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总结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方法 回顾我院自1989年到2001年共74例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情况,包括血液稀释、灌注方式、心肌保护并进行分析。结果体外循环时间51-166min,平均8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124min,平均67min;心脏自动复跳69例,占93%,电击复跳5例,占7%;全组死亡8例,死亡率10.8%,主要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多器官衰竭、大出血和呼吸衰竭。结论 在儿童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中,认真作好术前准备,根据患儿的体重、病种选好相应的设备、血液稀释和灌注方法,在体外循环中保证充沛的组织灌注,注重心肺等器官的保护,心脏复跳后掌握好辅助循环的要求等综合措施,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儿童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16例,其中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3例,先天性心瓣膜发育不全或畸形3例,16例中死亡1例(6.2%),长期存活15例,随访3个月至5年,其效果良好者12例(80%),满意者1例,差者1例,脑栓塞偏瘫1例。作者提出了对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例选择、换瓣技术特点与要求的一些看法,并总结了一些教训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滤在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对113例瓣膜置换术患者在术中应用常规超滤,超滤在心内操作基本结束且机体开始复温时进行。结果超滤后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浆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超滤前显著提高(P<0.01),超滤后尿素氮和肌酐浓度比超滤前稍有降低,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中应用超滤,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组织水肿,有利于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瓣膜疾病瓣膜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效果。方法均采用中低温26℃~31℃体外循环方法。选用膜式氧合器,大剂量胶体预充,冷或温氧合血持续灌注。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为45~223min,心肌阻断时间为21~151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5%,死亡2例,约占4%,余康复出院,随访生活质量满意。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疾病救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吸入七氟烷对体外循环(CPB)下心脏单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45例择期行CPB下心脏单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包括单纯二尖瓣置换和主动脉瓣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持续吸入七氟烷组(SC组)和间断吸入七氟烷组(SI组),各15例.气管插管成功后至CPB前,P组持续静注丙泊酚,SC组持续吸入七氟烷,SI组间断吸入七氟烷.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及CPB后6 h(T1)、24 h(T2)采集患者桡动脉血,测定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等.结果 T1、T2的cTnI水平,SI组分别为(4.78±2.56)、(6.81 ±2.61)ng/mL,P组分别为(7.50±2.97)、(9.75±2.85) ng/mL,SC组分别为(7.11±2.87)、(9.19±3.43) ng/mL,SI组与P组、SC组相比,P均<0.05.T1、T2的CRP水平,SI组分别为(9.1±3.7)、(121.0 ±42.1)mg/L,P组分别为(13.0±5.7)、(186.0±61.7)mg/L,SC组分别为(13.7±5.5)、(173.0±56.2) mg/L,SI组与P组、SC组相比,P均<0.05.结论 与持续泵入丙泊酚和持续吸入七氟烷相比,间断吸入七氟烷预处理的麻醉方式对CPB下心脏单瓣膜置换术患者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心肌细胞损伤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改良超滤在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应用,并评价其减少围术期出血的效果及库血应用情况。方法:将100例体外循环(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成人患者,随机分成改良超滤组(MUF组,n=50)及常规超滤组(CUF组,n=50)。检测两组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在各时段的变化;并对围术期输血量、出血量,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和ICU监护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因出血死亡2例,余98例患者痊愈出院,两组患者Hct和血小板在各时段比较无明显异常,MUF组未输入库血率明显高于CUF组[(29/50)与(14/5),P<0.01)]、输库血量及出血量较CUF组明显减少[(2.7±1.2)vs.(4.2±2.2),P<0.05];[(577±281)vs.(901±591)mL,P<0.05)]、MUF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2.5±4.4)h、ICU监护时间(16.8±6.7)h和CUF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7±6.9)h、ICU监护时间(22.0±11.1)h比较,明显缩短(P<0.05)。结论: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后采取改良超滤,可迅速回输心肺机管道系统的余血,排出体内多余水分,能迅速浓缩血液成分,减少库血的应用及输入量。  相似文献   

7.
