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亲子亲密度与儿童焦虑之间的双向关系以及儿童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儿童心理一致感量表对734名小学生间隔一年进行两次数据收集。结果:(1)儿童焦虑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其中女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独生子女的亲子亲密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亲子亲密度和儿童焦虑随儿童年龄增长保持中度以上的相对稳定性。(2)亲子亲密度、儿童心理一致感分别与儿童焦虑显著负相关,亲子亲密度与儿童心理一致感之间显著正相关。(3)亲子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一年后的儿童焦虑,但儿童焦虑不能显著预测一年后的亲子亲密度;儿童心理一致感在亲子亲密度与儿童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7.70%。结论:亲子亲密度既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焦虑,也可以通过儿童心理一致感间接影响儿童焦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自尊在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文版的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Spence儿童焦虑量表对707名小学儿童进行测查。结果:1小学儿童焦虑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父亲和母亲心理攻击与儿童自尊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正相关,儿童自尊与其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3儿童自尊在父母心理攻击与儿童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心理攻击既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焦虑,也可以通过儿童自尊间接影响其焦虑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方法:使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中文版的Waters-Deane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和Spence学前儿童焦虑量表对197名幼儿及其母亲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各分量表分(除角色平等性外)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大多数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②父母婚姻质量总分及夫妻交流、解决冲突的方式、子女和婚姻等分量表得分与亲子依恋均呈显著正相关;③除强迫-冲动障碍外,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总分及其它各焦虑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④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对幼儿焦虑存在影响,并且亲子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焦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亲子冲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评价量表(YSR)、亲子冲突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949名初中女生进行调查。结果 1初中女生抑郁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维度均呈显著相关(r=-0.33,-0.25,0.23;P0.01)。抑郁焦虑与亲子冲突呈显著正相关(r=0.24,P0.01)。亲子冲突与教养方式各维度均呈显著相关(r=-0.37,0.26,-0.36;P0.01);24种不同父母教养方式下初中女生的抑郁焦虑得分有显著差异(F=13.47,P0.01),其中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的女生抑郁焦虑水平最高;3亲子冲突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既可以直接影响初中女生的抑郁焦虑,也可以通过亲子冲突间接影响抑郁焦虑。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父母心理困扰对青少年学业倦怠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320名中学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由家长完成凯斯勒心理困扰量表,由学生完成青少年学业倦怠量表、父母教育参与量表、亲子亲和量表。结果:(1)父母心理困扰正向预测青少年学业倦怠;(2)父母教育参与和亲子亲和在父母心理困扰和青少年学业倦怠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心理困扰可以通过父母教育参与和亲子亲和对青少年学业倦怠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焦虑状况与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综合性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 I)、自尊量表(SES)、心理控制源量表及自制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237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进行测查。结果分裂症患者父母状态-特质焦虑得分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父亲状态t=2.57,特质t=2.647,P0.05;母亲状态焦虑t=5.080,特质t=3.947,P0.001)。患者父母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和自尊、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分因子呈显著正相关(t=0.722,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特质焦虑是状态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自尊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较强预测作用,高焦虑的分裂症父母自尊水平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母亲对配偶的婚恋依恋、亲子依恋与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以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依恋安全性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352名小学四年级儿童及其母亲进行测查。结果:①母亲的依恋回避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母亲的依恋焦虑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相关不显著,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②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儿童焦虑总分呈显著负相关。③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在母亲对配偶的依恋回避与儿童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④母子依恋在母亲对配偶的依恋回避和儿童焦虑间起调节作用,安全型母子依恋可有效缓解母亲依恋回避对儿童焦虑的消极影响效应。结论:母亲对配偶的婚恋依恋、亲子依恋显著影响儿童焦虑,亲子依恋在母亲婚恋依恋和儿童焦虑间起中介和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29名4~6年级小学生(男生175名。女生154名)进行调查。以SCARED筛查阳性(SCARED总分≥23分)的学生为焦虑组,其余为非焦虑组。结果:在329名小学生中。SCARED筛查阳性的有59例。占总人数的17.9%,其中男23人,女36人;焦虑组双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情感温暖、理解”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两组间尤显著性差异(P〉0.05):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均与焦虑症状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逐步同归分析显示.“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三个因子进入了回归方程,是儿童焦虑情绪的预测因素。结论:在儿童中焦虑情绪存在较普遍,儿童焦虑障碍症状与其父母养育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儿童精神病患者父母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50例患儿父母进行量表测评后给予2周的心理干预,设对照组50例,对比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干预效果.结果 患儿父母的SDS评分比较(t=29.85,P<0.01)、SAS评分比较(t=37.05,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作用.方法 采用亲子沟通问卷对156名在校学生进行前测调查,筛选出亲子沟通问卷得分偏低、适合进行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40名进行团体箱庭心理干预活动,并进行后测.结果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得分比较:①父亲的亲子沟通得分,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且差异具有显著性(F=14.124,P<0.001);②母亲的亲子沟通得分,虽然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得分低,但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3.593,P>0.05);③从父母总的亲子沟通得分上看,非留守儿童要明显高于留守儿童,而且差异显著(F=7.681,P<0.01);④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心理干预情况的前后测比较:这40名亲子沟通较差的留守儿童,通过团体箱庭的心理干预后,亲子沟通质量明显提高.