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市近年来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情况,为布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的方法,对2013—2022年北京市人间布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应用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方法,对北京市乡镇街道级别布病发病率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北京市布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2013—2022年,北京市报告本地布病病例1 307例,年平均发病率0.61/10万,病例数及发病率逐年波动,2021—2022年发病呈现上升趋势;春夏季(3—9月)为报告病例高峰,2019—2022年最高峰为每年6、7月,较既往年份有所错后;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χ2=383.642,P<0.001);40~59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最多(722例,55.24%);职业以农民(43.15%)、家务及待业人员(22.80%)为主;郊区发病率较高,2013—2015年发病呈现出地域上的逐年扩散趋势,2016—2020年地域分布范围逐年递减,2021—2022年分布范围再次上升;2013—2018年及2022年布病发病率存在空间自相关特征;热点地区位于郊区的部分乡镇街道,热点地区数量随报告年份逐年波动。结...  相似文献   

2.
田雅昕  王妙  李振军  刘志国  翟景波 《疾病监测》2022,37(11):1462-1466
目的 对200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制定该地区人间布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发病数、发病率和构成比等描述疫情。采用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2016年该地区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和基因分型。基于MLVA-16分型方法对本研究的菌株与国际布鲁氏菌MLVA数据库的羊种布鲁氏菌进行比较,调查菌株间的分子流行病学关联。结果 2004—2011年乌兰察布市人间布病呈现逐年增多态势,并在2011年到达流行顶峰,2012—2108年显著下降,但2019—2021年再次反弹。2004—2021年该地区共报告人间布病29 713例,年均报告1 650例,年均发病率为75.46/10万。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的流行情况高于前山地区。经AMOSPCR和MLVA-8两种分子方法鉴定表明,22株菌均为羊种布鲁氏菌,且属于东地中海血统。菌株间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80%~100%),提示菌株来自单一的共同祖先。此外,来自本研究的20个株菌分别与先前该地区分离菌株和该地区之外的菌株形成完全相同的MLVA-...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辽宁省2012-2015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动态,研究流行规律,寻找防制工作重点,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2-2015年布病报告发病信息和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2-2015年辽宁省共报告布病病例9 247例,年发病率为3.37/10万~6.65/10万;非职业人群占12.46%;职业人群监测平均阳性率6.29%;病原学监测分离到136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Ⅰ型32株、羊种Ⅲ型103株、羊种变异型1株。结论 辽宁省布病处于流行高峰,人间布病疫情由染疫的羊引起,且转为食源性等非传统传播途径的趋势增加,布病控制应加强多部门合作,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分离的人间布鲁氏菌进行基因型分析。方法采用布鲁氏菌MLVA16-多色毛细管电泳分型方法,对2015年和2016年分离自新疆7个地(州、市)的24株人间布鲁氏菌临床分离株和3株布鲁氏菌标准菌株进行分型;利用BioNumerics(Version 7.5)软件构建菌株最小进化树,分析菌株间遗传关系。结果MLVA16分型可将不同种布鲁氏菌予以区分,24株临床分离株panel1、panel2A均为42型和108型,panel2B具有多态性;24株临床分离株被聚类为一个分支,与羊种布鲁氏菌聚类为一个大分支,个别不同地区分离株的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羊种3型布鲁氏菌是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主要流行菌株,MLVA16-多色毛细管电泳分型作为一种快速、可靠的基因分型方法,可为新疆人间布病传染源的溯源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2016 — 2020年辽宁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动态及规律,为制定和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辽宁省2016 — 2020年人间布病报告确诊病例和重点职业人群监测信息,描述、分析其三间分布情况和监测结果。  结果   2016 — 2020年全省14个市累计报告人间布病确诊病例11 569例,死亡1例。 发病高峰为3 — 8月,病例主要集中在40~64岁,且以农民为主。 重点职业人群监测工作中,流行病学调查68 804人,血清学检测32 559人,阳性1 708例,阳性率为5.25%。 病原学检测布病样本830份,分离出羊种布鲁氏菌210株。  结论   辽宁省布病发病数和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2020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创历史新高。 人间布病流行态势错综复杂,布病防控形势严峻,防控策略和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掌握四川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发病现况、流行特征和感染情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2016年布病报卡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监测,收集分析动物间资料。结果 四川省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07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303.21,P0.001),除攀枝花市外各市(州)均有病例报告。2014-2016年病例数占累计报告数的86.96%(180/207),该时期发病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48.73%;采集人血清15 011份,阳性率为1.55%。羊感染率呈升高趋势(2=21.18,P0.001)。结论 四川省布病防控形势严峻,疫情范围广泛,呈散发性。优势菌株为羊种布鲁氏菌。人间和动物间防控部门应密切配合,加强动物间监测净化,做好人间监测。  相似文献   

7.