在体外循环下行再次瓣膜置换术96例,手术过程均顺利。认为充分的术前准备、膜式氧合器的应用、良好的心肌保护、抑肽酶术后止血、应用超滤或改良超滤是再次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高钠血症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现高钠血症的患者(观察组)和同期换瓣术后血钠正常的30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一般状况、心肾功能、血糖、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术后射血分数(EF值)、血糖、血清肌酐、尿素氮分别为(70.83±35.49)min、(113.50±46.12)min、(49.38±32.22)h、(10.53±8.66)d、39.13%±8.39%、(15.40±2.29)mmol/L、(184.92±50.74)μmol/L、(26.45±16.72)mmol/L,对照组分别为(56.23±18.49)min、(90.59±23.03)min、(20.55±10.77)h、(3.27±0.83)d、51.36%±8.16%、(12.20±1.47)mmol/L、(67.52±17.19)μmol/L、(7.79±2.76)mmol/L。两组术后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术后EF值、血糖、血清肌酐、尿素氮相比P均<0.05,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相比P均>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出现高钠血症者心、肾功能较差、血糖较高。。  相似文献   

9.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管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染性心内膜炎可造成心脏瓣膜严重损害,易导致心、肺功能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围手术期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我院1999年2月至2006年3月对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现将麻醉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2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分别于术前第3天、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5个时点取外周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计算CD4+/CD8+,采用免疫化学分析系统测定血清IgG、IgA、IgM浓度。结果体外循环后CD3+、CD4+、CD8+及CD4+/CD8+均较术前下降(P〈0.05),血清IgG、IgA、IgM浓度也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均〈0.05),术后第7天均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循环能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至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  相似文献   

11.
成人瓣膜手术体外循环中应用不同利尿剂对电解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托拉塞米与呋噻米用于成人瓣膜手术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对电解质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择期CPB下行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分为托拉塞米组(A组)30例,呋噻米组(B组)30例,分别在CPB前、升主动脉阻断后15min、升主动脉开放15min、CPB停机时和术后2h抽取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记录K+、Na+、Mg++及Ca++离子浓度。同时记录2组患者转机中尿量及自动复跳率。结果:2组患者转机前、阻断升主动脉后15minK+、Na+、Mg++及Ca++离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开放升主动脉后15min血K+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Mg++、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机时及术后2h,2组患者血K+、Na+、Mg++及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转中尿量及自动复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托拉塞米可以用作CPB下瓣膜置换术的利尿剂,但要注意防止复跳时的高钾。  相似文献   

12.
儿童瓣膜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例4~14岁的瓣膜病变患儿进行儿童瓣膜置换术,其中4例合并有其他心脏畸形予以同期修复,无住院死亡。晚期死亡1例,存活者心功能Ⅰ~Ⅱ级。认为:小儿应首选机械瓣;抗凝治疗是术后的主要问题;对左侧位(主动脉瓣、二尖瓣)瓣膜术后应用小剂量抗凝剂在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比值监测下是安全的;儿童应尽可能选用符合成人需要型号的瓣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前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体外循环(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各消化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100例非糖尿病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C组,n=50)和强化胰岛素治疗组(IT组,n=50)。IT组患者术中血糖控制在6.1~10.0 mmol/L(110~180 mg/dl),术后控制在3.9~8.3mmol/L(70~150 mg/dL);C组患者术前、术后没有胰岛素治疗。分别于麻醉诱导、CPB开始后及CPB结束0 h、6 h、12 h、24 h和48 h(T1-T7)测定两组患者的胃液、胃黏膜pH、胃液红细胞以及促胃液素(Gastrin)的改变并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胃液pH、胃黏膜pH(phi)在CPB开始时即略有下降,CPB结束后6h达到最低,CPB结束后48 h时接近术前水平,CPB结束开始各时间点对照组较强化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胃液RBC以及促胃液素含量在CPB开始时即开始升高,CPB结束后6h达高峰(P<0.01);此后下降,至CPB结束后48 h时尚未降至术前水平。在此过程中,对照组明显高于强化治疗组。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显著抑制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胃液pH、胃黏膜pH(phi)的降低以及促胃液素的分泌,防止胃肠道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血浆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16例拟在体外循环(CPB)下行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例。乌司他丁组(U组)患者接受乌司他丁12000IU/kg,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C组)用等量复方氯化钠代替。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转流30minT2)、停CPB1(T3)、4(T4)、24(T5)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hhh(TNF-α)、白介素-(6IL-6)浓度。