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使用肌内效贴布、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理疗、常规理疗、外用药物四种方法。治疗前后参照肘关节功能相关量表评分标准,从疼痛、压痛、握力、关节功能等方面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四组患者疼痛、压痛、握力、关节功能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理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其余三组。结论:采用肌内效贴布配合常规理疗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优于其他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方法:收集肱骨外上髁炎的运动员患者59例,将其随机分为四组:空白组(CG,n=14)、体外冲击波治疗组(ESG,n=15)、肌内效贴治疗组(TKG,n=15)和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组(ES+KTG,n=15)。CG组采用安慰剂治疗,ESG组仅接受冲击波疗法,KTG组仅接受肌内效贴疗法,ES+KTG组采用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的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治疗时间1次/周,共3周,其中贴布每周保留时间不少于24h。治疗开始前、每次治疗后和治疗结束1周后均评估主观感觉疼痛量表(VAS)、负重现实疼痛状况程度(PPI)和Mills征。结果:经过三种治疗方案治疗后均能改善患者疼痛及负重疼痛情况,其中体外冲击波治疗早期缓解疼痛较快,而肌内效贴治疗早期改善负重疼痛更好。而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能持续改善患者疼痛和负重疼痛,且其有效率最高,达86.7%。结论:肌内效贴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能持续改善运动员肱骨外上髁炎的疼痛和负重疼痛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肌内效贴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为临床运用肌内效贴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纳入颈型颈椎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针刺+传统贴布组、针刺+肌内效贴组,分别接受常规针刺、针刺+传统贴布及针刺+肌内效贴治疗,观察对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VAS评分,CASCS评分变化的影响以及各组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的VAS评分和CASC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针刺+肌内效贴组的VAS评分和CASC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三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8.3%、90.3%、97.1%,针刺+肌内效贴扎组疗效显著高于常规针刺组和针刺+传统贴布组(P<0.05)。针刺+肌内效贴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针刺+传统贴布组。结论针刺配合肌内效贴贴扎疗法可提高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有效率,且有着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无痛握力(pain-free grip strength,PFG)在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实施单次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患肢PFG,健、患肢最大握力(maximum gripstrength,MGS)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的测量。结果治疗后的患肢PFG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的VA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患肢PFG明显低于治疗前健、患肢MGS(P<0.05);治疗前后PFG的差值与治疗前后VAS差值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P<0.05)。结论 PFG可以有效区分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健、患肢的抓握功能,并灵敏地体现患肢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与小针刀两种治疗方式在肱骨外上髁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8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小针刀组和体外冲击波组,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小针刀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体外冲击波组为97.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ADL评分均明显改善,但体外冲击波组患者治疗后VAS和ADL评分均明显优于小针刀组(P<0.05)。结论:小针刀与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均有明显效果,而体外冲击波治疗在缓解疼痛、促进活动能力提升方面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广州医药》2012,43(2)
目的 评价无痛握力(pain-free grip strength,PFG)在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功能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实施单次康复治疗,治疗前后进行患肢PFG,健、患肢最大握力(maximum grip strength,MGS)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的测量.结果 治疗后的患肢PFG较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后的VAS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患肢PFG明显低于治疗前健、患肢MGS (P <0.05);治疗前后PFG的差值与治疗前后VAS差值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P<0.05).结论 PFG可以有效区分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健、患肢的抓握功能,并灵敏地体现患肢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肌内效贴布辅助治疗对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肿胀和疼痛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表法将9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分为A、B两组,各48例。A组接受冰敷等常规消肿、镇痛治疗,B组加用肌内效贴布辅助治疗。使用VAS量表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疼痛程度,使用患肢周径差评估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患肢的肿胀程度。结果术后1、3、5 d时B组VAS评分均低于A组(均P<0.05),B组术后3、5 d时的周径差水平均低于A组(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布辅助治疗可有效改善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肿胀和疼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曲安奈德与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共87侧)参加该研究,分为曲安奈德封闭组(40例患者,43侧)和复方倍他米松封闭组(40例患者,44侧);分别进行曲安奈德封闭和复方倍他米松封闭治疗,并观察、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曲安奈德组、复方倍他米松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降低、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明显升高;复方倍他米松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曲安奈德组明显增大(P<0.01);复方倍他米松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曲安奈德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 曲安奈德与复方倍他米松封闭治疗对肱骨外上髁炎均有效,但复方倍他米松封治疗疗效优于曲安奈德.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火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肱骨外上髁炎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火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P<0.05),2组治后的VAS评分、肘部压痛积分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针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能温通经脉,使气血运行顺畅,通则不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及外敷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5—2017年住院病历中整理肱骨外上髁炎80例进行分析,其中治疗组40例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内服及外敷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中药内服及外敷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疼痛VA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 01),且治疗组比对照组减轻更明显(P<0. 01)。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药口服及外敷是较为有效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配合肌效贴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的61例K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推拿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运动疗法配合肌效贴治疗,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的临床症状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VAS评分、WOMAC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1...  相似文献   

12.
