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弓形虫感染家兔精液中虫体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弓形虫感染家兔精液中虫体DNA,观察虫体在精液中动态变化情况。方法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105个/只的剂量腹腔感染雄性家兔16只。在家兔感染前后分别采集精液,-40℃冻存备用,采用两种方法提取精液中总DNA,用实时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PCR,QRT-PCR)检测弓形虫感染家兔精液中弓形虫DNA,依据对照计算虫体拷贝量,绘制感染后时间与精液中虫体含量的动态曲线图。结果16只雄兔感染前其精液中均不能检测到弓形虫DNA,精液中虫体含量在感染后7wk左右达到高峰期,然后虫体含量逐渐下降。在感染9wk~15wk维持较低水平。结论弓形虫感染雄兔精液中虫体含量随感染后时间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弓形虫能否通过精液传播,并探讨雌兔阴道不同健康状态对精液传播弓形虫的影响。 方法 8只健康新西兰雄兔经腹腔分别感染1×105个RH株弓形虫速殖子,分别于感染前、后用假阴道采集雄兔精液,每周将采集到的精液混合液化后0.1 ml/只, 分别经宫腔内人工受精管感染4组阴道健康状态不同的成年新西兰雌兔(阴道正常组、阴道损伤组、滴虫性阴道炎组和霉菌性阴道炎组), 共采集8周,将所得8份混合精液分别感染8次。每次受精后第2~3天耳缘静脉采血2 ml, 分别用ELISA和PCR检测血清抗弓形虫抗体和全血中弓形虫B1基因片段。 结果 ELISA结果显示,雌兔在初次受精后第16天可检测到抗弓形虫抗体,第1~4组抗体阳性家兔数分别有2、1、3和1只,ELISA阳性率为25.9%(7/27)。PCR检测最早在受精后3 d和最晚51 d可扩增出弓形虫B1基因片段200 bp, 第1~4组阳性家兔数分别有2、1、2和0只,PCR阳性率为18.5%(5/27)。其中两种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3只。 结论 弓形虫可通过精液感染雌兔。雌兔的阴道健康状态对经精液感染弓形虫无影响。  相似文献   

3.
弓形虫感染家兔血液中虫体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虫体在家兔血液中动态变化情况。方法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105个/只的剂量腹腔感染雄性家兔16只。在家兔感染前后分别采集家兔血液,抗凝处理后,-40℃冻存备用,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弓形虫感染家兔血液中弓形虫DNA,依据对照计算虫体拷贝量,绘制感染后时间与血液中虫体含量的动态曲线图。结果雄兔弓形虫感染后4d血液中即可检测到虫体DNA,血液中虫体含量为217.887×103个/ml,血液中虫体含量在感染后8 d达到高峰期,血液中虫体含量为248.019×103个/ml,然后虫体含量逐渐下降,在感染后121 d雄兔血液中虫体密度为1.45×103/ml。结论弓形虫感染雄兔血液中虫体含量随感染后时间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血清中CAb CAg及CIC水平的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感染10条与50条单、双性血吸虫的4组家兔,在感染后2—18wk,连续检测了血吸虫CAb、CAg及CIC水平,并与正常对照兔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CAg在感染早期显示高水平,CAb在感染中期呈现明显高峰,而CIC在感染后期也有较高水平.阐明了血吸虫感染宿主血清中CAb、CAg和CIC水平的消长规律,也提示了感染宿主CAb、CAg及CIC水平与感染度和单、双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分离株弓形虫抗原的分析 ,探讨弓形虫虫株间的差异性。取弓形虫 CAg阳性血液标本进行小鼠接种 ,对分离株进行生物学特性鉴定 ;采用流式细胞仪 ( FCM)对分离株弓形虫速殖子进行群体 DNA含量分析。结果在 5份 CAg阳性血液样本中分离到 4株弓形虫 ,两者符合率达 80 % ;经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 ,4个分离株的形态大小、毒力及抗原性均与 RH株弓形虫相似。上述 5株弓形虫速殖子 DNA含量分析均呈明显规律性 ,即均有 2个分布峰 ,但各虫株间的 2个分布峰中所占速殖子数存在显著性差异 ( P<0 .0 1)。表明检测弓形虫 CAg可作为弓形虫早期、急性期感染的确诊指标 ;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 DNA群体分析 ,似可反映弓形虫虫株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复方一枝蒿颗粒单用或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效果。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弓形虫RH株速殖子的方法建立KM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动物模型,随机分成4组:急性弓形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复方一枝蒿颗粒治疗组、复方一枝蒿颗粒与阿奇霉素联合治疗组,阿奇霉素对照组。观察小鼠病症及存活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外周血弓形虫循环抗原CAg的表达变化;采用双基因PCR法检测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小鼠腹腔和脑、心、肺、肝、脾、肾等脏器中的增殖变化,并制备病理切片,染色后观察各脏器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复方一枝蒿颗粒能够适当延长小鼠生存时间,延长率17.74%。组织学变化显示药物可减轻小鼠肺脏组织瘀血,并使小鼠脾脏出现大量多核型巨细胞形态。复方一枝蒿颗粒可抑制虫体在腹腔和肝、肾、心、肺组织中的增殖,感染4d时对小鼠腹腔冲洗液中游离速殖子的增殖抑制率可达92.80%,联用阿奇霉素增值抑制率达98.53%。