2009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2009年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开展相应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年全国人间布病病例及布病国家级监测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年全国共报告人间布病35 816例,报告发病率为2.70/10万;内蒙古、山西、吉林、黑龙江、河北、宁夏6个省(自治区)报告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1.77%;监测点羊平均阳性率为1.49%,牛平均阳性率为1.36%;全国共分离到羊种3型布鲁氏菌68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94.7%。结论中国人间布病疫情仍主要分布于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北方地区,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株是羊种3型,部分地区畜间布病感染菌株来源复杂。青海、西藏、新疆等西部牧区应进一步加强人间及动物间布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06-2015年山西省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开展布病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山西省10年间报告的布病数据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年间山西省共报告布病54 679例,呈逐年增加趋势,由2006年的3452例增至2015年的6997例,平均增幅为10.27%;病例波及全省11市119个县(市、区),2011-2015年扩散至山西省所有县(市、区),报告发病率介于10.26/10万~23.53/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15.51/10万;2014年发病数、发病率均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大同市、朔州市、晋中市和忻州市共报告布病37 619例,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68.80%。布病监测点共采集职业人群血清25 190份,阳性2068人,阳性率为8.21%。全省共分离到布鲁氏菌226株,羊种布鲁氏菌225株,布鲁氏菌非典型菌株1株,羊种3型布鲁氏菌225株,占总分离菌株数的99.56%。结论 山西省近年来布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大同市、朔州市和晋中市布病流行水平较高,运城市和临汾市疫情增长较快,呈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种是羊种3型,应进一步加强布病防治,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09—2022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针对性的布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海南省2009—2022年人间布病报告数据和各监测点血清学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22年海南省共报告布病140例,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164.602,P<0.001)。发病以3—8月为主。全省17个市(县)(17/19,89.47%)有布病病例报告,以东方市、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临高5个邻近的市(县)发病水平最高,发病市(县)数呈逐年增加趋势。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3/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74,P<0.001)。以30~69岁人群为主,占全部病例的77.8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53.57%。共开展重点职业人群血清学监测13 175人,检出阳性161例(阳性率1.22%)。养殖牛、羊、猪等家畜,肉类加工及屠宰等直接接触病畜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019—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人间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种型和分子分型研究,掌握其分子遗传特征,为宁夏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AMOS聚合酶链式反应(AMOS-PCR)对布鲁氏菌分离株进行种的鉴定,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分型,利用BioNumerics 7.6软件对MLVA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72株布鲁氏菌分离株经AMOS-PCR鉴定显示均为羊种布鲁氏菌。经MLVA分型,Panel1显示具有42、45、63共3个MLVA-8型。Panel2A显示均为41型(4-20-8),Panel2B显示具有高度多变性;72株菌被分为51个MLVA-16基因型,12个为共享基因型,其余39个为单一基因型。宁夏原州区的布鲁氏菌型别较为丰富,包含3种MLVA-8型别。本研究中的72株布鲁氏菌与多个省份的菌株存在18种完全相同的MLVA-16基因型,表明菌株不仅在宁夏广泛传播,在全国范围内也呈跨地区传播的特点。结论 宁夏人间布病疫情极为严重,通过MLVA-16确定了宁夏布鲁氏菌分离株存在多种基因型,可为后续人间布...  相似文献   

11.
