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厥是厥证之一,是临床上的一种危重证候,它的病因病机是肝阳素旺,又加暴怒,以致血随气逆,气血上壅,清窍不利,昏仆无知,或久病血虚及产后和其它疾病失血过多,气随血脱,亦可发生昏厥.作者在临床上遇1例由于失血过多发生昏厥,应用益气养血止血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患者龚某,男,56岁,1985年3月5日入院.患者因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呕吐,尿黄如浓茶,巩膜、皮肤黄染20余天,经当地及门诊治疗无效,近几天黄疸加深拟为急性黄疸肝炎(乙型)收住本院,体检:神痿,巩膜、皮肤黄染,肝肋下2.5cm,质软,触痛,肝区叩击痛明显,肝功能:总胆红素60μmol/L,谷丙转氨酶500u/L,HBsAg阳性.入院后按一般肝炎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黄疸加深,牙龈出血,鼻出血,入院第7天患者开始烦躁不安,精神兴奋,突然呕血数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8.
9.
10.
妊娠蚘厥一证,虽论者稀少,但并非罕见。现报导案例两则。例1:肝盛犯胃气逆蛔扰赵姓,女,30岁。1975年9月24日诊。妊娠3月,旬日前上腹阵阵剧痛,痛时弯腰屈膝,捧腹喊叫,痛牵肩背,呕恶频作。医院检查诊断:为“胆道蛔虫”。住院治疗3天后痛止,昨日疼痛辄发,病情依故。旧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宿疾,孕后恶阻纳少,口苦咽干。诊得舌胀色赤,苔黄中剥,脉象弦滑。辨证论治:旧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乃阴虚阳亢之明征。孕后血聚养胎,阴血益虚,肝阳愈亢,木横犯土,胃气不降,虫随气逆,上窜胆道而致病蚘厥。脉证互勘,证属肝盛犯胃,气逆蛔扰。治宜平肝和胃, 相似文献
11.
12.
13.
高热痉厥症属伤寒病中阳明病表里俱热症。阳明病乃是《伤寒论》三阳证中之阳气亢旺 ,邪热炽盛的阶段 ,邪热侵入阳明其病多在胃肠 ,邪热内传又可与肠中糟粕结成燥屎 ,使其病情加重。本病多分为经证和腑证 ,临床治疗往往采用清热攻下法 ,使其热去便通 ,其症自然痊愈。兹举验案如下。吕某 ,男 ,18岁 ,农民。入院日期 1996年 10月 31日。患者以昏迷伴抽风 4 0h余为主诉入院。现病史 :4 0h前自感周身不适 ,头痛 ,全身关节疼痛 ,仍坚持劳动 1d ,晚 5时上述症状加重 ,未进食即睡下 ,1h后出现言语错乱 ,哭笑无常 ,继而抽搐 ,口吐白沫 ,神志不清 ,当…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廖×,男,2月。1988年6月21日诊。患儿5天前受凉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经西医治疗未见缓解。2天前开始出现神昏抽搐,在某医院住院,疑为“乙脑”,给予输液、抗炎、激素及对症处理等措施未见缓解而自动出院。刻诊:发热(38.5℃),神志昏迷,手足逆冷而频频抽搐,双手握固,双目固定向右上方斜视,胸腹灼热,汗少,已三日未进乳食,小便短少。面色灰白,囟门深陷,舌质红,舌体强,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达气关之上。询知患儿系足月顺产,父母健康。诊断:小儿暑温。证属热邪内陷,痰热阻窍,引动肝风。治则:清热化痰解毒,息风止痉。处方:金银花15克,土茯苓12克,菊花6克,石菖蒲、胆星、全蝎各3克,天竺黄2克,钩藤5克(后下),蜈蚣半条。浓煎,每一小时灌服小汤匙3~4匙。一日服完后,抽搐有所缓解,但增喉中痰鸣,仍神昏,指纹转淡,脉转弦细数。此为邪热内闭,正气欲脱之兆。守上方加大青叶12克,红参2克(另煎兑服)。服法同前。1剂后,抽搐渐止,喉中痰鸣减轻,仍神昏不醒。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