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50岁以上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差异,探讨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年龄50岁以上并完成血清骨转化指标及骨密度测定患者1 223例,汉族882例,维吾尔族341例。分析2个民族年龄、骨密度、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血清钙、磷水平的差异。结果汉族和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民族血清钙、磷水平在有无骨质疏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正常者,维吾尔族25羟维生素D3水平(30.19±19.67)nmol/L较汉族(48.50±27.97)nmol/L低(P<0.01);骨质疏松者,维吾尔族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31.82±20.79)nmol/L较汉族(47.41±26.56)nmol/L低(P<0.01);年龄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无相关性(r=0.007,P=0.817)。结论不同民族间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有差异,其差异与骨质疏松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汉族与维吾尔族50岁以上人群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差异,探讨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方法年龄50岁以上并完成血清骨转化指标及骨密度测定患者1 223例,汉族882例,维吾尔族341例。分析2个民族年龄、骨密度、血清25羟维生素D3及血清钙、磷水平的差异。结果汉族和维吾尔族原发性骨质疏松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个民族血清钙、磷水平在有无骨质疏松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正常者,维吾尔族25羟维生素D3水平(30.19±19.67)nmol/L较汉族(48.50±27.97)nmol/L低(P<0.01);骨质疏松者,维吾尔族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31.82±20.79)nmol/L较汉族(47.41±26.56)nmol/L低(P<0.01);年龄与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无相关性(r=0.007,P=0.817)。结论不同民族间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有差异,其差异与骨质疏松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水平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将37例1型糖尿病患儿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分为控制良好组(糖化血红蛋白<9%,17例)和控制不良组(糖化血红蛋白≥9%,20例)。检测2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全片段甲状旁腺素、25羟维生素D、钙、磷、肌酐和尿钙/尿肌酐比值、全血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及骨密度。分析控制良好组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结果 2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活性,骨密度,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25羟维生素D、钙、磷、肌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良好组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活性,骨密度,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25羟维生素D、钙、磷、肌酐水平均无相关性(r=-0.24、-0.10、-0.16、-0.06、0.17、0.21、-0.22,均P>0.05)。结论在1型糖尿病患儿中血糖控制水平与骨密度及骨代谢标志物无相关性。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钙调激素甲状旁腺素(PTH)和维生素D的变化对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检测血清中骨代谢及血糖相关的指标,并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将60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骨量减少组(32例)、骨质疏松组(12例)、正常组(16例),测定3组的血清PTH和25羟维生素D3,分析其与患者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依据患者腰椎或髋部的骨密度值,骨质疏松的检出率为20.0%(12/60),骨量减少的检出率为53.3%(32/60).3组的血清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P=0.043),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与正常组相比,PTH水平明显上升[(44.87±10.62)、(50.24±20.32)μg/L与(36.96±12.36)μg/L,P均<0.05].但25羟维生素D3浓度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TH水平与髋部骨矿面密度(BMD)呈显著负相关(r=-0.224,P <0.05),与腰椎BMD无显著相关性(r=-0.187,P>0.05).结论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髋部BMD与血清PTH浓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12月行体检的中老年人80例,均行不同部位骨密度测定及维生素D水平检测。按照骨密度不同,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量正常组,而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又统称为非骨质疏松组。比较不同部位骨密度及维生素D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分析探究维生素D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骨质疏松组19例,骨量减少组27例,骨量正常组34例。与骨质疏松组比较,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的腰2~腰3、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的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25羟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53. 13±11. 71) mmol/L、(57. 24±12. 73) mmol/L、(57. 82±13. 53) 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性别、年龄、25羟维生素D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及碱性磷酸酶水平、年龄与性别为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结论临床可通过骨密度测定及时诊断骨质疏松,而骨密度降低与维生素D缺乏、年龄、碱性磷酸酶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人维生素D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12月间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老年人100例,进行骨密度和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比较不同骨密度组的维生素D水平。结果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维生素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维生素D水平正常的比例均较低。