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损害与HBV-DNA水平影响,及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与HB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110例合并乙肝的肺结核患者,依据血清HBV-DNA水平分为高水平组64例、低水平组46例,68例HBeAg阳性组与42例HBeAg阴性组,均给予抗结核治疗,比较患者肝损害发生率、损害程度,分析肝损害与血清HBV-DNA定量水平相关性。结果高水平组肝损害发生率高于低水平组(P0.05),肝损害发生率与HBV-DNA水平有关;HBeAg阴性组血清HBV-DNA水平与ALT、AST、TBI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水平组肝功能损伤时间明显低于低水平组(P0.05),肝功能恢复时间明显高于低水平组(P0.05)。结论肺结核合并乙肝患者化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应用保肝药物,HBV-DNA阳性者需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携带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338例,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肺结核患者36例,无乙肝病毒携带肺结核患者302例,对抗结核治疗中肝功能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BV携带结核患者有30.6%出现肝损害,而对照组只有15.9%。HBV阳性组在治疗前ALT分层统计,A组(男≤30U/L,女19≤U/L)与B组(男31~40U/L,女20~40U/L),抗结核治疗后发生肝损害分别为24.1%、57.1%。A、B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乙肝病毒携带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易出现肝损害,肝功能ALT正常值上限(ULN)采用男30U/L,女19U/L较目前男女均为40U/L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汤茂功  顾建军  刘东平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2):365+370-365,370
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分析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142例因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在抗结核治疗半月后发生肝损害;85例在治疗1个月后发生肝损害,其中15例加服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好转,75例停服利福平、吡嗪酰胺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好转;52例停服抗结核药物、加用保肝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好转。结论老年抗结核治疗易造成药物性肝损害,注意监测和及时处置,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不同乙肝治疗方法对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熙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7):1042-1043
目的探讨不同乙肝治疗方法对于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中的肝功保护作用。方法分析抗病毒治疗与保肝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情况,并与同期单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的肝功能情况作对比分析。结果抗病毒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的比例以及中重度肝功能损害的比例都明显低于预防性保肝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结论抗乙肝病毒治疗对于抗结核治疗的乙肝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保护更有效。  相似文献   

5.
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344例肺结核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用药时间、结核病类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大部分在用药两周至两个月时发生,年龄〉60岁、粟粒型肺结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结论:强化期内、老年肺结核、粟粒型肺结核、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应加强临床观察及肝功能监测,并预防性应用保肝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抗结核组合药对HBV-M阳性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比较HBV-M阳性和HBV-M阴性结核患者组合药治疗后肝功能损害情况。结果:36例患者中HBV感染24例占24/36(66.67%)。明显高于一般人群HBV感染率;HBV-M阳性组同HBV-M阴性组比较,前者疲乏、肝功能损害明显,预后较差,P<0.05,但发生肝损害的时间较迟,HBV阳性组15例停用全部抗结核药物仍有7例病情继续加重。结论:MBV-M阳性的结核患者肝功能损害机制可能主要以HBV为主,化疗药物(如:利福平)可能起到打破免疫耐受作用。应合理应用利福平,长期监测肝功能,积极采取综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7.
抗结核治疗对携带HBV的肺结核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TB治疗过程中HBV携带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 ,比较HPBE(S)和HLAMKO两种化疗方案对肝功的影响。方法 选择HBV携带的TB患者 47例 ,非HBV携带的TB患者 170例 ,随机分成HPBE(S)和HLAMKO两个治疗组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每 2wk检测肝功能 ,并观察临床症状。结果  47例HBV携带的TB患者发生肝功损害 2 6例 ( 5 9% ) ,明显高于非HBV携带者40例 ( 2 4% ) ;在所有 2 17例患者中 ,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者共 66例 ( 3 0 4% ) ,其中应用HPBE(S)方案组 115例发生肝损害 5 3例( 4 6 1% ) ,HLAMKO方案组 10 5例发生肝功异常者 13例 ( 12 7% )。结论 HBV携带的TB患者应选肝损害小的HLAMKO抗结核治疗方案 ,同时应用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乙型肝炎病毒载量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变化,了解乙型肝炎病毒对抗结核治疗的影响。方法79例HBV M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根据HBV DNA大于或小于1×10^5 copies/ml分为A、B组,与23例HBV M阴性肺结核患者比较在接受抗结核治疗时药物性肝炎和重型肝炎发生的情况。结果A组和B组肝功能异常出现和复常时间,及肝损害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HBV M阴性组肝功能异常出现时间早而复常时间较长,且肝损害程度明显重于阴性组(P〈0.05);A组和B组药物性肝炎和重型肝炎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对于HBV M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在化疗期间一定要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病毒载量指标不是引起肝功能异常的最直接原因,而只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红艳  张燕 《临床肺科杂志》2013,(11):2045-2046
