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议临床施灸之灸量、灸感、灸效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它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 ,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 ,扶正祛邪 ,达到治病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法的应用 ,从古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帛书《经脉》就有关于灸法的记载。晋代名医陈延之《医心方》说 :“针须师乃行 ,其灸则凡人便施。”可见灸法运用之简便和广泛。《医学入门》又说 :“凡药之不及 ,针之不到 ,必须灸之。”《灵枢 官针篇》曰 :“针所不为 ,灸之所宜。”急救时又有“灼艾第一 ,丹药第二 ,附子第三。”现又有“大病必灸”之说。可见灸法与针刺及汤药治…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说得更明白,“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炙之”。古代还非常重视用灸预防疾病。近十年来灸法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实验研究也不断深入,加上热证可灸、灸法补泻以及灸法方法学(包括灸疗器的研制)的研究上取得不少进展,这必将使灸法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将近十年来灸法研究的文献作一综述。临床研究1.灸治心、脑血管病冯氏在辨证施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预防中风过程中,发现灸治3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全血比粘度、纤维蛋白元均有明显下降,保持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施灸材料多种多样,艾炷灸应用则为广泛。艾条法最早见于初朱权《寿域神方》卷三灸阴证“用纸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差”其后发展为加药艾条,辨证用药,配方各异。灸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多年以来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灸法对机体免疫、血液循环、神经内分泌、消化、呼吸、生殖等系统都有一定的促进和调整作用。在临床实践中也证实了  相似文献   

4.
1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灸法最早源于《阴阳十一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中所载灸法的应用十分广泛,能治疗多种疾病。《灵枢·官能》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指出:“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  相似文献   

5.
<正>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和灸法都是建立在对人体经络腧穴的认识上,有共同之处且往往配合应用,但两者的作用机制、治疗范围都不尽相同~[1]。《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针灸器具已随时间的推移从石器时期尖硬物体发展到如今的不锈钢毫针,而传统艾灸因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繁琐、效率低小等因素妨碍了灸法的发展,导致现今大部分灸法仍沿用古老手  相似文献   

6.
论强壮灸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官能》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说明灸法在上古时代是治疗于各科虚证及疑难杂症的。迨至唐宋,灸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孙思邈对脏腑杂病及顽痼之疾特别推崇灸法,总结了“膏盲无所不治”、“一切病皆灸(足)三里”等经验。笔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深感灸法之要在于“扶  相似文献   

7.
艾灸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 ”。说明在原始社会即有灸法。灸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推《左传》,书中载有“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其中,“攻”即指灸法。《孟子·离娄》篇亦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指的艾灸,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推想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颇为流行,后世又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曹氏灸方》、《备急灸法》等专著,《外台秘要》更弃针而言灸,说明了灸法在古代被重视和流传应用之…  相似文献   

8.
刘樊 《上海针灸杂志》2012,31(8):542-543
《灵枢·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上古医者非常重视灸法的作用。艾灸温阳益气、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行气通郁之功是针石难以比拟的。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对灸法的运用甚多,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对外治灸法的记载颇为丰富,并有专篇论述。如《千金要方》:"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相似文献   

9.
试论灸法补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法是针灸疗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颇为盛行。早在《灵枢·官能》就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记载。《医学入门》则有“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利,必须灸之”的说法。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1,2]。但是自《伤寒论》提出“火逆”、“火劫”之说,针法属泻,灸法属补的传统观察已被奉行了1000多年,直至1985年6月出版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针法灸法学》还在“灸治注意事项”中指出“凡是实证、热证及阴虚发热者,一般不宜用灸法。”因此灸法反属温补的观点确实值得进一…  相似文献   

10.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脓灸临床应用举隅赵建新(050091)《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认为灸法能补针药之不足,故历代医家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化脓灸为一特殊的灸法,前人用之颇多效验,笔者临床用治一些顽固性病证,体会化脓灸法确能于针、药之外独建殊功,...  相似文献   

11.
灸疗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传统灸法,种类繁多。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方法单一,操作不方便,使用不安全,费时费力,临床医师不便使用,患者也惧怕灸疗,因而造成重针轻灸,影响了灸疗的研究与发展。在此形势下,我们对传统的灸具灸法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将艾火灸、瘟和灸、隔物灸、太乙针灸、点、按、揉、压、扣  相似文献   

