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T淋巴细胞极化和迁移的过程需要依赖细胞表面的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与其配体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结合。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供者外周血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的影响。采集10例allo-HSCT供者于rhG-CSF动员后第5天和1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使用免疫磁珠分选法纯化CD4+T细胞,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D4+T细胞接受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理(SDF-1d)和ICAM-1信号刺激后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结果显示,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比例为(32.424-4.91)%,健康人志愿者为(56.55±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hG-CSF动员后供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7.06±1.44μm/min),健康志愿者CD4+T细胞的迁移速率为(9.05±1.91μm/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rhG-CSF动员能明显抑制供者CD4+T细胞的极化和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途径诱导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影响,验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方法:选择2006—06/2007—06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进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10例健康供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d)进行动员,在动员前1天和动员后第5天取供者外周静脉血,用miniMACS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CD4+T淋巴细胞,分别用CD3单克隆抗体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活化CD4^+T淋巴细胞,用双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激活后活化标记CD69,CD25的表达;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动员前后OKT3+细胞间粘黏附分子1、佛波酯+离子霉素刺激CD4^+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变化。 结果:①纯化后CD4^+T淋巴细胞纯度均在90%以上。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活化标记CD69和CD25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1)。②动员后OKT3+细胞间黏附分子1组、佛波酯+离子霉素组CD4^+T淋巴细胞增殖率均明显低于动员前(P〈0.05)。 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可能抑制了淋巴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黏附分子1协同刺激信号,从而使CD4^+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5^+叉头状转录因子(Foxp3)^+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方法及其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改变的意义。方法建立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方法,并检测了15例SLE患者和15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以及CD4^+细胞中CD25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患者外周血中天然调节性T细胞为(1.03±0.42)%,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88±1.40)%(P〈0.01);CD4^+淋巴细胞中CD25^+细胞的表达水平[(5.92±3.80)%]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2.01±5、70)%,P〈0.01]。结论三色流式细胞术适合检测外周血中天然调节性T细胞,SLE患者存在天然调节性T细胞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与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双荧光标记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20例原因不明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20例正常非孕妇女及18例第一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妇女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CD4^+CD25^highT细胞的水平。结果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及CD4^+CD25^highT细胞的百分率分别为(7.89±1.16)%和(1.06±0.33)%,低于正常非孕组的(11.73±1.05)%(P〈0.01)和(1.36±o.53)%(P〈0.05),也低于第一周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成功组的(9.67±1.87)%(P〈0.05)和(1.39±0.37)%(P〈0.05)。结论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的减少可能与反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失败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探讨Am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收集AIHA患者及健康者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淋巴细胞。FITC标记的抗CD3单抗,Cy5标记的抗CD4、CD8单抗,PE标记的CRTH2单抗,以CD3/CD4、CD3/CD8设门作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AIHA患者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AIHA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CD8^+细胞百分率变化不显著(P〉0.05),CD4^+/CD8^+比例显著升高(P〈0.05);CD3^+CD4^+CRTH2^-T细胞百分率、CD4^+CRTH2^-T/CD4^+CRTH2^-T和CD8^+CRTH2^-T/CD8^+CRTH2^+T比例均显著升高(P〈0.01),而CD3^+CD4^+CRTH2^+T、CD3^+CD8^+CRTH2^-T及CD3^+CD8^+CRTH2^+T细胞百分率的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 AIHA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发生改变,呈明显的Th1/Tc1型细胞优势;Th1/Tc1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可能与AIH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大部分肿瘤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本研究通过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特性的研究,以了解AML患者在不同状态下T淋巴细胞的功能。