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优化一套简便、可靠、稳定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鉴定及肝向分化的方案。方法采用全骨髓差速贴
壁法分离提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优化的1.5 h差速贴壁结合12 h首次全量换液方法,及体外改良培养方案实现细胞
高效纯化扩增。流式细胞术表面标志物检测结合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分化鉴定细胞群。采用添加bFGF、HGF、EGF等多种
生长因子的三步诱导法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系分化,并进行形态学、免疫学、基因水平评估。结果分离纯化的细胞群阳
性表达CD29、CD44、CD90,阴性表达CD34、CD45,经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液作用后,油红O、茜素红、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阳
性。经三步法肝向诱导处理后,细胞群呈肝样细胞形态改变,表达肝脏特异性标志物ALB、AFP,肝系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呈时间
依赖性逐渐上升。结论优化后的方案能够简便、可靠、稳定地获得高纯度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在特定微环境作用下
实现肝向分化。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蜕皮甾酮(EDS)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人脐带间充质
干细胞(hUCMSCs)。取第3代hUCMSCs分别在基础培养基(低糖DMEM培养基、10%的胎牛血清、100 U/m青/链霉素、4
mmol/L L-谷氨酰胺)中加入不同浓度(0、25、50、100、150、200 μg/ml)EDS予以干预,分别于第1、3、5、7天行MTT法检测细
胞增殖活性;另外,设置相同分组EDS干预培养hUCMSCs7 天,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结果第3 代细胞阳性表达CD29、
CD105,阴性表达CD34、CD45。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经EDS干预培养的hUCMSCs增殖能力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0.05),其中EDS 100、150及200 μg/ml三组细胞活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较其他实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细胞生长曲线同样显示EDS实验组可有效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EDS对hUCMSCs具有促增
殖作用,该作用在EDS浓度为100 μg/ml时较为显著,不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这有望成为促进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
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可以维持人胚胎干细胞未分化生长的人源性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从而解决使用鼠源性细胞作为饲养层带来的安全问题。方法尝试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饲养层细胞来培养人胚胎干细胞,检验其是否可以维持人胚胎干细胞的未分化生长状态。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进行分化。将人胚胎干细胞系H1接种于丝裂霉素C灭活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每隔5d进行一次传代。培养20代后,对人胚胎干细胞特性进行相关检测,包括细胞形态、碱性磷酸酶染色、相关多能性基因的表达、分化能力。结果从人脐带中分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为梭形,呈平行排列生长或漩涡状生长;细胞高表达CD44、CD29、CD73、CD105、CD90、CD86、CD147、CD117,不表达CD14、CD38、CD133、CD34、CD45、HLA-DR;具有分化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潜能。人胚胎干细胞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饲养层上培养20代后,继续保持人胚胎干细胞的典型形态,碱性磷酸酶染色为阳性,免疫荧光染色显示OCT4、Nanog、SSEA4、TRA-1-81、TRA-1-60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无动物源成份无血清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XF/SF-MSCM,并探讨其支持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 UC-MSCs)体外增殖、维持分化潜能的效果。方法组织块贴壁法分离获得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P1代起分别使用自制的XF/SF-MSCM培养基与含10%胎牛血清的传统培养基(SC-MSCM)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连续培养传代至P6代,观察比较两组P6代细胞的形态及增殖能力,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连续传代后细胞的免疫学表型,比较其成骨、成脂肪的分化潜能。结果分离获得的原代P0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在XF/SFMSCM与SC-MSCM两种培养基中连续培养传代,细胞增殖能力及形态无显著差别。两组P6代细胞的生长曲线相似,但XF/SF-MSCM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的紧密程度稍低;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XF/SF-MSCM组细胞保持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表型,高表达CD29、CD44、CD90,不表达CD31、CD34、CD45并维持了良好的成骨和脂肪细胞的分化能力。结论本室制备的无动物源成份无血清培养基XF/SF-MSCM可支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扩增,维持其免疫学表型及分化潜能,提供数量充足的高质量间充质干细胞,满足临床治疗及生物医学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人羊膜上皮细胞((human amniotic epithelial cell, H-AEC))、羊膜间充质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cell, HA-MSC)和脐带间充质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分泌的细胞因子对脂多糖刺激巨噬细胞
