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127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患者,行PCI(PTCA/PTCA+支架术),观察疗效,测定CRP和VEGF在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127例患者共安置支架146枚,支架全部成功地置入靶血管病变部位;有2例双支病变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前降支狭窄部位放弃,4例患者发生无再流现象,手术成功率为95.3%。CRP的水平术后增加142.9%,而VEGF术后减少31.9%。结论PCI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监测血清中CRP和VEGF可了解治疗效果和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冠心病(CHD)患者介入治疗(冠状动脉PTCA及支架置入术)及药物治疗预后的差异。方法对上述两种治疗方法治愈出院的90例CHD患者进行随访研究,其中介入治疗组45例,药物治疗组45例。结果患者出院1年后两组远期疗效比较,介入治疗组明显有效(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消失)33例,有效(临床症状减轻)11例,发生心脏事件1例,无死亡病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2%;药物治疗组显著疗效19例,有效14例,发生心脏事件12例,死亡2例,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药物治疗者比较,冠心病患者在行介入治疗后,远期疗效明显增高,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表明冠心病患者及早行介入治疗,可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加支架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CAD)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常是采用经股动脉途径的方法。但此法需要患者卧床,且右下肢体制动24h,易发生尿潴留、腰痛、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时间。近年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在冠心病诊治中疗效及预后。方法经皮冠脉介入诊治冠心病患者31例,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管腔狭窄≥75%者行PTCA和Stent术,术后观察患者心血管情况发生及预后。结果31例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显示,管腔狭窄≥75%为18例,13例行PTCA和支架术,大多数行PTCA及支架术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支架内再狭窄2例,死亡5例。结论选择性冠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可靠方法,冠脉介入治疗能明显减轻冠心病患者症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介入术后负性效应的观察与护理对策。方法80例高龄(≥70岁)行冠心病介入手术患者,对其术后进行密切观察及监护,总结术后出现负性效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80例患者中,1例出现术后冠脉急性闭塞,需要急诊再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PTCA);3例患者出现迟发性心包填塞,经抢救治疗后,出血停止,病情转为稳定;1例出现心源性休克,再次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最后抢救无效死亡;3例出现腹膜后血肿,1例行髂外动脉修补术,2例经腹带束腹包扎伤口、停用抗凝药物及补液输血等保守治疗,10 d后患者康复出院;3例患者发生术后消化道出血,处理后出血得到控制;16例患者出现血管迷走反射症状,经给予阿托品、多巴胺、快速补液治疗后得到缓解;20例患者出现血肿或假性血管瘤,通过加压包扎、超声引导下按压修复等手段治疗后瘤口闭合、血肿逐渐吸收。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理特点,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医学护理知识和技术,早发现早处理,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起病12 h内经左或右桡动脉径路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桡动脉途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冠脉造影成功率为100%;单纯PTCA 8例(13.8%),PTCA+支架植入50例(86.2%);梗死相关血管(罪犯血管)开通后血流TIMI3级53例(91.4%),血流TIMI2级5例(8.6%);桡动脉穿刺术区皮下瘀斑的发生率为11例(19%);前臂血肿的发生率为4例(5.2%);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结论急诊经左或右桡动脉PCI治疗AMI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少,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 2 0例冠心病接受PTCA及支架植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经冠脉造影后血管狭窄面积≥ 70 %的患者做PTCA/支架治疗。结果 对 2 0例患者 3 1支血管做PTCA ,并植入 2 4个支架 ,两支PTCA失败 ,1支支架未到位 ,PTCA成功率 93 5 % ,失败率 6 4 % ;术中 1例发生室颤 ,3例拨管时出现高迷走神经反射。结论 PT CA/支架术对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可能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ST)的发生率、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选择AMI行PCI治疗后发生ST的患者28例,围手术期均使用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片或噻氯匹定双重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和肝素抗凝治疗。结果因胃溃疡或出血未用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发生ST8例,在经球囊扩张(PTCA)并尿激酶溶栓术中发生室颤死亡1例,发生ST后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死亡1例。22例均于PTCA或PCI治疗血管再通。2例经冠脉搭桥术(CABG)治疗好转。2例可能的ST在术后24h内出现心绞痛,心电图示ST段抬高,肌钙蛋白升高,经加强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病情好转。多因素logist回归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C型病变、支架的长度及早期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发病的危险因子(P〈0.05)。结论 AMI患者PCI术后的ST形成发生率很低,但是预后较差。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型类型和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差可能是ST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早期介入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刘熔雪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79-2380
目的:总结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TCA+S)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45例冠心病患者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45例冠心病患者经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及护理,无1例严重并发病发生,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加强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及康复指导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保证手术的成功,体现了整理护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杨志健  马根山 《江苏医药》1998,24(10):713-714
