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及其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肝癌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总结76 例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特征。76 例肝癌动脉栓塞术前常规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位于膈顶部肿瘤还作膈动脉造影,发现肝外供血支进一步超选插管,并同时进行肝动脉、肝外动脉双动脉内化疗栓塞术。结果 76 例肝外供血支,由肝动脉闭塞引起侧支动脉供血达21 例,其余55 例为肝脏本身固有的寄生性供血。肝外供血与肿块部位、大小密切相关。Cobra、Yashiro 导管配合SP 导管肝外动脉插管成功率为72 .4% ,随访36 例,1、2 年生存率分别为52 % 和21% 。结论 1 . 依据肿块部位积极寻找肝外供血支;2. 在介入治疗中,预防肝动脉闭塞,减少侧支供血形成至关重要;3. 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肝癌采取双动脉内化疗栓塞是必要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肝外血供的血管造影分析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 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血供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 32例患者共见37支肝外营养血管,分别为肠系膜上动脉12支,右膈下动脉9支,左膈下动脉1支,胃左动脉6支,胰十二指肠动脉弓2支,胃网膜动脉2条,胃十二指肠动脉2支,右胸廓内动脉1支,右肋间动脉1支,脾动脉1支.大多数肝外血供为肠系膜上动脉和右膈下动脉;4支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3支肝外血供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血供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外血供的化疗栓塞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巨大肝癌的多支动脉供血及其在栓塞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巨大肝癌的多支动脉供血规律以及多支动脉供血在肝癌动脉栓塞治疗中的意义。材料与方法:72例巨大(直径≥10cm)肝癌,动脉栓塞术前选择性肝动脉及肝外动脉造影,观察多支动脉供血情况,并同时进行多支动脉栓塞治疗。结果:75.0%(54/72)巨大肝癌存在多支动脉供血,其多支动脉来源为规则的肝总动脉的肝动脉、变异性动脉及肝外动脉三种类型,且多支动脉供血与肿瘤部位密切相关;随访27例化疗栓塞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研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特殊规律及可能形成机制,旨在提高介入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516例肝癌介入栓塞前常规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的病例,对癌灶临近膈肌的121例加做选择性膈下、右肾上腺、右肋间或双侧内乳动脉造影,分析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特征.结果 196例肝外动脉供血来源于膈下及右肾上腺动脉68例(34.7%),胃十二指肠及网膜动脉51例(26.0%),胃左动脉42例(21.4%),胰十二 指肠动脉弓24例(12.2% ),结肠右动脉2例(1.0%),内乳动脉供 血5例(2.6%),肋间动脉供血3例(1.5%)以及胰背动脉供血1例(0.5%).58例为栓塞或外科肝动脉结扎后肝动脉闭塞所致的肝外侧枝循环(29.6% ),其余为原发性肝外动脉供血.肝外动脉供血与癌灶的原发部位和大小密切相关,统计表明,右膈下或肾上腺动脉主要供养VII、VIII段肝癌,胃十二指肠及网膜动脉主要供养IV、V、VI段癌灶,左膈下或胃左动脉主要供养II、III、IV段肝癌等.肝外供血支的插管成功率为92.7 %(182例).结论 熟悉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特点并掌握其规律对临床准确、彻底阻断肝癌多动脉供血,提高肝癌患者的介入治疗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动脉解剖变异和肝癌多支供血及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140例肝癌行介入治疗前常规腹腔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邻近膈肌病灶加作选择性膈下动脉造影,分析造影图象。结果:肝动脉常见型113例(80.8%),变异27例(19.2%)。病灶单纯由肝动脉供血92例,48例存在除肝动脉外的多支血管供血。结论:熟悉肝癌的血供特点可指导术者方便快捷插入导管,发现除肝动脉外的供血动脉,并给予化疗栓塞以确保疗效。  相似文献   

6.