系RAW264.7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将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作为对照组,比较H-AEC、HA-MSC、UC-MSC和
RAW264.7共培养或条件培养基培养RAW264.7对RAW264.7炎症状态的影响。比较各组RAW264.7细胞的迁移能力;检测各
组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水平;用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细胞经典激活的巨噬细胞(classically
activated macrophage, M1 macrophage)相关的促炎基因如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基因а(TNFа)、一氧化氮合成酶-2
(NOS-2)以及M2 macrophage相关的抑炎基因如精氨酸酶(Arg-1)、甘露糖受体基因CD206、B类清道夫受体CD36)表达情况。
结果(1)H-AEC、HA-MSC、UC-MSC 处理后RAW264.7 的迁移率分别为14.7%±4.5%、9.6%±0.7%、13.0%±0.9%,与对照组
(31.1%±11.0%)相比,3 种细胞的条件培养基处理后RAW264.7 的迁移率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H-AEC、
HA-MSC、UC-MSC共培养后RAW264.7 细胞分泌NO的水平分别为24.26±0.72、44.52±2.51、42.25±0.76 μmol/L,与对照组
(45.65±1.78 μmol/L)相比,H-AEC组细胞分泌的NO有显著性下降(P<0.05);(3)促炎基因与抑炎基因的表达改变:(A)H-AEC
处理组促炎基因IL-1β、TNFа、NOS-2、INFβ的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HA-MSC、UC-MSC处理组促炎基因INFβ表
达下调显著,其余基因均上调表达;抑炎相关基因如Arg-1、CD206、CD36均上调;(B)3组细胞干预后抑炎症相关基因Arg-1、
CD206、CD36表达均上调,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人羊膜上皮细胞、羊膜间充质细胞和脐带间充质细胞可以促进巨噬细
胞向M2型分化,但其效果和机制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6.
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 ,并通过成脂成骨诱导及表面标记物的检测进行鉴定.方法 剔除脐带动脉、静脉和外膜,取遗留的华通胶组织,将其剪成细小的碎块,用浓度为0.2%的Ⅱ型胶原酶消化,提取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90、CD105、CD73、HLA-ABC、CD34、CD45及HLA-DR,成骨细胞、成脂细胞分化诱导.结果 脐带华通胶经胶原酶消化后,可提取大量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脐带华通胶干细胞不表达造血干细胞的表面特征,而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标志,例如CD44、CD90、CD105及CD73,并且干细胞HLA-ABC阳性表达,CD34、CD45及HLA-DR呈阴性.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茜素红、碱性磷酸酶及油红染色强阳性.结论 该方法 可较好地分离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将为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对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的影响以及人骨髓间质干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以Friedenstein法分离培养骨髓间质干细胞,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介素-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树突状细胞。在LPS(1ng/mL)诱导下获得成熟树突状细胞。将骨髓间质干细胞与成熟树突状细胞共培养48h后,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经骨髓间质干细胞处理前后树突状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前后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和成熟标记物抗原CD83的表达,ELISA法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结果与未成熟DCs组比较,成熟DCs组表面抗原CD86,CD83的表达均增加,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增强,致炎细胞因子分泌(IL-12,IFN-γ)增多,而抑炎因子(IL-10)分泌减少,成熟DCs组经hMSCs处理后,表面抗原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致炎细胞因子分泌减少,而抑炎因子分泌增加,对T淋巴细胞刺激能力减弱,与未处理成熟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而与未成熟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hMSCs能逆转成熟DCs为未成熟DCs状态,从能间接抑制DCs启动的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体外分离、纯化及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WJ~MSCs),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研究其定向分化成成骨细胞的能力。