机特点总结为气(肺胃气逆)、湿(湿滞肺脾)、热(肺胃郁热)、虚(肺胃阴虚),提出了降、宣、清、养四大治法,即:降肺以调胃腑通降,佐斡旋气机;宣肺以辅脾气升清,助运化水湿;清肺以散肺胃郁热,平升降之路;养肺以滋肺胃阴液,厘津亏虚热。刘启泉教授主张以顺气为先、调中为要、兼顾滋阴,旨在燮理气机、开通郁结、调肺安胃、升降有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其用药特色包括慎用开破、妙用轻灵、酌加苦寒、巧佐理气之品等;总以化裁复衡、以调求平为调摄目标,并嘱患者调畅情志、药食并重。刘启泉教授临证中圆机活法,常得佳效,其辨治经验可为临床相关诊疗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