结论老年人骨质疏松及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均较高,但骨密度与维生素D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甲状旁腺素(PTH)、25羟维生素 D[25(OH)D3]、N -端骨钙素(N-MID-OT)、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及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81例,根据骨密度水平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35例、骨量减少组31例和骨质疏松组15例。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定患者空腹血糖(FPG)、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 c)、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及 PTH、25(OH)D3、N-MID-OT、总1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的水平。结果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FPG、血 Ca、P、ALP、血脂及 PTH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骨质疏松组的 BMI 水平较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低,骨量减少组的 BMI 水平较骨量正常组低(P <0.05);与骨量正常组及骨量减少组比较,骨质疏松组的 HbAl c 水平降低,(P <0.05);与骨量正常组比较,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的25(OH)D3、N-MID、T-P1NP 水平降低(P <0.05),β-CTX 水平升高(P <0.05)。Pearson 相关分析提示骨密度与 BMI、25(OH)D3、N-MID、T-P1NP 呈正相关,与年龄及β-CTX 呈负相关。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其骨密度变化与骨代谢标志物、25(OH)D3水平、年龄及血糖控制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收集的2498名广州社区人群。使用标准问卷收集有关生活方式、病史、社会人口学特征和家族史信息。使用临床超声骨密度仪测量其根骨的骨矿物质密度。应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计算优势比(O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骨质疏松与年龄、教育水平、维生素D摄入量、体力活动水平、体重、颈围、腰围和总胆固醇水平有关。其中体重增加与骨质疏松风险呈负相关。男性人群勃起功能障碍者骨密度更低。更年期是女性人群发生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同性别人群的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不同。高体重状态是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及更年期女性伴随骨质疏松高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5-羟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激素(PTH)、N端骨钙素(N-MID)、降钙素(CT)、骨碱性磷酸酶(BALP)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其在临床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患者411例,其中女316例,男95例;平均(69.29±12.21)岁。采用免疫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住院患者25-羟维生素D、PTH、N-MID、CT、BALP的水平,探讨骨质疏松患者25-羟维生素D与骨代谢标志物的关系。结果25-羟维生素D与PTH、BALP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CT、N-MID则无显著相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25-羟维生素D与骨代谢标志物回归方程为Y=19.02-0.066PTH-0.09BALP。结论骨质疏松患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升高、降低与PTH、BALP均有一定相关性,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可以为临床骨质疏松患者的诊断、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
的 探究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水平是否是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预后的指标.方法 收集3年内就诊于我院的MHD患者病情资料,记录患者的基础信息和常规血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超声定量法分别检测血清Sclerostin水平和骨密度;相关分析筛选可能影响骨硬化蛋白水平的指标;Logiest回归寻找骨密度低的保护因素及危险因素;分析血清硬化蛋白水平与骨密度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ROC曲线探究是否可以用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预测骨密度低下.结果62例患者血清Sclerostin浓度中位数为166.74(105.87,311.90)pmol/L.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MHD患者血清Sclerostin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血钙、25羟维生素D(25(OH)VitD)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27、0.323、0.257,P值分别为0.010、0.049、0.044);与lg[iPTH]、spKt/v、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254、-0.279、-0.186、-0.314,P 值分别为0.046、0.012、0.027、0.031).患者血清Sclerostin 水平与血磷、碱性磷酸酶(AK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没有明显相关性(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血清Sclerostin水平与跟骨密度显著呈正相关(r=0.328,P=0.009).Logistics回归显示血清Sclerostin是骨密度的危险因素[OR=1.17,95%CI (0.928~1.474);P=0.008].建立ROC曲线,血清Sclerostin诊断骨密度低的曲线下面积为87.9%.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Sclerostin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血清Sclerostin可能成为评估MHD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性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发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4例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性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再按是否复发分为亚组,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女性组比较,男性组BPPV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吸烟和饮酒比例较高,合并骨质疏松比例较低(均P0.05)。男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率为20.2%,显著低于女性组31.5%(P=0.033)。