方法:将剔除动静脉的新鲜人脐带组织切成小段,剥离血管后酶解,释放细胞贴壁生长,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第3代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面标记(CD105、CD73、CD90、CD34、CD45、CD14和HLA~DR);化学染色检测其体外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结果:原代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现典型的成纤维样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志CD105、CD73和CD90阳性表达,但不表达造血细胞的表面标志CD34、CD45、CD14及HLA-DR阴性表达,HLA-ABC低表达。体外诱导实验证实,该细胞具有成骨分化能力。结论:WJ-MSCs体外诱导成骨能力确切,具有类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记,且具有同种异体移植的低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红白血病细胞系K562对自然杀伤细胞(NK cells)诱导凋亡的作用。方法利用MACS免疫磁珠阴性分选纯化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NK细胞,用重组人白介素-2(rhIL-2)和干细胞培养液培养、观察NK细胞。把NK细胞与人红白血病细胞系
K562按不同效靶比例和作用时间混合培养,用PE-AnnexinV/7-AAD凋亡试剂盒检测这两种细胞各自的凋亡情況。结果免疫
磁珠分选后NK细胞纯度为(93.99±4.22)%;K562细胞诱导NK细胞凋亡作用时,在相同效靶比情况下,随着共培养时间的延长,
NK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在相同培养时间的情况下,随着效靶比降低,NK细胞凋亡率逐渐升高,杀伤活性逐渐减低。结论红
白血病细胞系K562可以诱导活化的NK细胞凋亡,这有可能是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本室构建与制备的双功能分子白介素-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生长因子(IL2-GMCSF)蛋白作用于肿瘤条件培养
基(TCM)环境中的树突状细胞系(DC),检测其对DC细胞的活化,探讨其用于活化DC、进行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方法
制备小鼠黑色素瘤B16F10 细胞系的TCM,用以培养DC2.4 细胞,同时分别添加IL2-GMCSF、GM-CSF、IL-2、或IL-2 与
GM-CSF组合使用。24 h后,检测DC2.4细胞的吞噬与增殖活性、细胞成熟表型、细胞因子分泌与信号通路活化。结果DC2.4
细胞具有未成熟DC的特征,在TCM培养条件下吞噬能力增强、但增殖活性显著受抑,TCM对DC成熟表型表面标志的表达有
一定促进作用,并促进单核与DC来源的趋化因子(MDC),但抑制DC的IL-12 分泌。与之相反,IL2-GMCSF 主要借助其
GM-CSF 活性,促进DC2.4 细胞的吞噬与增殖活性,并促进DC 进一步成熟,且高表达IL-12 与MDC。与GM-CSF 相比,
IL2-GMCSF可诱导更高的炎性NF-κB通路活化水平,而抑制调节性STAT3 通路的活化。结论与GM-CSF单独作用相比,
IL2-GMCSF可更好地促进肿瘤免疫抑制环境中的DC活化,有望成为有效的临床抗肿瘤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姜黄素体外诱导人T细胞淋巴瘤Jurkat 细胞凋亡时MAPKs及MMPs家族成员的表达,揭示其可能的分子机
制。方法以不同浓度姜黄素作用Jurkat 细胞不同时间,MTT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blot
检测MAPKs家族成员的表达,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MMPs的活性。结果姜黄素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
Jurkat细胞增殖,使细胞阻滞于G0/G1期。以6.25、12.50及25.00 μmol/L姜黄素分别处理Jurkat细胞,胞内JNK和P-JNK的表达
均呈浓度依赖性上升(P<0.01),而ERK1/2及P38 MAPK的表达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另细胞培养上清中MMP-2及
MMP-9的活性在各药物处理组中也基本不变。结论姜黄素在(6.25~25.00)μmol/L浓度范围时,可体外诱导Jurkat细胞的凋
亡,阻滞细胞于G0/G1期。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MAPKs家族中的JNk信号通路有关,而与MMPs家族成员的活性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CD133蛋白和Notch1蛋白的表达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研究它们与NSCLC患者
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305例NSCLC组织和80例正常肺组织中CD133、
Notch1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组和正常肺组织中CD133、Notch1和VEGF蛋白的阳
性表达率分别为48.9%、43.9%、45.6%和10.0%、15.0%、0%,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133、Notch1和VEGF蛋白的阳
性表达率在NSCLC患者肿瘤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133、
Notch1和VEGF三种蛋白之间相互呈正相关关系(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D133、Notch1和VEGF蛋白阳性
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短于其阴性表达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D133和Notch1蛋白的表
