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目的分析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与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探讨呼吸道病毒感染对过敏及喘息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2004在首都儿科研究所就诊的呼吸道疾病婴幼儿223例,包括肺炎组82例,毛细支气管炎组65例,反复喘息组76例。取患儿鼻咽分泌物,分离培养RSV等7种较常见病毒,并检测嗜酸性粒细胞,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组间病毒检测阳性率不同(P<0·05),RSV检测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1);3组患儿鼻咽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不同(P=0·000),反复喘息组高于毛细支气管组及肺炎组(均P<0·01)。结论RSV是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反复喘息和肺炎的主要病原。RSV等病毒感染并不促使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及过敏的关系。方法选择反复喘息(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152例、毛细支气管炎(毛支)患儿191例、肺炎患儿101例,取鼻咽分泌物进行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同时取血筛查过敏原。结果3组患儿病毒检测总阳性率为60.4%,各组患儿病毒检测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均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其他病毒阳性率很低。所有患儿食物过敏阳性率为25.5%,吸入过敏原阳性率仅5.6%。3组患儿的过敏原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反复喘息组显著高于毛支组和肺炎组(P均<0.05),而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RSV是诱发婴幼儿喘息和喘息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原;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喘息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发生与患儿是否存在过敏无关。  相似文献   

3.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白三烯E4(LTE4)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分泌物,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RSV检测.选取其中证实为RSV阳性的24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入院的非感染性外科疾病手术前患儿19例为对照组.二组患儿年龄分布和性别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收集二组患儿尿液和血液,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尿LIE4水平,同时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对病例组患儿尿LIE4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儿尿中LTE4水平[181.0(145.8~224.7)μg/mol Cr]明显高于对照组[73.6(52.0~104.3)μg/mol Cr](t=4.77 P<0.01);病例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25±0.22)×109L-1]略低于对照组[(0.34±0.16)×109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 P0.05).病例组患儿尿LTE4水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之间无相关性(r=0.127 9 P0.05).结论 白三烯在RSV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治疗上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喘息时鼻咽分泌物涂片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及与血清特异性IgE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2-2004年收治的1个月~3岁的喘息及支气管肺炎患儿223例,分为3组,其中反复喘息(包括婴幼儿哮喘和喘息发作≥2次)组76例,毛细支气管炎组65例,支气管肺炎(无喘息症状)组82例.吸取鼻咽分泌物1ml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并测定血清特异性IgE的水平.结果 反复喘息组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反复喘息组血清食物变应原(fx5E)的阳性检出率及吸入性变应原(Phadiatop)阳性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毛支组和支气管肺炎组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血清特异性IgE与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水平在同时存在喘息和特应性的患儿最高,在既没有喘息也无个人特应性的患儿最低,有喘息或血清IgE一项者介于两组之间.结论 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计数方法操作简单、无创、快速,费用低,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哮喘的病理特征,与血清特异性IgE之间呈正相关,可以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气道炎症递质鼻咽分泌物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NPS-ECP)和尿白三烯E4(LTE4)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内的变化。方法 120例RSV检测阳性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分为特应性组和非特应性组;同时选取3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尿LTE4浓度,UniCAP100变态反应检测仪检测患儿鼻咽分泌物中ECP浓度,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特应性组尿LTE4水平为(172.21±67.29)pg/ml,高于非特应性组的(78.21±28.78)pg/ml和正常对照组的(44.22±16.14)p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33,P0.01);两两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尿LTE4与血浆IgE、鼻咽分泌物ECP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0.49,P均0.01)。结论尿LTE4和鼻咽分泌物ECP可为RSV毛细支气管患儿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Clara细胞分泌蛋白(Clara cell secretory protein,CCSP)、总IgE和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2例RSV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的CCSP含量.同时应用uniCAP100变态反应检测仪检测血清总IgE、ECP;另设25例正常婴幼儿作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SV组患儿血清的CCSP含量显著降低(t=10.52,P<0.001)、血清总IgE显著增高(t=5.96.P<0.01)、血清E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P0.05).RSV组患儿血清CCSP与总IgE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654,P<0.05)、血清CCSP与ECP(r=-0.166.P0.05)以及总IgE与ECP(r=0.137,P0.05)之间无统计学相关关系.结论 血清CCSP的降低与总IgE水平的增高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致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ECP无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儿童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发生率,比较不同年龄段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检出情况,并分析儿童喘息症状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618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取其鼻咽分泌物进行七项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并分析其结果,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PIVⅠ、Ⅱ、Ⅲ).结果 (1)618例送检标本中,166例阳性,总阳性率为26.86%,其中RSV最高,阳性率为17.96%,其余依次为PIVⅢ(5.99%),IFA(1.62%),ADV(0.81%),PIVⅠ (0.49%);混合感染1例,阳性率为0.16%,为RSV与PIVⅠ混合感染.(2)14d~ <1岁、1岁~<3岁、3岁~<6岁及≥6岁不同年龄组病毒检出阳性率依次为35.04%、18.25%、17.11%、9.26%.