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吗啡(morphine,Mor)点燃条件位置性偏爱(conditioned plac epreference,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多巴胺(dopamine,DA)递质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与吗啡点燃诱发cPP重现的关系.方法用恒量法(10mg/kg)给大鼠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d建立CPP模型;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2.5mg/kg吗啡点燃已消退的CPP.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递质的变化.结果SC10mg/kg吗啡8d建立CPP,生理盐水训练10d使已形成的CPP消退,小剂量吗啡(2.5mg/kg)使消退的CPP重现;吗啡点燃CPP重现大鼠海马CA1区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P〈0.05).结论吗啡点燃CPP重现时大鼠海马CA1区DA增加,小剂量吗啡诱发大鼠CPP重现行为可能与海马CA1区中DA含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吗啡(morphine,mor)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建立和消退阶段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揭示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与CPP建立和消退过程的关系.方法恒量法(10 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subcutaneous,SC)吗啡8 d建立吗啡依赖大鼠CPP模型;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10 d,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应用透射电镜动态观测吗啡CPP建立和消退大鼠海马CA1区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10 mg/kg吗啡8 d诱导CPP建立,生理盐水训练10 d可以成功消退CPP;CPP建立阶段海马CA1区超微结构以变性和坏死为主,主要表现为胞浆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溶解,细胞固缩等;消退阶段超微结构以坏死和凋亡为主,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固缩、胞浆肿胀、电子致密度增高,细胞器、细胞膜溶解,内质网池形成,细胞核常染色质浓聚、边集,核周隙增大等.结论海马CA1区神经元发生不可逆的损害,此变化可能与吗啡精神依赖有关.  相似文献   

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5,(5):419-422
目的:探讨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不同易感性的孕晚期吗啡暴露的子代鼠脑伏隔核(NAc)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B亚基水平。方法:孕晚期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吗啡组(M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首剂量为2 mg/kg,逐日递增1 mg/kg,至6 mg/kg维持,头颈部皮下注射。N组孕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取上述2组体质量接近的子代鼠各70只,正常喂养至8周龄。每组子代鼠采用恒量法(3 mg/kg)连续颈背部皮下注射吗啡7 d进行条件位置偏爱(CPP)训练,训练结束24 h后对CPP效应进行检测。根据吗啡条件化训练后CPP分值(CPP测试值-CPP基数值)的大小将M组子代鼠分为高偏爱组(n=10)、中偏爱组(n=30)、低偏爱组(n=10)。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高,低偏爱组和N组子代鼠伏隔核区NR2B亚基的表达。结果:1预测试时,各组的CPP基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高偏爱组CPP分值(552.6±132.6)s明显高于低偏爱组(223.4±55.14)s和N组子代鼠(42.93±31.78)s(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Western blotting结果示高偏爱组子代鼠的NR2B亚基表达量(0.81±0.01)均明显高于低偏爱组(0.64±0.01)和N组子代鼠(0.55±0.01,P<0.01)。结论:产前吗啡暴露的子代鼠吗啡CPP易感性高可能与伏隔核的NR2B亚基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及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将1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腹腔注射吗啡,起始剂量5 mg/kg,2次/d,逐d递增5 mg,至第10 d为50 mg/kg)及对照组(用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注射后6 d取伏隔核及海马CA1区.制作电镜标本后在透射电镜下定性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结果:吗啡组大鼠伏隔核神经元核膜欠清晰,部分线粒体结构模糊,部分内质网有轻度扩张,而对照组正常;吗啡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部分核膜结构节段性模糊不清,部分线粒体结构模糊,嵴消失,甚至空泡变,而对照组正常.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超微结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易感性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时序性变化,为阿片依赖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30)和对照组(n=30)。实验组按剂量递增法腹腔注射吗啡,每日2次,起始剂量为每次5 mg.kg-1,逐日递增每次5 mg.kg-1,共10 d。对照组同期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2组动物均进行CPP测评。实验组大鼠经过CPP测评后再次分为高、中、低偏爱组,其中中偏爱组淘汰,高、低偏爱组大鼠分别进入以下研究:分别在末次吗啡注射后3 h、3 d、14 d处死大鼠,制作电镜样本。应用透射电镜对2组大鼠海马CA1区进行观察,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各个时点高、低偏爱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元核膜节段性不清、断裂。核内染色质聚集成团、边集;线粒体肿胀变圆、内有空泡形成、嵴排列紊乱、嵴断裂、畸形线粒体出现;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高尔基体肿胀;上述病理改变不随时间明显加重,且高偏爱组的病理改变较低偏爱组严重。