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耀钦  曾宪辉 《广东医学》2008,29(3):454-45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特征与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的关系。方法检查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记录SIRS评分。结果①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稳定期,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稳定期。②SIRS评分与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成正比,且2分与3分之间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随SIRS评分升高而下降。③SIRS评分白细胞或体温异常与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心率增快、呼吸异常与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SIRS评分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CRP、动脉血气分析等临床指标综合分析,体温异常、白细胞异常两指标与病情危重程度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临床特征与危重病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的关系.方法 检查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细胞分析、血气分析,记录APACHEⅡ评分.结果 ①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清肌酐(Cr)明显高于稳定期,血清白蛋白(ALB)、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低于稳定期.②APACHEⅡ评分与PaCO2和Cr呈正相关,与PaO2、SaO2、ALB呈负相关.结论 APACHEⅡ评分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SIRS评分并检测血清hs-CRP,探讨二者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随着SIRS评分的升高,患者死亡率、hs-CRP水平显著升高,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逐渐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PaO2、PaCO2及SaO2与SIRS评分显著相关(P〈0.05)。结论 SIRS评分及hs-CRP水平与老年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锻炼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指导52例中度阻塞性肺功能障碍的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4周后观察肺功能改善状况。[结果]呼吸锻炼后,用力肺活量(FVC)明显改善(P〈0.01),呼气流速峰值(PEF)、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l)明显改善(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呼吸锻炼能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稳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患者中肌肉抑制素、动脉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 情况及相关性,并据BMI 进行分层研究。方法:选择稳定期重度COPD 男性患者为研究组及年龄相仿的中度 COPD 男性为对照组,肺功能仪器检测每位受试者的1 s 用力呼气容积(FEV1) 及其预计值;测定身高及体质量, 计算BMI,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肌肉抑制素;抽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探讨肌肉抑制 素与动脉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的相关性。结果:根据BMI 分组的重度COPD 组患者血清中肌肉抑制素及二 氧化碳分压水平较对照组均有升高,而动脉氧分压明显下降;研究组中BMI 低者肌肉抑制素及二氧化碳分压水 平升高更明显,动脉氧分压下降更明显(P<0.05)。BMI 与肌肉抑制素呈负相关,FEV1/ 预计值与肌肉抑制素呈 负相关;肌肉抑制素与二氧化碳分压呈正相关,与动脉氧分压呈负相关。结论:COPD 患者肌肉抑制素水平越高, BMI 越低,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储留更突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肌肉抑制素在COPD 疾病有重要作用,肌 肉抑制素可能成为COPD 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陆霓虹  杨蕤  杨继群 《海南医学》2012,23(20):104-105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浓度变化及相关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60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CRP、CK-MB和LDH水平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4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RP、CK-MB和LDH水平.结果 急性期COPD患者血清CRP、CK-MB和LDH水平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OPD急性期患者CRP与CK-MB、LDH之间及CK-MB与LDH之间呈正相关(P<0.05),COPD急性期患者PaO2与CRP、CK-MB、LDH之间呈负相关(P<0.01).结论 COPD急性加重期血清CRP浓度高,机体存在血氧饱和度低、心肌功能异常及严重感染;联合检测CRP、CK-MB和LDH浓度可以为COPD的病情评估、治疗及预后提供相关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陈哲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11-171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治疗,一般护理;干预组80例,在常规治疗,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程护理干预。结果: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干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第10天的白细胞,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高于干预组(P<0.01),对照组第10天的动脉血氧分压(PO2)明显低于干预组(P<0.01),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高于干预组(P<0.01)。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治疗,缩短住院天数,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与血气分析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18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166例COPD稳定期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等4项凝血标本和D-D、血气分析.结果 急性加重期患者Fbg和D-D含量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稳定期含量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急性加重期动脉血氧分压与血浆D-D、Fbg水平间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浆D-D、Fbg水平间呈显著正相关(r= 0.55,P<0.05).结论 对COPD患者进行监测Fbg和D-D水平,有助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控制病情的发展,改善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景志琴 《吉林医学》2012,(26):5610-5611
目的:探讨BiPAP呼吸机无创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动脉血pH值、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神志恢复,病情逐渐好转;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呼吸机是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刘丽 《中国医学创新》2023,(29):139-143
目的:探讨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联合肺康复治疗对稳定期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10月萍乡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稳定期重度COPD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康复组(42例)和综合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肺康复治疗,综合组采用肺康复治疗联合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治疗,比较三组的肺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6MW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和血气指标。结果:治疗4个月后,综合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活量(VC)及6MWT指标均高于康复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CAT评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指标均低于康复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指标均高于康复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5例,康复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由护士指导呼吸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肺活量百分比、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结果:康复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对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康复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0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50例。