12.
灸法的临床应用和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古代有直接称灸法为“火”、为“攻”的,提示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明有密切关系.其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后见于晋、唐的《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等书,宋代窦材的《扁鹊心书》,则为以灸法治疗各科疾病的专著.自五世纪针灸传入日本后,灸法在日本曾风行一时.本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日本医学家就进行了有关“灸”的实验研究,同时编写了许多灸法专业书籍.千百年来,灸的方法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艾火灼伤肌肤,疼痛难堪,所以自古迄今均存在着重针轻灸的倾向,尤其当今,临床用灸法远不如针法多.为  相似文献   

13.
灸法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的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穴位熏灼,给人体温热性刺激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也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枢·官能》篇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相似文献   

14.
灸疗是我国最早的治病方法之一。根据《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所载推论,灸术早于针术(《中国灸疗学》),《灵枢·官能》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皆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诸络坚紧,火所治之”。历代许多医家提倡“灼艾第一,丹药第二”,“大病宜灸”[1]。如晋代葛洪,用灸法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能力挽狂澜转危为安。中国古代的灸法,基本上是化脓灸。化脓灸就是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柱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的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抗病力,从而起到治疗…  相似文献   

15.
艾灸对宫颈癌放疗毒副作用及免疫功能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灸是以艾绒为原料 ,借助火力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灸法与针法合称针灸疗法 ,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艾灸操作简便 ,且适应症广 ,《各医别录》记载 :“艾味苦 ,微温 ,无毒 ,主灸百病。”这儿的“百病”只是一个比喻而已。灸法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等多种病症 ,《针灸问对》不但记载了灸法的适应症广 ,而且记载了灸法的作用机理 ,“虚者灸之 ,以火气助元阳也。实者灸之 ,使实邪随火气自散也 ;寒者灸之 ,使真气复温也 ;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神灸经论》也论述了灸法的作用 ,“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 ,使逆者…  相似文献   

16.
艾灸临床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范围广泛,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在《灵枢·官能》篇就谈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目前在临床上,灸法以治疗虚证、寒证、阳证为主,多用于慢性久病之阳气不足、中气下陷等病证以及防病保健、延年益寿等方面。但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不仅仅局限于此。如《医学入门》所言:“寒热虚实、皆可灸之。”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运用灸法治疗各种疾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王某,男,40岁,2000年8月10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不适,口眼歪斜,流涎1天。于1周前因天热开空调睡觉,使头面部受风,…  相似文献   

17.
灸“足三里”对小肠消化间期综合肌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灸法是祖国医学中强身祛病的方法之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是说明针与灸在应用上可以互为补充。有关针刺、艾灸“足三里”对胃肠道机械运动的影响早有研究,为了进一步阐明灸“足三里”对消化道运动影响的机制,我们用动物小肠平滑肌生物电为指标,进行了灸“足三里”前后的观察。现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火郁发之”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主要强调了邪气不得外越的病机及其治法。自古以来,热病是否能用灸法治疗一直是各大医家探讨的热点。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比灸其上百壮”,阐述了因热邪积聚所致的痈疽可用灸法治疗。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到“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七壮”,也说明了灸法可用来治热病,佐证了“灸之所宜”的观点。张仲景则有不同的见解,他提出“病在三阴宜泻,病在三阳宜针”,认为热病禁灸。《伤寒论》里有多种灸法治疗热病导致病情加重的病案,对后世影响颇深,使得部分医家反对灸治热病,认为其与内经所提到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相悖。针对这样的情况,试图围绕“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的运用这一课题,在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热邪伏于体内认识的基础上,着重以因势利导、开合腠理和引热外出的治疗方法,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探讨了“火郁发之”理论在灸法治疗热证的机制,从而更加有效地证明了灸法治疗热病的功效,可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通过研究,发现“火郁发之”在灸法治疗热病中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针灸器械从《黄帝内经》之长针、火泻灸法、《伤寒论》温针灸、《肘后备急方》瓦甑灸法、《肘后备急方》隔物灸、《千金翼方》苇管灸、《寿域神方》按摩灸、核桃壳灸,到梅花针灸学派第六代传人周楣声"改革灸具,创新灸法",发明了喷灸仪、灸架、点灸笔等20余项温灸器,针灸器械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重针轻灸,重科研轻临床,重实验轻应用,医院内针灸与民间针灸水平参差不齐,灸法操作流程不合理,艾叶等原材料浪费严重、利用度有待提高。艾灸器械和方法仍然是制约灸法发展的主要环节,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重视针灸器械,特别是灸具的研究创新。  相似文献   

20.
灸法的研究灸法在古代是相当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现存最早的古医学文献,首推《足臂十一经脉灸经》,它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前期作品。晋代名医陈延之说:“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