尹世辉  唐磊  于艳玲  邢智锋  袁爽  葛晶雪 《疾病监测》2021,36(12):1252-1256
  目的  了解和掌握黑龙江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为制订布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19年黑龙江省人间布病疫情资料,应用Excel 2016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QGIS 3.8软件绘制布病发病率专题地图;GeoDa 1.16软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热点分析。  结果   2016—2019年黑龙江省累计报告人间布病病例18 096例。 年度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 历年各月份均有人间布病发生,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占病例总数的56.76%(10 272/18 096)。 发病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2.87∶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69岁组,占总病例数的94.71%(17 139/18 096);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3.84%(15 172/18096)。 辖区内有129个县(市、区)报告人间布病病例,累计报告病例数排名前5位的县(市、区)分别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嫩江市、龙江县、甘南县、肇东市,累计报告病例数占总发病数的21.46%(3 884/18 096)。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布病历年发病均呈空间聚集性分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热点分析提示省内人间布病高发区域主要集中在省内西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结论   黑龙江省人间布病年度发病率呈波动下降趋势,3—7月春夏季是省内布病高发季节,重点防控人群为20~60岁男性农民,重点防控区域为省内西南部和和东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6 — 2018年吕梁山片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6 — 2018年吕梁山片区人间布病资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 — 2018年吕梁山片区布病人群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6 — 2018年间共报告人间布病10 556例,主要集中在神池县、绥德县和子洲县等地,2008年和2014年出现两次布病发病高峰;2006 — 2015年间季节性明显,春夏季发病占病例总数的72.89%;2015之后季节性特征下降,春夏季发病占病例总数的65.93%。 50~80岁及以上人群发病整体上升趋势明显,为报告病例总数的58.79%,以男性和农民为主。结论吕梁山片区布病发病趋势呈现双峰变化,且有地区聚集现象,近年季节性特征不明显,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杨丽萍  彭财伟 《疾病监测》2021,36(9):955-957
  目的  分析2012 — 2020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探讨影响该区人间布病疫情的主要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2 — 2020年湖州市南浔区人间布病疫情资料及防控工作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2 — 2020年共报告人间布病86例,无死亡病例,2016年发病率最低(0.55/10万),2020年发病率最高(4.39/10万),年报告发病率呈波浪式上升趋势(趋势χ2=3.897,P=0.048),局部地区相对高发,以男性和农民为主,职业接触为主要感染途径,有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  结论  南浔区人间布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职业人群防护未到位、病羊流入后未进行检疫流入市场、病羊和本地湖羊混养、私下屠宰和买卖的行为造成感染是主要原因,应持续加强联防联控,重点加强职业人群和羊只源头管控,继续扩大人群健康教育,提升一般人群的防病意识。  相似文献   

14.
张新岩  莫晓艳  宋颖  范凯 《疾病监测》2012,27(8):647-649
目的 分析2001-2010年辽宁省锦州市布鲁氏菌病疫情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锦州市人间布病病例及布病监测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2001-2010年锦州市共报告人间布病1273例,平均发病率为4.07/10万。凌海市、义县、北镇市报告发病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77.38%。25~59岁患者共1021例,占80.02%;男性946例;农民1081例,占84.92%。采集重点人群血清3193份,阳性179份,阳性率为5.61%。34份血培养标本分离到22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3型18株,羊种1型3株,犬种1株。 结论 锦州市人间布病疫情仍主要分布于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特征。布鲁氏菌流行优势菌株为羊种3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特征和现状,为今后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16 — 2020 年新疆报告的布病病例流行病学特征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16 — 2020年,新疆14个地(州、市)共报告布病病例23 045 例,平均发病率为91.33/10万。 病例主要分布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和阿克苏地区,占总病例数的59.12%(13 625/23 045)。 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发病率由2016年的31.14/10万降低到2020年的10.19/10万。 布病发病高峰在每年的5 — 8月,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年龄最小1月龄,最大94岁,平均41岁,以30~50岁组报告病例数最多(占66.70%)。 男性16 347例,女性6 698例,男女性别比为2.44∶1。 职业以农牧民占比最高,为68.90%。   结论   新疆布病报告病例数和发病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报告病例分布范围较广,建议加强多部门联防联控,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崔步云  姜海 《疾病监测》2018,33(3):188-192
