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和TNM分期的列线图预测胃癌脉管浸润(LVI)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160例术前行上腹部CT增强检查且行术后胃癌LVI状态评估的病人,男109例,女51例,平均年龄(62.23±10.74)岁。160例病人(包括LVI阴性者92例,阳性者68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12例)和测试集(48例);其中,训练集中LVI阴性者60例、阳性者52例,测试集中LVI阴性者32例、阳性者16例。基于增强CT影像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Radscore。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或Kruskal-Wallis H 检验比较LVI阳性组和阴性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病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TNM分期、AJCC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临床影像联合模型和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采用决策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和列线图的临床净获益。分别基于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数据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进行验证。 结果 LVI阳性组和阴性组间肿瘤T分期、N分期、AJCC分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LVI阳性组的Radscore高于阴性组(P<0.05)。在测试集中,基于T分期、N分期、AJCC分期和Radscore的临床影像联合模型预测LVI的AUC值、准确度和特异度较影像组学模型分别提高了8.2%、18.2%和21.9%。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应用联合模型的临床净获益优于影像组学模型。联合模型的列线图显示Radscore得分最高,其次是AJCC分期,最后是N分期和T分期。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的预测结果与真实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 联合T分期、N分期、AJCC分期和增强CT的Radscore建立的列线图能够成功预测胃癌LV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联合模型及其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AGC)周围神经侵犯(PN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1例AGC患者的CT图像和临床资料。将171例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119例(PNI阳性83例,阴性36例)和验证组52例(PNI阳性37例,阴性15例)。依次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对增强CT静脉期图像上提取的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和筛选,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V-Radscore)。使用单因素分析比较PNI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的V-Radscore和术前临床指标值,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PNI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V)、临床模型(C)和组合模型(V+C),并在训练组构建组合模型的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来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来评价列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PNI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V...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术前胆囊癌CT影像特征对预测胆囊癌淋巴管浸润(LVI)的价值,构建预测胆囊癌LVI的列线图模型并评价其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接受术前增强CT检查的胆囊癌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病人按6︰4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2例,验证集44例。根据病理结果将病人分为LVI阳性组及LVI阴性组。由2位放射科医生评估训练集及验证集的CT影像特征,包括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影像T分期和N分期、有无胆囊结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2组病人中各项CT征象的差异性,并对训练集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并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绘制校准曲线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决策曲线评价其临床净获益。结果 训练集及验证集中,LVI阳性组的CT影像N分期、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T分期均显著高于LVI阴性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像N分期、T分期、肿瘤基底浸润胆囊壁范围为LVI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肿瘤基底浸润范围的得分最高,其次是N分期,再次是T分期。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净获益良好,训练集和验证集中CT影像特征预测LVI的ROC曲线的AUC分别为0.828(95%CI:0.721~0.907)、0.752(95%CI:0.599~0.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集AUC的截断值为0.521时,模型在训练集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629和0.892;验证集AUC的截断值为0.432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8和0.654。结论 联合T分期、N分期及肿瘤基底浸润范围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胆囊癌LVI。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并验证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实现术前对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准确预测。方法 回顾性搜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20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145)、验证组(n=63),在训练组患者选取矢状位T2WI、增强T1WI及轴位DWI图像,在病灶最大层面边缘勾画获取感兴趣区(ROI)提取影像特征,应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建立影像组学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结合影像组学评分建立MRI影像组学列线图。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应用校正曲线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基于临床参数及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列线图模型(AUC:0.852)的诊断效能高于临床特征模型(AUC:0.723)及影像组学模型(AUC:0.788)。结论 结合临床模型和影像组学评分的MRI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是一种简单、有效、可靠的预测宫颈鳞癌组织学分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开发新的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用于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后1年死亡风险进行预测,为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提供指导。