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心跳供肝发生严重胆道缺血性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北京朝阳医院2002年7月至2006年6月实施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病例中排除肝肾联合移植、二次肝移植、供受体ABO血型不符病例,统计人选病例131例,术后随访时间均>180 d.排除混杂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再灌注相关性严重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无心跳供肝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60 min是术后严重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热缺血与冷保存协同作用于供肝,单独或同时延长热缺血、冷保存时间,术后严重缺血性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增高.结论 无心跳供肝热缺血或冷保存时间延长的协同作用以及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60 min是肝移植术后严重缺血性胆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将热缺血时间带入拟合直线回归方程可预知冷保存时间的相对"安全"时限.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研究20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20 例患者中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3例(15%) 。1例为术后1周内T管致胆管梗阻;1 例为术后3个月拔除T 管后胆漏,均经及时介入、置管引流而愈;1例为术后4个月弥漫性肝内外胆管狭窄经再次肝移植治愈。提示胆道并发症与留置T管、吻合等技术因素有关,而再灌注损伤、缺血性损伤是引起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改进手术技术,缩短供肝缺血时间和确保供肝胆管系统的血供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大鼠肝内胆管上皮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丹参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多种肝胆手术特别是肝移植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问题,国内外同行对肝脏在冷缺血或热缺血及再灌注后肝细胞、肝窦内皮细胞和Kupffer细胞等病理生理变化和损伤防护方面均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胆道系统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却极少有报道。然而,肝内胆管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导致的术后并发症,如胆管炎、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狭窄、胆管消失综合征等,严重影响着术后肝脏的功能和移植物的存活。  相似文献   

4.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如何预防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 1993年 4月至 2 0 0 1年10月我科实施的 12 0例肝移植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有 10例病人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8例治愈 ,1例好转 ,1例死亡。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8 3 % (10 / 12 0 ) ,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为 0 8% ,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4 3 % (5 / 116) ,与肝动脉供血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1 7% (2 / 12 0 )。热缺血时间 >3min、冷缺血时间 >8h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胆道保存性损伤是引起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缩短供肝的热、冷缺血时间和确保供肝胆管系统的血供可减少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改进T管置管方法可显著降低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移植肝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1963年Starzl施行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术以来,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一种重要手段。结构特殊的胆道,往往成为热缺血、冷缺血及再灌注等所致损伤的重要靶组织,损伤严重时可致移植肝功能丧失。现对移植肝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作一综述。一、胆道并发症与缺血再灌注相  相似文献   

6.
肝移植术后胆泥及胆结石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泥和胆结石形成的原因。方法 对13例肝移植术后发生胆泥和/或胆结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发生胆泥和/或胆结石的时间为1.5-12个月(平均5.5个月),供肝热缺血时间平均为5.5min,冷缺血时间11.5h;UW液经门静脉灌注;胆道冲洗时间在热缺血后15-20min;11例供肝动脉与受者的肝动脉吻合,2例与结肠中动脉吻合。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胆泥及胆结石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是缺血、灌注损伤及肝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例患者通过MRCP和ERCP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经内镜微创治疗1例1年后死亡,2例随访2年仍健康存活。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2.5%,没有与肝动脉相关胆道并发症发生。热缺血时间>5 min,冷缺血时间>12 h,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呈明显升高倾向。结论保存性损伤和缺血性损伤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修肝时肝外胆管的血供和警惕变异血管的存在,不放置T管和肝动脉、门静脉同步开放可显著降低胆道并发症。MRCP、ERCP和肝活检是早期诊断胆道并发症的主要手段,内镜微创和再次肝移植则是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尸体供肝和36例活体供肝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结果36例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235例尸体供肝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1%;肝内胆道狭窄和胆道铸型结石形成等严重胆道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中未发生.