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麻醉时间对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率及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30日—2019年4月30日本院剖宫产1200例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及术后感染特点、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分析麻醉时间对术后感染影响及不同麻醉时间患者手术前后应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变化。结果:术后感染70例(5.8%),切口感染为主(44.3%),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22.9%),革兰阳性杆菌占55.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阳性杆菌占44.4%,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术中出血≥200ml、术中输血、麻醉时间≥1h、术前未使用抗生素、侵入性检查≥5次及胎膜早破的产妇术后感染率增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200ml、麻醉时间≥1h、侵入性检查≥5次是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剖宫产术后感染保护因素(均P<0.05)。术后麻醉时间≥1h组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和血糖均高于麻醉时间<1h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麻醉时间≥1h可增加术后应激水平及感染发生率,缩短麻醉时间及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3年2月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84例瘢痕子宫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剖宫产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61例和非感染组823例,统计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剖宫产类型为紧急、侵入性操作次数≥4次、胎膜早破、手术时间≥1 h、手术切口长度>10 cm均为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OR=2.951、3.677、2.421、2.670、2.188、3.418,均P<0.05)。结论 瘢痕子宫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假丝酵母,引起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BMI、剖宫产类型、侵入性操作、胎膜早破、手术时间及切口长度,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剖宫产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应用方案(不同用药时机与频次)与术后产褥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7月在该院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顺序编号,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将产妇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40例。A组产妇采用术中脐带结扎后静滴甲硝唑,B组产妇采用术前30 min静滴甲硝唑,C组产妇采用术前30 min静脉滴注甲硝唑,术后预防性应用甲硝唑48 h,0.5 g静滴,1次/d。对3组产妇随访观察至产后42 d。采集产妇术前1 h、术后12 h、术后24 h及术后72 h静脉血,检测CRP、WBC水平,比较3组产妇术后切口感染情况、产褥期感染性疾病发生情况及其对应的感染病原菌构成情况。结果 3组产妇术前血清CRP及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产妇术后12 h、术后24 h血清CRP及WBC低于A组和B组产妇,B组产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3组产妇血清CRP及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妇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率及感染产妇检出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产褥期感染性疾病发生率及感染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于术后脐带结扎后给予第二代头孢抗生素即可达到预防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的目的,术前及术后持续给予抗生素并不增加预防产褥期感染的效果,相反增加了发生耐药菌的风险,应将产褥期感染预防重点放在无菌技术及产后护理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程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为降低产褥感染发生率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选择天津医科大学宝坻临床学院2013—2020年产程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患者8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产程中剖宫产术后未感染86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产妇一般情况、术前及术中情况,分析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危险因素进一步做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产程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产妇术前体质量、体质指数(BMI)、宫口开大情况、产程中阴道检查次数、胎膜破裂、羊水粪染、术前阴道擦洗(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危险因素有:产妇术前BMI(OR=1.365,95%CI 1.021~1.824)、临产后阴道检查次数(OR=8.342,95%CI 3.408~20.414)、胎膜早破(OR=4.405,95%CI 2.358~18.306)、羊水Ⅲ度粪染(OR=2.432,95%CI 1.547~3.472)、术前阴道擦洗降低感染概率(OR=0.020,95%CI 0.002~0.211)。本研究共培养出7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6.67%,大肠埃希氏菌为主要致病菌,对氨苄西林有较强耐药性,耐药率高达87.5%。结论产程中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危险因素诸多,加强孕前孕期保健控制产妇体质量、减少阴道检查次数、术前阴道擦洗可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较为常见,大肠埃希氏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院》2017,(6):890-89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和降低切口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产科2014年3月—2015年8月行剖宫产术的885例产妇临床资料,选择发生切口感染的39例作为观察组,按1∶1随机选择无切口感染剖宫产产妇39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一般情况及手术方面相关指标上的差异,统计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885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中共发生切口感染39例,切口感染率为4.41%;检出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38.46%和23.08%,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和B族链球菌,分别占12.82%和10.26%;观察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以及疤痕子宫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产妇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以及疤痕子宫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剖宫产手术患者麻醉对术后感染及炎性因子的表达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1 341例足月妊娠产妇为研究对象,观察剖宫产后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并进行耐药性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并对术前及术后产妇的炎性因子的表达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1 341例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感染的共74例,感染率为5.52%;感染部位以切口感染为主,占43.24%;74例剖宫产术后感染患者血培养共培养出病原菌131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2株占54.96%、革兰阴性菌59株占45.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膜早破、麻醉时间≥1h、术中出血量≥200 ml是导致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产妇术前IL-6及IL-10水平分别为(5.14±1.25)ng/L及(33.14±7.36)ng/L,术后12h时IL-6及IL-10水平升高高峰,此后逐渐下降,在术后48h恢复降至(8.36±3.21)ng/L(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术后机体内炎症因子呈动态变化的趋势,并且术后发生感染与年龄、麻醉时间、胎膜早破、术中出血量密切相关,需要临床医生早期评估,及早针对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导致剖宫产产妇发生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及Th17/Treg细胞水平变化,为预防产褥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78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产褥期感染分为感染组34例、非感染组746例,分析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危险因素,检测两组细胞因子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率。