方法 纳入100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分成训练组(n=50)和验证组(n=50)。开发一种纳入患者相关临床因素和MRI影像组学特征的列线图。提取患者增强扫描感兴趣区的影像组学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筛选出用于建模的特征,并计算出影像组学评分。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寻找有意义的临床变量。建立单独基于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单一模型以及基于临床变量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分别使用ROC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对两种模型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优模型用于指导临床。结果 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增强图像的感兴趣区筛选出有意义的影像组学特征并计算出影像组学评分。从患者相关临床因素中筛选出2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病灶水肿程度和病灶有无出血。联合模型的AUC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分别为0.890和0.879。单一模型的AUC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分别为0.842和0.798。临床决策曲线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结论 联合模型优于单一模型。结合影像组学评分和相关临床变量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自动乳腺全容积成像(ABVS)冠状面图像影像组学联合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术前预测浸润性乳腺癌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138例,LVI阳性43例,LVI阴性95例。基于ABVS冠状面图像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LASSO回归降维,筛选最优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标签评分(Rad-score)。Rad-score联合超声特征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基于超声特征构建影像学模型,影像学模型结合Rad-score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联合模型列线图和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联合模型的拟合优度,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判各模型效能,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AUC,2折交叉对模型行交叉验证,临床决策曲线(DCA)评判模型临床适用性。结果:共筛选8个最优特征构建Rad-score,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肿瘤长径(LD)、剪切波速度(SWV)及Rad-score为独立危险因素。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观测值一致性较高,C-index=0.828。Hos...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列线图鉴别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结节性甲状腺肿(NG)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图像。术前2周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PTC 113例,NG 119例;以7∶3的比例随机分层抽样划分成训练集(n=162)和测试集(n=70)。从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中提取甲状腺结节相关征象和影像组学特征,通过临床影像征象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训练集与测试集均构建4个独立模型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基于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模型构建联合模型,并基于联合模型绘制列线图。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连续净重分类改善度(NRI)及综合判别改善度(IDI)等多个指标评估各模型对PTC与NG的鉴别诊断效能,利用校准曲线直观的评估列线图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使用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的临床实用价值。结果 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分别保留了6、4、3个影像组学特征,分别构建单期相影像组学模型。单期相中,平扫模型鉴别诊断效能最优,6个独立预测因子用于构建临床模型,基于联合模型的列线图对PTC与NG具有最高的鉴别诊断效能(训练集:AUC为0.98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结合临床影像特征的列线图在预测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患者诱导化疗(ICT)疗效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22年3月178例LA-NPC(Ⅲ、Ⅳ期)患者的临床及CT图像资料,以7:3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125)和测试组(n=53)。采用3D-Slicer勾画容积感兴趣区(VOI)并用Pyradiomics包提取特征。使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选择临床预测因子。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LASSO)筛选组学特征,最后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构建临床、影像组学及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和比较三种模型的预测效能。应用决策曲线(DCA)观察列线图的临床净获益。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OR=0.45,P=0.004)、癌灶强化程度(OR=2.706,P=0.038)、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OR=0.289,P=0.024)是ICT疗效的临床预测因子,基于以上3者构建临床模型。基于22个与ICT疗效显著相关的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预测结肠癌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VSI)的临床影像模型、CT影像组学模型和两者联合模型,并从中筛选出最优模型。方法:收集接受增强CT检查的365例结肠癌患者资料,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LVSI+(n=84)及LVSI-(n=281),样本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256)和验证集(n=109)。比较临床、影像指标组间差异并建立临床影像模型;对静脉期CT图像上全肿瘤区域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降维、筛选后共获得16个最优特征并建立CT影像组学模型;再构建临床影像与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比较各模型效能,绘制最优模型列线图,并评估其性能。结果:LVSI+及LVSI-组间淋巴结长径、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 (CA19-9)、肿瘤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影像模型、CT影像组学及联合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6、0.784、0.851 (训练集)和0.729、0.768、0.833 (验证集)。联合模型AUC均大于临床影像模型(P<0.05)。列线图校准度较高,决策曲线范围为0.15~0.9...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PM)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且行术后PM评估的110例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7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4.65±10.24)岁。