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与肾脏病理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21例,行肾穿刺活检术,分析肾脏病理特点.结果:临床表现为单纯血尿51例(42.15%),同时存在血尿和蛋白尿(尿蛋白定量<10.g/d)70例(57.85%);病理表现为Ig A肾病56例(46.28%),非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38例(31.41%),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11例(9.10%),轻微病变9例(7.44%).Ig M肾病4例(3.31%),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3例(2.48%).肾小球病理评分:0级为3例(2.48%),1级75例(61.98%),2级38例(31.41%),3级5例(4.13%);肾小管病理评分:0级4例(3.31%),1级69例(57.02%),2级41例(33.89%),3级7例(5.78%).单纯血尿组其肾小球及肾小管病理损伤评分均低于血尿并蛋白尿组(P<0.05).结论:隐匿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理改变多样,以Ig A肾病多见,其病理改变并非都轻:血尿程度和病理改变程度无相关,轻度蛋白尿和病理损害明显相关;及时行肾穿刺活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偏重病理改变并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王墨  李秋  唐雪梅  王晓刚  吴道奇 《重庆医学》2005,34(12):1820-1822
目的了解早期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尿微量蛋白与不同临床类型的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将41例我院肾活检证实为HSPN的患儿,按不同临床类型、病理分型、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分组,并对各组微量蛋白(β2-MG、THP、IgG、Alb)进行比较。结果HSPN表现孤立性血尿或蛋白尿7例(17.07%),血尿及蛋白尿11例(26.83%),急性肾炎型7例(17.07%),肾病综合征型16例(39.02%),所有病例伴有蛋白尿时IgG和Alb增高更明显。其中肾病综合征型有β2-MG、THP的显著异常;肾活检肾小球病理类型Ⅱ级19例(46.34%),Ⅲ级15例(36.59%),Ⅵ级7例(17.07%),肾小球病理类型的加重伴随间质损伤的加重(χ2=23.33,P<0.01),以及β2-MG、THP的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尿微量蛋白能反映HSPN各种临床及病理类型随肾小球病理损害的加重而小管间质病变加重,尿微量蛋白的排泄程度增加,可作为判断HSPN的病理损伤的严重程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李雅春  陈璐  洪建国 《上海医学》2005,28(3):214-216
目的 观察儿童肾小球疾病时尿蛋白和尿转铁蛋白(TRF)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2例肾小球肾炎患儿(单纯性血尿9例,单纯性肾病5 例,血尿伴蛋白尿8 例)进行肾组织活检,并对肾小球、肾间质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同时测定尿TRF。结果 ①儿童肾小球肾炎单纯性血尿、单纯性肾病者的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轻,预后较好;血尿伴蛋白尿者肾小管间质病变明显,与单纯性血尿和单纯性肾病患儿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易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②3组间肾小球损害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22 例患儿的肾小球病变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不相关(P=0.234)。③单纯性肾病、血尿伴蛋白尿患儿的尿TRF明显增高,与单纯性血尿患儿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④血尿伴蛋白尿患儿肾小管间质病变与尿TRF增高呈正相关性(r=0.615,P=0.025)。⑤单纯性肾病患儿尿TRF亦明显增高,其肾小管间质病变较轻,可能与治疗效果较好、尿蛋白和尿TRF持续时间较短有关。结论 儿童肾小球疾病的发展和预后不仅与肾小球本身的病变有关,更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尿蛋白和尿铁离子可导致肾小管间质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狼疮性肾炎 (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 (TIL)评分标准对 5 1例LN患者肾活检组织进行分级 ,并结合临床资料观察不同LN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与活动指数(AI)、慢性指数 (CI)、病理分型、蛋白尿、肾功能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5 1例LN患者伴有肾小管间质病变者 4 9例 (96 % )。对不同程度肾小管间质病变分级LN患者的AI、CI、TIL进行评分 ,Ⅱ级AI评分最高 ,与其他级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CI和TIL均以Ⅲ级评分最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P <0 .0 5 )。病理类型为Ⅳ型的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高于其他病理类型。相关分析显示 ,LN患者TIL与AI、CI、Scr及Ccr水平相关 ,r分别为 0 .373(P <0 .0 1)、0 .813(P <0 .0 1)、0 .396 (P <0 .0 5 )、- 0 .4 76 (P <0 .0 5 ) ,与 2 4h尿蛋白定量等无相关性。