以入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值分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的患者为阳性组28例,血嗜酸性粒细胞<2%为阴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住院疗程,治疗7天后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C反应蛋白(CRP)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血氧饱和度,疾病的严重程度(CA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阳性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C反应蛋白(CRP),住院天数和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组的患者的住院疗程短,动脉血气及CRP改善快,临床疗效好,提示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应用糖皮质激素在对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重症肺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将46例COPD合并重症肺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23例,观察组除常规给予有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抗生素、化痰、平喘、营养支持外,均采用CT导引下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而未使用纤支镜吸痰,将二组临床疗效、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肺感染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二组治疗前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肺感染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观察组与对照组酸碱度(pH)、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肺感染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导引下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可提高COPD合并重症肺感染患者的治愈率,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方法,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补肺防喘汤治疗肺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肺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2组均予抗炎、祛痰、止咳及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补肺防喘汤口服.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血气分析结果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第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 s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均显著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显著降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肺防喘汤治疗肺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动脉血氧水平,防止呼吸衰竭的发生,延缓COPD病程的发展速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FF)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作用效果。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于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90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5,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治疗)和试验组(n=45,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F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气指标、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6 min步行试验(6MWD)、生活质量,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总量(TLC)、6MWD水平提升,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水平、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成人慢阻肺生活质量量表(COPD-QOL)中各维度评分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对CO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长期氧疗(LTO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躯体功能、社会活动能力、活动耐力的影响。方法对36例COPD稳定期患者施以长期氧疗,于氧疗前及氧疗后(随访1年),测定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用SF-36量表进行社会活动能力评定。结果氧疗后1年与氧疗前(基础值)比较FEV1、PaO2、6MWD明显提高(P<0.01);社会活动能力评分明显提高(P<0.01);活动耐受明显提高。结论LTOT能使COPD患者PaO2保持较高水平,肺功能得以改善,改善呼吸困难程度,提高活动耐力,增加活动范围,改善社会活动能力,使COPD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喜炎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喜炎平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 O_2)、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_1/FVC%)、C反应蛋白(CRP)及住院时间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动脉血气、肺功能检查较治疗前明显改善,CRP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在治疗后Pa O_2、FEV1%、FEV1/FVC%改善及CRP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选用喜炎平辅助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冯剑  邓艳妮 《吉林医学》2013,34(15):2936-2937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0例,按照人为加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值和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pO2)值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具有临床疗效显著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肺止咳汤联合针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全部入选的6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肺止咳汤。疗程为30 d,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肺功能改善情况、6 min步行距离及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治疗30 d后,两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存质量评分总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肺止咳汤联合针刺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俯卧位可以通过改善机体通气血流比例而提高氧合能力。本研究将俯卧位应用于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以探讨俯卧位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俯卧位结合药物治疗患者42例(男性23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62.64±6.34岁),药物治疗患者42例(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4.10±7.30岁),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八天测定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反映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探讨俯卧位对动脉血氧分压的影响。俯卧位结合药物治疗患者中的13名志愿者,还要在第一天俯卧后变回到仰卧前,第二、四、六天俯卧前1小时测定其动脉血氧分压,反映患者由俯卧位变回仰卧位后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及动脉血氧分压变化和俯卧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1)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药物治疗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3)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程度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0.0010.01或P>0.05)。(5)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患者动脉血氧分压随俯卧时间延长逐渐升高,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部分患者(28%)俯卧1天内出现动脉血氧分压显著升高(P<0.05),部分患者(23%)由俯卧位变回仰卧位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均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的升高;俯卧位通气结合药物治疗组比药物治疗组动脉血氧分压的升高程度更显著,且升高程度和俯卧时间存在正相关。俯卧位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动脉血氧分压,且安全性好,经济方便,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