报告对6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共植入69个支架。其中靶血管的病变绝大多数是B型和C型。除3例失败外,全部植入成功,成功率为95.2%,随访中1例21天发生心肌梗塞,7例术后6个月内胸痛复发(11.5%)。结果提示支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扩大了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适应证,减少了PTCA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王军  姚远  李天发 《河北医药》2010,32(22):3171-3172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术中普通肝素(UFH)的用量.方法 共入选1 011例择期完成PCI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其中LWMH组720例,UFH组291例.LWMH组采用依诺肝素(enoxaparin),PCI术前给予4次皮下注射, 动脉穿刺成功后经鞘管给予UFH 2 000 U,PCI前按照最后一次皮下注射依诺肝素距PCI时间追加不同剂量普通肝素.UFH组动脉穿刺成功后经鞘管给予UFH 100 U/kg.结果 LMWH组中1例于PCI术中发生急性血栓形成.UFH组中1例于PCI术后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死亡、AMI和再次血管重建)在LMWH组为0.42%,UFH组中为0.69%.经股动脉途径中LMWH组穿刺部位血肿22例(6.79%),UFH组中19例(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 提示对于择期行PCI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前至少给予4次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每次40 mg),CAG前即刻给予UFH 2 000 U,PCI术中减少UFH用量是安全有效的,经股动脉途径者术后可缩短留置鞘管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140例AMI患者被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观察组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鞘管植入时间、穿刺到球囊扩张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70例患者中11例(15.7%)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其中出血3例(4.3%),假性动脉瘤4例(5.7%)、动静脉瘘2例(2.9%)、腹膜后血肿2例(2.9%)。观察组仅1例(1.4%)患者出现假性动脉瘤,两组患者因穿刺引起的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病死率、再梗死率、心绞痛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桡动脉管径较粗的情况下,经桡动脉途径行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术后并发症较少,而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直接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PTCA)+支架术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的疗效。方法:AMI患者入院后110例(介入组)行急诊直接PTCA+支架术,108例予尿激酶1.5-2.0万U/kg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冠脉再通率介入组与溶栓组分别为96.4%与66.7%(P<0.05),死亡率分别为3.6%与8.3%(P>0.05),死亡+再梗+梗死后心绞痛两组分别为5.5%与22.2%(P<0.05),结论:AMI临床治疗介入法的疗效显著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保护性主动脉球囊反搏装置(IABP)的应用对冠心病复杂病变患者手术耐受性、生命体征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45例在IABP支持下行PCI的冠心病复杂病变患者为IABP组,将同期行PCI但没有行IABP支持的冠心病复杂病变患者49例设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在介入治疗的手术耐受性、有创血压、心率、肌钙蛋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IABP组均能耐受手术,术后1例低血压,无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死亡率为零。对照组有2例不能耐受手术,术中、术后因低血压心衰、再梗,需植入IABP5例,无复流2例,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2例,消化道出血1例,肾功能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死亡1例。结论在冠心病复杂病变治疗中,IABP的保护支持能明显提高手术耐受性和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它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的优点。但由于术中肝素化等多种原因.常可引起伤口出血的并发症。2006年5月~11月我科分别为2例高龄患者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术后3~7d,患者臀部及腹股沟处并发了大面积皮下出血.并出现休克及贫血等症状.经过积极抢救,2例患者均转危为安并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慧 《淮海医药》2003,21(4):326-326
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支架术是冠心病治疗学上的重大突破 ,使冠心病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PTCA+支架术主要使用球囊扩张支架 ,将金属支架包绕在球囊上 ,利用球囊导管经穿刺外围股动脉 ,将支架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 ,向球囊内加压 ,球囊扩张后 ,使支架撑开 ,使支架反撑于血管内壁 ,防止再狭窄的发生 ,具有创伤小 ,住院时间短的特点。 1998年 2月~ 2 0 0 2年 10月我科成功施行了 35例 PTCA+支架术 ,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 ,患者术后恢复快 ,无 1例因护理不当而发生并发症 ,均获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5例 ,…  相似文献   

17.
肖洁  肖利  夏雪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1):3306-3307
目的:探讨护理为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所发挥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0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101例经PCI冠心病患者,经精心护理,术后恢复好.无局部血肿、心肌梗死、心衰发生.结论:PCI的护理是整个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系统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也不断扩大,且疗效日益提高,安全性已被广泛接受。但介入毕竟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因此加强介入操作中的监测非常重要。我们自1992年3月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以来,开展了冠状动脉造影(CAG),单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PTCA+冠脉内支架置入(Stent),直接支架置入(DirectStem),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等方面工作。本文就我科十余年来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110例冠心病患者,行PCI(PTCA/PTCA+支架术),观察疗效,测定MMP-9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 110例患者共安置支架126枚,支架全部成功地置入靶血管病变部位;有1例双支病变患者因导丝不能通过前降支狭窄部位放弃,3例患者发生无再流现象,手术成功率为96.4%。术后MMP-9水平明显降低,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 PCI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是满意的,监测血清MMP-9和hs-CRP水平可了解PCI治疗效果和炎症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1周心功能变化变化特征的分析。方法选择成功行PTCA及PTCA+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共60例,分为心绞痛组和心肌梗死组。在患者术后1~7天每日定时测定心电图相关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在手术前后各天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天缺血性ST段改善率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改善最为显著。结论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心电图缺血性ST段大多于术后第7天左右恢复至等电位线,这可能与冠心病的特殊病理生理现象心肌冬眠或心肌顿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