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惠明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4,(2):107-110
目的调查他汀类药物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特征、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以“他汀”、“横纹肌溶解”为检索词,检索PubMed、CNKI、VIP 数据库,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横纹肌溶解症的临床表现、用药关联性、治疗与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4 篇文献,合计59 例患者.他汀类药物所致横纹肌溶解症多发生于70 岁以上患者.乏力、肌痛是他汀类药物致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辛伐他汀引起横纹肌溶解发病率最高,共35例(59.32%).用药至发病最短时间为12 h,最长超过10 年,多数累计用药时间大于1 年.经过对症治疗后,45 例痊愈,11 例好转,3 例死亡.结论:密切观察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他汀类药物对高龄、合并用其他调脂药的患者可能会增加肌病发生的风险,易出现肾功能损害,一旦出现横纹肌溶解,应立即停药,给予血液净化、碱化尿液、保护肝肾功能等治疗.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性,80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多年,曾有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史,2006年4月19日再次出现下壁心肌梗死,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冠治疗。于4月20日开始给予辛伐他汀(舒降之,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每片40 mg,批号:W 1108)40 mg口服,qn。4月26日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同时服用拜阿司匹灵100 mg·d-1,氯吡格雷(波立维)75 mg·d-1,福辛普利(蒙诺)10 mg·d-1,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瑞德明)40 mg·d-1。患者病情稳定于5月10日出院。因“腰腿痛7 d,尿色红5 d”于2006年5月19日再次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30余年,脑梗死… 相似文献
3.
摘要 1例63岁女性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站立不稳,行走不能,当时无意识障碍,无头痛、恶心、呕吐,无心慌胸闷,以多发性脑梗收治入院。连续服用血脂康胶囊10d心肌酶急剧升高、肾功能恶化。生化检查:服药前白球比1.0、高密度胆固醇0.76L、甘油三酯3.76 mmol/L、尿素12.6 mmol/L、乳酸脱氢酶184U/L、肌酐339 umol/L;服药后10d肌酸激酶升至1190 U/L;停药后2d肌酸激酶同工酶653 U/L,肌酸激酶17670 U/L,乳酸脱氢酶869 U/L,白蛋白28.7 g/L,白球比0.7,尿素 34.8 mmol/L,尿酸458umol/L,肌酐408umol/L;停药后18d白蛋白18.6g/L,白球比0.5,肌酸激酶下降至4578 U/L,乳酸脱氢酶下降至824 U/L,尿素上升76.7 mmol/L,肌酐升至1321umol/L,尿酸升至1244 umol/L,血糖升至14.1 mmol/L。其后患者持续少尿,意识障碍加深,肌酐明显升高伴电解质紊乱,给予利尿、扩张肾血流等措施,监测电解质。但肾功能逐渐进展,进入终末期尿量减少,最终死于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4.
瑞舒伐他汀致横纹肌溶解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例68岁男性患者因多发性脑梗死、原发性高血压及糖尿病口服阿司匹林0.1 g1,次/d;氯吡格雷75 mg,1次/d;氨氯地平5 mg,1次/d;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 mg2,次/d;银杏叶提取物20 ml1,次/d;奥拉西坦4 g,1次/d。6 d后行脑血管造影及右侧颈内动脉窦部支架植入术。术后当晚患者突发左侧肢体无力。随后逐渐出现胸口针刺样疼痛、尿量减少。肌酸激酶及肌红蛋白最高值分别为2754 U/L和10 999μg/L,诊断为瑞舒伐他汀所致横纹肌溶解症。停用瑞舒伐他汀,其他药物继续应用,同时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抗感染治疗及补液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病情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5.
6.
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文献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近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有关他汀类药物致横纹肌溶解症32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横纹肌溶解症涉及6种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最多 (占56.25%);6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占65.63%).结论:临床应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RL)是由于骨骼肌组织急性损伤,改变了肌纤维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酶与电解质等向血液中释放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痛、肌无力、黑色尿、肌肉触痛和肿胀,并可出现皮肤压迫性坏死。致病原因有肌肉创伤(如剧烈运动、挤压伤、劳损或癫痫发作)、血流灌注不足、中暑、电解质紊乱、遗传酶缺乏、感染、摄入药物(毒素)以及可致体能失衡的各种严重疾病。 相似文献
8.