目的 探讨肺结核治疗中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的因素及其治疗原则.方法 分析本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结果 肺结核治疗期间肝损害除抗结核药物外,还与患者年龄、性别、营养不良、酗酒、肝病史及肺结核本身有关,根据肝损害程度保肝治疗疗效大多较好.结论 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预后佷重要,化疗要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结核病发病较高的国家之一,现有结核病人600多万人[1]。同时又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区,人群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占9.75%,全国约有1.2亿无症状携带者(asympto-maticcarriers)[2]。因此肺结核患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较为多见。目前治疗肺结核的大多数抗结核药物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损害作用,而HBV感染患者有着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因此对于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抗结核治疗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为探讨抗结核药物治疗对肺结核合并HBV感染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探索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肝损伤发生情况,及拉米夫定使用的疗程和疗效。方法将江西省胸科医院治疗前肝功能正常的初治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142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拉米夫定治疗组73例(失访4例,69例获得随访)和对照组69例(失访6例,63例获得随访)。对照组抗结核治疗至满疗程后停药,拉米夫定治疗组在使用抗结核治疗的同时,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至18个月后停药,两组患者均随访24个月,定期检测肝功能,对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肝损伤率、总肝损伤率、死亡率、HBV-DNA阴转率、结核病治愈率及失败率进行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以7。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4周内肝损伤率、总肝损伤率、死亡率分别为4.3%(3/69)、20.3%(14/69)、0.0%(0/69),均低于对照组[19.0%(12/63)、49.2%(31/63)、7.9%(5/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064,P=0.007;X2=15.176,P=0.0001;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3)。抗结核治疗结束时和随访结束时,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HBVDNA阴转率E24.6%(17/69)、21.7%(15/69)]均高于对照组[3.2%(2/63)、3.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2.311,P=0.0005;X2=10.115,P=0.001)。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结核病治愈率(89.9%,62/69)高于对照组(73.0%,4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77,P=0.012);治疗失败率(4.3%,3/69)低于对照组(17.5%,11/6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5.972,P=0.015)。结论应用拉米夫定可降低慢性HBV携带者眼用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肝损伤,使用18个月后停用相对安全,可为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应用拉米夫定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肺结核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继发性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2006年期间508例继发性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菌株类型、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1.继发性肺结核无论单一真菌感染还是混合感染,均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多见(分别为62%和72%)。2.继发性肺结核无论单一真菌感染还是混合感染,均以高龄(分别为49%和55%)和长病程(分别为56%和65%)为多见。3.无论单一真菌感染还是混合感染,随着肺内病变的增多,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以肺内病变占据>3个肺野多见,分别为61%和75%。真菌感染易发生在病变以纤维化为主的肺结核患者,分别为69%和75%。4.无论继发性肺结核患者合并单一真菌感染还是混合感染,肺内可闻及啰音者不足5%。体温超过38℃10%以下。结论继发性肺结核合并真菌感染,菌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 高龄、病程长、病变重的患者是主要好发人群, 多数患者临床特征不典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关节炎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肝脏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收集本院近2年收治的45例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合并HBV感染。分析其肝功能异常发生率、HBV活动情况及抗病毒治疗情况。选取35例同期未使用英夫利昔单抗的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15例HBV感染患者中有2例(2/15,13%)出现肝功能异常,3例(3/15,20%)出现HBV DNA升高,与治疗组中非HBV感染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患者给予护肝及抗病毒治疗后肝功能恢复正常,HBV DNA明显下降。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患者HBV DNA升高发生率为1/6例(17%),较未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患者低。结论 HBV感染患者使用英夫利昔单抗应注意肝脏安全性,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及HBV DNA,必要时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肝病伴结核病时化疗方案的选择及肝损害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伴结核病时化疗方案的选择及肝损害的防治对策。方法170例慢性肝病伴结核病的患者在化疗前常规的作肝功能检河,并根据临床类型及其程度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对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伴肝炎活动的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结果肝损害的发生率或恶化率慢性HBV携带者〈酒精性肝病、脂肪性肝病〈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P〈0.01);抗病毒治疗的乙型肝炎肝损害的加重或恶化率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5);综合疗法与单纯化疗者肝损害好转与恶化的发生率和结核病的转归之间有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对于慢性肝病伴结核病的患者,化疗前要做好肝功能状况的评估工作,并依据肝病的临床类型及其程度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对肝损明显及某些特殊群体要加强抗炎、护肝、免疫、增强等措施,伴HBV复制的活动性乙肝同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合并HBV感染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的发生与处理。方法将823例结核病患者分为不伴HBV感染(A组)、HBsAg阳性/HBV DNA阴性(B组)、HBsAg阳性/HBV DNA阳性(C组和D组)。