年龄、家族史、糖尿病、后循环缺血和骨质疏松与男性BPPV患者复发相关(均P0.05);年龄是男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OR=1.331,95%CI 1.015~4.072,P=0.002)。女性BPPV患者复发亚组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后循环缺血和骨质疏松比例更高(均P0.05);年龄、糖尿病和骨质疏松均是女性BPPV患者手法复位后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OR=2.040,95%CI 1.314~5.680,P=0.000;OR=1.375,95%CI 1.072~4.044,P=0.007;OR=1.216,95%CI 1.081~5.087,P=0.011)。结论:不同性别BPPV患者临床特征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帕金森病(PD)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PD门诊临床确诊的PD患者62例作为PD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9例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浓度及骨密度结果、统一帕金森病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及H-Y分期(Hoehn-Yahr)评分的差异。依据骨密度结果将PD患者分为股骨颈骨密度异常和腰椎骨密度异常组,并分析年龄、性别、病程、血清25(OH)D浓度及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和PD患者发生OP的相关性。结果 PD组患者血清25(OH)D浓度及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OR=1.091,P=0.011)、25(OH)D水平低(OR=1.412,P=0.027)是腰椎骨密度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是股骨颈骨密度检查异常(OR=3.731,P=0.016)、腰椎骨密度检查异常(OR=7.989,P<0.01)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是PD患者发生两部位OP(OR=1.176,P=0.03...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中国北方地区老年人维生素D营养状态存在季节变化,冬春季维生素D缺乏严重。目的:分析沈阳市老年人冬季维生素D缺乏对骨量丢失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沈阳市60岁以上汉族健康老年人100名,于2000-03检测受试者血浆中25羟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钙和磷,清晨空腹2h尿中脱氧吡啶、钙、磷、肌酐,2000-03/2005-03两次检测髋部骨密度。结果与结论:基线时,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为(31.0±12.30)nmol/L,40%受试者低于25nmol/L;血浆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为(29.4±11.5)ng/L,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低于25nmol/L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为(34.6±13.5)ng/L,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与甲状旁腺激素呈负相关(r=-0.479,P〈0.0001)。5年后股骨颈骨丢失率为(3.05±4.07)%,大转子为(1.46±5.02)%,经体质量和身高变化率校正后,股骨颈骨丢失率与基线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呈负相关(r=-2.3,P=0.02),股骨颈骨丢失率基线血浆25羟维生素D浓度≤25nmol/L者高于浓度〉25nmol/L者103%(F=7.2062,P=0.0085)。其他检测指标与骨丢失无显著相关性。说明老年人群冬季维生素D缺乏严重,维生素D缺乏促进骨量丢失,影响骨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及其与骨折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12例骨质疏松未骨折患者纳入骨质疏松组,同期收治的9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纳入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价值。结果 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3.173,25.974,均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Q=16.497,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和骨质疏松组血清骨膜素、铁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23.520,20.182;15.753,10.880,均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血清骨膜素、铁蛋白水平高于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10.302,12.037,均P<0.05);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骨折发生呈负相关(r=-0.569,P<0.05);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膜素、铁蛋白水平与骨折发生呈正相关(r=0.437,0.490,均P<0.05);血清25(OH)D水平下降、血清骨膜素水平升高、血清铁蛋白水平升高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联合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AUC为0.965,敏感度为90.30%,特异度为92.00%,准确度为91.20%。结论 血清25(OH)D水平下降及血清骨膜素和铁蛋白水平升高有助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临床应密切关注骨质疏松患者血清25(OH)D,骨膜素、铁蛋白水平,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质疏松常导致胸腰段椎体变形,鉴于骨代谢指标可灵敏的反映个体骨转换过程,结合骨密度可减少漏诊,预测骨折风险,提前干预可降低重度椎体畸形的发生率.目的:分析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中的意义.方法:将157例老年人骨质疏松患者按是否存在椎体变形分为椎体变形组和椎体形态正常组,椎体变形组中根据骨密度的不同分为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进行骨密度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了2组间及椎体变形组内骨密度正常和骨密度减低亚组间各骨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椎体变形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水平较椎体形态正常组增高(P<0.05);骨密度正常亚组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与β胶原特殊序列水平较骨密度减低亚组增高(P<0.05),N端骨钙素在2亚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骨质疏松患者中椎体变形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的骨代谢水平高于无椎体变形者,在存在椎体变形的患者中,骨密度正常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特殊序列的骨代谢水平高于骨密度降低者,骨代谢水平增高结合骨密度及椎体变形可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椎体脆性骨折的预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代谢指标与骨密度变化的相关性,为观察骨质疏松寻找可靠的实验室观察指标。