结果 780例剖宫产产妇发生产褥期感染的为34例,感染率为4.36%;共检出5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71.15%,革兰阳性菌15株占28.8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膜早破、产后出血、产前白蛋白<35 g/L为剖宫产产妇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OR=2.232、2.474、2.186,均P<0.001);感染组PCT、CRP、WBC水平及Th17百分率、Th17/Treg均高于非感染组,而Treg百分率低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剖宫产产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病原体及耐药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科住院经剖宫产分娩的产妇1300例,术后诊断为产褥感染76例。分析产褥感染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探讨支原体培养阳性者的药敏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根据应用抗生素是否是致病菌的敏感抗生素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比较两组体温及血常规恢复时间。结果76例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患者中,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36.8%)、金黄色葡萄球菌(25.0%)。人型支原体(Mh)对交沙霉素、米索霉素、多西霉素敏感性100%。术前经过产程、术前诊断宫腔感染或可疑宫腔感染、破膜时间12h、合并阴道炎、产后出血的产妇感染率高于其他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组体温恢复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常规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者应根据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应用抗生素,对有高危因素者应加强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在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和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为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切口感染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按照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将2019年1月-2019年7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剖宫产手术的359例瘢痕子宫产妇分为感染组(25例)和非感染组(334例)。统计总结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妊娠情况及医疗措施等进行对比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系统行危险因素分析。探讨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结果①25例切口感染产妇均行病原学培养,20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共检出29株病原菌,5例病原菌培养阴性。检出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糖球菌。②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BMI、上次剖宫产至本次剖宫产术间隔时间、合并糖尿病、胎膜早破、合并生殖道感染、手术医师年资、责任护士年资、手术时机、手术季节、手术切口尺寸、手术时间、接台手术及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为影响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③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BMI>30 kg/m^2、产前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合并糖尿病、急诊手术、间隔时间≤2年、围术期未使用抗生素及手术切口>10 cm瘢痕子宫产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结论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及危险因素较多,术前综合评估并采取措施对可预防的相关因素及危险因素进行预防,降低瘢痕子宫产妇剖宫产切口感染率,提高产妇产后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妇术后感染病原菌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机。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3 0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组,各1 000例。A组产妇术前30min静滴头孢呋辛,B组于产妇术后30min与术后3d分别静滴头孢呋辛,C组于产妇术后至病房静滴头孢呋辛;采集产妇剖宫产术后感染患者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并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结果行剖宫产分娩的产妇术后感染率为3.17%(95/3 000);其中尿路感染35例,切口感染27例,产褥感染18例,宫腔感染15例;B组术后感染率为1.00%(10/1000)低于A组2.70%(27/1000)和C组5.80%(58/1000)(P<0.05),且A组低于C组(P<0.001)。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1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9株占58.97%,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48株占41.0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三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住院时间为(6.52±1.10)d长于A组(4.45±1.21)d、B组(4.51±1.38)d(P<0.001);而A、B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剖宫产妇术后感染中,革兰阴性菌为其主要致病菌,于产妇术后30min与术后3d静滴头孢呋辛效果较好,可降低产妇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1年3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252例行剖宫产高危产妇为研究对象,分析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并构建产褥期感染预测模型。结果 252例产妇依据病原菌培养结果及临床体征诊断存在产褥期感染25例,感染率为9.92%,分离病原菌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5株(60.00%),革兰阳性菌8株(32.00%),真菌2株(8.0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产前白蛋白<35 g/L、胎膜早破、第二产程剖宫产、瘢痕子宫、产后出血是产褥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依据危险因素构建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产褥期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预测感染的曲线下面积为0.738(95%CI:0.682~0.789),提示模型诊断能力良好。结论 多种因素与高危产妇剖宫产产褥期感染相关,构建预测模型可定量评估产褥期感染风险,为临床个体化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妇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手术后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9月收治的1 035例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对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60例产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结果 1 035例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60例,感染率为5.80%;产妇感染部位主要为手术切口、呼吸道、生殖道及泌尿道,分别占48.33%、25.00%、16.67%及10.00%;共分离出10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47.66%、革兰阴性菌56株占52.34%;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胎膜早破、侵入性检查、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手术时间是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行椎管内麻醉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措施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组织损伤及术中出血量,合理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剖宫产产妇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剖宫产产妇切口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行剖宫产的产妇1 468例,收集术后感染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鉴定病原菌种,对产妇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 486例剖宫产产妇切口术后确诊64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4.31%,共培养出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8株,占70.59%,革兰阳性菌14株,占20.59%,真菌6株,占8.82%。单因素和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1 h、阴道指检次数≥3次、无预防使用抗生素、术中出血量≥400 ml和试产时间≥8 h是剖宫产产妇切口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剖宫产产妇切口术后发生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可以预防感染发生,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PDCA循环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夷陵区妇幼保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00例剖宫产术产妇,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产妇分为PDCA循环组和常规处理组两组各400例。