(3)不同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病毒检出率不同,以毛细支气管炎检出率最高,为47.37%.(4)所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中婴幼儿更易出现喘鸣体征,喘息患儿中以RSV检出阳性率最高,为42.17%.结论 RSV和PIVⅢ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最常见病毒;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年龄越小,越容易发生病毒感染;喘息患儿中RSV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孟鲁司特钠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钠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症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6~12个月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均为首次发病,采用鼻咽分泌物定性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抗原,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孟鲁司特钠4 mg每晚1次口服.观察各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住院天数;检测两组患儿入院第2天、第6天晨尿中的白三烯E4的含量;对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观察组孟鲁司特钠持续应用3个月),观察各组患儿在此期间再次出现喘息的情况.结果 观察组达到喘息缓解所需时间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入院第2天、第6天晨尿中的白三烯E4的含量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后,治疗组有3例出现再次喘息,而对照组有11例出现再次喘息.结论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加用孟鲁司特钠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病毒感染后喘息的复发率;两组尿白三烯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并非所有RSV感染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喘息均与白三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咽抽吸物分析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反复喘息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集81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抽吸物,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ELISA法测半胱氨酰白三烯(LTD4),并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随访2年,根据喘息复发次数分为非反复喘息组和反复喘息组,比较两组患儿鼻咽抽吸物的差异.结果 完成随访的75例患儿中,反复喘息者17例,占随访人数的22.67%.非反复喘息和反复喘息患儿的鼻咽抽吸物中,LTD4含量分别为(198.49 ± 91.95)pg/ml和(263.16 ± 113.7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呼吸道合胞病毒检出率分别为62.07%和64.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细胞分类都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抽吸物LTD4水平检测可能可以作为预示反复喘息发生的筛选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毛细支气管炎是2岁以下婴幼儿喘息发作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大多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经过临床治疗可以康复,但也有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反复喘息,甚至发展为支气管哮喘。毛细支气管炎导致反复喘息发作的危险因素多、机制复杂。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易感基因、初次喘息时感染的病毒种类、特应性体质、暴露于学龄兄弟姊妹、烟草暴露、哮喘家族史、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增高、高血液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该文对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婴儿喘息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以201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苏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105例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30例婴儿喘息患儿(喘息≥2次)、3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37例普通肺炎患儿血清25-(OH)D3水平,并对部分患儿行血过敏原检测及鼻咽部抽吸物病原学检测。选择同期在该院儿保门诊体检的34例健康患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检测结果。结果 (1)婴儿喘息组、毛细支气管炎组、普通肺炎组血清25-(OH)D3水平分别为(55.73±18.16)nmol/L、(68.43±18.63)nmol/L、(70.74±23.56)nmol/L,三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2.99±16.43 nmol/L)(P0.05);婴儿喘息组显著低于毛细支气管炎组、普通肺炎组(P0.05),而后两者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609);(2)毛细支气管炎组、婴儿喘息组病毒检出阳性率分别为75.7%和65.5%,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37.1%(P=0.001),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婴儿喘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25-(OH)D375 nmol/L组呼吸道病毒检出阳性率及反复喘息发生率均分别高于≥75 nmol/L组(P0.05),而两组患儿血过敏原检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结论病毒感染是婴儿喘息发生的主要因素,而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可能增加反复喘息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毛细支气管炎是引起2岁以下婴幼儿喘息发作的主要病因,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鼻病毒(RV)是最常见的病原体。近年来,研究发现生后早期RSV和RV感染诱发的毛细支气管可能与患儿日后反复喘息发作甚至发展为哮喘密切相关。该文拟对RSV和RV感染后诱发的毛细支气管炎与日后反复喘息发作及发展为哮喘的关系、病毒感染后对肺功能的长期影响、发展为哮喘可能的发病机制和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等方面问题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核酸扩增荧光定量PCR用于病原学诊断,是目前诊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先进方法。通过检测呼吸道感染患儿RSV- RNA相关序列的存在,探讨其敏感性和RSV感染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该院儿科261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鼻咽部支气管分泌物标本,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痰标本RSV核酸RNA。同时抽取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SV-IgM作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结果:①痰标本RSV-RNA阳性率38.7%,血RSV-IgM阳性率21.1%,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年龄≤6个月组痰标本RSV-RNA阳性率43.6%,显著高于1~3岁组阳性率32.1%(P<0.01)。③毛细支气管炎痰标本RSV-RNA阳性率最高(58.5%),与急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痰标本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和<0.05)。结论:核酸扩增荧光定量PCR检测呼吸道RSV感染敏感性高,RSV是婴幼儿时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年龄越小感染率越高,毛细支气管炎感染率最高。[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0):825-828]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鼻咽部潜在的致病菌(PPB)检出情况及不同类别PPB对病情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因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入住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患儿鼻咽部分泌物病毒、肺炎支原体和细菌,按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5~2006年温州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7种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选择3970例ARI患儿。