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背阔肌皮瓣在体表巨大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改良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体表巨大组织缺损7例,其中头顶部2例,下肢5例。皮瓣切取过程中保留胸背神经和部分背阔肌,形成改良背阔肌皮瓣。结果皮瓣全部存活,受区创面修复基本满意,供区背阔肌功能得以保留。结论改良背阔肌皮瓣可覆盖面积大,血供可靠,且最大程度保留了供区背阔肌的功能,在体表巨大组织缺损的修复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背阔肌肌皮瓣在保乳术和乳房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在保乳术和乳房再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2008年8月,我们利用背阔肌肌皮瓣对23例年龄为31~55岁(平均36岁)的乳腺肿瘤患者进行乳房的修复与再造(其中良性肿瘤3例,叶状囊肉瘤1例,乳头paget's病2例,乳腺癌17例)。分别采用乳腺局部扩大切除(保乳术)后即刻部分背阔肌转移修补缺损(部分乳房再造),保留皮肤改良根治术后或保留乳头乳晕改良根治术后即刻扩大背阔肌肌皮瓣(E—LDMF)乳房再造和延期背阔肌乳房再造。其中3例我们利用腔镜辅助下经腋下小“S”形切口进行背阔肌肌瓣切取,缩小了供区切口长度.减轻了,创伤一对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美学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10min,再造乳房全部成活,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一美容效果优5例、良好15例、尚可3例、无外形差的病例。术后患者对乳房形态均满意。结论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操作简便,应用广泛,术后并发症小,再造乳房形态良好,是一种理想的乳房再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背阔肌内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及其体表投影.方法 对10具(20侧)成人尸体背阔肌行大体解剖观察、测量.结果 背阔肌的主要供养血管是胸背动、静脉.胸背动、静脉供养背阔肌外上部的2/3,其余1/3背阔肌由肋间动、静脉供养.胸背血管、神经分支与肋间血管、神经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胸背血管、神经主要分成内、外侧,内、外侧支分叉点的体表投影位于肩胛下角外、上方.胸背血管、神经内侧支与纵轴夹角50.05±5.16度,胸背血管、神经内侧支与外侧支夹角38.67±4.25度.结论 背阔肌有较恒定的血液供应.背阔肌可被胸背血管、神经内、外侧支及其延长线分成三区.Ⅰ、Ⅲ区可单独切取,Ⅱ区可根据需要部分或全部分配到Ⅰ区或Ⅲ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肌皮瓣在修复颈胸部组织缺损创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斜方肌、背阔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颈胸部组织缺损创面30例,其中斜方肌肌皮瓣16例,背阔肌肌皮瓣10例,腹直肌肌皮瓣2例,腹外斜肌肌皮瓣2例.结果 术后26例完全成活,3例部分坏死,1例需二次修复.30例患者全部随访,平均随访7个月,局部复发2例,余均恢复正常功能.结论 颈胸壁软组织缺损应用斜方肌、背阔肌、腹直肌肌皮瓣可以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上述三种肌皮瓣可为受区组织提供充足的血供,尤其为骨外露及放疗后组织坏死创面,提供了可靠的修复方法 .  相似文献   

5.
袁斯明  洪志坚  汪军  姜会庆 《江苏医药》2008,34(2):189-190,220
目的 探讨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在修复大面积头皮颅骨复合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6例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大面积头皮颅骨复合缺损患者,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受区吻合血管选择颞浅动静脉及其分支.结果 6例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术后血循环良好,肌皮瓣顺利成活.未发生颅内血肿、感染等并发症.早期肌皮瓣较臃肿,术后随访6个月~1年,肌皮瓣均已萎缩,遗留秃发区.结论 背阔肌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大面积头皮颅骨复合缺损,成功率高,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扩大背阔肌肌皮瓣在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乳腺癌根治术后根据健侧乳房形态大小,切取扩大背阔肌肌皮瓣行即刻乳房再造,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并发症低,评价优10例(63.7%),良6例(36.3%)。结论:乳腺癌术后扩大背阔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是一种安全、简便、效果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月采用背阔肌肌皮瓣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9例患者的资料。结果:术后9例皮瓣全部存活,其中8例创面Ⅰ期修复,1例肌皮瓣边缘坏死,肌皮瓣局部裂开,经换药及缝合后痊愈。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经术后0.5~3.0年随访,结果显示局部皮肤外形正常,质地优良、柔软、色泽好。结论:背阔肌肌皮瓣质地良好,手术切取操作简便,成活率高,不损伤主要血管,是治疗脊柱胸腰段压疮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足跟并足底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广起  付志民  于长久  李国新 《河北医药》2009,31(11):1324-1325
目的探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及足底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背阔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足跟及足底软组织缺损24例。均将胸背神经与隐神经吻合。肌皮瓣切取面积为(6.9~8.1 cm)×(16.2~19.3 cm。结果随访6个月~5年,平均为2年5个月。24例背阔肌皮瓣全部存活,创面均一期愈合,皮瓣形态良好,所修复肢体恢复良好的外形与功能。结论背阔肌皮瓣具有血运丰富,切取范围大,抗感染能力强等优点,是修复足跟及足底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临床应用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23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单纯穿支皮瓣16例,分叶皮瓣1例,嵌合背阔肌肌瓣4例,联合旋肩胛动脉穿支皮瓣2例。皮瓣最大面积26 cm×10 cm,最小7 cm×4 cm。单纯皮瓣则完整保留背阔肌和胸背神经,供区直接缝合。4例皮下脂肪肥厚的皮瓣进行了显微均匀修薄。结果 22例穿支皮瓣完全成活,仅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坏死创面经二期植皮愈合。随访3~24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外形满意。供区直接闭合,但有5例供区创口有较宽而明显的瘢痕增生,上肢肩关节活动正常,供区损害很小。