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1例有输血史多次分娩史的RhD阴性孕妇D抗原进行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RhD表型和基因型。方法 微柱凝胶技术进行母亲和新生儿Rh血型初筛,母亲红细胞经典抗人球蛋白技术进行RhD阴性确认,吸收放散试验确定是否为Del。基因检测确定孕妇RHD基因型。结果 该孕妇结果为Ccdee, RhD确证试验为D阴性,吸收放散试验阴性,基因检测为RHCE(2-9)-D变异,产生抗-D,抗-E。新生儿为CCDee表型,游离抗体检出抗-D和抗-E,放散液检出抗-D。患儿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病,进行输血、光疗和换血治疗。结论 RHCE(2-9)-D变异型血清学可能表现为D阴性,确证试验阴性,有产生抗-D并引起新生儿溶血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1例RhD阴性患者输注“亚洲型”DEL红细胞后诱发同种抗-D免疫的研究分析,探讨RhD阴性患者输注DEL型策略。方法 采用血清学方法进行ABO及Rh系统血型抗原检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高分辨熔解曲线和基因测序分析检测DEL型的RHD基因分型。结果 受血者为O型,RhD阴性。供血者为RHD 1227G>A突变的“亚洲型”DEL,R h表型为Ccee。受血者输血后抗体筛查阳性,并鉴定为抗D和抗C,抗D效价512,抗C效价128。结论 RhD阴性患者输注“亚洲型”DEL红细胞会引起抗-D同种免疫。因此对于RhD阴性献血者应加强DEL型的筛查,必要时可以增加RHD基因检测以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例D变异体DBT-1表型引起输血后产生抗D抗体的原因及分子机制。方法用常规血清学方法确认样本Rh D、C、c、E、e血型及抗体鉴定;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扩增RHD基因特异性的外显子1—10;结果该例Rh D血清学检测为阳性,Rh分型为CCee,部分D表型为DBT-1类型,输入Rh DE阳性血产生抗-D及抗-E,效价分别为128和4;PCR-SSP方法扩增RHD基因特异性的外显子1—10,外显子5—7缺失,其余RHD基因外显子序列与标准序列相同。结论证实DBT-1部分D表型个体可被正常D抗原致同种免疫反应,在输血及新生儿溶血病方面有重要意义,应提高检测水平,若需要可选择Rh D阴性红细胞制品配合性输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广州番禺城区血清学检测RhD(–)孕妇的RHD基因分型及多态性,补充数据库,为番禺地区RhD(–)孕妇的产前血清学筛查及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给予更为有效的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2月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和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孕妇初筛RhD(–)标本18例,采用间接抗人球蛋白法进行RhD(–)确认实验,对确认RhD(–)的标本进行吸收放散试验确认DeL表型;采用PCR-SSP技术对所有标本进行RHD基因分型检测。结果血清学检测结果:18例初筛阴性标本均确定为RhD(–),吸收放散试验中确定4例DeL表现型(占22.2%)。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8例标本中,检出10例发生1~10外显子全缺失(占55.6%),4例RHD1227ADEL型(占22.2%),3例部分D为RHD-CE(2-9)-D型(占16.7%),1例RHD阳性。结论本地区RHD基因变异型以RHD1227A DEL为主。建议有条件的医院可对临床RhD(–)孕妇进行RHD基因型检测结合抗-D血清抗体滴度检测,指导RhD(–)孕妇预防性注射Rh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广州番禺地区RhD阴性的孕产妇的产前血型抗体筛查和RHD基因分型以及产后追踪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产科医生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新生儿溶血病发生的产前筛查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广州市番禺地区RhD阴性孕产妇标本42例,用间接抗球蛋白法进行RhD确认,用吸收放散实验进行放散D确认,用PCR-SSP方法进行RHD基因分型。通过查看病历或电话回访,了解孕妇生产过程和HDN发生情况。结果 42例筛查阴性标本均确定为RhD阴性,9例经吸收放散试验确定放散D表型(Del),占比21.4%,基因分型均为RHD1227A DEL型;2例血清中检出抗-D,占比4.76%,基因分型均为RHD基因缺失型。成功追踪产妇17例,均顺利产下婴儿:RhD阴性1例、RhD阳性16例,2例血清中检查抗-D孕妇所生产的婴儿均发生RHD-HDN,其余15例均未出现明显的HDN症状。