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外周血宏基因二代测序(mNGS)技术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确诊为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和mNGS检测结果。结果男女各1例,分别为11和20月龄。均有未熟淡水水产品接触史,病情危重,经历较长时间重症监护室治疗。外周血和脑脊液的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均明显升高。颅脑磁共振成像示脑膜强化。外周血和脑脊液mNGS均检测到广州管圆线虫,序列数分别为90和4059以及529和718。2例患儿经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后均完全康复。结论外周血mNGS检查有助于无创、快速且精准地诊断儿童广州管圆线虫脑膜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儿童广州管圆线虫(AC)脑膜炎临床特点,探讨脑脊液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 NGS)在儿童AC脑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01-01—2019-12-30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的3例AC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外送脑脊液m NGS检测结果以及结合现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病例1、2、3分别是1岁1月龄女性、11月龄女性、1岁8月龄男性患儿,病初均被误诊误治。病例1未询问到明确接触史,其余2例均追问到有未熟的虾蟹螺等淡水产品接触史。3例病情均较危重,有颅高压症、惊厥、癫痫持续状态、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重症表现。3例血常规和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占比均显著升高,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均示脑膜呈线状、结节状强化。病例1和3的血寄生虫Ig G抗体均阴性,病例2的血寄生虫Ig G抗体:AC、肝吸虫、旋毛虫、裂头蚴均阳性。病例1、2、3的脑脊液m NGS均检测到AC核酸,序列数分别为5109、4059、718条。3例患儿确诊后口服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后病情均迅速好转、恢复良好。结论儿童AC脑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流行病学史隐匿,易被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脑寄生虫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9例脑寄生虫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6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2.81±1.53)岁。5例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例,精神疲倦7例,呕吐5例,头痛2例,抽搐2例,左下肢瘫痪1例,共济失调1例,意识模糊伴精神行为异常1例,右上肢痛觉敏感1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8例;脑脊液常规和生化异常8例,其中5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清和脑脊液寄生虫抗体均阳性5例。脑脊液二代测序检出广州管圆线虫2例。头颅MRI显示软脑膜强化2例,脑实质信号异常4例。最终7例确诊脑寄生虫病,分别为广州管圆线虫病5例、脑弓形虫病1例、脑裂头蚴病1例;临床疑诊2例。7例给予阿苯达唑治疗,1例先后经乙酰螺旋霉素、复方新诺明治疗,另1例手术治疗。7例痊愈无后遗症,1例遗留左下肢跛行,1例失访。结论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应警惕脑寄生虫病,广东地区尤其应注意广州管圆线虫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婴幼儿、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特点,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6例支原体肺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支原体肺炎26例,患儿均起病急,以频咳、喘息为主症,部分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临床特点。结论以喘息、频咳为主症的病人要高度重视支原体感染,临床需做相关化验室检测,明确病原学,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婴儿大型室间隔缺损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的早期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婴儿大型室间隔缺损(VSD)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早期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手术时机和适应证以及术中和术后处理。方法 1999年10月~2004年1月,我院收治大型VSD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29例婴儿,19例进行带机早期手术治疗,10例行内科保守治疗。结果 手术病例中,18例婴儿手术成功、脱离呼吸机出院,术后主要并发症有肺不张、气胸、气管再插管,无全身感染、肺动脉高压危象以及严重低心排病例;1例婴儿死于气管狭窄,病死率5.3%。内科保守治疗病例中,8例在治疗途中因心肺衰竭死亡,病死率80Uo;2例好转撤离呼吸机出院。结论 把握手术时机和适应证,防治术中和术后肺损伤,带机早期手术治疗可提高和改善大型VSD并发肺炎和呼吸衰竭婴儿治疗效果和预后。  相似文献   

6.