结论 :LN肾小管间质病变与病理类型、肾功能损害程度、活动指数及慢性化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提示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对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肾小管功能检测在IgA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小管功能检测在IgA肾病 (IgAN)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32例IgAN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 ,探讨肾小球及间质病理损害程度与肾小管功能 (尿NAG酶、尿LYS及尿渗透压 )的关系。结果 肾小管间质损害情况 :肾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占 4 3 8% ( 1 4 / 32 ) ,中重度者占 34 4 % ( 1 1 / 32 ) ,无肾小管间质肾损害者2 1 9% ( 7/ 32 )。肾小管间质损害与肾小管功能的关系 :肾小管间质损害中、重度者尿NAG酶 ( 4 2 7± 2 4 1 )U/ (mmol·cr)、尿渗透压 ( 4 99 6 1± 1 2 4 6 7)mOSM/ (kg·H2 O) ;肾小管间质损害轻度者尿NAG酶 ( 1 75± 0 5 4 )U/ (mmol·cr) ,尿渗透压 ( 6 5 3 92± 2 4 1 86 )mOSM/ (kg·H2 O) ;无肾小管间质肾损害者尿NAG酶 ( 1 5 3± 0 4 3)U/ (mmol·cr) ,尿渗透压 ( 783 35± 1 6 3 4 3)mOSM/ (kg·H2 O)。肾小管间质中重度损害者同其他两组比较 ,其尿NAG酶及尿渗透压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尿LYS在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常合并肾小管间质损害 ,肾小管功能中尿NAG酶及尿渗透压改变与肾脏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成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双倍剂量雷公藤多甙治疗单纯性蛋白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双倍剂量的雷公藤多甙 (TWH)治疗单纯性蛋白尿的疗效。方法  15例单纯蛋白尿患者〔7例系膜增生性肾炎 (Ms PGN) ,4例 Ig A肾病 (Ig AGN ) ,1例微小病变性肾炎 (MCGN) ,3例无肾活检资料〕均服用 TWH 2 mg/ (kg· d) 4周 ,观察蛋白尿变化及副反应。结果  10例表现为选择性蛋白尿的患者完全缓解或好转 ,总有效率为 6 6 .7% ,其中 Ms PGN完全缓解 3例 ,好转 3例 ;Ig AGN完全缓解 2例 ;MCGN完全缓解 1例 ;无肾活检资料患者完全缓解 1例 ,其 TWH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 85 .7% ,5 0 .0 % ,10 0 %和 33.3%。5例表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的患者无好转。所有患者均能耐受双倍剂量的 TWH,消化道反应和肝脏损害的副作用轻微 ,无一例出现严重白细胞减少。结论 双倍剂量的 TWH对表现为选择性蛋白尿的、以肾小球系膜增生为特点的单纯蛋白尿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祝伦  唐波  张娟 《重庆医学》2004,33(8):1156-1158
目的探讨非浓缩尿蛋白(UTP)电泳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琼脂糖凝胶电泳(SDS-AGE)技术,在法国Sebia电泳仪上检测分析70例2型糖尿病人尿微量蛋白的组成.结果 70例2型糖尿病人尿液经SDS-AGE 电泳发现:36例正常蛋白尿(UTP<120mg/L)组中,有2例肾小管型蛋白尿,1例肾小球性蛋白尿,33例生理性蛋白尿;15例微量蛋白尿(120300mg/L)组中,有1例肾小管性蛋白尿,9例肾小球性蛋白尿,7例混合性蛋白尿,2例生理性蛋白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肾小管型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和混合性蛋白尿患者的收缩压、总胆固醇(TCho)和载脂蛋白A1/B100有极显著差异(P<0.01),与舒张压、甘油三酯(TG)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病程、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蛋白电泳比传统总蛋白检测法估计肾脏损伤程度更为可靠;测定血压、Glu、TG、TCho和载脂蛋白A1/B100,联合尿蛋白分析对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和监测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33例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进行临床与病理改变关系的分析.结果 单纯性血尿12例,单纯性蛋白尿4例,蛋白尿伴血尿17例.病理改变示IgA肾病(IgAN)15例占45.5%,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11例占33.3%.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7例占21.2%.蛋白尿伴血尿组中有IgAN 12例占70.6%(12/17),主要表现为中重度IgAN(Lee氏分级Ⅲ级及以上).结论 无症状蛋白尿和(或)血尿患者肾活检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改变,其中以IgAN及MsPGN为主.蛋白尿伴血尿组中IgAN的发生率最高,病理改变最重,大多为中重度IgAN及FSGS.肾活检时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60岁及以上老年人肾活检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肾活检的安全性、并发症及肾小球及小管、间质疾病的病理与临床特点.方法:采用B超定位下经皮肾活检,观察其并发症并对确诊的34例老年(60岁以上)肾小球、肾小管及肾间质疾病进行分析.结果:34例老年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9例(55.8%),继发性肾小球肾炎10例(29.4%),小管间质性肾炎3例(8.8%),药物性肾损害1例(2.9%),其他1例(2.9%).