结论本地区RhD阴性孕产妇中存在较高比例的RHD1227A DEL(放散D),临床产科医生适当结合吸收放散试验和基因分型结果,更能精准制定RhD阴性孕妇的产前抗-D筛查、预防性注射Rh免疫球蛋白阻断母体抗-D产生以及预防RHD-HDN发生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红细胞上致敏抗体对Rh血型检测的影响,建立一种简单、可行、准确的新生儿溶血病患儿Rh血型鉴定方法。方法选用抗球蛋白法、凝聚胺法、盐水法、微柱凝胶法以及抗血清微柱凝胶法对156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红细胞进行Rh血型鉴定,并对患儿致敏红细胞用45℃红细胞抗体放散后再检测Rh血型。结果 107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患儿中,101例5种方法结果一致,6例结果不一致;49例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的患儿中有31例结果不一致。37例Rh血型测定结果不一致的标本经45℃抗体放散后测定,结果一致。对10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Rh血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其红细胞放散后测定的Rh血型完全符合临床现象。结论 45℃抗体放散后再鉴定血型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正确鉴定新生儿溶血病患儿Rh血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Rh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诊断和特殊试验结果分析。方法收集Rh系统新生儿溶血病标本12例,母血标本12例,测定其ABO和Rh血型。新生儿标本行溶血病3项实验,新生儿血清、放散液、母血清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鉴定实验,并测定相应抗体的效价。结果有1例患儿标本RhD血型放散前定型为阴性,放散后为阳性;患儿标本溶血病3项实验均阳性;引起溶血病的抗体中,IgG抗-D 9例,IgG抗-E检出2例,IgG抗-c合并抗-D1例;母血清中的IgG抗-D效价介于128~2048,IgG抗-E效价介于64~256;患儿血清中游离的IgG抗-D效价介于2~512,IgG抗-E效价介于4~32。结论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和放散实验对于诊断Rh系统溶血病具有重要意义;特殊反应要综合分析处理,获取真实结果;临床输血或换血治疗时,要根据患儿体内的抗体情况进行血液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例Rh新生儿溶血病血清抗体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放散试验检测ABO以外的抗体,采用微柱凝胶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进行抗体鉴定。结果20例Rh溶血病患儿中由抗D引起的溶血病有11例,由抗-D和Rh其他系统抗体联合引起的有4例,共15例,占75%;由抗-E引起有3例,由抗-E和抗-c联合引起1例,占20%;由抗-C引起1例,占5%。20例患儿母亲都曾有生产或流产或输血史。结论为预防新生儿Rh溶血病的发生,尤其是对曾有过生产史、流产史或输血史的孕妇作产前夫妇Rh血型和孕妇Rh免疫性血清抗体筛查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收集患者做RHD基因分型检测,(C、c、E和e)表型检测,分析医院64例RhD阴性患者不同RHD基因型和表型的分布特征.方法 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血清学检测为RhD阴性患者RHD基因进行基因分型;用IgM抗-e、抗-c、抗-C与抗-E标准血清鉴定Rh表型.结果 检测发现RHD缺失型42例,以cce...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番禺地区RhD阴性的孕妇进行RHD基因分型以及产后追踪,为临床制订科学、合理的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番禺地区RhD阴性孕产妇标本40例,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管法进行RhD阴性确认,用吸收放散试验进行放散D筛查,用PCR-SSP方法进行RHD基因分型。结果经鉴定40例均为RhD阴性,吸收放散试验鉴定9例为放散D表型(Del),占比22.5%。对40例标本进行基因分型检测,24例为RHD基因全缺失型,占比60.0%;9例为RHD1227A DEL型,与血清学放散D(Del)一致,占比22.5%;5例RHD-CE(2-9)-D型占比12.5%;2例10外显子全阳性,经进一步测序分析确定均为RHD 711del C型,占比5.0%。