结论吗啡处理可导致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发生病理改变,这种病理改变不随时间明显加重,且具有个体易感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左旋延胡索乙素(l-tetrahydropalmatine,l-THP)对吗啡诱发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伏核(nucleus accumbens,NAc)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1亚基(NR1)表达改变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CPP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及l-THP低(0.94 mg/kg)、中(1.88 mg/kg)和高(3.76 mg/kg)治疗组。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外,剩余各组大鼠采用颈背部皮下剂量递增法注射吗啡(起始剂量10 mg/kg,每天递增10 mg/kg,至注射10 d时为100 mg/kg),经CPP训练10 d,末次训练后48 h进行CPP检测确认CPP模型成功。各治疗组大鼠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治疗6 d后进行CPP检测,之后处死大鼠并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取大鼠NAc脑组织,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1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经CCP检测,模型组大鼠在白箱(吗啡伴药箱)停留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而经l-THP 1.88和3.76 mg/kg治疗后,停留时间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到CPP大鼠NAc核团NR1的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l-THP 1.88和3.76 mg/kg治疗后,NR1蛋白表达被逆转。结论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过程中l-THP可显著抑制NAc核团中NR1蛋白表达的增加,这一作用可能是l-THP加速大鼠吗啡CPP效应消退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BI)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研究组再分为依赖组及戒断3d组、戒断6d组、戒断10d组。在处死前各个时点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评,处死后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BImRNA在海马CA1区(HIPCA1)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并用相关分析检测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吗啡成瘾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OD值为0.28±0.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018(P<0.05),并在戒断的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调。2.在戒断第1、3、6、10天,研究组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1.DBImRNA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上调,说明DBI参与了慢性吗啡依赖生物学过程。2.海马CA1区DBImRNA的表达和CPP有密切关系,推测DBI可能在精神依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地西泮结合抑制因子(DBI)在大鼠吗啡精神依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3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研究组2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0只,研究组再分为依赖组及戒断3 d组、戒断6 d组、戒断10 d组.在处死前各个时点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测评,处死后利用组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DBI mRNA在海马CA1区(HIPCA1)的表达,进行组间比较,并用相关分析检测吗啡依赖大鼠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吗啡成瘾组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OD值为0.28±0.01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24±0.018(P <0.05),并在戒断的第3天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调.2.在戒断第1、3、6、10天,研究组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与CPP之间呈正相关(P <0.01).结论 1.DBI mRNA在慢性吗啡处理大鼠海马CA1区的表达上调,说明DBI参与了慢性吗啡依赖生物学过程.2.海马CA1区DBI mRNA的表达和CPP有密切关系,推测DBI可能在精神依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阳极损毁海马腹侧下托可减少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宋乐  胡三觉 《医学争鸣》2006,27(12):1083-1085
目的:研究损毁腹侧海马下托(VSUB)是否能够阻止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 方法:雌性SD大鼠,经过吗啡强化训练使其形成条件位置偏爱(CPP). CPP形成并稳定之后,将大鼠分成3组:损毁组20只,接受双侧VSUB的直流电损毁;假手术组10只,接受与手术组相同的手术操作,但不通电流;空白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 经过5 d的恢复,3组大鼠再次测定CPP 时间,确定其药物渴求的程度. 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将样本灌注切片进行组织学评定,损毁组脑片组织缺损位置局限于VSUB区域. 损毁组大鼠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减少[(93.1±26.0) s],相对于假手术组[(10.1±4.5) s]和空白对照组[(5.1±4.1) s]的大鼠在伴药侧停留的时间减少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SUB在大鼠对药物的渴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损毁该部位可以阻止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  相似文献   

10.
