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武汉地区236例正常人和53例肿瘤患进行了血清唾液酸水平的测定,发现正常男女性别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血清唾液酸水平无显性差异(P>0.05),测得正常范围为0.64-1.86mmol/L。肿瘤患唾液水平为1.91±0.57mmol/L,与正常人比较,有非常显性差异(P<0.01)。本对该检测方法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106例健康成人,222例各种原发部位不同的肿瘤患者和83例非肿瘤患者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LBSA)、总唾液酸(TSA)和前清蛋白(PA)的含量。LBSA、TSA和PA的正常值分别为158.6±29.8mg/L、574.4±77.4mg/L和321.8±42.6mg/L。各种肿瘤患者的含量与正常值相比均有明显差异,但阳性率不同,白血病最高,卵巢癌次之,其他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食道癌和胃癌。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LBSA和TSA均见降低,PA升高。LBSA和TSA在鉴别良恶性疾病和监护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检测肿瘤科收治的366例恶性肿瘤患者、40例良性疾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的血清唾液酸,并对恶性肿瘤组中277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唾液酸监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明显高于健康者(P〈0.01),良性疾病者与健康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病情稳定或好转的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明显下降,而恶化或转移者其水平无明显变化或有上升趋势。病情稳定或好转的恶性肿瘤患者前3个月血清唾液酸水平变化明显,第4—6个月变化平稳;少数患者病情变化时唾液酸含量也相应有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检测了77例功能性便秘患者和8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脂结合唾液酸(S-LSA)含量,其结果分别为505.84±175.61和418.53±114.75μmol/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01);硬便组和软便组的S-LSA含量分别为547.61±180.06和436.71±168.24μmol/L,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患者病程、排便周期与S-LSA含量的直线回归和相关各为Y=298.59 24.48X,r=0.773,P<0.001和Y=147.37 53.81X,r=0.792,P<0.001;提示功能性便秘患者体内的脂结合唾液酸代谢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高血糖和果糖胺(FA)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血糖和血清FA检测。结果:糖尿病继发脑血管病组及无糖尿病的脑血管病组的血糖水平(15.9±2.33mmol/L,9.8±1.97mmol/L)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56±0.77mmol/L,P<0.01)。糖尿病继发脑血管病组FA(4.31±1.45m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FA(1.65±0.27mmol/L,P<0.01)。糖尿病患者组与无糖尿病患者组的F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是无糖尿病的脑血管病组FA水平(1.90±0.23mmol/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与F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53,P<0.01);而无糖尿病组空腹血糖水平与FA水平无显著性相关(r=0.367,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糖与FA,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糖增高的原因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与方法本文采用化学比色法观察了521例正常人血清唾液酸的频率分布与正常值范围。结果与结论总体(521例)唾液酸平均水平为(2.14±0.265)mmol/L;其中男性为(2.13±0.255)mmol/L(261例),女性(2.14±0.276)mmol/L(260例)。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总体血清唾液酸服从正态分布,参考值范围为1.61~2.67 mmol/L。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40例正常人和54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和血清滤液岩藻糖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测得正常人全血清岩藻糖含量为741.96±13.71μmol/L,血清滤液岩藻糖含量为331.99±7.43μmol/L很少高于M±1SD。而90%以上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藻糖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01)。同时还对12例胃癌和8例胃溃疡患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胃癌组与胃溃疡组之间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8.
采用比色法对50例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病人血清唾液酸(S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病人血清S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和良性疾病组增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以大于正常对照组血清SA含量的为阳性,则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72%,良性疾病组阳性率为16%,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各种耳鼻咽喉恶性肿瘤病人之间血清SA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血清SA含量测定是耳鼻咽喉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一项有价值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9.
应用改良的Katopodis方法检测了肺癌、肝细胞癌、恶性淋巴瘤和各类肉瘤等10种癌症患者血清脂质结合唾液酸水平,并与良性肿瘤、健康人作了比较。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总均值水平为877.96±325.76gmol/L;良性肿瘤为535.56±147.10μmol/L;健康人为418.76±117.75μmol/L。上三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恶性肿瘤中,肺癌、肝细胞瘤、恶性淋巴瘤及各类肉瘤四组LSA水平升高明显。各组恶性肿瘤LSA水平与良性肿瘤,健康人比较,都有差异(P<0.01),良性肿瘤与宫颈癌比较P>0.05。本文认为血清LSA水平可作为诊断恶性肿瘤、监护病程及估计预后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0.