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膜性肾病8例(42.1%),其他依次为:新月体肾炎3例(15.8%),系膜增生性肾炎2例(10.5%),IgA肾病2例(10.5%),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2例(10.5%)和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10.5%);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淀粉样变性4例(36.4%),糖尿病肾病2例(18.2%),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1例(9.1%),紫癜性肾炎1例(9.1%),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1例(9.1%),肿瘤相关性肾病1例(9.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类型肾病综合征17例(89.5%),其中单纯性肾病12例,肾炎性肾病5例;其他为单纯性血尿或蛋白尿2例;急性肾小管坏死2例;34例老年人肾穿临床与病理诊断相符率,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94.7%,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为80.0%,其他为80.0%;34例患者肾活检1例(2.9%)发生肉眼血尿,2例(5.9%)有肾周围血肿,与非老年人相比发生率也未见明显增加.结论:老年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膜性肾病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为淀粉样变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类型以肾病综合征为主.老年肾脏疾病经皮肾活检是安全的,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紫癜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的关系及疾病转归。方法:分析53例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2~5年。结果:单纯性血尿8例(15.1%),血尿及蛋白尿32例(60.4%),急性肾炎6例(11.3%),肾病综合征5例(9.4%),慢性肾炎型2例(3.8%)。病理分级Ⅱ级39例(73.6%),Ⅲ级10例(18.9%),Ⅳ级4例(7.5%)。随访中出现肾功能不全3例。结论:紫癜性肾炎临床以血尿、蛋白尿多见,肾脏病理以II~Ⅲ级多见,远期预后与临床分型及病理分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小儿紫癜性肾炎肾脏病理定量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OBJECTIVE: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value for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judgement of APN. METHODS: All cases were scored on the pathologic change of glomeruli and tubules. RESULTS: The pathologic scores of glomeruli in 30 cases were as follows: no one on Grade 0; 6(20%) on Grade 1; 17(56.7%) on Grade 2 and 7 (23.3%) on Grade 3. The pathologic scores of tubule were: Grade 0 was 2(6.7%); Grade 1 was 6(20%); Grade 2 was 14(46.7%); Grade 3 was 8(26.7%). There wa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glomerulus and tubule pathologic degree(r = 0.783, P < 0.01). The pathologic score of nephrotic syndrome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on-nephrotic syndrome(P < 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lomerular pathologic score between the simple urinary protein group and 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 group(P > 0.05), but tubular pathologic score in simple urinary proteins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GN and essential hematuria group (P < 0.01, P < 0.05). The pathologic score of kidney(including glomerulus and tubul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sease course(r = 0.563, P < 0.01), but not with serum urea nitrogen and creatinine(r = 0.281, r = 0.236, P > 0.05). CONCLUSION: Serious tubular pathologic changes(not only glomerular pathologic change, but also tubular pathologic change in the APN children) were found in the patients with nephrotic syndrome and simple urinary proteins. Long-term urinary protein and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 may be the important risk factor in kidney pathologic of APN.  相似文献   

12.