膈下动脉供血在肝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侧支形成原因和膈下动脉供血病灶的分布范围,探讨膈下动脉供血在肝癌介入化疗加碘油栓塞(TACE)术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癌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41-67岁,平均58岁,其中原发性肝癌17例,结肠癌肝转移3例,乳腺癌肝转移1例,术前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术中发现膈下动脉供血后,行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灌注化疗药,注入碘油,明胶海绵栓塞血管,并摄肝内碘油平片。结果:膈下动脉造显示接受膈下动脉供血的肝内病灶沿膈下动脉走行分布,供血以右膈下动脉为主,病灶多发,多数与其他动脉支同时供养肿瘤组织,注入碘油后,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结论:膈下动脉是供养肝肿瘤的重要侧支血管,原发于肝动脉的供血支闭塞是促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生性肝癌血供特点及经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的疗效。方法5例外生性肝癌经股动脉插管,肿瘤供血动脉造影、化疗栓塞治疗,用榄香烯350 mg肿瘤血管内热灌注化疗和顺铂60~80 mg加碘油8~15 ml乳剂及明胶海绵化疗栓塞。结果5例患者共行10次经血管途径的化疗栓塞术。造影显示肿瘤供血动脉以肝外血管为主,肝动脉部分参与供血。5例患者术后瘤体缩小30%~50%,4例AFP下降。结论外生性肝癌有不同于肝内肝癌的血供特点,经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术对外生性肝癌同样有效,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右侧膈下动脉(RIPA)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供血中的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并分析3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RIPA分支参与肝癌供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RIPA参与肝癌供血影像学特征及介入治疗效果。结果 35例RIPA参与肝癌供血患者,肿瘤主要位于肝右叶,插管成功率达100%,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RIPA起源于腹主动脉前壁22例,起自腹腔干开口处12例,起自右肾动脉1例; 9例患者第1次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时即发现RIPA供血癌灶,病灶均位于肝右叶近膈顶部,直径较大,部分病灶呈浸润性生长; 17例患者第2次TACE治疗时发现RIPA供血癌灶; 6例患者第3次TACE治疗时RIPA供血癌灶; 3例患者第4次TACE治疗时RIPA供血癌灶;经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所有RIPA参与肿瘤血供的侧支血管均栓塞成功。结论 RIPA是原发性肝癌重要的侧支血管之一,在介入治疗过程中,选择性RIPA造影对于发现RIPA侧支供血的病灶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介入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临床意义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规律、插管技术及介入治疗。方法 :4 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现肝外动脉供血5 1条 ,分别超选择插管行化疗栓塞。结果 :肝外动脉供血与肿瘤部位、大小密切相关。治疗三周后复查 ,肿瘤缩小 >5 0 %者 14例 (30 .4 % ) ;肿瘤缩小 <5 0 %而 >2 5 %者 2 2例 (47.8% ) ;肿瘤无明显变化 10例 (2 1.7% )。AFP下降 >5 0 %者 2 8例(80 .0 % )。肝功能损害轻 ,全部患者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肝癌有丰富的肝外动脉供血。对肝外动脉供血支超选择性栓塞治疗 ,对提高中晚期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寄生性供血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本组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寄生性血管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32例患者共见36条肝外寄生性血管,其中膈动脉(12/36);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胃网膜动脉(10/36);胃左动脉(6/36)占多数。6条肝外营养血管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30条肝外营养血管均行超选择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原发性肝癌,特别是晚期肝癌,寄生性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癌的TACE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IVC)-右心房(RA)癌栓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7例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患者,行选择性动脉造影确认肿瘤供血动脉,之后行TACE.