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至今,报告例数逐年增加。我市自1995年发现第1例艾滋病毒感染者以来,截止到2001年底已检出HIV抗体阳性者32例,其中1例已于2001年死亡。为了掌握我市艾滋病流行病学  相似文献   

2.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6ciency Virus,HIV)又称为艾滋病病毒,由此病毒所导致的疾病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至2003年底世界上已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的感染及相关的死亡报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病毒性传染病。近几年,AIDS疫情上升趋势明显,从2001~2003年我院共发现并确诊艾滋病病人7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人体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病毒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相似文献   

5.
王金良 《开卷有益》2008,(12):14-14
1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了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疾病,将其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至今,全球已有六千多万人感染了HIV,造成2500万人死亡。我国在1985年发  相似文献   

6.
颜建辉  农莉晓 《广西医学》2007,29(3):424-425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引起的最严重的免疫抑制性临床综合征.患者因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陷,常可并发各种致命性的机会性感染,其中并发隐球菌脑膜炎也较为常见,而且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临床上依据国内病例资料报告不多见.我院2001年10月至2006年5月间共收治HIV/AIDS病人625例,其中发现AIDS并发隐球菌脑膜炎(隐脑)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它由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通过血液、性和母婴传播,以严重免疫缺陷为特征的慢性致死性传染病[1].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125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5例HIV/AIDS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2002年6月建立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初筛实验室,自开展工作以来,共发现5例HIV/AIDS,发现的途径为:通过回顾性调查梅毒患者的血清中HIV抗体,发现2例HIV感染者;以发热原因收住内科病房的2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以皮疹原因就诊皮肤科门诊,发现1例HIV感染者。现将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检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日前发布的《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约3400万人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es,HIV)相伴生存,较2001年增长17%。仅在2010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270万人,约180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小岚 《医学文选》2006,25(2):357-358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d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nmaunc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批艾滋病患者以来,该病的流行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全球HIV感染者人数是4390多万,而我国的感染者人数约为84万。艾滋病的防治已成为当前社会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该病的特殊性,其护理对加强艾滋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艾滋病的护理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有关艾滋病的基础知识1.1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AIDS),简称艾滋病。1.2艾滋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所致,艾滋病病毒的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艾滋病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在体内的主要靶细胞是C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口腔病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以来,其感染者已几乎遍布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自1985年首例艾滋病病例报告到今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数量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319 877例,报告死亡49 845例.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艾滋病累及多系统器官,心脏亦常被累及.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至2009年9月所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43例,其中63例出现心脏损害,发生率44.1%.  相似文献   

14.
丁玉兰  赵树进  蒋琳兰  陈晓晖 《广东医学》2004,25(11):1342-134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rmntm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病原。在过去的20多年里,大约有3千万人死于该病。目前,中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约8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约8万例。HIV/AIDS的流行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  相似文献   

16.
正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puired In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的简称。致病原因是由于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大量侵犯人体CD4T淋巴细胞。导致该细胞功能受到损害和细胞大量破坏。AIDS潜伏期较长。从感染至AIDS临床症状的出现,时间约为3—20年,在这段时间内病毒携带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却可以将病毒传播给他人[1],因此,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均为传染源。随着艾滋病传播形势的日益严重.临床就诊的艾滋病病人越  相似文献   

17.
李慧敏 《华夏医学》2005,18(5):794-795
艾滋病病毒全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传染病,目前尚无可治疗的药物和有效的疫苗预防。据卫生部统计,2002年全国报告HIV感染者9824例,近几年HIV感染率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我院于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发现5例妊娠合并HIV阳性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是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它是由于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后引起的一种致死性传染病。感染上HIV的患者,可以在长达十年之内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其血液、精液、乳汁里还是含有病毒,可以把病毒传染给别人,这种人被称为HIV感染者。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艾滋病尚无根本的治疗方法。因此,为了自身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大家都应该关注艾滋病。尤其是处于职业暴露中的医护人员,更应做好自身的防护,防止医源性感染。尤其应在急救中对HIV感染者进行初步甄别,做好自我防护,避免医源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又称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引起的一种重大传染病[1]。北京市自1985年报告全国首例AIDS病例以来,截止2011年,累计报告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10393例,累计报告死亡AIDS患者185例。为了解北京地区HIV/AIDS流行病学数据,我们对北京佑安医院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AIDS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AIDS),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特异性侵犯CD4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及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发生以感染及机会性恶性肿瘤为特征的慢性传染病.随着疫情的蔓延,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上,HIV医源性传播已成为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为有利于控制和减少HIV医源性传播,现将艾滋病的诊断、护理、预防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