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8例,下呼吸道感染3662例。采集门诊患儿咽拭子及病房患儿的鼻咽分泌物,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IV)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及腺病毒(ADV)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结果送检标本阳性1773例,阳性率44.7%,以RSV最高(36.2%)。病毒总检出率在性别间(χ^2=9.2P〈0.01)、年龄组间(χ^2=120.5P〈0.01)、疾病种类间(χ^2=101.3P〈0.01)及门诊、住院患儿间(χ^2=180.4P〈0.01)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RSV仍是温州地区2005~2006年ARI患儿的主要病毒病原,男性患儿较女性患儿对呼吸道病毒易感,且婴幼儿(尤其〈6个月)易感;住院患儿病毒检出率高,以毛细支气管炎阳性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IgM抗体对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婴幼儿病毒性肺炎108例(间质性肺炎76例,毛细支气管炎32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其血清RSV-IgM抗体。结果间质性肺炎患儿血清RSV-IgM抗体阳性率48.68%(37/7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RSV-IgM抗体阳性率为25.0%(8/32例),二组有显著性差异(χ2=5.20P<0.05)。间质性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χ2=28.59,11.25Pa<0.05)。病毒性肺炎婴幼儿RSV-IgM阳性率发热病例最高,占81.97%(50/61例),其次为呼吸困难占57.14%(12/21例),最低为气促,占26.87%(18/67例)。结论RSV-IgM抗体检测是婴幼儿病毒性肺炎诊断中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其检测对提高该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喘息性疾病患儿非细菌性病原体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道非细菌性病原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相关性,以及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其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住院治疗的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9种呼吸道感染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并进行病原学分析,并同时检测血清中总IgE水平和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90例喘息性疾病患儿中, 检测出非细菌性病原体IgM抗体阳性233例,阳性率为47.6%,其中肺炎支原体(MP)的阳性率最高(25.3%),其次为腺病毒(ADV) (8.9%)和乙型流感病毒(FluB)(8.8%)。 36例患儿同时检测出两种以上非细菌性病原体,且主要为MP与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94%)。各年龄组(0 d~、1个月~、6个月~、1岁~、3~8.9岁)IgM抗体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0.0%、67.3%、33.1%、57.3%、61.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的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出率最高,其次为喘息性支气管炎,最低为毛细支气管炎。病原体检出阳性的患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明显减少,而血清总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喘息性疾病患儿的非细菌性病原体主要是MP、ADV和FluB;MP和其他非细菌性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比较普遍;1~6个月婴幼儿感染率较高;监测总IgE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对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病毒病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患儿的病毒病原情况。方法取1260例年龄14岁以下住院ARI患儿的鼻咽深部分泌物,用间接免疫荧光及病毒分离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及腺病毒等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其中490例患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EV)检测。结果1.ARI1260例中,43.33%检测到了病毒病原,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出率36.19%,RSV阳性率最高(23.97%),以冬春季为著,88.08%的RSV阳性为3岁以下小儿。2.EV阳性率16.33%。3.19例存在2种病毒混合感染,均出现在冬春季,16例为RSV并EV感染。4.入选的510例急性呼气性喘息患儿中,3岁以下RSV阳性率最高(43.20%),3岁以上EV阳性率最高(36.11%)。结论1.RSV是北京地区冬春季婴幼儿ARI的主要病原。2.冬春季EV可并RSV等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3.RSV及EV是引起小儿急性喘息性疾病的主要病毒病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和分析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病毒病原学,掌握,小儿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特点.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771例住院患儿下呼吸道分泌物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常见的七种呼吸道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771例患儿中共有243例病毒检测阳性,总阳性率占31.52%.呼吸道病毒感染与年龄和季节有明显的相关性.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病毒检出率最高(72.73%);其次为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检出率达58.80%,主要病原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第三位是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病毒检出率为35.56%.结论 小儿在不同年龄、不同季节存在不同的病毒感染率.婴幼儿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Ⅲ是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病毒感染是喘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42例白三烯致病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在急性期和恢复期鼻咽分泌物中白三烯的水平,探讨白三烯在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病房住院的42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RSV毛细支气管炎组;选取同期不伴喘息的呼吸道感染患儿21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儿RSV抗原检测均为阴性。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临床评分,于入院第1~7天取患儿的鼻咽分泌物(nasopharyngeal secretion,NPS),用ELISA方法做白三烯C4(leukotriene C4,LTC4)的检测,同时测定NPS的蛋白质含量,用LTC4与蛋白的比值进行校正。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SV毛细支气管炎组NPS中LTC4的质量质量浓度为14.89pg/μg,蛋白(0.21~149.18),而同期对照组为2.10pg/μg,蛋白(0.33~13.06),RSV毛细支气管炎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对毛细支气管炎组患儿入院第1天和第7天的白三烯质量浓度进行比较,NPS中的LTC4(P=0.561)稍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临床评分,轻度组和中度组白三烯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S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患儿NPS中LTC4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第7天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时再次检测LTC4的质量浓度,无显著性改变,仍是增高的。根据临床评分轻度组和中度组白三烯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