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全腹部增强CT检查且PM诊断为阴性。将全部病人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7例(术后PM阳性33例)与验证集33例(术后PM阳性14例)。采用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隐匿性PM显著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来构建临床模型。基于增强CT影像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组学模型并计算模型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将临床独立预测因素与Radscore联合来构建联合模型及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的AUC值,并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联合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临床价值。结果 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AUC值分别为0.944、0.915)均高于临床模型(AUC值分别为0.780、0.865)及组学模型(AUC值分别为0.844、0.8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影像组学联合血液炎症指标的综合列线图评估肝细胞癌(HCC)根治术后辅助肝动脉化疗栓塞(PA-TACE)早期复发的效能。方法 从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选择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外科手术后1个月接受PA-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30例,按7∶3随机分成训练组92例和验证组38例。收集、评估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CT影像组学数据、病理学资料、PA-TACE术前1周内血液学指标。评估PA-TACE术后早期复发和未早期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影像组学特征筛选、LASSO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列线图建立及DCA曲线绘制。结果 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CT影像组学预测PA-TACE术后早期复发的AUC分别为0.79(95%CI:0.70~0.89)、0.78(95%CI:0.62~0.94)。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GLR(P<0.01)是与PA-TACE早期复发相关的血液学指标。训练组中,临床模型、综合列线图模型预测PA-TACE早期复发的AUC分别为0.68(95%CI:0.56~0.79)和0.80(95%CI:0.71~0.8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与深度学习特征建立列线图对食管癌放疗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从CT图像中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方法分别对影像组学特征和深度学习特征进行降维并计算得到影像组学得分(Radscore)和深度学习得分(Deepscore)。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对列线图的校准度、诊断效能和临床价值进行评价。结果:筛选得到6个影像组学特征参与计算Radscore, 6个深度学习特征参与计算Deepscore。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Radscore、Deepscore、TNM分期为联合模型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食管鳞癌患者放疗近期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4,高于临床模型(AUC=0.662)和影像组学模型(AUC=0.814),且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4)。验证集中联合模型的AUC为0.938,高于临床模型(AUC=0.644)和影像组学模型(AUC=0.852),联合模型与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方法对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的术前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肝癌病例的临床及增强MRI图像资料,其中MVI阳性45例,MVI阴性63例。对增强MRI动脉期(AP)、门静脉期(PVP)及延迟期(DP)图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筛选最有价值的组学特征,采用五折交叉验证将样本量训练组和测试组,对训练组构建基于AP、PVP、DP及基于3期特征融合的影像组学联合逻辑回归模型,并对MVI的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逻辑回归模型。选择最优影像组学模型并结合临床影像特征模型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所有模型结果均用五折交叉均值表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并用测试组进一步验证。结果:MVI临床影像特征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甲胎蛋白、肿瘤最大径、瘤内动脉及包膜情况。临床影像特征模型在训练组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值0.864,测试组AUC值0.843。AP、PVP、DP及3期联合模型在训练组的诊断效能AUC值分别为0.898、0.874、0.894及0.898,测试组AUC值分别为0.861、0.864、0.8...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期CT影像组学模型及联合模型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8年1月-2022年7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44例良性及182例恶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及CT多期影像组学资料,将患者随机按7:3分为训练组228例及验证组98例。图像预处理并利用ITK-SNAP勾画肿瘤病灶区域,用PY提取组学特征,将提取特征正则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大于0.9,保留其一特征, 使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对组学特征降维,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将影像组学的优势期相与临床指标结合建立联合模型,利用列线图分析预测效能。结果:筛选出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的特征数分别为22、7、10、22个,构建各期影像组学模型,结果显示延迟期为最优模型,在训练组中,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7。将临床特征与延迟期影像组学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其ROC的AUC值为0.870,优于临床模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76,P=0.0007)。验证组中,联合模型ROC的AUC值为0.844,优于临床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50,P=0.0989)。结论:CT扫描的延迟期影像组学特征鉴别卵巢良性与恶性肿瘤的效能优于其它期相,延迟期影像组学标签与临床特征相结合的联合模型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术前CT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对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Ⅱ期肝细胞癌(HCC)切除术后早期复发进行预测。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切除的CNLCⅠ~Ⅱ期HCC患者153例的资料。