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慧文 《中原医刊》1996,23(1):27-28
药源性阵发性肌紧张不全是指由于某些药物引起的阵发性肌张力亢进。常涉及面、颈、躯干等多个肌群,主要表现为面部或躯干的板僵或扭曲。本文将3年来所治疗的35例病人作一综合分析,概括引起本病的主要药物有两大类:即胃复安和强安定药物。其中应用胃复安所致本病19例,吩噻嗪类16例,经治疗全部病人于6~48小时后症状缓解而痊愈出院。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2.
3.
1996~1999年共诊治急性肌紧张不全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5~62岁.均为急性发病,表现为闭口不能,舌缩不回去,流涎,眼睑肌肉紧张,面部肌肉紧张,头向一侧或向后上、后仰、扭转.一侧肩胛肌活动不灵活等以面肌及颈项部为主要症状的6例,表现为单个肢体的7例,兼有面部及肢体的混合型者为4例.所有患者由于局部肌肉僵硬、伸屈肌不能协调,可能伴有进食水不便、局部肌肉酸痛不适.个别病例可有肢体的感觉过敏.多数患者伴有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等情绪反应.其中14例有口服或肌注胃复安(甲氧氯普胺、灭吐灵)药物史,用药2~7天,平均2.7天.3例经头颅CT证实为基底节区小梗塞灶.  相似文献   

4.
5.
胃复安致小儿急性肌紧张不全43例报告刘红珍(淮阴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23300)关键词胃复安急性肌紧张不全中图法分类号R742.89胃复安已普遍应用于防治各种原因所引起的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并作为辅佐药用于胃肠X线检查或十二指肠引流,也应用于精神分...  相似文献   

6.
彭慧 《华夏医学》2002,15(1):109-109
1 病例介绍患儿女 ,1 2岁 ,因“反复肢体运动障碍 6年半”于 2 0 0 1年 5月 1 0日入院。患儿于 6年半中出现 7次进行性的肢体运动障碍 ,表现为肢体发软 ,双下肢显著 ,渐出现双上肢亦不能抬起 ,瘫倒在床 ,未用特殊治疗后好转 ,持续约 2个月 ,有 6次于冬天发病 ,发病与缓解均较突然 ,缓解期表现为肢体发硬 ,双手颤抖 ,行走时右侧跛行 ,拇趾上翘 ,体力晨起好 ,于下午紧张、劳累后体力下降 ,休息后稍有缓解 ,不伴眼睑下垂 ,每次缓解期体力均不能恢复 ,且一次比一次差 ,渐出现行走不能 ,手颤 ,生活不能自理 ,说话慢而来诊。每次复发均不伴发热 ,…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常见原因、临床表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2005年发病较重而入院的小儿急性肌张力不全病因、常见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其教训和经验。结果引起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的常见药物依次为甲氧氯普胺、氟哌啶醇、感冒冲剂等。结论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易在小儿中发生,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同时也要引起家长重视。不可乱服或误服药物。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23岁。因腹痛、恶心、呕吐给予肌注胃复安10mg,上述症状缓解后返回,8小时后,症状加重被抬诊治。体查:神志清,头转向右侧,颈强直,两眼球向上凝视,面肌抽搐,双拳紧握,下颌震颤,语言不清。肌注安定1小时后上述症状消失。讨论胃复安系昔鲁卡因酰胺的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止吐作用,主要为抑制延髓的催吐化学感受器和脑干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不同操作方法的下斜肌切断术治疗上斜肌不全麻痹74例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对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15^△者,切断亢进的下斜肌;对第一眼位垂直斜视角>15^△者,先切断亢进的下斜肌,残余斜视角分配在其它垂直肌上,下斜肌钩取方法采用直视下操作及盲钧法操作。结果:术后除4例出现另眼下斜肌功能亢进,2例出现术眼下斜肌功能持续性亢进外,其余患者效果满意。 结论:下斜肌切断术为非定量手术,校简单易行,对上斜肌不全麻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对32例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的闭经泌乳综合征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共分肝经湿热,冲任不调,脂痰凝塞,血海滞流,气血瘀结,胞脉阻涩三型。分别用龙胆泻肝汤,导痰汤,逍遥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结果痊愈16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有半数可以合并有肾脏损害,近日收治了1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导致肾功能不全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聚肌胞致高热一例报告第一中心医院皮肤科齐立坤聚肌胞(PolvI:C)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物,用于多种病毒性疾病。该药注射后一般无不良反应,如剂量过大,少数患者可出现低热现象。本例应用一般剂量即出现高热现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5岁,因左肋部疼痛出...  相似文献   

15.
16.
李敦华 《安徽医学》1993,14(6):42-42
<正> 1979年12月~1989年12月31日我们收治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30例。本文着重对其病因,治疗和预后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诊断标准 1.本组均排除脾功能亢进、伤寒、疟疾、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化疗和放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 2.有明显的服药史。 3.连续3次以上,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9/L者为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者为粒细胞缺乏症(下简称粒缺)。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无减少。  相似文献   

17.
27例1 ̄+月-14岁儿童服用胃复安或氢丙嗪或氟哌啶醇等药后出现颈强直,双目凝视、张口流诞、伸舌或角弓反张等椎体外系症状。发作数分钟,最长达2小时;间隔数分钟或数小时又复出现。但均神志清楚,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EEG和CSF检查也正常。所服胃复安量大多低于文献报导的发病剂量,而且儿童明显多于婴幼儿发病者。可能是因为婴幼儿发作易被误诊之故。停药,促进排泄,镇静或给予东莨菪碱即消除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引起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983~2006年住院患者发生神经系统疾病52例。结果: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合并用药有关。老年人和儿童是易感人群。结论:药源性神经系统疾病涉及药物种类多,表现多样,部分病例预后差,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19.
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2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固 《广西医学》1995,17(3):229-231
  相似文献   

20.
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口服药物是疾病治疗的主要途径之一,除了药物对消化道刺激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之外,近年来,药物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收集了近5年因口服药物诱发上消化道出血共54例,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收集病房及门诊病人共54例,其中男35例,女19例。年龄18—85岁,平均56岁,本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