相对定量PCR法显示弓形虫复方一枝蒿颗粒对小鼠肝、肾、心、肺组织中弓形虫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9.60±0.08)%、(42.00±0.20)%、(50.80±0.08)%、(60.40±0.21)%,作用虽弱于阿奇霉素对照组和联合药物组,但可显著抑制小鼠脑组织中弓形虫的增殖,增值抑制率达(76.80±0.07)%(F=63.08,P0.01);核酸检测弓形虫529基因比B1基因在小鼠脏器中的表达更稳定,适宜作为弓形虫在宿主脏器组织中的监测指标。复方一枝蒿颗粒能降低虫体循环抗原CAg在感染小鼠外周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与感染组小鼠相比(3 970.82±20.52)pg/ml,至感染4d时药物组小鼠血清中CAg水平为(3 163.01±15.94)pg/ml。结论复方一枝蒿颗粒单用或联合阿奇霉素使用对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有一定治疗效果。与阿奇霉素对虫体的直接杀伤作用不同,复方一枝蒿颗粒主要通过增强脾脏免疫细胞吞噬作用和抑制虫体向脑能远端脏器的侵袭抑制感染鼠的病情发展,推测可能通过调节小鼠免疫功能起到治疗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杂交瘤技术 ,建立了 5株分泌抗弓形虫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其中 1E9和 4C10 2株分泌的 Mc Ab效价达 1∶ 12 80 0。该 2株单克隆抗体均属 Ig G1亚类 ,其识别的弓形虫抗原分别为 P2 2、P2 8。1E9和 4C10 Mc Ab混合后与兔抗弓形虫抗体联合 ,进行双抗体夹心 EL ISA测定弓形虫的敏感性分别为 12 .5和 2 5个虫体 / m l。检测 146份有不良孕产史妇女血清 ,11份弓形虫循环抗原 ( CAg)阳性 ( 7.5 3% )。检测 11份自然流产物 ,1份 CAg阳性 ,该流产物转种小鼠后证实确含有弓形虫。 92份育龄妇女血清 1份弓形虫 CAg阳性 ( 1.0 9% )。有不良孕产史的妇女血清弓形虫 CAg阳性率明显高于育龄妇女血清阳性率 ( P<0 .0 5 )。弓形虫经 1E9、4C10 Mc Ab处理后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攻击 ,感染率分别为 7.8%和 7.5 % ,而对照组感染率为 14.5 % ,证明该 2株单克隆抗体对弓形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变化。方法 16只同窝配对的C57BL/6J小鼠, 随机分成弓形虫急性感染组和对照组, 每组8只。弓形虫急性感染组每鼠腹腔感染经CF?11纤维素纯化的RH株弓形虫速殖子 (1×104 /ml) 0.2 ml, 对照组每鼠腹腔接种0.2 ml 灭菌生理盐水。感染后4 d, 处死全部小鼠, 应用弱阳离子 (WCX) 纳米磁性微球捕获小鼠血清蛋白,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LDI?TOF?MS) 技术检测两组小鼠血清蛋白质变化, 并采用Au? toflex analysis 与Clin ProTools 软件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 在分子量为1 000~16 000 Da区段, 与对照组小鼠血清蛋白指纹图谱比较, 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血清蛋白质谱有13种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其中9种蛋白质表达上调, 4种蛋白质表达下调。表达上调的多肽质荷比 (m/z值)分别为1 932.76、 1 976.85、 2 090.53、 5 004.5、 5 776.01、 5 803.05、 5 847.99、 5 877.51和7 501.58, 表达下调的多肽m/z值分别为1 866.40、 4 063.71、 8 120.31和8 203.83。结论 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血清蛋白质组发生显著改变, 采用WCX纳米磁性微球联用MALDI?TOF?MS技术可检出弓形虫急性感染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蛋白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RH株和Tg Ctwh3株排泄-分泌抗原(ESA)体外诱导小鼠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和IFN-γ分泌方面的差异。方法分别制备刚地弓形虫RH株和Tg Ctwh3株的ESA。将分离的野生型C57BL/6小鼠脾单个核细胞随机分为3组(每孔2×10~6细胞),分别加入RH株ESA、Tg Ctwh3株ESA(均为10μg/ml)和鸡卵清蛋白(OVA)进行诱导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诱导刺激48 h和72 h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情况,ELISA检测各组诱导刺激72 h细胞培养上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分泌水平。另外,将分离的野生型C57BL/6小鼠脾单个核细胞随机分为2大组(每孔2×10~6细胞),其中一大组在分别加入两株ESA(10μg/ml)和OVA的同时加入抗IFN-γ中和抗体(10μg/ml)进行诱导刺激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早期凋亡情况。用两虫株ESA(10μg/ml)及OVA分别诱导刺激IFN-γ基因敲除型和野生型C57BL/6小鼠的脾单个核细胞(每孔2×10~6细胞)72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早期凋亡情况。结果制备的刚地弓形虫RH株和Tg Ctwh3株ESA抗原蛋白浓度分别为0.54 mg/ml和2.14 mg/ml。