结论该地区RhD阴性孕产妇中存在较高比例的RHD1227A DEL(放散D),临床医生适当结合吸收放散试验和基因分型结果,能更精准判断孕妇RhD血型,从而更加科学地制订产前抗-D筛查和预防RHD-HDN发生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州地区人群中RHD*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个体的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RhD变异型标本,采用2种不同的单克隆抗-D试剂鉴定RhD血型,抗球蛋白凝胶卡法进行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并用RhD抗原表位检测试剂盒(D-Screen)检测RhD抗原表位;此外,采用Rh血型分型卡检测Rh CE抗原;采用多重连接酶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检测RHD及RHCE基因型;对MLPA方法无法给出检测结论的标本,进行RHD基因全部10个外显子的PCR扩增及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发现3例RhD变异型标本,直抗阴性,初步血清学结果显示RhD抗原弱阳性表达,RhD抗原表位检测结果显示其红细胞与RhD抗原epD6.6、epD8.2和epD9.1表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无凝集反应,与其余表位抗体呈弱阳性凝集反应;RHCE抗原分型1例为CCee,其余2例为Ccee;RHD基因的MLPA基因分型显示其基因型为正常的RHD/d(即未鉴定出其携带的突变型RHD等位基因),后续RHD基因外显子直接测序发现其第7外显子携带c.960GA(p.Leu302Leu)同义突变,RHCE基因MLPA基因分型结果与血清学表型一致。结论首次在广州地区人群中发现了RHD*960A突变型等位基因个体,并进行血清学抗原表位和基因型检测,其血清学表现为部分D。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DⅥ-Ⅲ型产妇所育的RhD阳性新生儿D抗原遮蔽的血清学特征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RhD新生儿溶血病(RhD-HDN)换血治疗方案。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对1名新生儿患儿及其父母的血样做ABO与Rh血型鉴定、对患儿和母亲的血样做抗体鉴定、对患儿血样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游离和放散试验;采用PCR-SSP方法对患儿和母亲的血样做RHD基因检测;患儿经临床医师评估符合换血指征后,采用O型RhD阴性洗涤红细胞6 U和AB型RhD阳性血浆300 mL对其做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换血量为2倍新生儿血容量(150—180)mL/kg。结果患儿及其父母血型分别为:O DCcEe Jk(a+b+)、O DCCee Jk(a+b+)、A DⅥ-ⅢCcEe Jk(a-b+);患儿与母亲直接抗球蛋白试验为强阳性(4+);抗体鉴定:母亲血清中存在IgG-D合并IgG-Jk~a抗体,效价分别为512和≤1,患儿血清和放散液中存在IgG-D抗体,效价为256和512。换血治疗后患儿Hb(g)由46上升到181,TBIL(μmol/L)由240.1下降到81.4,抗体效价由512下降到128。结论采用多种实验方法可验证来自母体的高效价抗-D造成的新生儿红细胞表面D抗原遮蔽,从而避免患儿血型的误判。由RhD引起的重症HDN应尽早实施换血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RhD基因型与抗-D产生的相关性,以发现与产生抗-D及能引起Rh血型新生儿溶血病(HDN)相关的D基因表型。方法应用血清学方法结合分子生物学(PCR-SSP)技术。结果 RhD初筛阴性样本128例,再行RhD阴性确认试验,有3例样本阳性,为D变异型。根据分子生物学结果表明缺失RHD基因104例;DEL型21例;弱D15型2例;DⅥ型Ⅲ型1例。结论应对RhD抗原初筛试验阴性的个体进一步鉴定RHD基因型,以预测与评估产生抗-D的可能性,从而对孕产妇进行孕期指导、监测及产后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番禺地区RHD变异体基因分型特征。方法采用微量板法对2010年11月~2011年8月到本站参加献血的26 172名次献血者进行RhD阴性筛查;采用抗球蛋白法对初筛RhD阴性的标本进行确认,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对经抗球蛋白法确认为RhD阴性的标本进行Del表型筛选;采用RH基因变异体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PCR-SSP法)对献血者模板DNA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根据电泳图谱判断RHD基因分型。对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结果不符的标本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初筛检出60名RhD阴性,经抗球蛋白法确认59例为RhD阴性,阴性频率为0.23%;吸收放散试验检出10例Del表型。60例初筛阴性的基因分型检测发现40例RHDEXON1~10全缺失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67.8%;10例RHD 1227A DEL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6.9%;7例部分D,发生频率约为11.9%;1例RHD弱D15基因型,发生频率约为1.2%;2例RHD基因分型阳性需作进一步碱基测序分析。