方法测定88例骨关节炎(OA)患者股骨颈、腰椎体和腕部骨密度,同时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1,25(OH)2维生素D3、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分析骨量与各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88例OA患者中,骨密度测定显示骨量正常24例(27.3%),骨量减少45例(51.1%),骨质疏松19例(21.6%);骨钙素与腰椎体(r=-0.417,P=0.001)、股骨颈(r=-0.358,P=0.008)、腕部(r=-0.396,P=0.037)骨密度改变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碱性磷酸酶则与腕部骨密度有负相关性关系(r=-0.304,P=0.012)。酸性磷酸酶和维生素D3与腕部骨密度无相关关系。结论在无骨密度检测设备的情况下,测定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升高可提示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骨质疏松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骨转换标志物、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接诊稳定期COPD患者84例,根据患者骨密度(BMD)测试结果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28例)、低骨量组(26例)与正常骨量组(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MMP-9、TNF-α水平,以及骨转化生化标志物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血清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CTX)。结果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血清MMP-9、TNF-α水平高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血清MMP-9、TNF-α水平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sBAP、sOC低于正常骨量组,sCTX高于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sBAP、sOC低于正常骨量组,骨质疏松组sBAP低于低骨量组,sCTX高于低骨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腰椎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股骨颈股密度与股骨骨密度T值均低于正常骨量组(P0.05),骨质疏松组腰椎骨密度、腰椎骨密度T值、股骨颈股密度与股骨骨密度T值低于低骨量组(P0.05)。血清MMP-9与骨转换生化指标、骨密度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TNF-α与骨转换生化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 COPD并发骨质疏松患者MMP-9、TNF-α呈现为高表达,与骨转换生化指标存在负相关性,同时与骨密度也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转换标志物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与不同部位骨密度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我院64例2型糖尿病成年男性患者为病例组,同期收集20例健康成年男性为对照组,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仪检测受试者正位腰椎(L1-L4)、右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的骨密度,并依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将病例组分为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同时检测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arboxy—terminal collagen crosslinks,β—CTX)、血钙(calcium,Ca)、血磷(phosphorus,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25羟维生素D3[25-hydroxy vitamin D3,25(OH)D3]、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lC,HbAlC)、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以及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等临床化学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间年龄、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的脊椎骨密度值、髋部骨密度值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量减少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r、FBG、HbAlC和β—CTX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质疏松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SCr、ALP、FBG、HbAlC、PINP、β—CTX、PTH结果均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25(OH)D,均明显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INP、β—CTX与大转子、股骨全部的骨密度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骨转换标志物与骨密度联合检测能更早反映糖尿病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水平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进展中的作用。方法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30例、早期DN组(EDN组)32例、临床DN组(CDN组)35例与DN终末期组(ESDN组)34例,选择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各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和25-羟维生素D。水平。结果糖尿病及DN各组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及25-羟维生素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随DN逐渐进展二者水平均逐渐降低(P〈0.05);糖尿病患者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呈负相关(r=0.452,P=0.034),与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r=0.390,P=0.006)。结论血清1,25-二羟维生素D3水平检测可能有利于DN的早期发现和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患者骨密度改变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对200例甲亢患者(甲亢组)及200例健康者(对照组)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分析甲亢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甲亢组腰椎1—4、股骨颈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甲亢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52.2%与32.1%,对照组分别为8.5%与3.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线性回归显示:甲亢为骨密度下降或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03,OR=2.01,95%可信区间1.35~3.05)。结论甲亢患者的骨密度明显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高,甲亢为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