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对79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5×109/L)患者的PDGFRA/B和FGFR1基因重排进行检测,并对44例患者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79例患者中检出FIP1L1/PDGFRA(F/P)融合基因阳性19例,检出CHIC2缺失19例,检出PDGFRB基因重排4例,未检测到FGFR1基因重排患者。按照2008年WHO分类修订诊断后,有42%(20/48)的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和83%(5/6)的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CEL)患者更正诊断为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17%(1/6)的CEL更正诊断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非特指型(CEL-NOS)。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克隆性细胞遗传学异常4例,1例为CEL-NOS,3例为伴PDGFRB重排的髓系肿瘤,所有21例伴PDGFRA重排的患者均未检测出4q12异常。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HES和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组患者的克隆性TCR基因重排检出率分别为33%(5/15)、40%(6/15)和36%(5/14),3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既往诊断HES和CEL的患者中存在较高比例的PDGFRA/B基因重排,通过间期FISH和PCR方法可以提高伴PDGFRA/B重排的髓系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染色体异常克隆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及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涉及的染色体异常,收集了6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的骨髓标本,培养24小时,采用G显带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65例中9例拟诊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M4Eo检出特异性的染色体异常inv(16),而其余的56例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待诊的患者中5例检出染色体异常克隆,检出率为8.9%。根据临床、血液学资料并结合染色体检出结果,5例患者最后分别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8p11骨髓增殖综合征、慢性髓系白血病急变、急性髓系白血病-M4Eo。检出的染色体异常克隆分别为+14、t(5;12)(q31;p13)、t(8;9)(p11;q32)、t(9;22)(q34;q11)和inv(16)(p13q22)。结论: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中,染色体的检测是判定克隆性和诊断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重要手段,应作为常规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伴有11q23/MLL基因重排的恶性血液病的细胞遗传学特点,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在诊断及鉴定恶性血液病11q23/MLL基因重排中的价值。方法用间期FISH分析11q23/MLL基因易位细胞的3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核型特征,用MLL双色分离探针绿色标记在(5′MLL,光谱绿)和(3′MLL,光谱桔红)。结果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及间期FISH分析白血病患者30例,结果显示11q23+/MLL+患者9例(30.0%),12q23-/MLL+患者4例(13.3%),11q23+/MLL-患者2例(6.7%),11q23-/MLL-患者15例,检测到部分病例染色体核型分析与间期FISH方法检测11q23异常与MLL基因重排不一致。结论FISH在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方面与传统的常规细胞遗传学相比具有检出率高的优势,能更有效、直观地分析恶性血液病的染色体异常,对于恶性血液病的诊断以及异常染色体的检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液系统肿瘤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基因异常对疾病诊断、临床特征、病理机制及治疗选择的指导意义及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至2018年带有8号染色体短臂(8P)异常且病史资料较为全面的患者共29例,运用染色体R带显带技术对患者骨髓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并运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FGFR1基因检测。结果:FISH检测出FGFR1基因异常患者共7例,其中FGFR1基因扩增患者3例、易位改变患者2例、缺失患者2例。FGFR1基因扩增或缺失的5例患者均不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且染色体为复杂核型,预后较差;2例FGFR1基因易位病例为非复杂染色体易位,其中1例经骨髓移植后6年仍存活,另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8号短臂未见重排,但通过FISH检测证实了FGFR1基因的重排且为罕见的插入性易位。结论:FGFR1基因扩增或缺失病例多发生在复杂核型中,不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预后差。FGFR1基因易位患者伴有嗜酸细胞增多,符合伴FGFR1异常的髓系/淋系肿瘤的临床特征。染色体核型分析和FISH方法相结合可以提高异常克隆的检出。  相似文献   

6.