栓塞材料包括化疗药物-碘化油混合乳剂及颗粒型栓塞材料,栓塞的靶血管包括肝动脉分支、右侧膈下动脉、胃左动脉分支等.术后定期随访,酌情行进一步治疗.结果 17例患者共行TACE治疗45次,所有治疗均成功,无明显并发症.17例患者IVC-RA癌栓均可见明确供血动脉,肝动脉分支供血12例,肝外动脉供血9例,其中胃左动脉1例,右侧膈下动脉8例.复查CT,15例患者可见IVC-RA癌栓内碘油沉积.17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52.9%、29.4%.结论 原发性肝癌IVC-RA癌栓血供丰富,主要供血动脉包括肝动脉、右侧膈下动脉,TACE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IVC-RA癌栓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癌动脉血供变异在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癌动脉血供变异在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我院2006年全年共220例(330次)肝癌动脉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资料。结果:220例中171例(77.7%)为典型腹腔动脉-肝总动脉供血。肝动脉解剖变异29例(13.2%,29/220),其中肝总动脉变异2例,肝右动脉变异23例,变异的肝右动脉或副肝右动脉有22例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75.9%,22/29),肝左动脉变异2例,肝左动脉和肝右动脉同时变异2例。20例(9.1%,20/220)在初次或重复介入治疗中发现存在寄生性供血动脉,其中起源于右膈下动脉10例,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网膜动脉及脾动脉各2例,左膈下动脉及右肋间动脉各1例。肝外侧支供血动脉的存在与病灶大小、位置及介入治疗次数之间显著相关。结论:认识肝癌动脉血供变异有助于提高经动脉导管栓塞成功率及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3.
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治疗肝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对肝癌治疗的疗效及膈下动脉供血的肿瘤的部位。方法  2 5例肝癌 ,巨块型 12例、结节型 8例、多发结节型 5例。均采用Seldingers法行肝动脉和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结果 膈下动脉发自于腹腔干起始处者 16例 ,占 6 4 % ,直接发自主动脉腹腔干周围者 8例 ,占 32 %。其中供应右叶 (Ⅶ ,Ⅷ段 ) 2 3例 ;肿瘤位于左叶 (Ⅳ段 )膈下者2例。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后累积 1、2年生存率分别是 84 %和 6 8%。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膈下动脉碘油化疗药物栓塞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当肿瘤位于膈下 ,邻近膈肌 ,肝韧带或肝裸区 ,特别是肝动脉造影时肿瘤染色有缺损或无肿瘤染色 ,但肿瘤在CT上有增强或血AFP升高时 ,应考虑到肿瘤由膈下动脉供血。  相似文献   

14.
肝癌肝外动脉供血随着介入放射技术水平的提高,已被血管造影所证实,充分认识这些肝外动脉供血的特点,是实施介入治疗,提高临床肝癌动脉化学药物栓塞(TACE)的总体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对具有肝外动脉供血的89例肝癌患者血管造影表现和特点及其夼入治疗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5.
膈下动脉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利民  吴健  周明岳   《放射学实践》2009,24(4):434-436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成因,探讨其在肝癌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性栓塞(TACE)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膈下动脉参与供血肝癌患者行TACE术治疗的病例资料,重点分析其血管造影表现。结果:31例中,首次接受TACE术2例,既往接受过TACE者29例,31例中,有16例为手术切除后复发病例。膈下动脉直接发出分支供应肝癌27例,与肝固有动脉分支间形成吻合支供应肝癌4例。膈下动脉与肺动脉交通7例,与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心包动脉交通各1例。栓塞膈下动脉成功率100%。术后有9例出现肩背部疼痛不适,无其它特殊并发症。31例中有13例出现肺转移,其中与胸廓内动脉支气管动脉交通者肝内病灶进展较快,并较旱出现肺、肩胛骨等转移。