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短期和长期腔内灌注吡柔比星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效果。方法 :将 5 6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随机分为两组 ,A组 (2 8例 )行吡柔比星 30mg膀胱灌注 ,每周 1次 ,共 8次 ;B组 (2 8例 )前 8次灌注同A组 ,以后改为每月 1次至术后 1年。随访 2年 ,观察肿瘤复发率和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年肿瘤复发率 :A组 2例 (7.2 % ) ,B组 1例 (3.7%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5 76 ,P >0 .0 5 )。 2年肿瘤复发率 :A组 3例 (10 .7% ) ,B组 4例 (14 .3% )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χ2 =0 .384 ,P >0 .0 5 )。副反应发生情况 :A组 3例(10 .7% ) ,B组 8例 (2 8.6 % ) ,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 (χ2 =12 .36 ,P <0 .0 1)。结论 :吡柔比星短期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肯定 ,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吡柔比星单次与多次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对比研究,探讨临床应用吡柔比星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可行性.方法 将4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患者术后即刻单次灌注吡柔比星50 mg;B组(20例)术后定期灌注吡柔比星30 mg至术后半年.随访3年,观察两组肿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肿瘤复发情况:A组3例复发;B组4例复发.两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组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B组20例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发生,其中4例较重.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柔比星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作用可靠,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评价不同时期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C对浅表性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率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123例膀胱癌患者,其中移行细胞癌G1 37例,G2 73例,G3 13例.均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随机分为2组,A组(术后即刻行膀胱内灌注化疗)63例,B组(术后7天开始膀胱内灌注化疗)60例,分别采用丝裂霉素C行膀胱内灌注,观察2组肿瘤复发情况、毒副反应.结果 随访18~36个月,A组复发12 例(19. 0% ).灌注期间,10例(15.9%)出现不良反应,B组复发22 例(36.7%).灌注期间,7例(11. 7%)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术后即刻行膀胱内灌注丝裂霉素C能够减少浅表性膀胱癌的复发率,但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表阿霉素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长期随访效果。 方法 浅表性膀胱癌 (Ta~ 1,G1~ 2 ) 4 7例。男 2 9例 ,女 18例。年龄 4 5~ 79岁。随机分为 3组 ,A组 (16例 )术后 6h内单次灌注表阿霉素 80mg ;B组 (15例 ) 10d内灌注 4 0mg ,以后每周 1次 ,8~ 10次后改为每月 1次 ,至术后 1年 ;C组 (16例 )用药为丝裂霉素 ,剂量及方法同B组。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随访 5年 ,记录患者无瘤生存期、肿瘤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随访 5年 ,4 7例中除A组 1例死于意外、1例死于其它疾病、C组 1例死于肺癌外 ,其余 4 4例均未因膀胱癌复发死亡 ,各组患者无瘤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 (F =10 .2 8,P >0 .0 5 )。 3组患者术后 5年肿瘤复发率分别为 36 %(5 / 14 )、33% (5 / 15 )、4 0 % (6 / 15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83,P >0 .0 5 )。 3组患者出现药物性膀胱炎者分别为 1、2、2例 ,B、C两组各有 1例尿道狭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4 % (2 / 14 )、5 3% (8/15 )和 4 7% (7/ 15 ) ,A组与B、C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12 .2 1,P <0 .0 1)。 结论 表阿霉素单次腔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长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沙培林(OK-432)联合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及单独应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8例浅表型膀胱癌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沙培林组(40例)术后1周开始常规灌注沙培林5KE,膀胱内灌注保留2h,每周1次连续6周,之后每月1次连续8个月.吡柔比星组(38例)灌注吡柔比星30mg,灌注方法同沙培林组.沙培林膀胱联合吡柔比星组40例,交替灌注,剂量不变,每周1次,每种药物达6次,之后每月1次,每种药物灌注8个月.结果 沙培林组复发5例,复发率为12.5%,吡柔比星组复发5例,复发率13.16%,联合组复发2例,复发率为5%,沙培林组与吡柔比星组复发率比较P >0.05,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联合组与沙培林组或吡柔比星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灌注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例数分别为3,4,4,三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沙培林联合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对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优于单用灌注药物,疗效满意,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丝裂霉素C(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临床价值。 方法  2 8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局部手术后随机分为二组 ,每组 14例。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加膀胱灌注MMC和MMC单纯膀胱灌注治疗。 结果  2 8例随访 12~ 2 6个月 ,平均 2 1个月。介入加灌注组肿瘤复发 1例 ,单纯MMC灌注组肿瘤复发 4例 ,两组肿瘤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介入治疗联合膀胱灌注MMC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疗效较好 ,副反应少 ,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榄香烯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 膀胱癌术后患者123例,均为浅表性膀胱癌(T1 ),其中移行细胞癌Ⅰ级37例,Ⅱ级73例,Ⅲ级13例。随机分为2组,榄香烯治疗组63例,丝裂霉素对照组60例,分别采用榄香烯注射液及丝裂霉素C行膀胱内灌注,观察2组肿瘤复发情况、毒副反应及治疗前后血NK细胞活性。 结果 榄香烯组平均随访19. 7个月,复发5例,复发率7. 9%;灌注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2例(3. 2% ),无严重血尿及尿道狭窄;患者治疗前血NK细胞活性为(20±2)%,治疗后为(28±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丝裂霉素组平均随访19. 4个月,复发15例,复发率为25. 0%;灌注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11例(18. 3% ),严重血尿3例(5. 0% ),尿道狭窄1例(1. 7% )。2组术后复发率、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榄香烯注射液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有良好疗效,毒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安全性。方法:45例膀胱癌经尿道电气化术后患者分2组,分别用吡柔比星和卡介苗定期行膀胱内灌注,随访10~33个月,了解灌注后肿瘤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卡介苗组复发率为13.6%(3/22),副反应率为81.8%(18/22);吡柔比星复发率为13.0%(3/23),副反应率为91.3%(21/23),两组肿瘤复发率、并发症无显著差异,但卡介苗严重副反应高于吡柔比星(P<0.05)。结论: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复发的有效率与卡介苗相同,但严重副反应明显减少,是一种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比较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TUR-Bt)术中膀胱黏膜下注射盐酸氮芥与术后即刻灌注吡柔比星(THP)化疗预防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复发的疗效.方法 将64例行TUR-Bt术的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4例术中膀胱黏膜下注射盐酸氮芥;B组30例于手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观察各组肿瘤复发情况、毒副反应.结果 A组平均随访37.1个月,4例复发,复发率11.8%;B组平均随访36.2个月,7例复发,复发率23.3%,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见明显的全身性药物反应.结论 术中黏膜下注射盐酸氮芥和术后早期膀胱灌注吡柔比星显著降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率,其中术中黏膜下注射优于术后早期灌注,两组之间副作用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羟基喜树碱(HCPT)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112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术后应用HCPT 10 mg/20 ml作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共8次,再每2周1次,共8次,最后每个月1次,共18次,持续2年.结果 随访6~36个月,术后膀胱肿瘤复发18例,复发率16.1%.结论 HCPT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