伴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是一种较罕见的血液系统肿瘤,以髓系增生异常、嗜酸粒细胞增多、PDGFRβ基因重排为主要特征.此肿瘤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为t(5;12) (q33;p13),导致位于5号染色体的PDGFRβ基因与12号染色体短臂的TEL基因并置,形成TEL-PDGFRβ融合基因,从而激活PDGFRβ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通过多条信号途径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导致细胞恶性转化.该病进入急变期后绝大多数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近来我科发现1例儿童伴PDGFRβ基因重排的髓系肿瘤患者,最终急变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方法应用CD138单克隆抗体磁珠分选系统纯化23例初治MM患者的骨髓浆细胞,结合一组探针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M患者13q14缺失、p53缺失以及Ig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结果23例MM患者中,10例(43.5%)13q14缺失。阳性率为79%-96%;11例(47.8%)IgH基因重排;7例(30.4%)有13q14缺失和IgH基因重排;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到p53基因缺失。结论13q14缺失及IgH基因重排在MM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13q14的缺失和IgH基因重排的发生率同疾病进展、预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嗜酸粒细胞白血病(CEL)/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CEL/HES患者,用筑巢式RT-PCR方法检测FIP1L1-PDGFRA融合基因;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PCR)联合测序分析检测JAK2 V617F,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JAK2 V617F突变状态;PCR法检测TCRγ/重排.比较CEL与HES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结果 20例患者男:女为19:1,中位年龄33(20~57)岁.12例FIP1L1-PDGFRA检测阳性,测序证实FIP1L1断裂位点位于内含子10~12,PDGFRA断裂位点位于外显子12.1例HES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状态分析显示为杂合子突变.6例检出TCRγ基因重排,其中CEL 4例,HES 2例.CEL患者以呼吸道症状起病者多见,易合并循环系统损害及神经系统症状.CEL患者脾脏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HES(分别为92.5%和42.5%,P=0.031),发生贫血及骨髓纤维化的比例亦高于后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绝对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骨髓嗜酸粒细胞比例、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嗜酸粒细胞形态学异常更多见于CEL患者,主要表现为嗜酸性颗粒减少,嗜碱性颗粒增多及胞质空泡等.结论 ①嗜酸粒细胞增多男性好发,以年轻人为主;②CEL患者主要表现为循环系统、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易发生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规检查对CEL与HES鉴别意义不大,骨髓涂片形态学检查对CEL诊断有一定帮助;③部分HES患者存在JAK2 V617F突变,进一步研究其在HES发病中的作用有助于今后此类患者的诊断及开展新的靶向药物治疗;④部分CEL FIP1L1-PDGFRA融合基因TCRγ重排同时存在,二者在HES发病中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伴有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β(PDGFRβ)基因异常的骨髓增生异常/增殖性肿瘤(MDS/MPN)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方法 按常规方法制备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用RH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分别应用PDGFRβ、PDGFRα、FGFR1分离探针,5号、12号全染色体涂抹探针,进行双色荧光原位杂交(D-FISH)和染色体涂抹分析;定量PCR方法检测JAK2 V617F基因.结果 27例患者临床和血液学改变符合MDS/MPN综合征诊断,用D-FISH技术从中筛查出4例患者伴有PDGFRβ基因的重排,其中2例用涂染技术证实为t(5;12).4例PDGFRβ阳性的MDS/MPN患者均未检测到PDGFRα、FGFR1、JAK2 V617F基因异常.结论 PDGFRβ重排可见于部分MDS/MPN患者.这类疾病应被归入"伴有PDGFRβ异常的髓系肿瘤"的范畴,嗜酸粒细胞增高并不是它们的共同临床表现,用FISH技术筛查PDGFRβ基因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检测手段,对于提高诊断水平及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快速、敏感、有效揭示11q23/MLL基因重排的方法,确定11q23/MLL异常存成人急性白血病(A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指导AL风险治疗。