慢性吗啡处理大鼠伏隔核、海马CA1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量吗啡组及对照组大鼠伏隔核及海马CAl区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探讨慢性吗啡处理所导致的突触可塑性改变。方法:将1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等分为吗啡组(腹腔注射吗啡,起始剂量5 mg/kg,2次/d,逐日递增5 mg,至第10天为50用相同方式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末次注射后6天灌注处死,取伏隔电镜标本后在日立H-600透射电镜下测量神经元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结果:吗啡大鼠伏隔核神经元突触活性区长度(226.46±21.10nm)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著小于对照组(319.30±13.40nm,58.7±4.95nm)(P<0.01),突触界面曲率及宽度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大鼠海马CAl区神经元突触结构参数测量值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吗啡处理可导致伏隔核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组胺H3受体拮抗剂clobenpropit及组胺前体物质组氨酸对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重燃的作用.方法:在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表达、消退后,利用小剂量吗啡诱发复吸,然后评价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对其的作用.clobenpropit干预组:在测试前15 min,大鼠腹腔内注射吗啡(1 mg/kg),合并脑室给予clobenpropit(2、5、10 μg/rat);组氨酸干预组:在给予吗啡(1 mg/kg)前1 h,腹腔内注射组氨酸(100、200、500 mg/kg);分别观察15 min测试时间大鼠各个阶段,各个处理组在伴药盒停留的时间.结果:脑室内注射clobenpropit(5、10 μg/rat)和腹腔内注射组氨酸(100、200、500 mg/kg),都可以显著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发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重燃.结论:clobenpropit及组氨酸均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剂量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位置偏爱的重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的复吸过程,表明内源性组胺具有抑制吗啡复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海马NMDA受体亚单位NRl、NR2A、NR2B三种蛋白质的生后发育变化。方法:生后不同时段的SD大鼠各5只,作HE染色,NRl、NR2A、NR2B组化反应染色。结果:生后各时间点海马结构各区锥体细胞及颗粒细胞胞体中均有NR1、NR2A、NR2B的表达,NR2B还在锥体细胞的顶树突中有较强表达。NRl与NR2B在Pld和P4d,两者在CA3区的表达均高于CAl区,Plw后两者在CAl区的表达则高于CA3区,在P2w~P3w其表达至峰值。而NR2A在Pld、P4d时其在海马结构各区的表达较高,随发育时间表达下降,约在P4w降至谷底。整个发育过程中。NRl在海马各区的表达始终高于NR2A和NR2B的表达。提示生后早期中NRl、NR2A、NR2B的表达具有发育性时空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高、低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变化,为吗啡依赖易感性差异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30只)和生理盐水对照组(30只).实验组按剂量递增法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分别对2组大鼠进行CPP训练和测评,根据测评值将实验组大鼠再次分为高、中、低偏爱组,中偏爱组淘汰.于末次吗啡注射后3h、戒断后3d和14d将高、低偏爱组和对照组各选取8只大鼠处死,取海马CAI区按照标准程序制成电镜样本,电镜观察摄像,图像分析软件分析测量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结果 ①预测试时3组大鼠CPP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F=0.78,P=0.47);处理因素终止后3h、3d、14d 3组大鼠CPP值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两比较显示高偏爱组CPP值高于低偏爱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②在3h和3d时,3组大鼠PSD厚度(突触后致密物质厚度)、突触间隙宽度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0.03),并且高偏爱组的PSD厚度[(15.20±3.65)nm]小于低偏爱组[(17.63±6.61)nm],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高偏爱组间隙宽度[(5.77±2.08)nm]大于低偏爱组[(4.92±1.65)nm],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14d时,3组大鼠PSD厚度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并且高偏爱组的PSD厚度[(16.22±4.93)nm]小于低偏爱组[(18.42±3.78)nm],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高偏爱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间隙宽度的测量值大于低偏爱组,PSD厚度的测量值小于低偏爱组,上述变化可能是吗啡依赖易感性差异的突触界面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N-甲基-M-天冬氨酸受体(NMDA)NR2A亚基在吗啡耐受大鼠脊髓的分布和表达变化.