Pax2在肾病综合征糖皮质激素耐药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激素敏感与激素耐药组病例中Pax2和P53表达的差异,探讨Pax2在肾脏糖皮质激素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40例PNS患儿肾活检组织中Pax2和P53表达差异,分别对肾小球与肾小管间质的病理改变进行半定量评分,对Pax2,P53及病理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肾组织未见Pax2及P53阳性表达。所有PNS患儿肾活检组织可见不同程度肾小管上皮细胞Pax2表达,足细胞微弱表达或未表达Pax2,其它肾固有细胞未见Pax2表达。激素耐药组近端小管及远端小管上皮细胞Pax2表达较激素敏感组明显增多(P<0.01),表达密集部位的肾小管多呈现扩张、萎缩或结构不完整,小管绒毛明显脱失。肾小管上皮细胞Pax2阳性表达与肾小管病理积分呈正相关(P<0.01)。激素敏感组未见P53表达,激素耐药组中部分病例检测到P53表达,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相关性分析发现P53表达与Pax2表达、肾小管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肾小管上皮细胞Pax2过度表达,在一定的应激状态上调P53蛋白表达,使肾小管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这可能是导致PNS患儿对激素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 18G ,16G和 14G穿刺针肾活检的安全性及其对明确肾脏病理诊断的意义。方法 :在实时超声显像的引导下应用自动活检枪对 10 0 6例患者行肾穿刺活检 ,并就穿刺所获取的肾小球数目、穿刺后的病理诊断和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4G和 16G穿刺针所获取的肾小球均高于 18G(P <0 .0 1) ;穿刺产生血尿和血肿等并发症比较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14G ,16G与 18G 3种直径的活检针对肾活检均安全 ,大直径穿刺针能获得更多的肾小球 ,更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小病变肾病综合征(minimal change nephrotic syndrome,MCNS)并发特发性急性肾衰竭(idiopathic acute renal failure,IARF)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成人MCNS并发IARF(肾衰组)临床病理表现及转归情况,随机抽取成人MCNS无并发急性肾衰竭15例(非肾衰组)作对照。结果:肾衰组血肌酐为(307.7±168.6)μmol/L,少尿型占73.3%(11例),急性肾衰竭好转率为86.7%(13例)。与非肾衰组相比,肾衰组水肿程度较重,收缩压水平较高(P〈0.01);肾衰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浊肿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扁平化发生率较高(P〈0.01),肾小管腔内蛋白管型的发生率较高(P〈0.05);肾病综合征的缓解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较长(P〈0.01)。结论:成人原发性MCNS并发IARF患者临床上水肿程度较重和收缩压水平较高,病理表现主要为急性肾小管损伤,肾功能损伤多呈可逆性质,预后好。  相似文献   

15.