方法112例成人AL患者骨髓细胞经24h短期培养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行核型分析;LSIMLL双色分离信号DNA探针行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筛选异常信号,有异常信号者行中期FISH确定11q23/MLL基因重排。结果 112例AL患者FISH揭示9例11q23/MLL易位(检出率8.0%),其中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CCA)只检出4例(检出率3.6%)。3例CCA示del(11)(q23)者FISH揭示2例为11q23/MLL易位,1例为11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缺失。在1例正常核型、1例11q+和1例无11q23明显异常者,FISH揭示为11q23/MLL易位。除9例易何外,FISH揭示8例存在MLL基因扩增,包括多倍体、均匀染色区(hsr)和双微染色体(dmin)。AL伴11q23/MLL异常者多诊断为B系祖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o-B ALL)、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oL)或急性双表型白血病(BAL)。结论 使用MLL双色分离信号DNA探针行FISH确定11q23/MLL异常是快速敏感的方法,其检出率高于CCA,有效揭示11q23/MLL易位和扩增。临床诊断pro-B ALL、AMoL或BAL,尤其正常核型者应行FISH以确定11q23/MLL异常。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主要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核心结合因子急性髓系白血病(CBF AML)诊断中的价值。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FISH),分别应用AML1-ETO双色双融合探针和荧光素直接标记的双色断裂点分离基因探针CBFβ-MYH11检测82例AML-M2及43例AML-M4/M5患者白血病细胞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并与R显带常规细胞遗传学(CC)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2例AML-M2患者中FISH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为25例(30.5%),CC检测存在t(8;21)(q22;q22)染色体异常为23例(28.0%),所有FISH检测AML1-ETO阳性患者中典型的阳性信号模式1R1G2F为22例(88.0%);不典型的信号模式包括1R2G1F和2R1G2F共3例(12.0%)。在所有43例AML-M4/M5患者中,FISH检出inv(16)(p13;q22)/t(16;16)(p13;q22)信号模式(1R1G1F)为10例(23.3%),CC检测出存在inv(16)(p13;q22)/t(16;16)(p13;q22)为2例(4.6%),FISH检测灵敏度显著高于CC(p<0.05)。结论:FISH作为新型细胞遗传学分析技术可以弥补CC技术灵敏度较低、检测周期长等不足,两者结合可以成为CBF AML诊断乃至微小残留病监测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临床表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明显特征而核型分析正常或非典型t(15 ;17)患者是否伴有分子异常及荧光原位杂交 (FISH)技术在AP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APL初诊患者 193例 ,选取其中 32例进行FISH法检测。部分病例应用RT PCR作补充检测。结果  193例APL患者中 132例 (6 8.4 % )常规核型分析检出t (15 ;17) (q2 2 ;q12 )。 193例中选出 32例按核型分析结果分为 3组 :第 1组 14例检出t(15 ;17) ;第 2组 13例未检出t(15 ;17) ;第 3组 5例为涉及 15和 17号染色体的变异复杂易位。第 1组病例FISH检测结果均为阳性 ,与核型分析相符。第 2组核型分析未发现t(15 ;17) ,但FISH结果证实该组病例均具有PML/RARα融合基因。第 3组FISH检测不但检出PML/RARα融合基因 ,而且确定其阳性信号不在 15 q上 ,而位于除 15 ,17号染色体外的其他染色体上。结论 临床表现APL特征的患者 ,不论核型分析是否发现典型t(15 ;17) ,FISH和RT PCR检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在APL的诊断方面 ,FISH法不仅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准确度 ,而且可以精确定位复杂核型中融合信号的位置。因此对于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不能确定的APL初诊患者 ,FISH检测是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中的表达,分析伴有SET-NUP214的T-ALL的临床及分子生物学特征。运用RT-PCR检测58例T-ALL患者骨髓标本中SET-NUP214的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检测9q34缺失,基因测序法检测PHF6和NOTCH1基因突变。结果表明,仅在6例T-ALL患者中检测到SET-NUP214融合基因的表达。除T系抗原标记外,这些患者均表达髓系抗原CD13和(或)CD33,其中4例患者经FISH检测到9q34缺失,3例患者经Array-CGH检测到del(9)(q34.11q34.33)。6例SET-NUP214阳性的T-ALL患者中有4例检测到PHF6基因突变,5例检测到NOTCH1基因突变。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多由染色体9q34的缺失所致,SET-NUP214阳性的T-ALL常伴有PHF6及NOTCH1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4.