结论:外科手术、多次TACE术等是膈下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重要成因,及时发现膈下动脉供血是提高TACE疗效的关键,膈下动脉栓塞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肝外供血动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显示能力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64层螺旋CT常规肝脏三期扫描,动脉期采用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技术,对89例原发性中晚期HCC肝内、外供虹动脉的起源及走行行三维重建,并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肿瘤巨块型59例,发生肿瘤肝外供血33例;弥漫型21例,发生肝外供血4例;结节型9例,发生肝外供血1例.肿瘤肝外供血动脉有8条途经,共发现肿瘤肝外供血动脉44支,肝动脉起源变异19支.结论 HCC肝外供血动脉较为常见和多变,并与肿瘤类型和部位有关,64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能达到血管造影效果,可减少血管造影次数,减少对比剂用量,减少医患辐射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的DSA表现及超选择性介入栓塞治疗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自2005年3月至2008年6月,于897例肝癌患者中经血管造影证实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7例.采用5 F Yashiro导管联合3 F SP导管超选择脾动脉肝癌供血支造影,行化疗栓塞术后注入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或无水乙醇行栓塞治疗.结果 造影示脾动脉肝癌供血支2例为主要供血动脉,5例为非主要肝癌供血动脉.所有病例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均完全栓塞.术后AFP下降均>50%,2例降至正常.术后4~6周CT复查显示肿瘤直径缩小2.5~4.6 cm.结论 脾动脉分支参与肝癌供血比较少见.对脾动脉参与肝癌供血者,超选择并充分栓塞脾动脉肝癌供血支对提高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肝癌介入治疗中肝动脉狭窄闭塞后肝外侧支血管的形成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材料与方法 观察和统计787例肝癌血管造影中见到的37例肝动脉狭窄闭塞者肝外侧支血管的部位及其发生率。结果 右膈下动脉和胃左动脉是形成肝外侧支的主要血管,分别占40.5%、29.7%,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分别占8%、5.4%8%。肝右叶7、8段肿瘤侧支血供主要来自右隔下动脉,5、6段肿瘤主要来自胆总管周围动脉,肝左叶肿瘤侧支血供主要来自胃动脉。经 肝动脉狭窄闭塞的主要原因为重复导管化疗和操作不当。结论 肝左叶肿瘤侧支血供主要来自胃左动脉。引起肝动脉狭窄闭塞的主要原因为重复导管化疗和操作不当。结论 肝动脉狭窄闭塞后肝外侧支血管成为肝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了解侧支血管发生的部位及其发生率对肝癌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经膈下动脉介入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膈下动脉形成肝癌侧枝血供的因素和几率。方法在对137例患者介入治疗中,造影寻找膈下动脉,并超选形成肿瘤血供的膈下动脉,进行化疗栓塞。结果137例患者中有21例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占15.3%),其中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2例(9.5%),首次介入治疗出现膈下动脉供血3例(14.3%),2次或多次介入治疗后出现膈下动脉供血16例(76.2%)。结论膈下动脉是原发性肝癌的最重要侧枝供血动脉,经膈下动脉介入化疗栓塞原发性肝癌成功率高而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的肝外动脉供血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分析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细胞肝癌(HCC),化疗栓塞前后形成肝外侧支动脉(ECAs)的来源类型和形成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患者,手术不能切除的肝癌,形成39支肝外侧支动脉供血,接受化疗栓塞术前后的病史、肝脏的电子机算机断层扫描片(CT)和肝脏血管数字减影片(DSA),研究HCC的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在肝内的部位、肝癌的大小和接受化疗栓塞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ECAs来源类型分别源于胸廓内动脉(5.1%)、右肋间动脉(7.7%)、胃左动脉(12.8%)、右膈下动脉(38.5%)、大网膜动脉(2.6%)、右肾上腺或肾包膜动脉(10.3%)。形成ECAs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化疗栓塞的次数、肿瘤在肝内的部位、肿瘤的直径和化疗栓塞方式。绝大多数ECAs形成于多次化疗性栓塞后:化疗栓塞3~4次后,容易出现肝外动脉供血(17.9%);5~6次后,出现的概率显著增加(56.4%)。肿瘤位于肝脏表浅部位容易形成ECAs(71.8%),常为肝脏相邻部位:前、后及右腹壁、右膈顶和右肾。肿瘤的直径在5~10cm时(76.9%)。结论ECAs来源类型与肝癌的肝内部位有密切关系。ECAs的形成与肿瘤的多次化疗栓塞、肿瘤的大小和肿瘤在肝内的部位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