讨论缺血时间尤其热缺血时间是导致严重胆道并发症的最主要的原因,所留取的受体胆道长度也是影响胆道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肝移植并发症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OLT)术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是影响移植肝以及移植受体存活质量的主要障碍。本文结合我们自己的OLT病例[1],借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的经验,简要介绍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类型及其病理诊断特点。供肝的保存性损伤保存性损伤是指从获取供肝开始至植入受体重新建立血循环的全过程中任何时间内发生的损伤,其中包括血循环中断时的热缺血损伤、冷灌注时的冷缺血损伤以及血循环恢复后的再灌注损伤,损伤程度与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胆1道并发症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07例尸体供肝和40例活体供肝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总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因。结果40例活体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5.0%,307例尸体供肝肝移植受体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8.9%;肝内胆道狭窄和胆道铸型结石形成等严重胆道并发症在活体肝移植和放置“T”管的尸肝移植未发生。结论缺血时间尤其热缺血时间是导致严重胆道并发症的最主要的原因,放置“T”管引流能降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方法 对 1993年 4月~2 0 0 1年 11月我科实施的 12 3例肝移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2 3例肝移植患者中11例通过胆道造影确诊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 ,9例治愈 ,1例好转 ,死亡 1例。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8 9% ( 11/ 12 3) ,与胆道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为 0 8% ( 1/ 12 3) ,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4 2 % ( 5 / 119) ,与肝动脉供血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 1 6 % ( 2 / 12 3)。热缺血时间 >3min、冷缺血时间 >8h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 (P <0 0 5 )。 结论 保存性损伤和缺血性损伤是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修肝时应维护肝外胆管的血供和警惕变异胆管的存在。改进T管置管方法可显著降低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早期胆道造影有助于及时诊断胆道并发症。介入技术是胆道并发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大鼠心源性死亡(DCD)供肝不同的热缺血时间与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无肝素化的大鼠DCD供体肝移植模型,按供肝的热缺血时间分为0 min(WI0),10 min(WI10)、15 min(WI15)3组,每组36对大鼠.术后动态观察大鼠胆道病理改变及其并发症、肝功能指标,最后统计总体生存率.结果 供肝热缺血小于10 min时,术后胆道病理改变较轻且为可逆性改变,肝功能恢复较快;供肝热缺血时间为15 min时,术后胆道病理改变较重且为不可逆性改变,肝功能恢复延迟;3组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6%比8.33%比16.67%,P<0.05).WI0组和WI10组的大鼠术后4周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3.33%比77.78%,P>0.05),而与WI15组比较4周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33%比58.33%,77.78%比58.33%,P<0.05).结论 无肝素化的大鼠DCD供肝热缺血时间超过15 min时,移植术后胆道损伤明显,可导致不可逆改变.  相似文献   

13.
原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主要手段,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但胆道并发症尤其是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type biliary lesions,ITBL)已成为影响患者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ITBL是指肝移植术后由各种因素(不包括肝动脉栓塞)引起的胆管动脉损害所产生的缺血型胆管炎,发生率为5%-15%。ITBL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冷、热缺血性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因素、巨细胞病毒感染等有关。  相似文献   

14.
原位肝移植术中移植肝的再灌注方式对术后肾、肺、胆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移植肝和受体存活率有着重要影响。下腔静脉逆行再灌注法是利用低压力、低流速、低氧饱和度的静脉血液对移植肝进行再灌注。近年来研究表明,下腔静脉逆行再灌注法有利于减轻移植肝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缩短下腔静脉阻断时间,对于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功能的保护、降低再灌注后综合征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将对这一手术方式的研究近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供肝零时相活检病理学改变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寻找预示并发症发生的早期形态学指标,为临床采取预防性诊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91例肝移植术中零时相活检标本,经常规病理制片,HE染色,利用双盲法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91例供肝有40例(44.0%)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术后发生排斥反应和胆道并发症的概率及出现晚期或持续性保存损伤的概率显著高于无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的供肝(P〈0.05)。中央型坏死和细胞凋亡程度较重时排斥反应和胆道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均显著高于程度较轻的供肝(P〈0.05)。汇管区炎症较重的供肝术后出现晚期或持续性保存损伤的概率显著高于汇管区炎症较轻的供肝(P=0.021)。