The most common recurrent cytogenetic abnormalities in T-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T-ALL]) involve T-cell receptor (TCR) loci and a variety of partner genes, including HOX11, HOX11L2, MYC, and TAL1. In this report, we present a rare case involving simultaneous translocation of the TCR α/δ loci with different partner loci (Xq22 and 12p13); this resulted in a poor prognosis. Chromosomal analysis showed 46,Y,t(X;14)(q22;q11.2),t(12;14)(p13;q11.2) and FISH analysis by using a T-cell receptor alpha delta DNA probe, Split Signal (DakoCytomation, Denmark), showed translocations at the same TCR α/δ locus on both chromosomes. FISH with 2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clones showed break apart signal, which suggests involvement of the IRS4 gene.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ALL in which both TCR α/δ loci were translocated with different partner loci, and 1 of the partner loci, Xq22, was a rare translocation partner locus that included IRS4 gene.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28例APL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同时用FISH法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结果 28例初诊的APL患者254例常规核型分析检出t(15;17)(q22;q12);2例患者核型正常;另1例未检出t(15;17),核型分析结果为涉及15和17号染色体的复杂异常;FISH检测所有病例均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结论 FISH法行PML/RARα融合基因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好,是诊断APL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伴t(6;21;8)(p22;q22;q22)复杂易位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骨髓细胞经短期24 h培养后按常规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R显带进行核型分析;双色双融合AML1/ETO探针进行丝裂间期及中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AML1/ETO融合信号;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综合分析临床特征.结果2例患者常规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均存在t(6;21;8)(p22;q22;q22),间期和中期FISH证实了核型结果;RT-PCR检测到AML1/ETO融合基因转录本;尽管2例患者均诊断为AML-M2,但二者的免疫表型和治疗反应不同.结论t(6;21;8)(p22;q22;q22)是一种少见的t(8;21)(q22;q22)的复杂变异易位,还需要更多的病例以明确其临床特征和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文杰  岑岭 《检验医学》2011,26(12):861-864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和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易位[t(14q)]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25例初诊MM患者应用探针D13S319、IgH分别进行del(13q)和t(14q)的检测。结果 25例患者中del(13 q)8例(32.0%)、IgH易位4例(16.0%),同时存在上述2种异常2例(8.0%)。伴del(13 q)及IgH易位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较高的骨髓浆细胞百分比。结论间期FISH是一种检测MM患者骨髓瘤细胞突变的敏感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del(13q)、t(14q)对判断临床疗效和预后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ETV6基因重排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用信号分离原位杂交(Split-signal FISH)技术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ETV6基因重排情况,并初步探讨其与MDS分期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常规细胞遗传学和Splitsignal FISH技术分析58例MDS患者ETV6基因重排,对涉及9p24、12p13平衡易位的患者以ETV6F1、ETV6F2和JAK2R1、JAK2R2为引物进行RT—PCR。用χ^2检验和时序检验对患者的ETV6重排与MDS分期、预后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ETV6基因重排4例(6.9%),其中1例(1.7%)经RT-PCR证实形成了ETV6/JAK2融合基因。平均随访12个月,4例(100%)重排患者全部转为急性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7个月,另外54例患者10例(17%)转为急性白血病,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4例重排患者均为MDS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阶段,另外54例有17例(31.5%)为MDS晚期阶段。结论 ETV6基因雷排在MDS中有较高表达率(6.9%).并与MDS的分期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变伴t(3;21)(q26;q22)的受累基因.方法对1例CML AML变伴t(3;21)(q26;q22)患者细胞间期和中期分裂相细胞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AML1和bcr/abl基因重排,RT-PCR联合序列分析检测t(3;21)(q26;q22)受累基因.结果der(3)和der(21)染色体上均检测到AML1基因杂交信号,AML1-MDS1-Evi1、AML1-MDS1、AML1-EAP及Evi1基因均表达,未见AML1-Evi1融合基因表达,AML1-MDS1-Evi1基因表达水平是AML1-MDS1、AML1-EAP表达水平的1.58和1.54倍,患者Evi1基因表达水平是HEL细胞系Evi1表达水平的2.71倍.结论t(3;21)(q26;q22)导致形成AML1-MDS1-Evi1、AML1-MDS1融合基因及Evi1基因激活,这些继发的分子遗传学异常是CML急性变伴t(3;21)(q26;q22)患者急变发生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