18例不同状态下初诊AML患者和10例健康成人外周血中的T淋巴细胞在莫能霉素存在的情况下,体外经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刺激后,分别进行CD4-FITC、CD8-FITC荧光单克隆抗体染色和IFNγ-PE、IL4-PE荧光单克隆体胞内染色,最后进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初诊AML患者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胞内IFNγ分泌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CD4^+和CD8^+T细胞胞内IL-4分泌水平与成人外周血细胞无显著差异。处于临床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的量明显高于初诊AML患者(P〈0、05).但与健康成人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刺激后胞内产生IFNγ量明显低于健康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及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CD8^+T淋巴细胞(P〈0、05).而IL-4的量明显高于健康成人和初诊AML患者CD4^+T细胞和CD8^+T细胞(p〈0.05)。结论:处于不同状态下的AML患者T细胞亚群分泌的细胞因子发生了改变,与之相应的是,初次诊断的AML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刺激后Th1/Tcl细胞反应低下,Th2/Tc2细胞反应与健康成人T淋巴细胞无差异;完全缓解状态的AML患者T细胞Thl反应虽然仍低下,但Tcl反应明显增强,与健康成人无差异;复发的AML患者CD4^+和CD8^+T细胞Th2/Tc2样反应较Thl/Tcl样反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供者体内应用对骨髓采集物(GBM)和外周血采集物(GPB)中Th17细胞的影响。对25名亲缘供者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用5天,于第4、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注射前留取部分供者稳态骨髓(steady state bone mavrow,SSBM)和稳态外周血(steady state peripheral blood,SSPB)。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动员前后供者骨髓和外周血中T细胞分泌IL-17的变化。结果显示:rhG-CSF体内应用后供者骨髓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分泌Il-17的能力较稳态骨髓明显下降(GBM vs SSBM Th17/CD4+T,0.74%±0.27%vs1.78%±1.19%,p〈0.05;Tc17/CD8+T,0.19%±0.16% vs 0.36%±0.37%,p〈0.05),外周血中的变化与骨髓相同(GPBvsSSPBTh17/CD4+ T,1.82%±0.91%vs3.26%±1.89%,p〈0.01;Tc17/CD8+T,0.21%±0.17%vs0.44%±0.28%,p〈0.01)。25例供者GBM与GPB相比,GPB中Th17/CD4+ T和Tc17/CD8+ T的比值均高于GBM(p〈0.05,p〈0.01)。结论:体内应用rhG-CSF能够抑制供者骨髓及外周血采集物中Th17细胞的产生,它可能是GPB和/或GBM混合移植对GVHD的发生率没有增加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分析R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为RA免疫治疗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RA患者及健康者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淋巴细胞。FITC标记的抗CD3单抗,Cy5标记的抗CD4、CD8单抗,PE标记的抗CD30单抗,以CD3/CD4,CD3/CD8设门作三色流式细胞术(Tris-color flowcytometry),分析RA患者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RA患者外周血CD4^+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CD8^+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CD4^+/CD8^+比例明显升高(P〈0.05);CD3^+CD4^+CD30^-细胞百分率.CD4^+CD30/CD41CD30^+和CD8^CD30^-/CD8^+CD30^+比例均明显升高(P〈0.01),而CD3^+CD4^+CD30^+、CD3^+CD8^+CD30^+及CD3^+CD8^+CD30^-细胞百分率无明为变化(P〈0.05)。结论 RA患者外周血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失调,T细胞亚群极化状态发生改变,呈明显的Th1/Tcl型细胞优势;Th1/Tol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可能与RA的免疫学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对CD4+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CXCR4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所介导功能和相关信号机制的影响.方法在rhG-CSF动员前和动员后第5天抽取供者外周血,用三色荧光标记检测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LFA-1和CXCR4的表达率,并应用免疫磁性分选法分离纯化CD4+T淋巴细胞,检测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对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的迁移能力和对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黏附能力.结果rhG-CSF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的LFA-1(CD11a)和CXCR4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员前后CD4+T细胞LFA-1表达率均为100%;动员前CD4+T淋巴细胞CXCR4表达率为(84.58±20.31)%,动员后为(81.23±22.46)%.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向SDF-1α的4 h迁移率分别为(28.5±10.3)%和(31.2±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员前后CD4+T淋巴细胞在CD3单抗作用下对ICAM-1的黏附率分别为(85.59±14.21)%和(61.45±15.07)%,动员前显著高于动员后(P<0.05).结论rhG-CSF动员不影响CD4+T淋巴细胞LFA-1和CXCR4的表达,但影响CD4+T淋巴细胞通过LFA-1对ICAM-1的黏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仪检测哮喘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哮喘患儿及15名健康儿童外周血CD4^+、CD8^+、γ/δTCR^+T细胞和CD19+B淋巴细胞的比例,计算CD4^+/CD8^+比值,并进一步检测患者辅助性淋巴细胞(Th)1和Th2亚型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哮喘患儿CD4^+T细胞比例、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P均〈0.05);γ/δTCR^+T细胞则明显降低(P〈0.01);Th1细胞比例减少(P〈0.05),Th2细胞增多(P〈0.01)。