达是影响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CD133、Notch1和VEGF参与NSCLC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联合
检测CD133和Notch1蛋白的表达对NSCLC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SNI)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与脊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GF-2)、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表达变化的时程关系,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脊髓FGF-2的动态变化规律及
致痛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0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2组(n=50):假手术组(Sh组)和手术组(SNI组)。于术前
1 d,术后1、4、7、14、28 d 观察疼痛行为学,检测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并于术后各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Western blot以及ELISA方法,检测脊髓FGF-2、TNF-α和IL-6含量。结果SNI后1 d PWMT下降,7 d达最低,28 d仍处于较低
水平,与Sh组术后各时间点和术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SNI组脊髓FGF-2含量于术后4 d开始增加,14 d达高峰,28 d仍维
持较高水平,与Sh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显著(P<0.05)。SNI组术后各时间点TNF-α和IL-6的表达高于Sh组(P<0.05)。结
论大鼠SNI模型成功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并且诱发损伤侧脊髓FGF-2以及炎性因子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D33+HLA-DR-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期和病理类型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癌患者(44例)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33+HLA-DR- MDSCs水平,并分析其与肿瘤进展及肿瘤
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D33+HLA-DR- MDSCs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91±0.66)% vs(0.62±
0.22)%,P<0.001];根据肿瘤分期划分,晚期(Ⅳ期)肾癌外周血CD33+ HLA-DR- MDSCs表达明显增高:Ⅰ+Ⅱ期∶Ⅲ期[(1.46±
0.44)%∶(2.04±0.35)%,P<0.01];Ⅲ期:Ⅳ期[(2.04±0.35)%∶(2.50±0.64)%,P<0.05];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33+ HLA-DRMDSCs
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肾癌患者外周血中CD33+ HLA-DR- MDSCs表达与肿瘤分
期、分型相关,对肾癌患者的预后及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Luteolin,Lu)联合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erin,BCG)抑制膀胱癌BIU-87细胞增殖
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膀胱癌BIU-87细胞株,分别用不同浓度的Lu(20,40,60,80,100,160 μmol/L)
单独及联合BCG(100,200 mg/L)处理BIU-87细胞,作用6,12,24,48 h。采用Hoechst 33258核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
态学变化,MTT法检测Lu和BCG对BIU-8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和半数抑制率IC50,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细胞的凋
亡及细胞周期,比色法测定caspase-3蛋白活性,Western印迹分析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s,P-JNK)的表达。结果:Hoechst 33258核荧光染色提示Lu可诱导细胞凋亡,并增强BCG诱导的细
胞凋亡。MTT法检测显示Lu及BCG对BIU-87细胞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Lu与BCG联合
作用对BIU-87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P<0.05)。流式细胞术提示Lu及BCG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及细
胞凋亡,并具有明显的协同增敏效应(P<0.05)。Lu及BCG均可上调caspase-3活性及P-JNK表达水平,二者联合作用
明显增强(P<0.05)。结论:Lu与BCG均可抑制BIU-87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呈浓度依赖性,二者具有明显
的协同增敏作用;Caspase-3蛋白活化及JNK的激活是其可能的分子机制,Lu可作为BCG免疫治疗的有效增敏剂用
于对膀胱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EOC)中CD133 蛋白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因子Snail、E-cadherin 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其功能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 法检测
