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微创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术治疗VSD的患者50例.术前行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估筛选适合封堵的VSD患者,术中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再次评估VSD是否适合封堵治疗,并确定封堵器型号,引导封堵器释放,评判封堵效果,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0 例VSD患者中48 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6%,2 例封堵不成功中转体外循环下修补.随访6~24 个月,无残余漏,心功能改善.结论 在超声心动图(经胸及经食管)配合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微创封堵VSD技术不需要体外循环辅助,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经验,探讨其临床价值和手术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03~2016-11采用经胸非体外循环小切口封堵术治疗VSD 10例,男2例,女8例,年龄9个月~21岁,体重7~48(平均19.35)kg,患者在食道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经右心室表面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提示VSD破口直径3~8 mm。结果封堵成功5例,出院时,无心律失常,无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及房室传导阻滞,无封堵器移位、脱落及血栓形成。其余5例中转体外循环。结论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5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总结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封堵术临床经验和近期疗效。方法:50例诊断明确的单纯VSD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经胸壁切口进入心包腔,于右心室表面合适位置缝置荷包并切开,在食管超声监测下,采用中空探条辅助或直接输送法将封堵器安放在VSD部位,若无异常情况即可释放封堵器。结果:49例封堵成功,1例术中改为常规体外循环手术。封堵成功者中,选用对称伞46例,偏心伞3例。3例发生新的微量至轻度三尖瓣反流,3例术后发生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术后拔除心包引流管后残存心包积液,经心包穿刺后痊愈。49例患者围术期及近期随访无死亡、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无残余分流发生、无新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具有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近期疗效好,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在婴幼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共425例3岁以下婴幼儿纳入本研究,其中136例采用微创经胸封堵术,289例采用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修补术.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信息及随访资料,采用SPSS 11.5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无死亡病例.封堵组134例成功,2例转为修补术,手术组全部成功,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心胸比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组手术时间、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01),封堵组费用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 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3岁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室间隔缺损(VSD)封堵的经验,探讨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0年1月~2013年10月简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住院的室间隔缺损患者62例,男性28例,女性34例,年龄2~57岁。所有患者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的监测下由右心室表面荷包送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结果封堵成功61例,1例因置入后主动脉瓣返流明显加重,改为体外循环。随访12个月,无封堵器移位、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溶血等并发症。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对比分析经胸微创封堵与经皮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和随访结果。方法:2014-08-2019-07,将我院心外科112例限制性VSD患者纳入研究。经胸微创封堵组56例,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在非体外循环下经食管超声(TEE)引导,穿刺右心室游离壁血管裸区,应用国产封堵器堵闭VSD;经皮介入封堵组56例,采用右股动静脉穿刺,在X线透视下建立输送轨道,经输送鞘管植入国产封堵器堵闭VSD。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指标,并对其中期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有效治疗,均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经胸微创封堵组成功封堵52例,4例封堵失败,经延长胸骨正中切口后中转体外循环直视下手术成功修补;经皮介入封堵组成功封堵54例,2例术中出现并发症后放弃封堵(1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堵闭后影响主动脉瓣致轻度反流),改行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直视下手术成功修补。两组比较,手术时间和疗效相仿。介入封堵组封堵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医疗费用等结果明显优于经胸微创封堵组(P<0.05)。结论:经皮介入封堵切口美观无疤痕,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小婴儿经胸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VSD)患儿79例,拟行微创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检查,明确室间隔缺损的位置、类型、大小及边缘情况。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释放,评价即刻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6例患者术前TEE剔除,69例患者封堵成功,4例封堵失败,转体外循环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TEE显示,64例无残余分流,5例有微量残余分流。术后1周内超声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良好,1例有微量残余分流。结论TEE对选择适合行封堵的VSD患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引导封堵器的释放及疗效评价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43例10kg以下婴幼儿经胸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经验。方法 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1.5cm,切开皮肤,胸骨下段及心包,在右心室表面定点,穿刺置入导丝,经VSD送入输送鞘及对称型封堵器封堵VSD。结果 本组无死亡,无Ⅲ度传导阻滞,与同期一组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室缺修补法对比,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低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修补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10kg以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婴幼儿,能减少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切口小而美观。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总结食道超声引导经胸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经验。方法 自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经食道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7个月~9岁(4.7±1.9)岁;体重4.9~25.6(13.5±5.8)kg。膜部VSD30例,嵴下型VSD6例,干下型VSD4例,肌部VSD5例。VSD直径4.7~11.5(5.8±1.2)mm。全组均采用胸骨下端3~5cm小切口进胸,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送入导引钢丝及输送鞘管经右心室-VSD进入左心室,沿输送轨道送入封堵器完成VSD封堵术,术毕立即经食道超声全面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全组43例封堵成功(95.6%),2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常规手术(4.4%)。术后封堵器边缘少量残余分流2例(4.4%),3个月后复查消失。术后40例随访12个月(88.9%,40/45),无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返流,无近期死亡。 结论 食道超声引导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多次操作后即可掌握操作要点,术中需结合超声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0.