结论哮喘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明显改变,CD4^+T和Th2细胞比例增高以及γ/δTCR^+T细胞降低是其特征之一;流式细胞仪检测可为哮喘病情监测和治疗方案拟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CD28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CD152)及B7分子的表达水平,以探讨胃癌患者共刺激通路是否异常以及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6例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表面的CD28、CD152、CD3、CD4、CD8及B7分子的表达,并与健康对照组及胃良性肿瘤组作比较。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3^+CD28^+、B7-1(CD80)、B7~2(CD86)的表达水平及CD4^+/CD8^+低于健康对照组及良性肿瘤组,CD3^+、CD152^+和CD8^+水平显著增高。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低表达CD28和B7分子,高表达CTLA-4分子,导致了胃癌患者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异常,影响了T细胞彻底清除肿瘤细胞,从而使肿瘤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免疫抑制,发生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体外激活T淋巴细胞的方法及活化后T淋巴细胞的免疫学特征,利用抗CD3、抗CD28抗体在体外刺激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检测淋巴细胞转化,CD8^+CD25^+细胞比例和肿瘤生长因子β(TGF-β)表达等相关免疫学指标.结果表明,在抗CD28抗体的协同作用下,抗CD3抗体的刺激活性明显提高,CD8^+CD25^+细胞比例明显增加,TGF-β的表达下调.结论:抗CD28抗体协同刺激可以提供第二信号,使T淋巴细胞充分活化,TGF-β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银屑病患者外周血中CD3^+CD(16+56)+自然杀伤T细胞(NK T)和CD3^+CD4^-CD8^-双阴性(DN)T细胞的变化。方法应用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结合CD45/侧向散射信号(SSC)和CD3/SSC设门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应用Flow Count(荧光球进行绝对计数。结果银屑病组NK T细胞的比例3.58%±2.09%,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7.73%±5.8%(P〈0.01);银屑病组NK T细胞绝对数(72.68±51.18)细胞/mm^3也显著低于健康对照(193.15±160.09)细胞/mm^3(P〈0.01)。银屑病组DN T细胞绝对数(78.92±58.67)细胞/mm^3同样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148.33±118.00)细胞/mm^3(P〈0.01);而其比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组总T细胞(1 254.73±411.73)细胞/mm^3和抑制性T细胞(Ts)(465.23±212.65)细胞/mm^3均分别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1 721.72±712.45)细胞/mm^3;Ts:(800.23±581.79)细胞/mm^3],P值均〈0.01,银屑病组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NK T细胞和DN T细胞显著减低。我们推测这两类细胞的异常减低与银屑病患者体内免疫调节功能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主要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骨髓采集物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的调节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稳态骨髓(SS—BM)和rhG—CSF预激的骨髓(G—BM)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记忆细胞表面黏附分子CD49d、CD54、CD62L和CD11a的表达。结果显示:rhG—CSF应用后骨髓采集物中CD4^+、CD8^+T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比例明显降低(P〈0.001),记忆T细胞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CD49d在CD4^+和CD8^+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但在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的变化;CD54在CD4^+及其记忆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CD62L在CD4^+、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CD11a在CD4^+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而在CD8^+及其记忆T细胞的表达百分比没有明显变化。结论:rhG—CSF部分下调骨髓中CD4^+、CD8^+以及相应的记忆T细胞上黏附分子表达。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与骨影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量的关系。对70名亲缘健康供者均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5天。第4天和第5天分别采集骨髓和外周血干细胞。首次干细胞采集时用EX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供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数量。结果表明:rhG—CSF动员的70例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数量为(1.15±0.60)×10^9/L;骨髓和外周血采集物中的CD34^+细胞总量分别是(5.854±2.93)×10^7和(1.33±0.77)×10^8;骨髓和外周血混合采集物的CD34^+细胞总量是(1.92±0.86)×10^8。Pearson和Spearman分析显示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10^9/L)与骨髓采集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相关系数:r=0.265,P=0.027)、外周血采集物中CD34^+细胞总量(r=0.340,P=0.004)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r=0.398,P:0.001)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表明,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与骨髓采集物、外周血采集物以及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的总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值分别为0.027、0.004和0.001)。首次干细胞采集时供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对混合移植物中CD34^+细胞总量预测的敏感性是71%,特异性是70%(P=0.007)。结论:rhG-CSF动员的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健康供者首次干细胞采集时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可有效预测输注给受者的CD34^+细胞总量即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4^+FOXP3^+、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5例胃癌患者及17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CD4^+CD25^+、CD4^+FOXP3^+、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及细胞数目;收集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术后随访,分析调节性T细胞表达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无瘤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4^+FOXP3^+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比率与健康对照者间有显著差异(P〈0.01),CD4^+FOXP3^+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目与健康对照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2.57±1.50)%]高于对照组[(0.68±0.67)%],并与TNM分期及肿瘤大小有明显相关(P〈0.01)。