150 例EOC和50 例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中CD133、Snail 和E-cadherin 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良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
CD133、Snail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8.0%和70%,在EOC组织中3者表达分别为58.7%、60.7%和3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133、Snail 和E-cadherin 的表达与EOC的腹腔脏器和淋巴结转移以及FIGO 分期有关(P<
0.01);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Snail及CD133 蛋白的表达均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45和-0.570,P均<0.01),CD133蛋白的
表达与Snail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99,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CD133和Snail的过表达均与患者的生
存率有关,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P<0.05);而随着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的降低EOC患者生存率明显下
降(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FIGO分期、CD133、Snail 和E-cadherin 的表达是影响EOC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
0.05)。结论CD133和Snail表达的升高以及E-cadherin表达的降低与EOC的侵袭、转移和预后等因素相关,这些指标的联合
检测有可能作为评估EOC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GSK-3β对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MDC)成熟和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脂多糖催熟BMDC,Western blotting
检测刺激前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利用GSK-3β的选择性抑制剂SB216763处理BMDC,检测表
型、细胞因子表达和混合淋巴反应(MLR)的变化情况;构建过表达小鼠GSK-3β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DC2.4 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过表达GSK-3β对调控树突状细胞(DC)成熟的关键调控因子鸟的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癌基因相关B(RelB)蛋
白水平的影响。结果经脂多糖处理后,GSK-3βY216磷酸化水平下调,Ser9磷酸化水平显著上调,表明GSK-3β的活性显著下
降。抑制GSK-3β的活性能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和CD86的表达,削弱脂多糖诱导的促炎细胞因子IL-6和IL-12表达
上调,而对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有促进作用,同时降低脂多糖诱导成熟的DC刺激同种异基因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未成
熟的DC2.4细胞中,过表达GSK-3β能够下调RelB的水平。结论GSK-3β参与调控DC的成熟和功能,高活性的GSK-3β抑制未
成熟树突状细胞(iDC)的自发性成熟,GSK-3β失活后促进DC表型的成熟,而在脂多糖诱导DC分化的过程中GSK-3β发挥促炎
作用。GSK-3β能够下调RelB的蛋白水平,有望成为构建新型耐受性DC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对人中性粒细胞(PMN)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和Dot blot检测MBL与微
生物的结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及荧光显微镜观察MBL对PMN吞噬功能的影响;用qPCR分析MBL对PMN表达IL-1β、
TNF-α和CD11b mRNA的影响,以ELISA检测MBL对PMN分泌TNF-α和IL-6的影响;应用NBT还原法检测MBL对PMN呼
吸爆发的影响。结果MBL与微生物结合并呈浓度依赖关系。无人血清时,MBL对PMN吞噬C. albicans 和E.coli 无明显影
响。存在MBL缺陷人混合血清时,MBL可促进PMN对C. albicans的吞噬且这种作用可被甘露聚糖所阻断,上调PMN IL-1β、
TNF-α、IL-6及CD11b表达水平,刺激PMN呼吸爆发。结论MBL以补体凝集素途径依赖方式增强PMN吞噬功能,并促进炎性
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分离培养的方法,并将ADSCs移植于体内,观察其致瘤性及肝脏归巢情况。
方法取皮下脂肪用0.075%Ⅰ型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获取小鼠ADSCs,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其表面分子、细胞周期;并将
ADSCs注射到小鼠皮下观察其致瘤性,及尾静脉注射观察其肝脏的归巢。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高表达CD29、CD44,不表达
CD34、CD45、CD11b、CD14;细胞周期显示G0/G1、S、G2/M 的细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0.1%、7.9%、12%;ADSCs具有低免疫原
性,不表达CD40、CD80、CD86、MHCI 、MHCII以及PDL-1。在IFN-γ作用下,可轻度上调CD40、CD80以及PDL-1。ADSCs移
植后未见成瘤,且可在肝脏实质内多处定居。结论胶原酶消化、贴壁培养可以从小鼠脂肪中分离出高纯度的间充质干细胞,且
ADSCs移植后能在肝内定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