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术后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对6 0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并发传导阻滞的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6 0例经介入封堵术治疗的室间隔缺损患者,4例术后72h内发生了不同类型的传导阻滞,术前资料如表1所示。手术方法:按常规方法建立股动-静脉导丝轨道,从静脉侧沿导丝递送输送器入左心室内,沿传送鞘送入Ampatzer封堵器。表1 4例患者术前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病例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1正常室间隔上部回声中断2 .5mm ,位于主动脉短轴11点2正常室间隔上部12mm×11mm假性瘤,其上回声中断3mm ,位于主动脉短轴10点3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间隔上部膨胀瘤,其上…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治疗是儿科心脏病、超声影像、麻醉、体外循环和重症监护等多学科协同合作的治疗系统,适时的手术干预是治疗VSD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VSD的方法主要包括:体外循环下修补术、心导管介入封堵术以及食管超声引导外科微创封堵术等三大类.外科微创封堵术治疗VSD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取19例VSD患者行微创非体外循环、食管超声(TEE)指引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治疗。膜周部VSD14例,干下型VSD3例,肌部VSD1例。缺损直径2.5~12(5.49±2.90)mm,膜周部VSD中2例形成膜部瘤。手术方法采用全麻,根据VSD位置选择切口位置,干下型VSD患者选择左侧胸骨旁第Ⅱ肋间切口,其余患者均选择胸骨正中中下1/3切口。TEE指引下安放VSD封堵器来封堵VSD。封堵器较缺损范围大1~2mm,干下型缺损选择偏心封堵器。结果:1例干下型VSD因封堵器释放后TEE显示主动脉瓣反流增加,经调整位置后无明显改善,遂改行常规体外循环修补VSD。其余18例封堵成功,其中16例应用等边封堵器,2例应用偏心(0mm)封堵器(均为干下型VSD),封堵器直径5~12mm,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均小于5h,平均住院时间约为5d。所有封堵成功患者均未输血,术后第2天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mg.kg-1.d-1(最大100mg/d)。全组均未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残余分流等并发症。结论:外科微创非体外循环下经胸右心室穿刺VSD封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和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优缺点.方法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2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68例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及经胸微创封堵VSD手术患者,根据术式分为2组:经皮导管介入封堵组(经皮组,n= 88),经胸微创封堵组(经胸组,n= 80),随访收集患者的年龄、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室间隔缺损(VSD)经导管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例VSD患者,膜周部缺损11例,肌部缺损1例。TIE明确VSD最大伸展径,VSD边缘距周围瓣膜(主动脉瓣、三尖瓣)根部的距离,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器型号比VSD伸展径大1~2mm。结果:在TIE和X线引导下,12例VSD成功封堵。术后即刻穿隔血流消失,术后24h、1周及3月复查TIE显示封堵器呈“H”状夹闭VSD,  相似文献   

15.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o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微创外科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粗筛27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拟行微创外科非体外循环下封堵治疗.术前行TEE,根据VSD位置、类型、大小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术中TEE引导封堵器放置,评价即刻封堵效果;术后1周内复查.结果 3例患者术前TEE剔除,20例患者封堵成功,TEE显示19例无残余分流,1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患者转体外循环进行VSD修补,其中2例有残余分流,2例出现主动脉瓣反流;20例微创封堵成功患者术后1周内超声随访,均见封堵器位置正常,无残余分流,左心室重构改善,三尖瓣反流程度减轻,肺动脉压力下降.结论 TEE对选择适合行微创封堵的VSD患者、选择封堵器大小、协助封堵器的释放、评价疗效均有重要作用.