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冠心病影像学检验技术的优点、局限性。方法分析50例冠心病病例,均有胸片正侧位、B超、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10例,CTA28例,MR122例。结果胸片简单易行,无法定性;UCG、CT、核素心肌灌注及代谢显像分别显示房室形态或功能;MRI“一站式”扫描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检查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是诊断冠心病的准确方法。结论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考虑各种影象技术的效/价比,优势互补,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创到有创,有选择性的发挥每种检查技术的最大效益。  相似文献   

2.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X线断层显像仪)问世以来,其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不如在肿瘤领域活跃.实际上,自上世纪70年代末PET显像技术就先后用于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心肌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和心脏受体功能等[1].CT特别是1998年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row CT,MDCT)的发明,为CT在诊断、治疗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PET/CT在心血管疾病的应用基础是将PET的功能、代谢显像与 CT的解剖形态显像结合,发挥PET和CT的各自优势,从心肌灌注、代谢、心室功能和冠状动脉及斑块形态等方面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功能和解剖的综合信息.作者就PET/CT在心血管疾病应用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心肌纤维化是众多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基础病理改变,与心脏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目前临床上评价心肌纤维化的技术存在有创、特异性欠佳、无法早期诊断等不足。近年来,靶向活化成纤维细胞的核素显像因其在检测心肌纤维化以及在评估疾病进展和治疗反应方面的潜力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现有研究,重点介绍其应用现状、优势和局限性,探讨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前景,旨在为进一步推动靶向活化成纤维细胞的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高血压病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5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晴(^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心肌灌注显像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检查的阳性率为71.4%。结论^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是安全、无创、方便及费用低的检查方法,临床应用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1 目的核素肺显像可及时、有效、安全无创诊断肺栓塞患者 ,较其他影像学方法具有较强优势。2 方法从肺栓塞的病因、肺栓塞的核素诊断 ,包括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及临床意义逐一进行综述 ,并与其他影像方法进行比较。3 结果核素显像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为 92 % ,特异性为 91% ,而单纯灌注显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 75 %和 6 4 %。V/Q比值测定不仅可以早期诊断肺栓塞 ,定量反映局部的灌注受损程度和范围 ,还可以定量评价肺栓塞的疗效。4 结论肺栓塞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肺血管疾病 ,猝死率较高。核素肺显像在诊断肺栓塞中具有较其他影像学…  相似文献   

6.
核素心肌显像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无创性方法之一。心肌核素显像经历了平面图、断层图以及“牛眼图”(bull’seye)和“展开图”等不断进步过程。尤其是进入80年代,新的心肌灌注显像剂^99Tc^m-MIBI被发现以来,^99Tc^m-MI-BI灌注断层显像(SPECT)在国外临床实践中已被广泛应用,并公认为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诊断冠心病较为理想的无创手段之一。^99Tc^m-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展开图可以定量测定左室缺血心肌的面积,故我们利用核素心肌显像展开图来评价二种抗凝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影像技术 无创影像学检查在已知或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中起着很多方面的作用,但是本节仅涉及其在心肌梗死诊断和描述中作用.现有的依据是局部心肌血流灌注不足和缺血可导致瀑布样连锁事件,包括心肌功能障碍、细胞死亡和心肌纤维化.因此,重要的影像学参数是心肌灌注量、心肌存活、心肌厚度、运动能力和心肌纤维化对核素标记动力学顺磁性对比剂的影响. 急性和慢性心肌梗死中常用的影像学技术是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显像术、心肌灌注闪烁照相术(MPS)和磁共振成像(MRI).而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和X线CT较少使用.这些影像学技术的能力在相当程度上相互重叠,且每一项技术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评估存活心肌的灌注和功能.核素技术采用示踪剂的特性,可以直接评估心肌存活,其他技术可以间接评估心肌存活,例如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肌功能或通过MRI评估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硝酸酯负荷试验18F-FDG核素心肌显像在评价存活心肌中的价值.方法:选择4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多巴酚丁胺、硝酸酯负荷试验后行99mTc-MIBI和18F-FDG心肌双核素心肌显像,并与PET心肌代谢显像对比,评价多巴酚丁胺、硝酸酯负荷试验18F-FDG心肌显像存活心肌检出率和与PET心肌代谢显像的符合率.结果: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示216个节段灌注减低.多巴酚丁胺、硝酸酯负荷试验18FDG-SPECT显像显示216个节段中有121个节段(56%)灌注(代谢)不匹配,提示心肌存活;95个节段(44%)灌注(代谢)匹配,以心肌坏死为主.而18FDG-PET心肌代谢显像显示216个节段中有128个节段(59%)灌注(代谢)不匹配,提示心肌存活;88个节段(41%)灌注(代谢)匹配,以心肌坏死为主.两组比较,18FDG-SPECT显像与18FDG-PET心肌代谢显像存活心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 3P≥0.05);216个灌注减低心肌节段中,18FDG-SPECT与18FDG-PET得分符合率93%.18FDG-SPECT显像存活心肌检出与PET显像符合率93.7%,无存活心肌检出率与PET显像符合率为80%,两者具有较好一致性.结论:多巴酚丁胺、硝酸酯负荷试验18F-FDG SPEC DISA显像对存活心肌的检出率与FDG-PET显像无明显差别,两者具有很高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9.