正肱骨外上髁炎为临床常见的损伤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以上的女性~([1]),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外侧(肱骨外上髁附近)疼痛,尤其在腕关节背伸和前臂旋后时疼痛更为明显。该病多因肘关节反复伸直或旋后累及前臂伸肌群所致,这种累积性损伤往往病程较长,由于病灶在关节部位,有不易修复和易复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静态进展性牵伸技术对伸直型膝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 选取下肢骨折术后存在伸直型膝关节僵硬的患者6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都采用关节松动、常规物理因子、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肌内效贴联合进展性牵伸设备(JAS)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活动度和Lysholm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治疗后的3种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进展性牵伸治疗能有效增强伸直型膝关节僵硬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4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肌内效贴技术治疗。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水肿程度、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UE、PROM、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1),VAS和水肿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FMA-UE、PROM、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VAS和水肿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肌内效贴技术结合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Ⅱ期患者的上肢功能,减轻疼痛与水肿,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2):110-113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0例。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给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肌力测试、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等。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评分、Lovett分级、ARAT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显著较治疗前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动想象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效果观察及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4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MMSE评分治疗后增加(P<0.05);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MoCA评分治疗后增加(P<0.05);观察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BI指数评分治疗后增加(P<0.05);观察组BI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8.38%)高于对照组(56.76%)(P<0.05);两组心电图、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未见异常,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联合胆碱酯酶抑制剂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良好,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镜像理论指导下的运动联合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2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机器人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另给予镜像理论指导下的运动。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手最大握力、捏力及手指总主动活动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腕关节等速肌力及手屈曲、背伸动作下屈指浅肌、伸指肌的积分肌电值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功能变化。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后的最大握力、捏力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腕关节屈肌肌群手、腕关节伸肌肌群峰值力矩、最大总用功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的手屈曲、手背伸动作下屈指浅肌、伸指肌的积分肌电值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Barthel指数的差值高于对照组(P <...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拔戳揉捻法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部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门诊肱骨外上髁炎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拔戳揉捻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外用扶他林加护肘治疗,连续治疗2周,隔日1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在肘部疼痛VAS评分和伸肌腱牵拉试验(Mills试验)疼痛VAS评分方面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疼痛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随访时,治疗组整体改善率接近于优。[结论]两种方法均能改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疼痛程度,拔戳揉捻手法缓解疼痛作用优于外用扶他林加护肘治疗;拔戳揉捻手法在缓解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部疼痛方面安全、有效、稳定。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月至10月,对52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别行富含血小板血浆(PRP;28例,PRP组)和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24例,糖皮质激素组)治疗,对比两者的临床效果.注射治疗后1周时,两组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Mayo医院改良肘关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时PRP组优于糖皮质激素组(P<0.05).PRP痛点局部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效果良好,优于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不同能流密度的体外冲击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 LE)的短期临床疗效,探索ESW的最佳治疗剂量。方法 将120例LE患者分为A、B、C和D 4组,均使用ESW治疗4周,各组的能流密度分别为0.06、0.08、0.10、0.12 mJ/mm2。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24及48周,比较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肱骨外上髁炎功能评估(patient-rated tennis elbow evaluation, PRTEE)评分及末次随访患者满意度和复发率。结果 按时间点比较,各组VAS评分治疗前最高,治疗后48周降至最低(P<0.05),4组患者满意度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患者满意度(96.67%)明显高于A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按组间比较观察,治疗前各组患肘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24和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