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张型心肌病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病理论主要有:病毒感染、免疫障碍、神经体液因素、小血管病变、高血压、酗酒、遗传等。近年来,对微量元素,氧自由基(OFR),钙负荷异常及前列环素(PGI_2)血栓素(TXA_2)代谢与DCM的关系日益引起重视。本文拟就这几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简述。 1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中,硒(Se)与DCM的关系倍受关注。继七十年代中国证明Se是导致克山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采用Se制剂预防该病取得成功之后,八十年代初,西方学者分别报告了一些因静脉营养疗法或其它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心钠素(ANP)的临床研究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时血浆ANP的变化和可能的治疗意义正日益引起重视。大量的资料表明,充血性心衰的患者血浆ANP水平通常比正常对照组高2~10倍,并认为是由于心衰时心排出量减少,心室舒张末压升高,导致心房容量和压力升高通过心房壁机械感受器而使心房肌细胞的ANP释放增加的结果。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以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所致的泵功能障碍为特征,起病缓慢,临床上有心脏扩大、充血性心衰、心律失常及栓塞的表现,本文综述其ANP变化的研究进展。 1血浆ANP水平的变化 1.1实验性DCM血浆ANP水平的变化;Edwards等测得DCM仓鼠(BIO 14.6)的 相似文献
3.
4.
5.
郑维越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1,1(1):19-26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左室或双心室的扩张和收缩功能损害为特点的心肌疾病,其原因日前尚不清楚。据文献报道,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士要有以下三类原因:遗传性、病毒感染、免疫因素。在治疗上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案。有研究表明,用β受体阻滞剂、免疫吸附、双腔起搏器等治疗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6.
病毒感染与扩张型心肌病山东省胸科医院(250013)王旭明,王立华解放军55177部队门诊部李建波目前,对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病毒感染在DCM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现就病毒因素在DCM形成中的作用及其...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上并不少见,我院自1974年1月~1994年12月收住院的原发性心肌病,资料完整的55例,现就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1 资料和结果1.1 一般资料:本组55例患者中,男41例(74.5%),女14例(25.5%),年龄19~78岁,平均53.02±14.88岁。 55例患者均有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胸透及心功能判定。 相似文献
9.
原因不明的以全心扩大为特点的心力衰竭,临床上常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但须仔细排除缺血性心肌病、甲亢性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等。现将缺血性心肌病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力衰竭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特发性扩张性心肌病 (ID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各种心律失常、栓塞等 ,其预后差 ,儿童患者预后更差。多年来 ,世界各地的学者对心肌病的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除了常规强心、利尿、扩血管、营养心肌及对症处理外 ,又有一些新的进展。1 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由于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收缩功能存在抑制作用 ,故多年来用其治疗心肌病存在争议 ,临床上曾被列为禁忌。近年来对心衰发病机理的研究深入 ,认识到慢性心力衰竭时存在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 ,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SNS)、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相似文献
11.
老年扩张型心肌病误诊分析浙江省台州市医院(317000)金德光老年扩张型心肌病(DCM)的症状和体征表现多样,其临床过程及病理现象又复杂、给诊断与鉴别诊断带来了困难。本组病例总结我院近4年DCM66例,其中60岁以上老人18例,误诊10例。现将误诊的...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临床较常见,其特点为双侧心室扩张伴有收缩功能不全,少见类型为右室单独受累伴发室性心动过速,称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全(ARVD)。DCM多数病因不明,但已发现酗酒、妊娠和产褥期、免疫反应、病毒感染、营养缺乏、物理和化学因素对心肌的毒性作用等与发病有关。这些特殊病因引起的DCM将来可能从原发性DCM中划分出来,成为特异的心肌病。 1.酗酒:临床观察证实,长期摄入大量酒精可引起心室扩张、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不全,最后导致心力衰竭。酒精中毒引起的心肌病的特点与原发性DCM完全一致,唯一不同点为前者停止摄用酒精后病情可缓解,重新摄用酒精可使疾病复发,最后引起心肌永久性不可逆性损害,此时即使戒酒,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制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方法 出生两周、母乳喂养的雌性SD大鼠喂饲呋喃唑酮 ,检测体重 ,心脏重量 ,体表心电图 ,心脏超声 ,血浆神经体液因子、心肌脂肪酸和病理。结果 呋喃唑酮组LVESD ,LVEDD/BW增大 ,LVEF降低。血浆AngⅡ、ET、ANP及T4增高 ;PGF1α和PGF1α/TXB2 降低。呋喃唑酮组心肌中亚油酸 ( 18:2n - 6 )含量明显减少 ,心肌光镜下表现为纤维组织增生 ,心肌排列紊乱 ,心肌坏死 ;电镜显示线粒体增生、肿胀 ,细胞核内染色质分布不均匀 ,细胞核形状不规则 ,粗面内质网脱颗粒现象。而喂饲葵花籽后亚油酸明显增加 ,LVESD缩小 ,LVEF增加。结论 呋喃唑酮诱导SD大鼠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在心脏超声、病理表现、神经体液因子和脂肪酸特点方面均类似于人类扩张型心肌病的特点。喂饲富含亚油酸的葵花籽能使病变好转或延缓。 相似文献
14.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现状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宋小武综述杨兴生审校扩张型心肌病亦称充血型心肌病,其特点为心脏扩大而心肌收缩力减弱。临床表现为充血性心衰的症状与体征。本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美国每年有1~2万新病例被诊断为本病[1,2]。本病预后不佳,50%病... 相似文献
15.
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IDCM)年发病率达7.5/10万,预后不良,年死亡率25%~45%,猝死发生率约30%,本文综述了IDCM病人中猝死的发病机制,危险性评价及室性心律失常处理方面近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类病因未明的心肌疾病,临床较为常见,主要表现为双心室的扩张及功能减退,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预后较差。1.DCM的患病率:由于诊断手段的不同和早期诊断率的差别,各地报道的发病率有所差异。西方国家DCM年发病率为7~ 相似文献
17.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病例的心电图改变。方法26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列入观察。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一度房室阻滞最为常见(35%),其次是ST段下移(31%)和心房颤动(26%)。对心电图各波段测定,显示QRS时限延长明显(115±34.5ms),与心脏超声检查测定的左室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结论提示对于心电图出现QRS时限延长,或一度房室阻滞或ST段下移或心房颤动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8.
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基本治疗包括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及预防血栓栓塞等并发证。目前自身免疫被认为是DCM的主要病因,针对免疫介导心肌操作的早期干预已成为DCM的主要治疗方法。在DCM早期应用地尔硫卓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可以阻止免疫介导的心肌损害,改善患者的预后。已酮可可碱和免疫球蛋白的使用亦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其他如生长激素的治疗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论扩张型心肌病与慢型克山病病理形态学区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自然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998,13(1):41-42
随着克山病(KD)急型、亚急型新发病例日益减少,如何看待KD流行区发生的扩张型心肌病(DCM)?该问题已再次引起医学界相关专业的专家关注(见1996年10月31日《健康报》)。一篇由非病理学者撰写的题为《“扩张型心肌病”与克山病关系研究》论文(下称《扩》)直接提出;尽管在心肌病理改变上表现为以心肌肥大、间质纤维化为主,伴有轻微心肌实质损害的特点,但结合其流行病学特点,在除外继发因素后,应当诊断为慢型克山病。因为该文已涉及病理学部分,笔者不能苟同。并认为有必要就两病在病理形态学上的差异及其病理分类,与《扩》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