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7表达变化对机体免疫应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另取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为正常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表面黏蛋白结构域的分子(Tim)3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7水平。体外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重组IL-7刺激12 h后检测T细胞表面Tim3水平;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IL-7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外周血Tim3阳性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外周血Tim3阳性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外周血Tim3阳性细胞占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外周血Tim3阳性细胞占CD8+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IL-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IL-7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7浓度与Tim3+CD4^+T、CD8+T细胞比例均无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组重组IL-7刺激12 h的CD4^+T细胞表面Tim3表达水平较未刺激者明显升高(P<0.05)。正常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重组IL-7刺激12 h的CD8^+T细胞表面Tim3表达水平较未刺激者明显升高(P<0.05)。重组IL-7刺激后p-STAT-5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刺激的细胞(P<0.01);重组IL-7刺激后SOCS3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刺激的细胞(P<0.05)。结论IL-7可上调Tim3表达,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发挥抑制炎症应答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研究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亚群数量及比例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12月共6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0例和稳定性心绞痛20例),以同时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11例胸痛综合征患者为对照,以其他非冠心病的住院患者10例为正常对照.采用四色荧光标记技术对外周血髓样DC和浆细胞样DC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进行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髓样DC占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分别为4.7%±2.6%,5.0%±2.7%)低于正常对照组、胸痛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分别为12.0%±3.9%,12.3%±3.3%和11.0%±6.4%,均P<0.001),髓样DC实际数量水平降低(41.0±28.3,45.8±25.2比84.4±37.3,81.2 ±34.8,73.2±42.2,均P<0.001);但外周血浆细胞样DC亚群占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比例和实际数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外周血髓样DC比例及数量下降,表明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DC亚群分布异常,髓样DC的下降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共入选冠心病患者66例和无冠心病的健康对照者21例,再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6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23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用ELISA测定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同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组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4.72±2.01 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33±1.44 μg/L)和对照组(2.41±0.96 μg/L;P<0.01),但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亚组分析显示,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5.94±1.98 μg/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9±1.10 μg/L;P<0.0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33±1.44 μg/L;P<0.01).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白细胞计数(r=0.337,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r=0.653, P<0.01)及高敏C反应蛋白(r=0.658,P<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11,P<0.05)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可能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了解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支架置入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测定48例稳定型心绞痛、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分析。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后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支架置入前(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亦高于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支架置入个数有关,置入支架越多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高活化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急性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加强了血小板的活化,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40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状动脉明显病变的患者40例为对照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各组患者中缺氧诱导因子1α mRNA水平无明显差异,但蛋白表达水平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特别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升高。结论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水平可能是反应冠心病严重程度的一个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1例,密度梯度法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洛伐他汀分别在同一浓度(10p,mol/L)、不同时间(0、6、12、24h),同一时间(24h)、不同浓度(0、1、10、100p,mol/L)条件下与单核细胞在细胞培养箱中孵育,孵育结束后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结果与对照组比,洛伐他汀作用单核细胞后,ABCA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洛伐他汀不能诱导ABCA1蛋白表达增加,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机制可能与ABCA1蛋白无关。  相似文献   

7.
102例冠心病病人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变程度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CHD)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102例冠心病病人血浆CRP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104例血浆CRP浓度进行比较,分析两组之间以及冠心病组中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与相应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CRP浓度在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分别为(2.2±0.2)mg/L、(5.8±0.4)mg/L、(12.7±1.1)mg/L和(18.6±1.1)mg/L.结论 CRP浓度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2(PD-L2)的表达以及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的相关性.方法 11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MI,n=30),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n=30),稳定型心绞痛组(SAP,n=30),对照组(n=26).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的表达,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ELISA检测IL-6.结果 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患者PD-L2蛋白表达、hs-CRP、IL-6水平依次升高;AMI组、UAP组、SAP组PD-L2表达及hs-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PD-L2表达与hs-CRP、IL-6呈显著正相关(r=0.809,P<0.001;r=0.511,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D-L2表达上调,可能促进促炎因子hs-CRP、IL-6的分泌,从而提示共刺激分子PD-L2不仅参与冠心病粥样斑块的发生、发展,而且该作用可能与其介导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的表达水平与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评估其对冠心病患者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因胸痛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0例,据其不同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积分、病变血管支数进行相应分组,采用流式细胞学方法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水平.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表达水平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RAGE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476,P=0.01);多支病变组和两支病变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表达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多支病变组RAGE水平高于两支病变组(P<0.05);根据冠状动脉造影Gensini评分分为三组,三组间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水平逐渐升高,且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之间呈正相关(r=0.376,P=0.007);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高水平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水平是冠心痛患者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80,P=0.02).结论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RAGE表达水平明显增加,且随着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预测价值.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相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高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RAGE的表达是冠心痛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五聚蛋白-3(pentraxin-3,PTX-3)的浓度变化,探讨其对ACS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将90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group,UAP)组47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组43例;另外,选同期相匹配的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group,SAP)组42例和健康体检者33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TX-3浓度。结果 UAP组、AMI组外周血单核细胞PTX-3浓度均高于SAP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MI组明显高于U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2±2.79)μg/L vs.(5.37±1.83)μg/L,P<0.01];SA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8±1.70)μg/L vs.(3.69±3.02)μg/L,P>0.05]。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可检测PTX-3的存在,且外周血单核细胞PTX-3浓度可以作为识别和判断ACS发作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