随着心肌显像仪器和显像剂的多样化发展和完善 ,心肌显像技术已从平面显像发展到断层显像、3D显示 ,从单纯的心肌灌注显像发展到代谢显像 ,其临床应用不再是只用于冠心病的诊断 ,而是面向心血管疾病的各个方面 ,特别是在心肌梗塞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梗塞心肌的存活性判定以及各种心血管疾病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近20年来核心脏病学一直是一门活跃的临床学科。由于γ相机的普及推广,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与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的不断发展,放射性显像药物的开发研制,使核心脏病学也迅速发展,这种以显示心脏病理、生理、生化功能与代谢过程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愈来愈受到临床重视。目前它从主要的诊断应用转入对确诊病人功能分类的研究,可提供有关危险度分类、指导治疗和预后估计等方面的信息。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状况做一综述。核素心脏检查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进行评估。一是心肌血流灌注,二是心脏功能,三是心肌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99Tc^m心肌灌注显像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变化对判断川崎病患儿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59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发热期(2S例)、亚急性期(15例)和恢复期(19例)三组,15例因发热待查入院(后排除川崎病及其他心肌病变)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行^99Tc^m-MIBI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并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分析法测血Hcy水平。结果:①心肌显像结果:59例川崎病患儿心肌灌注显像阳性31例,阳性率为52.5%,对照组心肌灌注显像未见异常。②血Hcy结果:59例川崎病患儿各期血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1例心肌灌注显像阳性的川崎病患儿血Hcy水平明显高于心肌灌注显像阴性患儿[(9.12±2.01)μmol/L比(6.08±1.89)μmol/L,P〈0.05]。结论:血Hcy水平升高可间接反映心肌缺血程度,与心肌灌注显像联合检测对判断川崎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汪功勋 《医学综述》2011,17(1):122-124
正确判断心肌梗死区域内有无存活心肌,对于临床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方法的选择、疗效的预测和疾病的预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循证医学证明,在冠心病危险度分层和预后判断方面核素心肌显像的价值优于心电图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显像在心肌梗死后存活心肌的判定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静脉点滴硝酸甘油(NTG)介入99mTc 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断层显像在心肌存活估测中的价值,对57例心肌梗塞病人进行99mTc MIBI静态心肌显像及静脉点滴NTG后显像。静态心肌显像有207/513(40.4%)的节段灌注异常,NTG滴注后有75/207(36.2%)的静态灌注异常节段得到改善。表明NTG静脉介入能提高静态99mTc MIBI对存活心肌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成像技术评价存活心肌的价值。方法 采用磁化准备梯度回波 (TurboFLASH)序列行MR心肌灌注成像 ,绘制并分析心肌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结果  2 4例受检者的图像均清晰显示心肌状况 ,正常心肌和病变心肌在信号强度—时间曲线上有明显差异 (P <0 .0 1)。结论 使用TurboFLASH序列行MR心肌灌注成像有助于评价存活心肌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侯伟 《医学综述》2007,13(17):1334-1336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日益增多,早期正确诊断尤为重要。现就近年来应用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辅助诊断方法如彩色多谱勒心肌显像,核素67Ga心肌炎症显影,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组织背向散射积分,24h动态心电图,高频心电图,血清肌钙蛋白I和血清肌钙蛋白T及磁共振成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马志海  张放林 《甘肃医药》1995,14(3):129-131
采用门控心肌断层显像方法,对34例心肌疾病患者的舒张末期(ED)和收缩末期(ES)图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与非门控心肌断层图像进行了对比。结果门控断层的ED,ES图像发现的缺血和梗塞处理显高于非门控断层(P〈0.001),尤其ED图像,可发现微小的心内膜下缺血灶,显示了本法的分辨率上的优势,左室收缩分数(LVCF)和室壁收缩厚度率(STR)的测定的临床提供了左室整体功能和室壁局部功能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心肌灌注扫描是通过采集对比剂经过组织时的灌注数据,来测定感兴趣区组织的密度变化,得出心肌密度曲线。心肌灌注可清晰显示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情况,提示存在不同的心肌缺血、坏死变化,有助于对冠心病的风险评估。心肌灌注的晚期持续性改变,能显示其局部心肌坏死或存活情况。新近256层和320层螺旋CT在一次心动周期中完成全容积扫描,可同时进行冠脉成像和灌注扫描,实现"一站式"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CT)融合显像评估冠心病心肌血流异常与冠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84例疑似冠心病并接受SPECT/CT显像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核素心肌灌注显像(MPI)计算心肌各节段负荷总积分(SSS)、静息总积分(SRS)、灌注积分差(SDS),并根据SSS分值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异常组;根据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统计冠脉狭窄程度,分析心肌灌注异常区域SSS、SDS及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轻度异常组25例,中度异常组40例,重度异常组19例;MPI共检出血流灌注异常区96个,其中轻、中、重度异常患者灌注异常区分别为25、45及26个;CTCA示轻、中、重度分别有23、45及26个异常灌注区冠脉存在狭窄;心肌血流灌注SSS、SDS与冠脉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r=0.622、0.451,P<0.05);其中轻、中、重度异常组SSS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417、0.627及0.546,P<0.05);轻、中、重度异常组SDS与冠脉狭窄程度也呈正相关(r=0.358、0.487及0.519,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异常与冠脉狭窄呈正相关,其中,中、重度灌注异常患者心肌灌注状态与冠脉狭窄程度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has evolved from an effective research tool into a clinically proven, safe and comprehensive imaging modality. It provides anatomic and functional information in acquired an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is the most precise technique for quantification of ventricular volumes, function and mass. Owing to its excellent interstudy reproducibility, cardiovascular MRI is the optimal method for assessment of changes in ventricular parameters after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Delayed contrast enhancement is an accurate and robust method used in the diagnosis of ischemic and nonischemic cardiomyopathies and less common diseases, such as cardiac sarcoidosis and myocarditis. First-pass magnetic contrast myocardial perfusion is becoming an alternative to radionuclide techniques for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n this review we outline the techniques used in cardiovascular MRI and discuss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