无论是与父亲的沟通(F=15.390,P<0.001)、与母亲的沟通(F=6.923,P<0.01),还是与父母总的沟通(F=11.889,P<0.001),后测成绩都明显高于前测,且前后测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 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比非留守儿童的差,心理干预对留守儿童亲子沟通质量的提高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亲自我控制水平和青少年子女自我控制水平的代际传递效应以及父亲焦虑和父母心理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我控制量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对338名中学生进行测量;采用自我控制量表(简版)、广泛性焦虑量表对338名中学生的父亲进行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显示,父亲的自我控制水平与子女自我控制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父亲的自我控制水平与父亲焦虑、父母心理控制分别呈显著负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显示,自我控制水平在青少年中存在父子代际传递效应,且通过父亲焦虑和父母心理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产生间接效应。结论:父亲焦虑和父母心理控制在自我控制水平的父子代际传递效应中起多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探讨父母冲突与大学生人际冲突解决策略的关系及其内部机制。方法:采用父母冲突子女觉知量表、亲子三角关系量表和冲突解决策略问卷对1444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用SPSS 22.0和AMOS 24.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亲子三角关系的三种亚型(固定/非固定跨代联盟和攻击性迂回)在父母冲突与子女冲突解决策略之间具有中介效应。(2)父母冲突→非固定跨代联盟/攻击性迂回→顺从策略,父母冲突→非固定跨代联盟→妥协策略的中介机制存在性别差异。与女生相比,男生非固定跨代联盟在父母冲突和顺从策略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在妥协策略上,父母冲突既可以直接显著负向预测妥协策略,也可以通过非固定跨代联盟起作用,女生组则表现为完全中介模型。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父母冲突对大学生冲突解决策略的复杂影响,父母冲突通过影响亲子三角关系的不同亚型,进而影响到子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应对。为高校开展家庭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培养学生冲突解决能力提供了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对入组的30例精神分裂症患儿的父母进行心理干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对方式问卷在干预前后进行心理卫生状况评定。结果1心理状况方面:心理干预前与国内常模比较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干预后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较干预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2应对方式方面: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母亲消极应对方式评分比父亲高,经心理干预后,其父母退避及自责消极应对方式减少,求助及解决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改变消极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调查有效被试305名,探讨大学生父母心理控制与攻击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性别、年级在攻击行为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比女生有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大三学生在攻击行为的愤怒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大四学生的攻击行为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个年级。2性别、年级和是否独生在父母心理控制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多地体验到父亲和母亲的人身攻击,男生更多地体验到母亲爱的收回。大四的学生感到更多的母亲爱的收回,独生子女感到更多的父亲言语控制。3回归分析发现,父亲的言语控制和强制观念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有预测作用。母亲的爱的收回和强制观念对大学生的攻击行为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亲子交流对儿童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DenverⅡ智能发育量表对随机抽取的2632名0-6岁儿童进行检查,用logistic曲线回归计算各项目的通过年龄,比较其各项目的通过年龄,初步探讨了亲子交流时间和交流方式与儿童智能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亲子交流时间不同婴和的智能发育有明显差异,交流方式以两者廉有最利儿童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相关因素与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的相关关系。方法对保定市两所重点高中的236名高考学生家长共435人,进行了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①高三学生家长中母亲在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t=-2.264,P〈0.05)因子分上显著高于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PLOC各因子差异显著(P〈0.01);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父母PLOC中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分显著高于经济状况一般和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②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4个因子得分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③焦虑与PLOC及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进入了对焦虑的回归方程,对焦虑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理论能力与正常儿童父母间的差异,试图为精神分裂症儿童的心理理论缺陷可能存在遗传因素提供神经认知方面的间接证据。方法:通过使用yoni测验和一套神经心理学测验,对40例精神分裂症儿童和40例正常儿童的父母心理理论能力进行测评并比较。结果:与正常儿童的父母相比,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的冷心理理论得分(t=0.81,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热心理理论得分(t=-3.44,P0.01)及复杂情感得分(t=-2.93,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分裂症儿童父母的热心理理论能力存在缺陷,为精神分裂症儿童在心理理论方面的缺陷可能存在遗传因素提供了神经认知方面的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母子依恋、父子依恋与儿童焦虑的关系。方法:以Kerns依恋安全性量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584名8-15岁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儿童焦虑存在显著的年龄、性别差异;②等级回归分析表明,控制了年龄、性别对儿童焦虑的影响后,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均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焦虑;③与父、母形成双重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得分最低,双重非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得分最高,只与一方父母形成安全依恋的儿童焦虑得分居中。结论:母子依恋、父子依恋显著影响儿童焦虑,父子依恋对儿童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的影响超过母子依恋。  相似文献   

19.
孤独、抑郁、焦虑与心理控制源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自心理控制源的概念被提出以来。控制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人的心理行为的变量 ,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首先 ,控制源指人们对影响自己生活和命运的那些力量的看法与信念 ,在价观层面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其次 ,控制源作为个人性格行为和事件结果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 ,在行为的层面对人产生影响 ;其三 ,控制源不仅是人对活动与结果的归因倾向 ,它还是人格特征的重要成份 ,所以它是对人的心理与行为长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心理力量。本研究试图探讨控制源与孤独、抑郁和焦虑三种情绪障碍之间的关系 ;以控制源来判断患者的三种情绪障碍的效力1 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父母心理控制心理和行为的成因,为研究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中外文献,进行归纳综述。结果从原因看,首因是停滞的互动模式,其次为不健康的“给予者”和“接受者”的心态,其他原因分别是满足父母期望的倾向柯为,心理及行为上的过度依赖。从年龄看,25-35岁的人群是最大受害者,结论心理控制已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应给予必要的关注和及时的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