结果两组T2、T3、T4、T5各时间点TNF-α、IL-6浓度明显高于(1P<0.01或P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血小板分离(autologous plateletphresis,APP)回输对体外循环下二次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二次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共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3.2 ±7.7)岁,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0)和血小板分离组(n=20),记录所有患者术前LVEF,术中及术后48小时出血量及24小时引流量,术中输血液制品情况,术后瓣膜功能及生存情况,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P < 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两组间麻醉诱导前数据,包括人口组成、男女比例及术前心功能,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对照组术后瓣膜功能障碍2例,其中1例于术后48小时内死亡,1例接受二次手术1例,术后情况稳定。实验组患者术后瓣膜功能均良好,术后48小时生存率100%。实验组患者术后24小时引流量、术中及术后48小时出血量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均 <0.05),ICU和总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均 <0.05)。结论:针对体外循环下二次瓣膜置换术患者,自体血小板分离(aPRP)能减少患者输血及供体暴露,节约围术期各种异体血液制品的输入,同时可减少围术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总体上降低该类患者的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CVR)后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或瑞芬太尼的脑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择期行体外循环下CVR的患者90例,术后返回重症监护室(ICU)进行镇静。根据镇静剂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组(DK组)和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组(DR组),各组45例。其中DK组给予右美托咪定0.2~0.7μg/(kg·h)、氯胺酮0.3~0.5 mg/(kg·h)静脉泵注;DR组右美托咪定用法与DK组相同,瑞芬太尼以2.5~5.0μg/(kg·h)静脉泵注。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和平均心率(MHR),并分别于镇静前(T_0)、镇静后2 h(T_1)、6 h(T_2)、12 h(T_3)、24 h(T_4)检测脑损伤指标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记录在ICU期间患者谵妄情况,右美托咪定、地佐辛及氟哌啶醇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T_(1~4)时2组患者S100β及NSE水平较T_0均显著降低(P0.05),且相较于DR组,DK组在T_(1~4)时的S100β及T_(1~3)时的NSE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前2组患者MAP及MHR差异不显著,镇静后DK组患者30 min~9 h的MAP及30 min~8 h的MHR显著高于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DK组患者MAP及MHR较DR组波动较平缓。与DR组比较,镇静过程中DK组患者右美托咪定[(374.3±52.7)vs(504.6±69.3)μg]、地佐辛[(9.6±2.7)vs(15.6±3.3)mg]及氟哌啶醇[(29.7±3.2)vs(46.6±3.4)mg]、低血压率[6.6%(3/45)vs 24.4%(11/45)]、心动过缓[4.4%(2/45)vs 20.0%(9/45)]、苏醒时间[(457.2±14.5)vs(504.2±16.9)min]、拔管时间[(511.7±15.9)vs(553.5±20.9)min]显著降低(P0.05),但谵妄比例、恶心/呕吐、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下CVR后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或瑞芬太尼具有相似的镇静镇痛效果,但前者脑保护作用更加显著,其血流动力学更合理、平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应用离心泵和滚压泵的体外循环(CPB)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的肺功能,探讨二者对CPB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准备行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在手术时分别应用离心泵和滚压泵作为主泵。在麻醉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前、CPB结束后1小时和即将停用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之前三个时点分别抽取桡动脉血立即行血气分析,根据PaO2和PaCO2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结果两组的AaDO2在三个时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组内比较,后两个时点与第一时点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应用离心泵和滚压泵的CPB手术患者术中和术后早期的肺换气功能较术前均有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48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姑息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CPB)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体外循环下行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手术4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l例,女性27例,年龄(20.35±27.40)个月,体重(8.44±5.91)kg。手术方法包括右室流出道重建、右室流出道疏通、左右肺动脉共汇重建、肺动脉重建、glenn、改良B—T分流术。病种包括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28例、永存动脉干1例、法洛四联症14例、右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闭锁3例、右室双出口1例、左肺动脉缺如1例。采用常温并行循环30例、浅低温10例、中低温8例。采用复方电解质注射溶液、红细胞、血浆、20%人血白蛋白、万汶等预充,血液稀释后红细胞压积25%-33%。CPB中监测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静脉混合血氧饱和度、乳酸、尿量、血浆胶体渗透压、鼻咽温和肛温。结果体外循环时间27-106(64.39±27.68)min。主动脉阻断16-62(35.95±14.21)min,呼吸机辅助时间2-7(3.60±1.38)h,监护时间24-56(34.01±11.00)h;超滤量400-900(716.27±404.88)ml,尿量50-250(145.53±117.89)ml;住院15-27(34.01±11.00)d;术后胸引量10-100(37.35±21.72)ml。自动复跳率100%。所有患儿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3例、肺不张1例、气胸1例、肾功能不全1例、纵隔感染1例、低氧血症3例、消化道出血1例。延迟关胸2例,再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死亡1例,死亡率2.08%,死亡原因为心肺功能衰竭。结论CPB下行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姑息手术,采用个体化管理和综合措施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