CD4^+FOXP3^+、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与无瘤生存率相关,有显著差异(P〈0.01),CD4^+FOXP3^+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数目与无瘤生存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FOXP3^+及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胃癌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其比率及数目对于判断胃癌的病期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LMF2是EB病毒感染细胞后表达的一种蛋白。本研究探讨应用适于不同HLA分型的EB病毒-LMF2抗原混合肽(MIX—LMF2)体外刺激EB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产生EB病毒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取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症患者的外周血,分离并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在培养过程中用EB病毒MIX—LMF2混合肽刺激,促成熟后在体外激活自体T淋巴细胞,每周刺激1次,共刺激2次;同时对部分分离的淋巴细胞在培养过程中不予以刺激作为对照。用基因扫描T细胞受体(TCR)B基因图谱的方法观察培养前后的T细胞克隆分布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的表型变化;将培养的细胞和靶细胞共培养检测IFN—γ的分泌以研究CTL细胞抗原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基因扫描TCRβ基因结果显示体外培养改变了患者的TCRβ基因图谱,培养前为寡克隆的TCRβ基因家族在培养后出现与正常人相似的多峰分布,提示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恢复正常;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培养前的淋巴细胞CD3^+、CD3^+ CD8^+、CD^+ CD45RA^- CD45RO^+比例分别为70.73%、42.99%、27.56%。用负载EB病毒LMF2肽2次刺激体外培养后,上述的淋巴细胞表型分别升高为95.17%、52.54%、81、41%。NK细胞(CD3^- CD56^+)、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比例变化不大,分别从培养前的2.12%,0.03%变化为2.35%.0.02%。CD3^+ CD45RA^- CD45RO^+细胞增长比例较大,表明2次刺激后大部分的初始型T淋巴细胞被激活。IFN—γ分泌检测结果显示。当负载LMF2肽的DC细胞作为靶细胞时,刺激1次的细胞分泌IFN—γ量和刺激2次的细胞分泌IFN-γ量明显高于同期未刺激细胞分泌IFN-γ量(P〈0.05)。而对于未负载LMP2的DC细胞作为靶细胞时,IFN-γ检测结果则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负载EB病毒MIX—LMF2肽的树突状细胞(De)刺激T淋巴细胞的培养方法。可以改变患者T淋巴细胞克隆分布,产生识别EB病毒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astleman′s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14例Castleman′s病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的外周血中CD4^+CD25^low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CD4^+CD25^highFOXP3+T细胞的比例进行检测。结果:局灶型Castleman′s病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lowT细胞、CD4^+CD25^highT细胞和CD4^+CD25^highFOXP3+T细胞比例在治疗前分别为(4.55±0.53)%、(0.73±0.09)%、(0.64±0.09)%;治疗后分别为(4.88±0.24)%、(1.0±0.10)%、(0.93±0.10)%,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这3种T细胞的比例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多中心型患者外周血中这3种T细胞比例在治疗前分别为(9.43±0.81)%、(2.79±0.17)%、(2.46±0.09)%;治疗后(8.82±1.01)%、(2.71±0.10)%、(2.23±0.1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局灶型和多中心型Castleman′s病中的变化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变化可能和这两型的临床表现和预后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9.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ITP患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及Foxp3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它们在C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40例CIT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外周抗凝静脉血,分离纯化T淋巴细胞。利用PE标记的抗-CD4单抗,FITC标记的抗-CD25单抗,作双色流式细胞术,分析CITP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采用RT-PCR法检测T细胞Foxp3 mRNA表达水平。结果CITP患者外周血CD4^+T、CD4^+CD25^+T细胞百分率及T细胞Foxp3 mRN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且CD4^+CD25^+T细胞百分率与Foxp3 mRNA水平呈正相关。结论CITP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失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发生改变,T淋巴细胞耐受机制的破坏可能与CITP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调节T细胞在病程发展中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丙肝患者RNA高拷贝组、低拷贝组、RNA阴性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及CD4^+CD25^+CD127^+调节T细胞百分率,分析其在丙型肝炎病程中的变化。结果丙型肝炎患者CD4^+T细胞降低,CD8^+T细胞升高,CD4^+/CD8^+降低,患者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NA阴性组和低拷贝组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与正常对照组明显偏高(P〈0.05),RNA高拷贝组与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丙型肝炎病程发展过程中T淋巴细胞亚群均发生变化且有调节性T细胞的增高,说明细胞免疫及调节机制参与了丙型肝炎的发病及发展,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