海洛因依赖所致的急性横纹肌溶解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洛因依赖所致的急性横纹肌溶解症姚凤升李桢(昆明医学院法医学系,昆明,650031)急性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由MeyerBetz于1910年首次报告,之后英国的Bywaters和Beal也报告了类似的病变[1]。由于本症的隐蔽... 相似文献
9.
徐应春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6)
患者,女,65岁,因高血脂口服非诺贝特100mg,每日3次.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全身乏力,自觉肌肉酸痛,以双下肢小腿明显5d入院.既往2型糖尿病史10余年,合并糖尿病肾病史5年,高血压病史2年,否认心脏病、遗传病、肝炎、肺结核等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未发现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无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无烟酒嗜好,无输血史,52岁绝经,绝经后阴道无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收集致横纹肌损害的他汀类药物的通用名称、患者性别、年龄;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变化;他汀类药物用法用量;横纹肌损害出现时间、临床表现、联合用药情况、治疗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共40例患者。发生横纹肌损害的病例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70%,各他汀药物发生横纹肌损害与每天服用剂量有一定关联,往往在较高的剂量水平上发生的例数更多些。结论药物相互作用或许是引发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不良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转氨酶、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是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药学监护指标;而肌无力、肌肉疼痛、茶色尿则是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事件的常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12.
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临床一线降脂药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0年~2005年国内报道的使用他汀类药物致不良反应19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肌肉毒性反应常见,其次为肝脏毒性反应以及其它不良反应(神经系统反应、关节肿痛、过敏等)。结论: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规范用药剂量及联合用药,密切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监测结果,确保其用药安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正>非诺贝特(fenofibrate)为氯贝丁酯类调血脂药,其药效较强,具有显著降胆固醇及三酰甘油的作用,而不良反应较轻。用于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及混合型高脂血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笔者检索公开发行的中文医药期刊,总结了有关抗抑郁药物对眼部损害的报道,综述抗抑郁药物对眼部的不良反应。抗抑郁药物对眼部的不良反应日渐显现,必须提高临床对药源性眼病的重视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在临床的使用情况及发生不良反应的类型和数量,为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90~2009年期间丹红注射液临床研究论文,制定严格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提取涉及丹红注射液上市后的不良反应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丹红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15‰,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损害占33.85%,循环系统损害占26.92%,皮肤损害占20.77%,肠胆损害占13.08%,五官损害占1.54%,精神损害占0.77%,呼吸系统损害占0.77%,其他类型约占2.31%,与丹红注射液说明书基本一致;牙龈出血、出血性皮炎、低血压、转氨酶升高为新的不良反应,均属临床常见的不良反应。结论:文献研究法能发现丹红注射液上市后的新不良反应,可用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并分析其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3年1-6月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肿瘤分子靶向药物致ADR病例报道,并按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分级、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 771例ADR报告中,新的ADR、严重的ADR分别有20、25例。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4170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占37.03%)。12种肿瘤分子靶向药物中索拉非尼引起ADR的例数居于首位,占26.84%。结论:医务人员应对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引起的ADR给予重视,做到早期预防、密切监测、及时处理,减少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对患者的药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18.
Rhabdomyolysis without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induced by additional treatment of risperidone
This is the first case report of rhabdomyolysis without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induced by additional treatment of risperidone. The manifestations of this side effect were symptoms of myalgia, muscle weakness and red-coloured urine with findings of markedly elevated levels of creatine kinase and myoglobin in serum as well as myoglobinuria. Early diagnosis of rhabdomyolysis, immediate discontinuation of risperidone and administration of dantrolene had favourable effects on the course of the treatment of this side effect. Copyright © 199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该院不良反应监测网上报的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病例,同时检索2000年1月至2021年3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文献,对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院上报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4例,检索文献获得他汀类药物致过敏反应的个案报道26篇(26例),共30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占63.33%),女性患者11例(占36.67%);患者年龄为32~85岁,平均年龄为61.4岁;过敏反应发生时间最短为口服后5 min,最长为连续口服6个月,其中17例(占56.67%)发生于用药后≤3 d;过敏反应包括皮肤过敏(19例)、过敏性休克(3例)、血管神经性水肿(5例)、药物热(2例)和过敏性哮喘(1例);5例(占16.67%)报告了更换其他调节血脂药替代治疗方案。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导致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哮喘等过敏反应,用药时应注意患者的用药监护,特别是首次用药初期;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上报;对于应用他汀类药物利大于弊的患者,应阐明发生过敏反应时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