结论本地区血清学RhD阴性献血者中,存在RHD 1227A DEL、RHD-CE(2-9)-D,RHD-CE(5)-D、RHD-CE(6-9)-D和RHD弱D15等基因型,血清学结合基因分型能更准确鉴定RhD血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1例母亲为B型Rh(D)阳性、患儿为AB型Rh(D)阳性,由母体产生IgG抗-A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检测母亲及患儿的ABO、Rh(D)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查、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患儿母亲血清与患儿红细胞的反应性、患儿母亲的抗体效价。结果患儿血型为AB型Rh(D)阳性,患儿母亲为B型Rh(D)阳性,患儿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母亲血清与患儿红细胞反应为阳性,新生儿体内检测到游离IgG抗-A,红细胞放散液中检测到IgG抗-A,母亲IgG抗-A效价为64。结论 B型母亲体内IgG抗-A导致AB型患儿发生ABO血型系统新生儿溶血病。  相似文献   

16.
Rh血型系统是人类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系统之一,具有高度抗原性,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和新生儿溶血病(HDN)。非糖基化的RhD和RhCE蛋白分别被RHD和RHCE基因编码。Rh血型蛋白属于参与氨水转运的膜蛋白家族。Rh基因座位的排列和构型促进基因交换而产生新抗原。Rh蛋白形成一个对膜结构很重要的轴心复合体.可能起到隔绝血氨的作用。对RhD阳性、弱D表现型和RhD阴性表型个体的血清学表型及分子遗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输血。  相似文献   

17.
RhD~(Ⅵ)Ⅲ表型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RhD抗原阳性(变异)产生IgG抗-D个体的RHD基因结构。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个体RhD抗原,鉴定RhD变异个体体内抗体的性质。采用PCR-SSP方法检测其RH血型基因,观察RhD抗原变异体基因构成情况。结果变异个体Rh血型为RhDⅥⅢ型(D抗原不完全型),单倍体型CDe/cde。结论准确的RhD血型鉴定对制定安全有效的临床输血策略和对育龄妇女采取恰当措施预防新生儿溶血病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血型血清学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出1例RhD阴性受血者输注DEL型血液后诱发抗-D产生。方法采用血型血清学方法进行血型抗原及抗体检测,PCR-SSP法进行RhD基因分型检测。结果受血者ABO血型为A型,Rh分型为ccdee,直抗阴性。受血者随机输注的3位供者均为DEL RhD1227A纯合型,且受血者输血后2周抗体筛查为阳性,并鉴定为抗-D。结论 RhD阴性受血者输注DEL RhD1227A纯合型血液后可以引起初次免疫反应,并产生不规则抗-D。所以对于RhD阴性供血者应加强阴性确认,必要时可以增加RhD的基因检测以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DEL是一种特殊的RhD变异体,常规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结果 为阴性,但通过吸收放散试验仍能检测出红细胞表面微量的D抗原.近年来研究表明DEL具有多种等位基因,并能表达部分或完整的D抗原表位.虽然红细胞表面D抗原表位密度很低,远小于正常RhD阳性红细胞,但是依然存在产生同种异体免疫的风险,因此DEL的检测对临床Rh阴性输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就DEL表型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湖北汉族RhD阴性个体Rh表型及RHD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湖北人群Rh阴性个体RHD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血清学表型与RH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P技术检测湖北地区172名Rh阴性献血者的RHD基因外显子和RHCE基因。结果172例Rh阴性个体中,ccee表型98例、Ccee 53例、CCee 13例、CcEe 6例、ccEe 2例;172例Rh阴性个体中103例RHD基因外显子完全缺失、42例完整、27例为部分缺失者。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出39例RhD放散型。结论湖北汉族Rh阴性人群的RHD基因结构呈现多态性,携带D基因的吸收放散试验阴性个体中具有C抗原者比例较高,但亦有cc表型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