用3D slicer软件勾画肿瘤感兴趣区(ROI),用pyradiomics包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基于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并建立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确立独立预测因子,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和临床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来比较模型的区分度,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校准度,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Rad-score、瘤内供血动脉、肝功能白蛋白-胆红素分级(ALBI分级)、性别是独立预测因子。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AUC:训练组0.900,验证组0.853),优于临床模型(AUC:训练组0.823,验证组0.741)。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DCA显示阈值概率在0.1~1.0时,影像组学模型的净获益要高于临床模型。结论 基于CT影像组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列线图对腮腺多形性腺瘤(PA)和基底细胞腺瘤(BCA)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8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88例PA和29例BCA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平扫及双期增强图像。以7∶3的比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81)和测试集(n=36)。分别在3期(动脉期、平扫和静脉期)CT图像上沿病灶边缘逐层勾画ROI,提取病灶的全容积影像组学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互信息法以及递归特征消除法行特征筛选,构建训练集模型和验证测试集模型并计算相应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经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资料和CT征象用于构建临床模型。基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建立联合模型,并绘制联合模型的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连续净重分类改善度(NRI)及综合判别改善度(IDI)来评估各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基于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图像分别筛选出7个、8个和8个最佳组学特征。单期相(动脉期、平扫和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鉴别PA与BAC的AUC分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肺磨玻璃结节(GGN)肺腺癌中微浸润性腺癌(MIA)与浸润性腺癌(IAC)病例临床及CT影像特征,建立IAC诊断模型并评估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7月本院肺GGN中MIA与IAC病例影像及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训练组中IAC为实验组,MIA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AC的危险因素并建立IAC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列线图量化危险因素。结果 479例GGN病灶纳入研究,其中训练组335例,验证组144例。病灶质量(P=0.001)、深分叶征(P=0.029)和空泡征(P=0.014)是IAC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组曲线下面积(AUC)为0.852,验证组AUC为0.762,IAC列线图诊断模型预测概率的截断值为0.634。结论 基于临床及影像特征建立IAC列线图诊断模型对IAC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传统影像特征、临床信息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胰腺癌发生神经周围侵犯(PNI)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癌患者的增强CT影像特征及临床资料,其中有PNI患者98例,无PNI患者39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96例,验证组41例。利用3D Slicer分别在术前增强CT动、静脉期图像上手动勾画肿瘤,Pyradiomics提取特征,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算法(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的降维、筛选,在训练组分别构建独立组学模型、临床-传统影像模型及融合组学模型,验证组验证模型效能。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最终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联合静脉期分别筛选出3个、2个、2个组学特征,3个期相分别建立的独立组学模型、临床-传统影像模型及融合组学模型中均是融合组学模型性能最高,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联合静脉期融合组学模型在训练组AUC值分别为0.83、0.85、0.80,在验证组AUC值分别为0.78、0.76、0.80。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血管侵犯构建的融合组学模型能在术前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在鉴别单发肝细胞癌(HCC)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表达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来自2个医疗机构共152例单发HCC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行上腹部增强CT扫描并记录GPC3表达水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106例病人资料作为训练集(GPC3阳性83例、阴性23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46例病人资料作为验证集(GPC3阳性35例、阴性11例)。对所有病人术前1个月内增强CT影像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在训练集中,对所有影像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得到最优子集,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比较GPC3阳性组和阴性组间临床资料[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等]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GPC3阳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将获得的临床信息及Radscore分别建立临床列线图、影像组学列线图及联合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列线图对GPC3表达状态的预测能力,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列线图间的诊断效能,并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列线图的临床价值。使用验证集数据对列线图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AFP、CA199、Radscore是GPC3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分别为8.503、1.090、13 300.044,均P<0.05]。校准曲线显示联合列线图对GPC3阳性表达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一致性良好。训练集中,联合列线图的AUC(0.918)高于影像组学列线图(0.842)和临床列线图(0.787)(均P<0.05),联合列线图的敏感度最高,而临床列线图的特异度最高;验证集中,联合列线图的AUC(0.896)高于影像组学列线图(0.726)和临床列线图(0.803)(均P<0.05),联合列线图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最高。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当阈值概率处于16%~86%时,联合列线图的临床净获益高于临床列线图和影像组学列线图。结论 基于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列线图可以术前鉴别单发HCC GPC3阳性和阴性表达,联合列线图进一步提高了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