结论供肝术中灌注后零时相活检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对术后采取预防性诊疗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肝脏移植热缺血损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移植历经30余年的努力,已取得较大进展.进入90年代以后,肝移植每年以5*!000~8*!000例速度递增,成绩斐然.然而由于供肝来源远较受体为少,同时在脑死亡法尚未通过的国家如中国、日本等无法实施有心跳供者(heart-beating donor,HBD)供肝,迅速膨大的等待供肝人数与供体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我国所采用的供肝几乎均来自无心跳供者(non-heart-beating donor,NHBD),供肝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段热缺血损伤,而且在冷保存及肝复流过程中会进一步遭受损伤.除经济、技术等因素外,供肝质量不好被认为是制约我国肝移植长期疗效提高的重要因素.供肝的缺血时间与灌注保存方法均影响肝移植并发症的发生和预后.在供肝保存的研究中,一般将供肝血循环的阻断到冷灌注开始这段时间,称热缺血.临床实践中全肝离体的热缺血时间一般认为不宜超过5 min.而一些实验证据提示肝脏所能耐受的实际热缺血时限可达60 min以上[1].进一步探讨肝脏移植热缺血损伤的时限及其与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并可最大限度地缓解供体器官短缺的现状,挽救更多濒临死亡的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在胆道及其微循环再生与修复中的作用,为积极预防和治疗胆道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胆道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供受体均为雄性SD大鼠.供肝分别经历0 min(对照组)和10 min(实验组)热缺血后,进行重建肝动脉血供的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于供肝冷保存后(即0 h)以及术后6 h、24 h、3 d、7 d、14 d、30 d处死大鼠,收集标本.测定血清ALT、GGT、TBIL.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A表达情况.分别标记胆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细胞,统计汇管区胆管数、血管数以及胆管上皮细胞增殖指数.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A mRNA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组GGT和TBIL较对照组升高持续时间更长,术后30 d和14 d才降至正常.实验组汇管区胆管数及血管数均在术后14 d达到最高值,且明显多于对照组.肝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VEGF-A、VEGF-AmRNA表达在术后24 h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而胆管上皮细胞VEGF-A、VEGF-A mRNA表达持续升高,直到术后7 d才达到峰值.并且实验组表达水平均强于相应时间点对照组的表达.结论 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胆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VEGF.A增加,并且可能在促进胆管及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再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日本大耳兔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及胆道损伤等研究。方法采用无损伤动脉夹联合胆总管及肝总动脉阻断制作胆道缺血模型,以假手术组(SO)及单纯肝动脉阻断组(HAO)作为对照,阻断时间分为2h和3h,各组分别于复流前、复流12h、1、2、3、7d取血测AST、ALT、TBA水平;取胆汁行胆汁TBIL、TBA、GGT测定。术后一周观察动物死亡情况;动物处死后取肝胆组织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以单纯肝总动脉阻断组做对照。结果血清、胆汁指标和动物术后7d存活率联合阻断组与单纯肝总动脉阻断组相比差异显著,前者差于后者。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胆道损伤逐渐加重,病理改变由可逆性损伤转化为不可逆性损伤。结论联合胆总管及肝总动脉阻断胆道缺血再灌注模型胆道缺血完全,重复性好,复制简单,是较好的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施行的肝移植病例中,存活时间超过6个月的4 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 9例(A组)无远期胆道并发症,1 2例(B组)有远期胆道并发症。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术前肝功能等)、供体脑死亡到腹主动脉低温灌注开始的时间(一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1)、冷保存时间、门静脉血流复通到肝动脉血流复通的时间(二次热缺血,热缺血时间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动脉血栓形成的比例等。结果平均年龄,A组为(4 6.9±1 0.5)岁,B组为(5 3.7±7.4)岁。二次热缺血时间,A组为(6 3.3 8±2 2.9 7)m in,B组为(8 1.2 5±3 0.8 7)m in。术中出血量,A组为(3 8 1 7.2±1 4 0 2.3)mL,B组为(5 5 7 9.2±1 8 0 1.4)mL。以上3项指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供肝第一次热缺血时间超过5m in,同时冷缺血时间超过8 h的病例数,A组为1 2例(1 2/2 9),B组为6例(6/1 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第一次热缺血时间及冷保存时间的长短不影响手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移植肝第二次热缺血时间延长可以增加术后远期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龄患者更易发生胆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耳兔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日本大耳兔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于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及胆道损伤等研究。方法 采用无损伤动脉夹联合胆总管及肝总动脉阻断制作胆道缺血模型,以假手术组(SO)及单纯肝动脉阻断组(HAO)作为对照,阻断时间分为2h和3h,各组分别于复流前、复流12h、1、2、3、7d取血测AST、ALT、TBA水平;取胆汁行胆汁TBIL、TBA、GGT测定。术后一周观察动物死亡情况;动物处死后取肝胆组织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以单纯肝总动脉阻断组做对照。结果 血清、胆汁指标和动物术后7d存活率联合阻断组与单纯肝总动脉阻断组相比差异显著,前者差于后者。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胆道损伤逐渐加重,病理改变由可逆性损伤转化为不可逆性损伤。结论 联合胆总管及肝总动脉阻断胆道缺血再灌注模型胆道缺血完全,重复性好,复制简单,是较好的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