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石骨症是一种少见的家族遗传性疾病。自1904年Alber-Schuberg首先报道后,1962年Hasenbuffl收集到257例。国内自1955年何天骥、蒋士焘等先后报告5例以来,至今已有42例。兹将我区所见到的同胞姐妹2例报告如下: 例1:女,15岁,学生,汉族,石嘴山市人。住院号1601。 1981年2月开始发现左骻部不适,时感疼痛,局部无红肿,功能轻度受限。近日左骻痛进行性加重,跛行二周入院。曾有左肱骨骨折史。检查:头颅五官无畸形,视力左1.2,右1.5,眼底正常。胸腹正常,脊柱左侧弯,左骻屈曲45°,内收20°,局部无红肿。左下肢较右侧短2厘米,细1.5厘米。 相似文献
2.
3.
4.
石骨症首先于1904年由Alber—Schonberg描述,故称Alber—Schonberg氏病。后继学者们又据其大体病理及X线特征称之为:大理石骨病(Marble bone disease),脆弱性骨质硬化症(Osteosclerosis generalisata tragilis)、粉笔骨(chalky bonc)、先天性骨硬化(Congenital Osteosclerosis)。本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骨发育异常疾病,国内1955年开始由何氏及蒋氏报告5例,至今国内报告约76例,国外约300余例。而家族性石骨症更为罕见,最近我院门诊遇到2例,为同胞兄弟。 相似文献
5.
6.
7.
<正> 石骨症由Alber-schonberg于1904年首先描述,病理及X线特征称之为:大理石骨病(Marblebone disease),广泛性骨质硬化症(Osteoclero-sis generalisata tragilis),粉笔骨(Chakybone),先天性骨硬化(Congenital Osteosclerosis)。本症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骨发育异常疾病,国内1955年开始由何氏及蒋氏报道5例,至今国内约78例,国外报告约300余例。而家族性石骨症则为罕见。最近我院遇到两例为同胞兄弟,并进行了2年的随诊观察。病例报告例1 孙××,男,23岁。因经常头痛,周身无力来诊。体检:营养发育不良,双眼球突出,鸡胸,脊柱后突,心肺及腹部正常。 相似文献
8.
9.
10.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1):51
连新版骨科学专业教材都未记载的石骨症病例,最近在黑龙江肇东市人民医院骨科被首次发现。石骨症,也叫大理石症。意思是病人的骨质犹如大理石,其骨质均匀硬化,骨髓腔封闭,骨小梁消失,骨质脆弱,极易发生骨折。X线片显示骨密度增高,正常骨结构消失,干骺端塑形不良,如同棍棒?..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曹來濱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1957,(1)
石骨症(Osteopetrosis)又称Albers-Sch-nberg氏病或称大理石骨(Marble-bone),系一种比较少见的泛发性骨质硬化症。其X特征为部分或全部骨骼呈现普遍性的密度增高、骨纹理增粗、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或消失。在临床上,患者可有贫血、肝、脾、淋巴结增大及多发性骨折等症象。远在1904年Albers-Schnberg氏首先报告了第一个石骨症病例,并作了讨论。由于其密度与大理石相似,故称之为大理石骨。1926年Karshner氏又命名为石骨症。嗣后世 相似文献
16.
17.
李葆华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1986,(4)
石骨症(Osteopetrosis)系1904年Albers-Schon-berg首先发现,故有称Alber-Schonberg病;又因本病主要表现为骨骼系统发生广泛的骨质硬化和脆性增加,故亦称泛发性脆性骨硬化症。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名称,如硬化性骨增生性骨病,大理石骨和粉笔样骨等。兹将我院发现之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61岁、因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褥疮感染入院。既往体健。查体:神志不清、消瘦、贫血外貌、两侧髋、臀、骶部皮 相似文献
18.
19.
谷小华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1989,(2)
<正> 石骨症即大理石骨病。为儿科少见病。国外1904年由Albers-schonbery首先提出,国内1955年首例报告。至今报道约300例,我院近期见2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9岁。面色苍白年余,双踝关节肿胀九月,双下肢抽搐十余次,1985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