A、B、C三组均采用抗结核治疗,D组在抗结核治疗前1周即加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析肝功能损害发生的特点。结果 A组、B组、C组和D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28.1%、32.1%、65.4%和29.2%,C组与其余三组比,相差显著(x2=16.97,P0.001);A组、B组、C组和D组患者半月内肝损害发生率分别为5.7%、22.2%、70.6%和14.3%,C组与其余三组比,相差显著(x2=67.66,P0.001)。结论抗结核治疗合并HBV DNA阳性的结核病患者肝损害发生率高,发生时间早,肝损害程度重。及时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明显降低肝损害发生率和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2月诊治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6例,随机法分为对照组58例,采用2HRZE/4HR及半年化疗疗程,观察组58例患者采用3HESG/9HEG及一年化疗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改变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痰菌转阴率、病灶吸收好转率、空洞缩小率、空洞闭合率分别为98.3%、87.9%、94.8%、93.1%和79.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7.9%、65.5%、75.9%、72.4%和54.3%);观察组患者AST、ALT、TBIL、ALB、INR、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51.7±6.8)U/L、(52.3±7.2)U/L、(26.4±5.7)μmol/L、(37.8±7.6)g/L、(1.1±0.4)、(16.7±5.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9.3±12.1)U/L、(70.5±11.3)U/L、(36.5±4.3)μmol/L、(48.5±9.2)g/L、(1.5±0.6)和(28.9±10.3)d];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9.3%和3.4%,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2.1%和15.5%);观察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出现时间为(35.7±9.6)d,显著晚于对照组[(17.4±8.2)d,P〈0.05]。结论 3HESG/9HEG及一年化疗疗程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显著,肝损害发生率低、发生时间晚且损伤轻,值得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抗结核药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观察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同期采用同样治疗方案的2种肝炎病毒均阴性(对照组)者的肝功能作为对照。结果 观察组肝损害率(50.0%)明显高于对照组(7.7%),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其出现的时间、恢复正常时间两组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P<0.01),严重程度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乙肝与丙肝病毒重叠感染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出现早,恢复慢,但程度不一定重,应注意短期内监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18.
李云涛  石琳熙 《内科》2011,6(5):406-408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R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2例B细胞NHL患者分为2组,A组(n=12)为感染HBV的患者,B组(n=20)为非感染HBV患者。A、B组均接受R—CHOP方案化疗4~6周期。A组化疗前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1周。观察两组疗效、肝功能异常发生率。结果A组CR率为83.33%,B组CR率为85.00%(P〉0.05)。A组Ⅰ~Ⅱ级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6.67%,B组15.00%(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生HBV再激活。结论感染HBV的NHL患者用R—CHOP方案治疗及在化疗前预防性、足疗程的抗病毒治疗,可降低HBV再激活风险,减少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BsAg阳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情况及HBV再激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接受化疗的HBsAg阳性的恶性肿瘤患者共150例。其中43例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即化疗前、化疗期间和化疗结束后半年使用抗病毒治疗(试验组),107例未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化疗后肝损伤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化疗后HBV再激活的相关因素。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化疗,63例(42.0%)出现肝损伤,其中肝脏不良反应分级:Ⅰ度13例(8.7%)、Ⅱ度29例(19.3%)、Ⅲ度15例(10.0%)、Ⅳ度6例(4.0%),2组肝损伤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9.498,P=0.001)。试验组肝损伤发生率为18.6%(8例),比对照组51.4%(55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64,P0.001)。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化疗前乙型肝炎六项状态、HBV定量、是否使用激素及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病毒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将其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这4项指标均是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是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唯一保护性因素。结论 HBsAg阳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发生率较高,预防性使用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从而减少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使用免疫抑制剂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发生及其抗病毒治疗的收益.方法 收集我院近3年收治的46例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免疫抑制剂类型、肝脏损害程度及抗病毒治疗情况.结果 出现乙肝再激活17例(37.0%),发生重症肝炎6例(13.0%).接受拉米夫定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有80%HBV DNA下降,乙肝再激活后再行抗病毒治疗的7例患者中,2例死于肝衰竭.未作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有10例(47.6%)乙肝病毒再激活.结论 所有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在用药前需要进行常规的HBV筛查,对存在HBV感染的患者需要考虑到HBV再激活.使用强烈的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以及低龄、男性患者容易发生乙肝再激活.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及时使用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可以降低病毒再激活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