我国从1980年开始开展布鲁氏菌病(布病)主动监测,2005年将布病纳入全国重点传染病监测工作,在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定21个固定监测点开始人间布病监测。本文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16年年度布鲁氏菌病监测报告进行汇总分析。2014年全国布病疫情报数为告历史最多,人间新发布病57 222例,发病率为4.22/10万;布病疫情由2005年18个省份报告布病病例,至2013年增加到31个省份。布病病例职业分布涉及到所有分类。12年来21个监测点开展职业人群调查573 032人,血清学检查196 636人,检出阳性39 190例,平均阳性率为18.11%。监测点检菌164株,结合部分送检菌株,在全部276株菌中,羊种布鲁氏菌占74%,还有16%菌株待鉴定,说明引起我国布病疫情的优势菌株是羊种布鲁氏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对四川省2015 — 2019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分离菌株进行分型研究,为当地人间布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选用MLVA-16方法对四川省布鲁氏菌株进行分型实验,通过在线数据库对比MLVA-8型别,利用Bio Numerics对MLVA-16位点重复数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四川省布鲁氏菌株被分为29个MLVA-16基因型,遗传相似度在74.6%~100.0%,具有42、43、83共3个MLVA-8型,三者均起源于东地中海群,42型为主要MLVA-8基因型。 MLVA-8方法分辨率为0.356,MLVA-16分辨力为0.991,其中Bruce04、Bruce16及Bruce30位点分辨力较高,可采用MLVA-16方法作为本地暴发调查和散发疫情监测手段。  结论  四川省主要流行株为42型(MLVA-8型别)羊种布鲁氏菌,与全国流行株一致,提示该省布病疫情与北方疫情存在关联。 本研究首次将四川省布鲁氏菌进行MLVA分型,利用其构建的数据库将对四川省未来的布病监测及分子溯源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8—2020年北京市通州区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索人群布病感染来源,为通州区布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8—2020年通州区报告布病病例流行特征、感染来源、防护情况、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病原学检测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各年度和不同性别发病率进行差异性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018—2020年通州区累计报告布病病例53例,发病率逐年降低;春夏季高发,高峰期集中在3—9月;发病地区以农村及城乡结合部为主;男性平均发病率为1.82/10万,女性为0.39/10万,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7,P<0.001);发病年龄段以40~69岁最高(83.02%);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感染来源主要以接触羊、牛等牲畜及其制品为主;仅有15.79%的病例在饲养等过程中采取了有效防护;56.60%的病例能够在1个月以内确诊。结论 2018—2020年通州区布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发病以男性、农民为主,40~69岁为高发年龄段。应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有针对性的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和掌握2017—2021年桂林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和空间分布特点,为制订布病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1年桂林市人间布病疫情资料,应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统计学分析。运用ArcGIS 10.8软件进行冷热点分析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桂林市共报告人间布病病例278例,年度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历年各月均有人间布病发生,发病高峰集中在3—7月,发病人群中男女性别比为2.02∶1,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30~69岁,占总病例数的89.93%(250/278)。221份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中,人群职业分类前3位为宰杀售卖羊及羊制品(28.05%,62/221)、农民(14.48%,32/221)、家务及待业(14.03%,31/221),另外间接接触羊及羊制品占13.12%(29/221)、养殖羊占4.52%(10/221)。辖区内17个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全局空间分布分析显示,2017—2021年桂林市布病发病存在空间聚集性;冷热点分析提示,高发区域集中在主城区及临桂区、灌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监测开展情况,对布病疫情分布特点进行分析,为制定布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旗县为单位开展监测,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每个旗县抽取布病疫情轻、中、重3个乡镇,每年每个旗县不少于600人。抽样重点是从事畜牧业工作的高危人群。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被调查者有疑似布病症状者采血检测。用琥红平板试验法、试管凝集试验法或分离布病病原体进行确诊。结果 2010-2014年,累计在2181乡镇的17 145个嘎查村调查1 204 425人次,血检928 155份,阳性86 083份,阳性率9.27%,新发患者70 114例,其中主动监测发现病例为17 057例,高危人群发病率5.82%;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均有布病流行;病例多为青壮年、男性和农牧民;在3个盟市患者标本共分离出羊3型布鲁氏菌98株,羊1型布鲁氏菌25株。结论 内蒙古布病流行强度大,波及范围广,有较高的疫情漏报率,对当地的人群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