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9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综合康复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良肢位摆放、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还同时采用空气波压力治疗、高压氧治疗、冷热水交替浸泡、手指缠绕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上肢的疼痛、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疼痛、水肿、上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能提高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效果,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张春兰 《光明中医》2013,28(9):1937-1938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1年3月份~2012年3月份收治的64例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护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偏瘫侧肩—手痛、肢体运动功能、水肿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的好转,但是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日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综合康复护理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进行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康复效果、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视觉模拟量表(VAS)、关节活动度(ROM)。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活动度中背伸、掌屈、旋前、旋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灸与手功能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针灸与手功能训练联合治疗。结果:在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Fugl-Meyer评分、VAS评分和肿胀程度评分3个指标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上,治疗组有效率94.11%,显著优于对照组79.4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康复治疗基础上,针灸联合手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快针针刺下极泉、臂中穴配合常规方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常规治疗同时配合快针针刺下极泉、臂中穴,比较两组疗效及功能、疼痛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Fugl-Meyer、NPR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快针针刺下极泉、臂中穴配合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其临床疗效、疼痛减轻程度及患肢功能的改善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90名,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病例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综合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药熨治疗,综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应用中药药熨治疗.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类比评分法、肿胀评价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3.30%,治疗组为80.00%,综合组为93.30%,综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康复组及药熨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患者90名,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病例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综合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药熨治疗,综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上应用中药药熨治疗.治疗前后应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视觉类比评分法、肿胀评价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83.30%,治疗组为80.00%,综合组为93.30%,综合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药熨结合康复训练干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的康复组及药熨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筋结点选穴进行针刺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筋结点能显著提高常规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缠指法配合十宣放血、康复训练、良肢位摆放等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9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做康复训练、良肢位摆放等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再加上缠指法、十宣放血。结果治疗20次后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缠指法结合十宣放血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显著,能明显减轻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患肢水肿,消除患者手部疼痛僵硬,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0.
滕以亮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6):M0007-M0007
目的:观察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方法:50例肩-手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包括中药泡洗、脉冲磁疗、中医按摩、穴位刺激和运动疗法;对照组只采用运动疗法,在治疗1月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肩-手综合征的综合康复治疗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补气化痰通络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Ⅰ期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自拟补气化痰通络协定方结合康复疗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两组均治疗21d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上肢FMA、MBI评分亦优于对照组。结论补气化痰通络法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Ⅰ期SHS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冲击波及康复功能训练综合治疗方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I期患者运动功能、疼痛变化及综合功能变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针刺治疗及康复功能训练,其中治疗组加用冲击波进行治疗,对照组加用中频脉冲电治疗,疗程均为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上肢简化Fugl-Meyer(FMA)及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综合功能的变化分别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综合功能的改善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疼痛程度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综合功能的改善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冲击波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优于中频脉冲电治疗,针刺结合冲击波及康复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针刺组39例。2组均采用药物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进行康复锻炼,针刺组在康复锻炼同时加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SHSS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81.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2组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分升高(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SHS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较高(P<0.05),VAS、S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给予综合疗法(肩宁汤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SHS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BK、S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组(观察组)30例和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还同时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对减轻肩-手综合征关节水肿、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在上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良肢位固定仪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静  樊玲  吴李莉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357-357,367
目的观察良肢位固定仪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良肢位固定仪治疗)与对照组37例(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入院后即刻介入良肢位固定仪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肩、手疼痛,肌肉萎缩,功能障碍等方面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良肢位固定仪对于预防脑卒中患者早期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康复组。  相似文献   

17.
刘嵘  郭小燕 《河南中医》2016,(2):245-246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急性期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上肢Fugl-Meyer评分、ND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效率75.0%,对照组有效率38.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星夏止痛膏外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处理:包括危险因素的干预、一般治疗、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星夏止痛膏局部敷贴配合TDP照射,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比较水肿程度评分、疼痛程度评分、上肢运动功能评定均有显著性差异,无不良反应。结论:星夏止痛膏敷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一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作用。方法:观察研究42例因脑卒中导致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采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进行康复治疗,按就诊时间分为早、晚期,均给予为期2个月的康复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康复评估,观察疗效。结果:早期组治疗效果较理想,与晚期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晚期组治疗效果不佳。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69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35)应用康复训练,观察组(n=34)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头穴透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康复率100.00%,对照组康复率88.57%,观察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透刺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