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牵张成骨技术在颞下颌关节强直伴小下颌畸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例颞下颌关节强直伴严重小下颌畸形的患者采用一期下颌骨双向牵张成骨、二期颞下颌关节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顺利完成牵引计划,并在3个月后拆除牵张器,面容获得极大改善,张口度达到25mm以上,睡眠呼吸暂停症状消失,营养状况改善,口内咬合关系基本恢复。结论:牵张成骨技术为临床上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伴严重小下颌畸形提供了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保留髁突和颞下颌关节盘的术式对于治疗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内强直Ⅲ型的疗效.方法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内强直Ⅲ型8例,男4例,女4例;年龄7~22岁,平均13.6岁.病程1~12年,开口度2~10 mm.手术方法为去除外侧髁突骨折断面形成的骨痂,将髁突磨改成形,在内侧寻找分离出移位的关节盘,松解后将关节盘的外侧端缝合固定至外侧关节囊或软组织.结果 术后随访6~38个月,患者开口度平均30 mm,无关节疼痛及弹响症状,随访期内无复发.结论 采用保留髁突和关节盘的方法治疗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内强直Ⅲ型,方法简单易行,创伤小,能有效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3.
颞下颌关节强直(Temporomandibular ankylosis,TMJA)是髁突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严重的张口受限、咬合紊乱,如果发生在生长发育期,还可造成颌面畸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文献报道髁突骨折是造成颞下颌关节强直的首要原因[1]。Nort  相似文献   

4.
颞下颌关节(tempor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是指髁突、关节窝以及关节结节发生纤维性和骨性粘连,融合,外伤是导致TMJ强直的最主要原因。笔者对我院1998-2003年收治的TMJ强直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改良关节成形术对外伤性Ⅱ、Ⅲ到TMJ强直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下颌骨牵张成骨中全身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损伤的下齿槽神经的修复作用。方法新西兰白兔48只,全麻下行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术后第4天以0.5mm/12h的速度牵张,共10天。术后即分别给予肌注NGF0.6μg/d×20天和相当量生理盐水。采用BL-420F生物机能实验系统及检测设备,分别在术前、牵张期结束、固定期1、2、4周时行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测试。结果在牵张完成时、固定期1周,NGF组和对照组的SNAP波幅和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在固定期2、4周,NGF组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潜伏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注射NGF有利于牵张成骨中下齿槽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错■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口腔甚至全身健康,且多年来患病率居高不下。正畸矫治是错■畸形的重要治疗手段。减阻牙周膜牵张成骨术可安全、高效地使正畸牙移动加速,有望解决传统矫治方法因矫治周期长而引发牙体、牙周健康风险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加力大、加力难等问题,制约了其临床应用。近年来,关于减阻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分子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自动牵张成骨装置不断研发,推动了这项技术的不断革新。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从减阻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发展简史、重要技术参数、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组织学特点、技术优势与革新等方面进行综述,以利于全面了解减阻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研究进展,加深对该技术的深入理解,为加速正畸牙移动的技术革新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儿童创伤性强直颞下颌关节的血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后儿童颞颌关节血流的变化。材料与方法:应用放射性同位素三相骨扫描方法检查7名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患儿,观察其颞颌关节区血流变化。结果:强直侧颞颌关节区三相骨扫描血流相曲线明显低于非强直侧,强直侧颞下颌关节区延迟相和血池相的放射计数比值比健侧大。结论:创伤性颞颌关节强直可使颞颌关节区血流灌注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常人和偏侧咀嚼者颞下颌关节核素骨显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放射性同位素骨三相显像技术对正常人及偏侧咀嚼者颞下颌关节影像检查的差异.材料和方法:正常男性志愿者15名和偏侧咀嚼者20名,接受放射性核素骨三相显像检查,以分析、比较不同咀嚼方式对颞下颌关节及骨的血流和骨代谢的影响.结果:正常人及偏侧咀嚼者两侧颞下颌关节形态对称,偏侧咀嚼者两侧髁状突运动不一致.正常人下颌骨不同部位的骨血流和骨代谢有特定差异.偏侧咀嚼者骨扫描示上述部位差异改变,非咀嚼侧关节区放射性强度稍高于咀嚼侧.结论:放射性同位素骨三相显像可以准确显示颞下颌关节的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交感神经支配对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15只)实施右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组(B组,15只)实施双侧颈交感干离断及右侧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后在固定期1、14、28天取材,对牵张间隙新生骨痂进行大体形态及HE染色骨组织定量观察。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两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牵张间隙均充满新生骨痂,在固定期1、14天实验组比对照组新生骨痂更平整连续,在固定期28天两组未见明显差异;石蜡切片HE染色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更多新骨形成,在固定期1、14及28天时,牵张间隙实验组的骨量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交感神经支配可增强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提示交感神经系统在牵张成骨过程中起到一定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牵张成骨技术修复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牵张成骨方法为3例火器伤致下颌骨缺损患者实施治疗,2例为牙槽突缺损修复,1例为升支缺损修复.结果 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2例牙槽突缺损得到恢复,1例恢复了下颌升支高度和下颌骨完整性,并在后期接受了正颌治疗,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牵张成骨技术可以...  相似文献   