方法 1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n=6),C组和吗啡耐受组(M组,n=6),C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M组:鞘内注射吗啡10μg.每日给药2次,连续7d.给药前和给药后30min通过测定甩尾潜伏期(TFL)观察大鼠热痛阈的变化.最后一次给药后次日处死动物,取L4~5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NR2A在各组大鼠脊髓的表达.结果 随着用药天数增加,M组TFL逐渐下降,到第7天M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25±0.93)s,(2.66±0.27)s,P>0.05],成功建立吗啡耐受模型.NR2A在脊髓的分布贯穿全层.M组脊髓背角浅层NR2A表达(OD值:9617±1233)较C组(OD值:2.66±0.93)升高(t=3.133,P<0.05).结论 鞘内重复注射吗啡后大鼠脊髓背角NMDA受体NR2A亚基表达上调,可能是吗啡耐受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末期吗啡暴露的子代鼠在不同成瘾性时脑伏隔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2A亚基水平.方法: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吗啡暴露组(M组)和对照组(N组),M组孕鼠第一天给予吗啡用量为2 mg·kg-1,此后每天增加1 mg·kg-1至6 mg·kg-1维持至分娩,N组孕鼠以同样方式注射等量生理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鼠条件性恐惧记忆形成过程中海马CA1/CA3区Hsp90表达变化.方法 电击组和对照组大鼠各9只,分别给予或不给足底电击,1h和24 h后检测大鼠的僵住反应,然后牺牲动物,分别提取海马CA1和CA3区蛋白,Western blot检测NR2B及Hsp90表达情况.结果 电击组大鼠在1h和24 h的僵住反应时间百分比分别为(49.1±18.6)%和(75.7±19.6)%,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0±4.5)%,(32.1±22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大鼠海马CA 1/CA3区Hsp90及CA1区NR2B表达电击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条件性恐惧记忆形成中大鼠海马CA1/CA3区Hsp90蛋白表达升高,活性增强.Hsp90可能参与了条件恐惧长时记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小鼠海马不同亚区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方法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法显示海马NOS的变化.结果吗啡组海马齿状回NOS阳性神经元数目(27.88±14.20)明显多于盐水组(7.00±3.12)(P<0.01),而CA1区和CA3区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海马神经元NOS的表达增多与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小鼠海马不同亚区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方法采用NADPH d组织化学法显示海马NOS的变化。结果吗啡组海马齿状回NOS阳性神经元数目(27. 88±14. 20)明显多于盐水组(7. 00±3. 12) (P<0. 01),而CA1区和CA3区无明显变化(P>0. 05)。结论海马神经元NOS的表达增多与吗啡精神依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鼠发育过程中海马CA1区nNOS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大鼠海马CA1区nNOS的表达及形态学变化 ,分析nNOS的表达与海马神经元的发育、突触的形成及海马学习记忆功能的关系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对生后 1,2 ,3,4wk和 3mo龄及老龄 (2 4~ 2 8mo)大鼠海马CA1区nNOS的表达进行定位和定量分析 ,并进行光、电镜形态学检查 .结果 :大鼠海马CA1区nNOS免疫阳性细胞面数密度 :2wk (36 .2± 4 .2 )mm-2 和 3wk (33.1± 4 .1)mm-2 组高于 1wk (2 4 .9± 4 .8)mm-2 ,4wk(2 4 .6± 5 .9)mm-2 ,3mo (2 5 .4± 5 .6 )mm-2 和老龄组 (2 4 .3± 8.3)mm-2 (P <0 .0 1) ,而前两组之间及后 4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nNOS免疫阳性细胞积分吸光度值 :以 2wk(8.5± 2 .2 )和 3wk (8.1± 1.9)组为最高 ,其次为 4wk (4.9± 0 .5 )和 3mo (5 .2± 0 .9)组 ,1wk(3.3±0 .8)和老龄组 (3.2± 0 .7)最低 (P <0 .0 1) ;2wk和 3wk组之间、4wk与 3mo组之间、1wk和老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 >0 .0 5 ) .结论 :NO与海马的发育、突触的形成和成熟以及学习记忆具有密切关系 .  相似文献   

20.
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实验是药物精神依赖性研究中常用的一种动物模型。就给药剂量方案而言,在以往的研究资料中,恒定剂量给药与每日递增剂量给药两种方式都曾被普遍应用。设计方案的不同影响了同类实验结论的一致性比较和交流,同时科学实验的操作标准化程度也不够高。相比较而言,恒定剂量给药的方法简便易行有助于提高实验效率。那么,不同的给药剂量方案是否会对CPP的形成及表达产生影响呢?本研究以吗啡所致大鼠CPP的形成及表达为例,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