对百色地区494例正常人和79例肿瘤患者进行血清唾液酸(SA)测定。正常参考值为1.48±0.32mmol/L,男女性别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瘤患者SA水平为2.32±0.38mmol/L,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SA与其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比,结果提示血清SA为较理想的有助于肿瘤诊断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血清唾液酸的测定在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测定了48例肝癌、60例其它癌症及45例肝硬化、52例胃十二指肠良性溃疡患者血清唾液酸(SA)水平。结果表明,恶性病变患者SA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其它良性疾病组。肝癌及其它癌症SA的阳性率分别为92%和84%,并明显高于肝硬化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本文提示血清SA测定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上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测定了160例正常人、150例良性疾病患者和152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结果正常组与良性疾病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性肿瘤组与正常组及良性疾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清唾液酸可作为恶性肿瘤辅助诊断的较好定量指标,也是肿瘤大面积普查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用三种方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Ig)含量,并进行了彼此间差异的显著性和精密度的比较,认为三种方法测定血清Ig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彼此间相关性较好(r=0.977)。而用免疫比浊法(ITM)测定血清Ig的精密度远高于单向免疫扩散法(RID)和火箭免疫电泳法(EIA)。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IgM的正常参考值(X±s)分别为12.13±1.51g/L、2.04±0.55g/L、1.14±0.27g/L。慢性活动性肝炎IgG、IgA水平19.88±4.96g/L3.33±0.68/L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IgM水平1.26±0.24g/L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定IgG、IgA、IgM有较好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4.
血清唾液酸含量测定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水平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改良间苯二酚快速比色测定法,检测25名健康人与108例良性疾病患者、35例胰腺癌术前患者、12例胰胰腺癌术后患者血清唾液酸水平。结果:胰腺癌术前组的血清唾液酸含量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术后组,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05)。但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唾液酸的测定可作为胰腺炎与其临床表现易混淆良性疾病鉴别诊断的一项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链脂肪酸食用油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不同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患者体重和体脂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中长链脂肪酸(MLCT)食用油组和长链脂肪酸(LCT)食用油组,并指导每日运动量、能量和食用油摄入量(25-30g/d),分别在研究开始及8周后进行人体测量、人体成分分析、腹部脐水平CT扫描测定,组内以HDL-C水平(<1.04mmol/L、1.1-1.55mmol/L、≥1.55mmol/L)分为三层,比较上述指标差异.结果8周后MLCT组(不同HDL-C水平)与研究前比较均能够显著降低体重和体脂(P<0.05),而LCT组(不同H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8周后MLCT组与LCT组相比:HDL-C<1.04mmol/L患者除腹部脂肪面积差值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HDL-C 1.04-1.54mmol/L患者体重差值、BMI差值、腹部脂肪面积差值均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HDL-C≥1.55mmol/L者体重差值、BMI差值、腰围差值、腰臀比差值、体内脂肪重差值、体内脂肪百分比差值、腹部脂肪面积差值、腹腔内脂肪面积差值均P<0.05.结论 合理食用MLCT食用油可以降低高甘油三酯血症合并不同水平HDL-C患者的体重和体脂,其中HDL-C水平正常或较高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体重和体脂降低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膜糖脂生化指标血浆脂结合唾液酸 (LSA)、总唾液酸 (TSA)和红细胞膜唾液酸 (R SA)在胃肠道肿瘤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间苯二酚法分别检测胃肠道良、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浆LSA、TSA和R SA。结果 胃癌及大肠癌患者膜糖脂生化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而良性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无显著性 ;大肠癌转移组显著高于未转移组。结论 血浆LSA、TSA和R SA可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的辅助指标 ,用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亦可作为判断肿瘤有无转移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64例曾作过血电解质检查及血气分析的尿毒症患者。旨在推定尿毒症时阴离子隙(AG)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血Na~+及血Cl~-浓度可影响AG(P<0.01)、AG降低常伴血Cl~-浓度异常(P<0.01),血HCO_3~-浓度和AG值关系不大(P<0.05),酸中毒程度和AG数值之间无对应关系(P>0.05)。认为AG是确定尿毒症酸中毒很有用的参数,但由于受许多因素影响,应用时务须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及分析血清钙磷镁及碱性磷酸酶 (ALP)在颌骨肿瘤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对 32例颌骨肿瘤患者及 10名健康人进行了血清无机盐和ALP测定及t检验。结果 :肿瘤组钙磷镁和ALP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恶性肿瘤组钙磷镁和ALP高于良性肿瘤组 ,其中钙磷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镁和ALP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颌骨大肿瘤获得与恶性肿瘤相同的结果。颌骨肿瘤手术前后钙磷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镁和ALP高于手术前 (P <0 .0 5 )。结论 :颌骨肿瘤的钙磷镁和ALP的含量是增高的 ,它受肿瘤的良恶性度、大小及手术的刺激而变化 ,它们可能在颌骨肿瘤破骨与成骨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276例正常人和部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的血清丙酮酸激酶(PK)的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正常人男女之间,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之间均有差异(P均<0.01)。正常值范围老年人24.47~81.40U/L,中青年男性26.22~60.06U/L,中青年女性20.08~61.31U/L。AMI患者血清PK呈特异性升高,与正常参考值比较P<0.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本文还同时对血清PK在不同时间、不同贮存温度下的稳定性以及溶血对PK的影响、血脂异常与PK的关系诸实验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