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了探讨头体针结合治疗中风患者周围性面瘫的效应,作者采用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对40例单纯体针与头体针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结果进行了对比性对照观察。结果:头体针结合线总显效率93%,而单纯体针总显效率为85%。头体针结合组显著优于单纯体针治疗组。认为其补益气血作用可能是共取得的疗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小平 《世界中医药》2011,6(2):148-149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在中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斜",也称"口僻",是指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变。手足三阳经均上行头面,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脉受阻,可导致面瘫的发生。古人认为本病是由风邪所致,历代文献均将其归入风门,概称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贝尔(bell)氏麻痹与亨特(hunt)综合征[1]。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以针刺疗法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84例,疗效满意,并观察到其疗效与辨证分型有关。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84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单侧面瘫。其中男56例,女28例;右侧42例,左侧42例;年龄最小者1岁半,最大者80岁,平均年龄32±12.2岁;病程最短者半天,最长者2个月,平均4±11.8天。辨证分型 一侧面部麻痹、口眼斜,病侧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裂增宽,口角下垂,不能作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或动作幅度减小,闭目不紧或露睛;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中医辨证分为:(1)风寒阻络型:伴见迎风流泪,或恶…  相似文献   

5.
通过针刺面部腧穴(对照组)与在针灸同时服用中药(治疗组)的两组病例的疗效对比,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针药并用,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6.
针挑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亦称口眼(口呙)斜。我科自1986年至1993年,采用针挑疗法治疗本病53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诊断标准:本文病例均为针灸科病区的病员,由专人负责,详细询问病史,作内科及神经系统等检查,并参照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面神经失常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7.
<正>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笔者采取针刺配合内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7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依据《北京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1],全部病例均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并排除中枢性神经病变引起的面神经麻痹。7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5例,女25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7岁;病程最长5个月,最短2 d。2治疗方法2.1取穴阳白、攒竹、太阳、颧髎、  相似文献   

8.
张树新 《北京中医》2008,(9):720-721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面部透针加电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均以5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68.3%,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痊愈率为44.0%,总有效率为94.O%。两组痊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痊愈患者平均疗程为2.6个(13天),对照组为3.8个(19天),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面部透针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9.
面部透针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新 《北京中医药》2008,27(9):720-721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面部透针加电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针刺加TDP照射治疗,均以5天为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为68.3%,总有效率为98.3%;对照组痊愈率为44.0%,总有效率为94.0%.两组痊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痊愈患者平均疗程为2.6个(13天),对照组为3.8个(19天),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面部透针加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好,疗程短.  相似文献   

10.
头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珮 《辽宁中医杂志》2012,(6):1137-1139
目的:探讨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54例和头针组56例,常规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头针组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应用头针治疗。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评级标准进行评定。做两组治疗先后House-Brackmann分级比较及临床有效率的比较。结论:头针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本病对面神经功能恢复及其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针刺结合面瘫康复操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作用,采用针刺结合面瘫康复操治疗49例,并与单纯针刺治疗45例进行对照比较.前者总有效率为91.8%,后者总有效率为62.2%,两照组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27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组,用电针加特定电磁波治疗面神经麻痹139例作为电针治疗组,用单纯针刺加特定电磁波治疗面神经麻痹139例作为针刺对照组.结果:通过对比观察发现,电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56%,针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81%,电针治疗组疗效优于针刺对照组.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方法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潘伟 《中医临床研究》2014,(15):100-101
目的:对照观察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8例应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对照组22例采用针刺配合手法面部按摩。比较两组治疗后面部肌表情肌恢复情况。结果:冶疗组痊愈92.6%,有效7.4%,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40.9%,有效36.4%,无效22.7%,总有效率77.3%。结论:针刺结合穴位注射甲钴胺治疗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治愈率高,疗效稳定,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18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经过针刺、放血疗法治疗,治愈14例,占77.7%,有效4例,占22.3%,总有效率100%。在患者发病初期给予针刺、放血疗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及功能恢复,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针刺患侧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下关透颊车、四白透颧髎、百会透太阳、印堂透山根、攒竹透晴明、合谷透劳宫,并根据症状增加穴位,治疗了4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痊愈39例,显效7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81.2%,有效率95.8%。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分期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本院2011年~2013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6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则根据病程实际情况分为急性期、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进行分期针灸治疗。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具有显著优越性,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应用分期针灸治疗方法能够取得突出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安全高效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电针加TDP治疗面瘫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分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本文90例病人均为周围性面瘫,根据患者得病后就诊时间的不同,分成3个小组进行针灸治疗,结果疗效明显不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药结合治疗面瘫7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面瘫为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口呙)斜"、"口(口呙)",属现代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氏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炎症所致的面肌瘫痪,其发病诱因与受凉、劳累、感冒等有关.近年我在临床中观察了75例面瘫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对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方法:将68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针灸组采用针刺和艾灸法,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结果:针灸组治愈率为85.3%,对照组治愈率为47.1%。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以显著改善周围性面瘫,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不同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 :随机设观察组 116例采用透穴刺法 ,对照组4 2例采用常规刺法 ,并将两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 81.8%,对照组痊愈率 6 6 .7%(P <0 .0 5 )。观察组总有效率 96 .5 %,对照组部有效率 88.1%(P <0 .0 1)。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疗程与疗效的比较 ,以观察组为优 (P <0 .0 5 )。结论 :透穴刺法痊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且疗程短 ,提示本法疗效优于常规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