张亚男 《医学综述》2013,19(12):2236-2237,2240
目的分析原发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及肾组织中肾损伤因子1(KIM-1)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治的52例原发肾病综合征患者(试验组)和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两组受试者的KIM-1水平,探讨其与患者病理类型及尿毒氮等临床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试验组患者的KIM-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试验组患者尿液KIM-1水平与肾组织KIM-1、血β2微球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和尿素氮呈显著正相关(r=0.281,P<0.05))。结论原发肾病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尿液及肾组织中的KIM-1表达显著增高,可作为反映患者急性肾小管坏死的一个较为敏感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尿RBP与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激素敏感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测定成人原发生肾病综合征患者尿RBP和NAG,了解患者肾小管功能与肾病综合征激素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和激素治疗8周后尿RBP和NAG含量,根据治疗后尿蛋白水平将患者分为未缓解、部分缓解和完全缓解3组并与正常人作为对照,比较各组间治疗前后肾小管功能指标变化。结果:①各病例组间治疗前尿RBP,NAG和蛋白质水平差异无显著(P>0.05);②激素治疗有效者,尿中RBP和NAG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③三组肾病综合征患者之间治疗后尿蛋白、RBP和NA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尿RBP可预测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敏感性,且效果优于NAG。  相似文献   

17.
MCP-1在肾小球肾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肾小球肾炎患者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及其与肾间质中浸润的单核细胞(MC)数、肾小管病理损伤、尿蛋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5例正常及31例原发性肾炎肾组织中MCP-1、CD68的表达。结果:正常肾组织有极少量MCP-1表达及MC浸润;膜性肾小球肾炎(MN)组肾小球内未见MCP-1、CD68表达;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低分子右旋糖酐联用速尿与白蛋白联用速尿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疗效比较。方法 :1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的病人 ,分别采用①速尿 (1mg·kg-1) +安慰剂 ;②速尿 (1mg·kg-1) +2 0 %白蛋白 5 0ml;③速尿 (1mg·kg-1) +2 5 0ml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治疗 ,并测其 2 4h尿量 ,尿肌酐、尿钠、血心钠素 (ANP)、血尿素氮、血肌酐及血压。结果 :单用速尿能增加尿量及尿钠 (P <0 .0 5 ) ,但不增加血ANP。低分子右旋糖酐联用速尿或白蛋白联用速尿均能使尿量及尿钠、血ANP明显增加 (P <0 .0 5 ) ,低分子右旋糖酐联用速尿不引起肾功能的损害。结论 :低分子右旋糖酐能替代白蛋白起同等利钠利尿效果 ,且无白蛋白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益气活血组方治疗肺心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肺心病患者氧化 -抗氧化系统、血小板及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 ,探讨益气活血组方治疗肺心病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肺心病患者 5 7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30例 )及对照组 (2 7例 )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益气活血制剂。另选取 13例为健康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疗效 ,检测治疗前后血 L PO、SOD、GMP14 0、CEC、Pa O2 和 Pa CO2 的变化 ,并进行各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1治疗组显效率及 Pa O2 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2两组肺心病治疗前 L PO均升高 ,SOD明显降低 ;治疗前 GMP14 0、CEC均升高 (P均 <0 .0 1) ,治疗后均下降 (P均 <0 .0 1)。益气活血治疗组上述变化较对照组明显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 3相关分析结果 ,CEC数量与 Pa O2 呈负相关 ,与 L PO呈正相关 ,与 SOD呈负相关 ,与血小板膜 GMP14 0呈正相关。血小板膜 GMP14 0与 L PO呈正相关 ,与 SOD呈负相关 ,与 Pa O2 呈负相关。结论 :益气活血治疗通过恢复氧化 -抗氧化系统的平衡 ,从而保护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 ,具有降低肺动脉高压和治疗呼吸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用Alcian蓝染色法及电子计算机图象分析处理胶样铁染色肾脏标本,分别测定了肾病综合征患儿红细胞阴电荷及肾小球多阴离子含量,并分析了两种生物膜电荷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肾病时红细胞阴电荷量明显下降,且与疾病的活动情况有关;肾病时肾小球多阴离子量也显著下降,并与红细胞阴电荷的变化平行。在肾病患者未发现不同病理及临床类型间两种生物膜电荷量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