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H株和Tg Ctwh3株ESA组诱导刺激48 h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2.90±1.26)%和(9.71±1.04)%,均显著高于OVA对照组(4.48±0.48)%(P0.01);诱导刺激72 h后,RH株ESA组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凋亡率为(15.21±1.11)%,仍明显高于Tg Ctwh3株ESA组(11.02±0.92)%(P0.05)和OVA对照组(10.10±1.49)%(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RH株和Tg Ctwh3株ESA组诱导刺激脾单个核细胞72 h的培养上清中分泌的IFN-γ水平分别为(4 764.0±118.7)pg/ml和(3 629.0±33.6)pg/ml(P0.01),均显著高于OVA对照组的(679.4±30.6)pg/ml(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RH株ESA加抗IFN-γ中和抗体组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10.44±1.44)%,明显低于未加抗IFN-γ中和抗体组(14.96±0.83)%(P0.05);但Tg Ctwh3株ESA加抗IFN-γ中和抗体与否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变化不大(P0.05)。RH株ESA诱导IFN-γ基因敲除小鼠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率为(10.64±0.55)%,明显低于野生型小鼠的(15.21±1.11)%(P0.01);Tg Ctwh3株ESA诱导两组小鼠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刚地弓形虫RH株ESA在体外诱导CD4~+CD25~+调节性T细胞凋亡及促IFN-γ分泌强于Tg Ctwh3株ESA。弓形虫ESA诱导机体产生IFN-γ可通过介导调节性T细胞凋亡来促进弓形虫感染早期抗感染免疫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弓形虫感染家兔精液中是否有虫体存在,探明虫体在精液中动态变化情况。方法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不同剂量经腹腔感染家兔6只。在家兔感染前后分别采集精液,-40℃冻存备用,分别用普通PCR检测弓形虫感染家兔精液中弓形虫DNA。结果5只家兔在感染后的8~14d死亡,仅1只家兔在感染后的8d和72d,用PCR检测手段在精液中均可检测到弓形虫DNA。结论弓形虫感染雄兔精液中有虫体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循环抗原,观察血吸虫感染家兔血清循环抗原的动态变化。该方法采用兔抗AWA-IgG作包被抗体,抗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单抗SJA111和74D11组合作Ⅱ抗,172例经粪孵毛蚴确诊的血吸虫病人中,136例循环抗原阳性(79.1%),其中轻度(毛蚴数<5只/20克粪)、中度(6-20)、重度(大于20)感染者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3.4%、87.7%、92.8%,检测65例健康献血员,20例肺吸虫病人,12例华支睾吸虫病人,10倒包虫病人,交叉反应率依次为1.5%、5%、0%、0%,42例经吡喹酮治疗后的血吸虫病人用该方法复查,治后3月和6月随访粪孵毛蚴阴转者中,循环抗原阴转率分别为78.0%和92.1%,考核疗效明显优于检测循环抗体。用单抗SJA111检测感染家兔循环抗原动态变化,循环抗原于感染后3—4周可检出,7周达高峰,以后逐渐消退,而循环抗体(IgG)推迟1周出现,8-9周达高峰。实验结果表明,血吸虫病血清CAg阳性率与感染度有关,可在早期检出,检测方法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于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  相似文献   

12.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Toxoplasma gondii antigens by the dot-ELISA method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ot-immunobinding technique was used to detect circulating Toxoplasma antigens in the sera of men and animals.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mice and rabbits infected experimentally with parasites of the RH strain of T. gondii while human sera were obtained from persons suspected of having active toxoplasmosis. Circulating Toxoplasma antigens were detected in the samples of mice sera that had been collected since the 2-nd day of infection and in the sera of rabbits during 2 and 3 week of infection. From amongst 146 human sera, 35 (24%) gave positive reaction in the test while 14 (9,5%) produced doubtful results. The experiments proved the method to be sensitive, reproducible and easy to perform. It obviates the need of special equipment while most of the necessary reagents ar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High percentage of doubtful results is the main drawback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13.