《临床儿科杂志》2004,22(12):Z001-Z009
·各系统疾病论著、论文· l系统疾病以首字拼音字母先后为序] 传染、感染性疾病专栏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免疫功能观察 ························……李秋杨锡强李欣等33 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9例分析 陈戟308 儿童重症感染性疾病静注丙种球蛋白时 自然杀伤细胞动态观察 梁春平郁顺祥路风等310 儿童急性血吸虫病61例临床分析 吴莉施虹张建玲等425 儿童广州管圆线虫病死亡原因分析 ························……苏琪莉黄建军谭丽梅429 小儿恙虫病123例临床分析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的原因及干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均表现为血钠下降,尿钠升高,血浆平均渗透压下降。其中12例有脱水、低血容量表现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输液、补钠治疗;8例无脱水、低血容量表现者,予限制液体入量、限钠治疗。全部病例1~3d血钠恢复正常,治愈12例,好转6例,死亡2例。结论新生儿细菌性脑膜炎合并低钠血症系脑性耗盐综合征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所致,治疗应具有针对性。早期纠正低钠血症在脑水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背景:国内外儿童解没食子酸链球菌(SG)所致脑膜炎报道较少,临床特点尚不明确。 目的:系统评价儿童SG脑膜炎的临床特点。 设计:系统评价。 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儿童SG脑膜炎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2年11月9日。纳入报道儿童SG感染且致细菌性脑膜炎的病例报告文献;排除综述、会议论文、仅有摘要不能获取全文的文献、全文非中文和英文的文献。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按照病例报告及病例系列报告质量评价工具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文献特征、病例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和SG药敏结果。 主要结局指标:存活率和并发症。 结果:17篇文献中的21例SG婴幼儿纳入本文分析,男16例,女4例,1例未报告性别;3例早产儿,16例足月儿,2例未报告胎龄;发病日龄 (14.5±16.6)d;发热14例;神经系统异常17例,有消化道症状9例,有呼吸系统症状9例,心动过速3例。11例报告了CRP检测结果均升高;9例外周血WBC<4×109·L-1,6例>10×109·L-1。CSF中的WBC计数均升高;18例报告了CSF糖水平,14例<2.2 mmol·L-1;17例报告了CSF蛋白水平,15例>1 700 mg·L-1。21例CSF培养中20例阳性,18例血培养中16例阳性,5例尿培养中1例阳性,1例粪培养阳性;SG巴氏亚种17例,SG解没食子酸亚种2例,SG 2例。12例单用1种抗生素(11例SG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均敏感,1例未报告),9例联用2种抗生素(8例SG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敏感,1例耐药),最短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6例描述有并发症,其中并发脑室出血和脑室炎各2例,1例合并脑积水、脑室扩张、神经运动迟缓、自主运动不良和肌张力增高,1例同时并发双侧视觉诱发电位下降、硬膜下积液、癫。 结论:SG脑膜炎的发病人群主要为2月龄以下小婴儿,可选择青霉素类药物或头孢噻肟治疗,临床转归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9.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10a死亡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减少重症患儿的死亡率.经常评估主要死因,有助于提高PICU的诊治质量。方法从引起儿童主要死亡疾病及不同年龄段的死因对375例死亡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死亡原因:婴幼儿期以肺炎(尤以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以及败血症为主;学龄前期以肺炎及中枢感染为主。学龄期儿童以白血病、肿瘤及心肌病为主。比较前后5a死因显示致死病种无显著差异,死亡率后5a比前5a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不同时期致死原因无明显改变,不同年龄段的致死原因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肺炎链球菌脑膜炎(PM)的临床特点、细菌耐药情况及部分菌株的血清型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PM患儿72例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及血清型分型结果,分析PM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72例患儿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1个月~9岁;住院天数1~363 d,中位数22.0 d。社区获得性感染71例(98.6%)。有明确基础疾病患儿28例(38.9%),其中前3位为脑脊液鼻漏(6例)、头外伤(4例)和免疫缺陷病(4例)。临床症状以发热为最常见(72例,100.0%),其次为精神萎靡(60例,83.3%)、意识改变(46例,63.9%)、呕吐(45例,62.5%)、抽搐(42例,58.3%)、前囟张力增高(27例,37.5%)及头痛(17例,23.6%)等。神经系统并发症44例(61.1%),以硬膜下积液最多见[29例(40.3%)]。再发细菌性脑膜炎2例,均为反复肺炎链球菌感染。脑膜炎和脑膜脑炎占比分别为43.1%(31/72例)和56.9%(41/72例)。脑膜炎菌株对青霉素的不敏感率为74.3%,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7%、95.7%、89.1%;对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均敏感。24例(33.3%)患儿有菌株分型结果,其中19F型8株(33.4%),14型5株,23F型4株,6A型3株,19A型2株,1型和15B型各1株。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13)覆盖率达95.8%(23/24株)。随访72例,其中好转51例,死亡21例(病死率为29.2%),遗留后遗症患儿21例(29.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呼吸衰竭和外周血白细胞数<4×10^9/L为PM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本中心儿童PM病例多发生于5岁以下,脑脊液鼻漏、头外伤和免疫缺陷病是儿童PM常见的基础疾病,病程中有呼吸衰竭或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者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治疗与随访情况。方法对2005年7月-2007年12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NICU收治的符合ROP筛查标准的早产儿,于生后2周开始由资深眼科医师开始行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并进行随访。结果43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生率为5.5%(24/434例),24例ROP中Ⅰ期19例,Ⅱ期3例,Ⅲ期2例。Ⅲ期阈值病变者行激光光凝治疗,全部患儿均恢复正常。对434例早产儿行单因素分析得出,胎龄、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吸氧、吸氧浓度、吸氧时间、呼吸暂停、新生儿肺透明膜病(RDS)、肺表面活性剂(PS)的应用、机械通气、输血、光疗时间、感染与ROP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重、胎数、吸氧时间、光疗时间、代谢性酸中毒、母亲妊高症、颅内出血是影响ROP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早产是ROP的根本原因,防治各种并发症、合理的氧疗是预防ROP的关键。建立完善有效的ROP筛查制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ROP,可改善ROP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