微创VSD封堵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我们应用Amplatzer非对称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治疗30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技术成功率100%。现报告如下,并对近期疗效和技术要点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观察.方法 126例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室间隔缺损,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 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VSD介入封堵成功率为98.3%,不成功原因为缺损直径过大以及缺损位置特殊,术中未发生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VSD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自2011年9月至2013年2月,选择40例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另外选40例经传统外科修补术治疗膜部VSD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1~32(15.5±3.5)岁,体重10.8~58.0(24.2±7.5)kg,膜部室间隔缺损大小为2~14(5.6±0.5)mm.分别依据两种不同的方法完成手术,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及其他相关因素,评估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的可行性及优越性.结果 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组有1例患者封堵失败,行开胸手术治疗,成功率97.5%;外科手术组除1例因急性感染死亡外,余全部手术成功.两组治疗成功率相似,但在术后并发症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有明显差别.术后3~12个月随访,经胸小切口组无新并发症出现,而外科组新出现一系列并发症.结论 尽管经胸小切口膜部VSD封堵术较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相当,但具有术后并发症较少、恢复快、创伤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目前该技术是可行的,且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经胸室间隔缺损封堵(VSD)不顺利和/或失败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 对2009年7月-2017年7月经胸VSD封堵108例,男45例,女63例,年龄1-57岁(平均9.1±9.7岁),体重8-85 kg(平均25.2±17.6 kg)。膜周型VSD 41例,VSD伴膜部瘤形成30例,出口直径≤2.5mm者9例,干下型VSD 28例;对其中封堵不顺利10例和封堵失败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VSD入口直径>10 mm的膜部瘤多个出口者中封堵不顺利2例,封堵失败2例;15例膜部瘤多个出口、入口直径≤10mm者封堵不顺利1例;28例干下型VSD中封堵不顺利7例,均发生在2013年12月以前,封堵失败2例;9例出口径≤2.5 mm者中首例封堵失败。结论 VSD入口直径>10 mm的膜部瘤多出口者经胸封堵较为困难,失败率较高,在无特殊形态封堵伞产品出现之前应避免进行封堵治疗;干下型VSD、小孔径VSD以及膜部瘤形成多个出口、入口直径≤10mm者通过技术改良可显著提高封堵效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治疗效果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我科1岁以下2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婴儿行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切口VSD经胸封堵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儿中,25例患者封堵成功,一例术中置入封堵器后出现主动脉瓣轻度返流而转外科修补手术,封堵成功率为96.15%,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痊愈出院,无死亡,与同期行体外循环下直视VSD修补手术的1岁以下39例患儿对比,手术时间(81.50±13.53 vs 129.62±29.23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94.55±102.94 vs 655.41±370.37min)、术后引流量(59.12±20.10 vs 93.54±27.22ml)、术后住院时间(9.68±2.81 vs 11.03±1.99d),经胸封堵组无输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66个月,平均随访34.76±24.55个月,生长发育良好,如正常同龄儿童。2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在半年随访已恢复,无新发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无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婴儿室间隔缺损,与同期常规体外循环心内直视VSD修补术比较,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术后中长期随访效果好,是可行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