结论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质地柔软、外观良好、供区损伤小,可以切取分叶皮瓣和嵌合肌瓣,显微修薄简单快捷,是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肩胛下血管蒂的组织瓣的血供解剖以解决肩胛下血管蒂的联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有杉6具新鲜尸体标本,从肩胛下血管起始处灌注中华墨汁,观察皮肤着色范围;于背阔肌上缘、前缘、肩胛岗、腋前线和髂嵴平面分别切取组织块做连续切片,应用Luzex-F图像分析仪,观察皮瓣间微血管构筑特征。结果显示肩钾皮瓣、脊阔肌肌皮瓣、侧胸皮瓣间存在非常丰富的血管吻合网。临床上以肩胛下动静脉为血管蒂,包含肩胛皮瓣、背阔肌肌皮瓣、侧胸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巨大软组织缺损,吻合血管移植6例,轴型皮瓣移植50例,均获成功。结论:以肩胛下血管蒂制备的联合组织瓣是一个理想供区,可用于移植修复大范围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最佳的重建层厚。方法随机选取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40例患者的图像,分别进行0.6mm、0.75mm、1.0mm、1.5mm、2.0mm、3.0mm、5.0mm重建,比较不同重建层厚各段动脉伪影的发生率、病灶遗漏情况及去骨效果。结果①腹主动脉下段及髂动脉段血管,不同层厚的MIP图像均能显示,个别图像去骨不完全,5.0mm层厚图像病变可遗漏,病变及血管壁模糊,3.0mm以下层厚无显著性差异。②显示股浅动脉及腘动脉段2mm以下层厚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2mm以上层厚的图像。③胫前后动脉、足动脉1mm以下图像质量明显优于1.5mm以上层厚的图像。结论双下肢动脉CT造影采用1.0mm及以下层厚重建,可准确去骨,可较准确地观察各级动脉干,采用0.75mm及以下层厚可减少部分容积伪影,为节省重建时间,降低图像噪声,建议选用0.75mm层厚作为128层螺旋CT双下肢动脉成像最佳重建层厚。  相似文献   

13.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用于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对临床拟诊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113例病例扫描,其中42例有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作为对照。分析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和计算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及阴性预测价值。结果成像质量Ⅰ级93例(82.30%),Ⅱ级17例(15.04%),Ⅲ级3例%(2.65%)。64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准确性为92.86%,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5.29%、93.33%、96.15%、87.50%。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冠状动脉狭窄≥50%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腹腔内型未降睾丸精原细胞瘤的诊断与分期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腹内未降睾丸精原细胞瘤的螺旋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8例肿块长轴均与正常睾丸腹内下降路径一致.供血动脉为同侧睾丸动脉,7例显示睾丸静脉引流.同侧睾丸及精索缺如.肿块呈囊实混合型,近中线侧坏死明显,其内可见条状纤维血管分隔,实性部分轻度强化.所有肿块内未见钙化或脂肪.CT分期均与手术病理符合.结论 螺旋CT可以显示腹腔内型未降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多种特征性征象,有助于术前的定位、定性及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优势及临床筛查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临床疑有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高级血管分析(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2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功显示,对中远段的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优于重建图像。16例支架置入者显示内支架22只;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显示桥血管14条;35例MS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41处,冠状动脉混合性斑块53处,冠状动脉瘤状扩张31处。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为有效可靠的冠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及内支架、桥血管情况的评价有较高价值,是疑有冠心病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建立多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的标准体位。方法对100例临床可疑脑血管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将所有患者增强图像行MIP、VRT重建,其中30例与同期DSA对照。总结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不同体位的显示情况,得出脑动脉CTA的统一体位。结果分别定义了4个MIP体位,5个VRT体位,一个局部MIP体位。结论多层螺旋CT脑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优良的脑动脉检查方法,建立标准体位有利于对脑动脉病变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基于CT增强扫描数据集重建颈内动脉三维数字化模型中的应用及颈内动脉的分段。方法 1例经CT增强连续扫描数据集,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0.01软件,运用阈值选取技术、蒙板编辑技术、区域增长方法对颈内动脉进行三维重建。结果获得了颈内动脉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并进行了分段及注释。结论通过Mimics软件建立起了颈内动脉的三维数字化模型,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断层解剖学教学、临床脑外科和颈内动脉病变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尿路梗阻患者应用低辐射及低剂量对比剂多层螺旋CT泌尿造影(MSCTU)的实际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尿路梗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将这些患者按照CT扫描管电流不同以及注射造影剂的不同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在两组患者实施CT扫描结束后,选择常规组图像为标准来对低剂量组的成像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低剂量组患者在输尿管上段、肾脏横断面图像及全泌尿系统MIP、VR图像评分分别为(20.88±2.43)、(19.98±2.13)、(18.01±1.01)、(19.95±3.09),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组其输尿管中下段横断面图像、膀胱横断面图像和MPR及CRP图像相评分分别为(25.46±1.56)、(22.13±1.45)、(24.97±1.98)、(23.87±4.23),与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尿路梗阻的临床诊断中,CT管低电流和低剂量的对比剂MSCTU对患者中上段输尿管、肾集合系统梗阻以及全尿路梗塞均能做出相对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