应用膜片固相抗原免疫酶测定法(D-IEA)和ELISA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血清中CAb和CAg水平时,高峰分别在感染后10~12周和10周,CAb和CAg水平均与感染度和感染期密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感染宿主血清中CAb/CAg水平的消长规律并不一致,宿主在感染中期(感染后10~20周)显示CAb检测为优势,在感染早期(感染后10周内)则以CAg检测为优势。本项研究可为选用适宜的CAb/CAg检测途径,提供依据。应用改进方法D-IEA检测血吸虫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时,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克隆、表达及鉴定弓形虫(RH株)微线体分泌蛋白TgMIC10编码基因。为建立一种灵敏检测弓形虫感染的实验方法作准备。方法 提取弓形虫速殖子总RNA,设计并合成引物,RT-PCR扩增TgMIC10编码基因,与克隆载体pGEM-T连接。经酶切和PCR鉴定及DNA测序证实后.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BK-CMV,IPTG诱导表达pBK-TgMIC10阳性重组子转化宿主菌E.coli BL21.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PCR法扩增出了一597bp左右的DNA片断,将重组质粒pGEM-TgMIC10、pBK-TgMIC10分别作EcDRⅠ和XbaⅠ双酶切,均能得到一个大小与PCR扩增产物一致的插入片断。表明Tg—MIC10基因的克隆和亚克隆均获成功,用IPTG诱导带有重组质粒pBK—TgMIC10的大肠杆菌,产物行SDS-PAGE。可得到一约21kDa融合蛋白。Western-blot法鉴定该蛋白能被弓形虫感染的兔血清所识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弓形虫RH株腺苷激酶(AK)基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AK,表达AK重组蛋白,利用此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多抗血清。方法收集、纯化弓形虫RH株速殖子,提取总RNA。设计合成的引物并引入BamHI和XhoI酶切位点,应用RT-PCR扩增弓形虫AK基因片段,目的基因插入克隆载体pGEM-T,提取重组质粒,BamHI和XhoI双酶切获得目的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ET28a中,重组子双酶切、PCR和测序鉴定,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DE3)并以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抗原,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表达量和免疫活性,免疫新西兰白兔,收集多抗血清,ELISA测定多抗滴度,Western blotting鉴定免疫活性。结果从弓形虫RH株cDNA中扩增出1 092bp的AK目标基因片段,并构建原核表达载体,诱导含pET28a/AK的宿主菌获得了高浓度、与预期分子量大小相符的表达产物,经Ni2+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了高纯度的rAK蛋白,Western blotting显示rAK能够被TORCH试剂盒中的Tox-IgG阳性控制血清识别,获得了纯化的重组蛋白。rAK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滴度为1∶106多价抗血清。结论成功地从弓形虫RH株基因组DNA中获取了AK基因,构建了pET28a/AK重组质粒,并获得了高效表达,免疫新西兰白兔获得了高效价多克隆抗体,为弓形虫iRNA及弓形虫病的免疫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BALB/c小鼠经口感染(灌胃)弓形虫速殖子后肠液IgA抗体分泌的动态变化及肠道粘膜组织诱导与效应部位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肠道粘膜免疫应答机制.方法 将6~8周龄BALB/c小鼠10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感染组经口感染(灌胃)弓形虫RH株速殖子5×104个/只,对照组给予等量PBS.于感染后第2、4、6、8、10、13、16、19、22、25 d处死小鼠,每次5只.收集各时间点肠道冲洗液,用ELISA法测定肠液IgA水平;分离第2、4、6、8、10 d Peyer's Patches(PP)、肠系膜淋巴结(MLN)及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IEL),制备悬液并涂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定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结果 在感染后第4、6、8、13 d实验组的肠液IgA抗体分泌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PP结CD4+T细胞水平在6、8、10 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CD4+/CD8+比值在6、8、10 d显著升高(P<0.05).肠系膜淋巴结的CD4+、CD8+及CD4+/CD8+比值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感染后第6、8、10 d,效应部位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CD8+T细胞增高显著(P<0.01)、CD4+/CD8+比值倒置(P<0.05).结论 经口感染弓形虫BALB/c小鼠的肠道产生高水平的IgA抗体,作为局部首道屏障,发挥着重要的抗虫作用.诱导部位PP CD4+T细胞水平明显增高,诱导对弓形虫抗原的处理提呈作用;效应部位IEL CD8+T细胞亚群增殖明显,在清除虫体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