对两组产妇的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情况及愈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对50例切口感染产妇的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DCA循环组产妇的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2.5%显著低于常规处理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级愈合率90.0%显著高于常规处理组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级愈合率10.0%显著低于常规处理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切口感染产妇的病原菌共检出50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5株,占总数的70.0%,其中大肠埃希菌18株,铜绿假单胞菌10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其他革兰阴性菌3株,分别占总数的36.0%、20.0%、8.0%、6.0%;革兰阳性菌15株,占总数的30.0%,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9株,粪肠球菌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株,分别占总数的18.0%、10.0%、2.0%。结论 PDCA循环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剖宫产术后产妇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利用甲硝唑液冲洗对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4月于医院行剖宫产术的产妇1860例为研究对象,将术后切口发生感染患者156例依据治疗方式又分为感染1组和感染2组,各78例。感染1组的产妇剖宫产术后立即用0.5%的甲硝唑溶液冲洗产妇的宫腔、腹腔及产妇腹壁的切口。感染2组的患者则利用0.9%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观察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及切口一期愈合率情况,并对术后感染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860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共有156例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8.39%;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8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3株占59.79%,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菌76株占40.21%,以肠球菌属为主;体重指数、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及术中出血量是导致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感染1组一期愈合率为93.59%(73/78)高于感染2组83.33%(65/78)(P0.001)。结论严格相关无菌操作、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控制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且给予剖宫产的产妇利用甲硝唑液冲洗在降低术后感染率和提高产妇切口愈合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行剖宫产手术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6月医院住院行剖宫产78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选择其中符合剖宫产指征且发生切口感染的38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38例剖宫产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结果符合剖宫产指征且发生切口感染的38例产妇,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率为28.95%,明显高于对照组(10.53%),其中术前发生胎膜早破及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的发生率为21.05%,对照组为5.26%,经阴道检查的次数(3.4±0.3)次,对照组为(1.5±0.4)次,而术中所用时间(1.9±0.3)h,对照组为(1.7±0.2)h,住院时间(9.7±2.6)d,对照组为(7.3±3.2)d,两组上述因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比较多,临床应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才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谭蓝  羊淑宇  黄春荣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3):2170-2171
目的:探讨营养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的具体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该院的180例经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n=90)产妇由家人送餐,观察组(n=90)产妇按医嘱配餐。对上述两组产妇摄入食物的种类及数量采用SY-营养分析软件加以分析,对两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进行详细的记录。结果:对照组产妇在24 h时泌乳的例数为12例(占13.3%),48 h时泌乳的例数为20例(占22.2%),72 h时泌乳的例数为33例(占36.7%),96 h时泌乳的例数为25例(占27.8%);观察组产妇在上述4个时间点的例数分别为20例(占22.2%)、30例(占33.3%)、34例(占37.8%)以及6例(占6.7%)。除了72 h外,二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营养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泌乳始动时间上,观察组要明显地优于对照组,做好剖宫产产妇营养配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应该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病原学及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基因多态性的关联。方法 选择2019年3月-2021年6月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剖宫产的GDM产妇1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感染组28例和未感染组88例,分析切口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分析STING基因启动子序列多态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TING基因多态性位点与GDM产妇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的关联。结果 GDM产妇剖宫产后切口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以及头孢类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两组产妇STING基因rs1131769、rs7380824位点基因频率以及相应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感染组STING基因rs7380272 TT基因频率以及T等位基因频率低于未感染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羊水污染、阴道检查次数是导致GDM产妇剖宫产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而rs738...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感染与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剖宫产手术并发生感染的98例高龄产妇作为感染组,另选取同期行剖宫产手术但未发生感染的高龄产妇80例作为非感染组。检测感染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比两组外周血的IFN-γ、TGF-β1基因分型分布情况,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IFN-γ、TGF-β1基因多态性与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感染的关系。结果 感染组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16株,革兰阴性菌占51.72%,革兰阳性菌占43.97%,真菌占4.31%。感染组IFN-γ基因rs2430561位点AA基因型、A等位基因高于非感染组(P<0.05)。感染组TGF-β1基因-509C/T位点CC基因型、C等位基因高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侵入性操作次数≥4次、胎膜早破、手术时间≥1 h、IFN-γrs2430561位点AA型和TGF-β1-509C/T位点CC型是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发生感染的影响因素(P&...  相似文献   

20.
丁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587-3588
目的:探讨抗生素不同使用时机对剖宫产术后感染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1年5月接受剖宫产手术的产妇30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00例。A组术前2 h静脉滴入头孢替安2.0 g;B组术前0.5 h静脉滴入同等剂量的头孢替安;C组术后给予头孢替安静脉滴入2~4天。结果:A组、B组术后体温情况、切口愈合情况、产褥病率和宫腔感染率明显好于C组,住院时间较C组短(P<0.05),B组产妇术后体温及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均优于A组(P>0.05),B组产妇的各项感染评价指标均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抗生素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有较好的效果,尤其以术前0.5 h给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