11.
牛学刚  吉凯  刘春艳  李曼 《人民军医》2020,63(3):286-288
牙缺失后需要以人工义齿进行修复,但对于牙槽骨萎缩或缺损严重患者,义齿难以获得良好的固位、稳定和支持,为达到牙修复的目的,临床上可采用垂直型牵张成骨术进行牙槽骨增高。临床病例研究和系统性回顾分析均提示,垂直型牵张成骨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骨增量方法,可在不植骨、不开辟第二术区的情况下使牙槽骨升高10 mm以上,新骨生成效果确切,骨质量与相邻正常骨质类似,伴随软组织也得以同期延长。该文综述了上颌骨缺损后以垂直型牵张成骨术进行牙槽骨增高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苗旭漫 《人民军医》1998,41(2):72-73
1991年12月~1995年12月,我们采用新的石膏夹楔技术矫正骨断端成角畸形和膝屈曲挛缩畸形48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男39例,女9例。骨折部位:胫骨12例,股骨1例,肱骨1例,膝内、外翻行大、小腿截骨术后7例,包括胫骨上端截骨5例(其中1例双侧肢体),股骨下端2例,膝屈曲挛缩26例。平均每次矫正畸形8.2”,范围5”~20”,木楔平均厚度2.5cm,范围1.5。2.5cmo1.2方法以股、胖骨骨折经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仍遗留成用畸形为例;(1)在正位x线片上画出近折段和远折段轴线(附图),则近折段轴线的延长线为理想复位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髁状突纵形骨折后及夹板治疗时双侧颞下颌关节区的血流情况。探讨夹板治疗机制。材料和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4头,分为髁状突纵形骨折未治疗组、夹板治疗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于髁状突纵形骨折后2、3、4、12周做核素三相骨扫描检查。结果:髁状突纵形骨折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血流相的时间-放射性强度曲线改变大,峰值升高,峰时后延,以2周时最为明显,夹板治疗组各时间点均较未治疗组的a/β比值高。骨折侧血池相及延迟相计数比值升高,骨折后2周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延迟相计数比值在夹板治疗组较未治疗组高。结论:夹板治疗髁状突纵形骨折有利于骨折后的血供,可能的作用机制是夹板减轻关节内及骨内压力,减轻静脉瘀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BCT在婴幼儿小下颌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术(MDO)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例婴幼儿小下颌畸形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儿于MDO术前、后行颌面部CBCT扫描,测量下颌骨左右径(A线)、前后径(B线)和下颌骨体夹角(α),以及上气道舌咽区最狭窄层面横截面积(CSA)、矢状径(AP)和横径(LR),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下颌骨A线、B线和舌咽区上气道AP、CSA均比术前显著增大,下颌骨α、A线/B线和舌咽区上气道LR/AP均比术前明显变小(均P<0.05);术后CSA与A线、B线、A线/B线及α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 0.05)。术前α为钝角18例(94.7%),锐角1例(5.3%);术后α为钝角1例(5.3%)。结论:下颌骨和上气道的CBCT测量可为婴幼儿小下颌畸形MDO矫治疗效评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核素骨显像诊断颞下颌关节病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利用放射性核素骨三相显像和SPECT检查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66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接受X线片、放射性核素骨三相显像和SPECT检查.通过骨扫描结果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分析,选择23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选择保守治疗者43例,血池相和延迟相影像及SPECT两侧关节区影像对称.接受颞下颌关节重建术者23例,血池相和延迟相影像及SPECT影像两侧关节区影像不对称,患侧关节区放射性强度和髁状突放射性计数比值稍高于对侧;术中发现,髁状突表面软骨有破坏,术后患者症状缓解.结论: 骨扫描可以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早期器质性病变的检测手段,选择为治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颞下颌关节(TMJ)为人体结构复杂的关节之一,参与咀嚼、语言等多项复杂性生理功能,活动很灵活,易受损伤,人群发病率很高,但统计数字差异较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症状复杂,一般有颞下颌关节区及相应的软组织包括肌肉的疼痛;下颌运动异常和伴有功能障碍;关节弹响、破碎声及杂音等三类症状,可伴有头痛、眼及耳部症状,影响咀嚼功能并可引起全身不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针对不同的病因和致病机制有多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成骨性反应是化疗有效时的愈合反应,定义为化疗期间出现新的成骨性骨病变而其他部位肿瘤已见疗效,已见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病人的报道。本文旨在研究这种在小细胞肺癌病人中误认为是疾病进展的成骨性现象,为临床随访中CT影像的分析提供参考。回顾性分析24例小细胞肺癌并骨转移的病人,若有骨扫描、MRI检查,则骨病灶的CT影像特点与这些影像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成骨性反应是化疗有效时的愈合反应,定义为化疗期间出现新的成骨性骨病变而其他部位肿瘤已见疗效,已见于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病人的报道。本文旨在研究这种在小细胞肺癌病人中误认为是疾病进展的成骨性现象,为临床随访中CT影像的分析提供参考。回顾性分析24例小细胞肺癌并骨转移的病人,若有骨扫描、MRI检查,则骨病灶的CT影像特点与这些影像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联合调制中频,超声波联合电针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即治疗A组(激光、中频组)和治疗B组(超声波、电针组)和对照组(局部封闭),每组各60例患者,比较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A、B组患者在关节疼痛、开口度或关节弹响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在治疗10d左右时基本痊愈,而对照组患者于治疗18d时基本治愈。治疗A、B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半导体激光联合调制中频、超声波联合电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疗效显著,疗程短。  相似文献   

20.
耳后小切口矫正下颌角重度肥大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耳后微创纵形切口下颌角截骨术对矫正重度下颌角肥大的疗效。方法应用耳后微创纵形切口下颌角截骨术对26例重度下颌角肥大患者进行矫正,通过X线测量,比较术前术后数据变化及容貌改变来评价疗效。结果手术前后测量比较有明显差异,术后数据接近正常人群。本组26例中,非常满意者23例(88%),满意3例(12%)。未出现下颌骨骨折,下齿槽神经损伤,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针对重度下颌角肥大患者采用耳后微创纵形切口下颌角截骨术,结合术前三维CT设计截骨线,可以有效矫正下颌角肥大,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