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邱斐  杨月玲 《全科护理》2009,7(29):2642-2643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进针角度在桡动脉抽血时的成功率。[方法]对5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随机采用30°~45°进针法(对照组)和垂直进针法(观察组)抽取桡动脉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及淤血淤斑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发生疼痛、淤血淤斑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垂直进针法可提高桡动脉抽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方法]收集相关病例中桡动脉穿刺术215例次,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方法(垂直进针法、斜刺法)和改良后的方法进行桡动脉穿刺,并进行穿刺成功率比较.[结果] 新方法、垂直进针法、斜刺法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2.5%、75.0%、78.2%,新方法穿刺成功率与常规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桡动脉穿刺进针角度进行改良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2009年6月~2011年3月,我们采用60°进针法对110例患者进行桡动脉采血,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同期收集动脉血气标本采集220例,男131例,女89例;年龄55~96岁,平均73.2岁。随机分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岑靖容 《全科护理》2012,(34):3213-3214
[目的]观察足背动脉两种不同进针角度采血的效果。[方法]将76例行足背动脉采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大角度快速进针法、缓慢进针法抽取足背动脉血,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大角度快速进针法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角度快速进针法可提高足背动脉采血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席冠华 《护理研究》2004,18(14):1290-1291
[目的 ]探讨采用两种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对病人痛感的影响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方法 ]对 2 3 0例门诊输液病人采取自身对比法进行常规静脉穿刺和 45度角静脉穿刺各 690例次 ,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及一次穿刺成功率。 [结果 ]两组疼痛反应、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结论 ]静脉穿刺以 45度角或接近 45度角进针较传统 2 0度角进针具有进针后回血速度快、穿刺成功率高、疼痛轻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进针角度进行静脉穿刺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护理研究》2004,18(7):1290-1291
  相似文献   

7.
8.
本研究通过对110例患者采用不同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产生的穿刺效果的观察和比较,认为静脉穿刺时加大针尖与皮肤间的进针角度至约60°(称为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可以减轻穿刺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由于静脉留置针具有维持静脉通道便于抢救和减少护士穿刺次数提高工作效率等优点,在临床中已被普遍应用,其操作方法在教科书上也有记载,诸多临床护士也多以15°~30°为进针角度[1,2].但在实际操作中,我科护士总结出改变进针点和适当增加进针角度的经验,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有效减轻病人疼痛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动脉血气分析可以准确反映机体的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是诊断呼吸衰竭和酸碱平衡紊乱最可靠的指标和依据,对指导氧疗、调节机械通气的各种参数以及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均有重要价值[1]。桡动脉具有解剖位置表浅,易触及,操作暴露少等优点,临床  相似文献   

11.
疼痛是临床护理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征象与症状,是病人最痛苦的感受,是不舒适的最高形式[1].北美护理诊断协会定义疼痛是:个体经受或叙述有严重不适或不舒服的感受[2].随着护理人员对疼痛认识的提高,采用各种护理措施协助病人减轻疼痛,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提高疼痛控制质量是提高医护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病人血气分析的首选血管.[方法]2007年1月-2007年12月经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次,2008年1月-2008年12月经肱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100例次,比较两组病人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穿刺时疼痛程度.[结果]肱动脉组病人穿刺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程度与桡动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危重病人经肱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疼痛感轻,行血气分析时应首选肱动脉.  相似文献   

13.
高树芹 《护理研究》2005,19(18):1661-1662
我科护理人员将真空采血系统采血法和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采用真空采血系统采集血标本更安全、简单、快捷、准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高树芹 《护理研究》2005,19(8):1661-1662
我科护理人员将真空采血系统采血法和一次性注射器采血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采用真空采血系统采集血标本更安全、简单、快捷、准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罗蓉戎  方泽琼 《护理研究》2006,20(2):431-432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对刚出生的新生儿进行普查,把一些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疾病通过实验筛查出来,及早发现,及时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采集血液标本是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按照常规是在新生儿出生72h,喂足6次奶后,在足跟内侧或外侧采集2个直径≥8mm的血斑。由于采血时婴儿疼痛反应强烈,采血过程中啼哭挣扎,大多数家属对标本采集方式难以接受,使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普及工作遇到困难。为了进一步得到客观确切的资料,护理人员对临床上使用的两种采血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罗蓉戎  方泽琼 《护理研究》2006,20(5):431-432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对刚出生的新生儿进行普查,把一些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疾病通过实验筛查出来,及早发现,及时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1]。采集血液标本是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按照常规是在新生儿出生72h,喂足6次奶后,在足跟内侧或外侧采集2个直径≥8mm的血斑[2,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触摸法和连线定位法两种穿刺方法在新生儿桡动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进行桡动脉穿刺采集血液标本的600例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0例。实验组在穿刺方法上运用解剖连线定位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触摸动脉穿刺定位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所用时间及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两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实验组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P〈0.01);实验组穿刺所用时间(2.82±0.24)min,低于对照组(3.93±0.5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97,P〈0.01);实验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44,P〈0.05)。结论应用连线解剖定位穿刺方法进行桡动脉采血,可操作性强、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硬化症病人桡动脉采血技巧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丽茹  路霞 《护理研究》2006,20(8):727-727
血气分析是测定血液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测定血液酸碱度、碳酸氢盐、阴离子等参数。通过分析了解肺的通气与换气功能、呼吸衰竭类型与严重程度以及各种类型的酸碱失衡情况。因此,做好血气分析是协助临床诊断的基础。桡动脉因操作方便、安全,常常是采集血样首选部位之一。而系统性硬化症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特点,手至前臂部皮肤增厚,呈蜡样光泽,桡动脉搏动较正常人稍弱,增加了穿刺难度。为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穿刺成功率,对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68例系统性硬化症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病人,根据桡动脉解剖位…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Leukapheresis procedures require adequate flow rates, which in children may frequently involve invasive vascular access placement.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A minimally invasive peripheral radial artery catheter was used for drawing blood in 85 leukapheresis procedures performed in 33 pediatric patients. Blood return to the patients was provided by either a central Broviac-type catheter or a 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The patients' age range was 1 to 18 years (median, 9.5) and the weight range was 9 to 73 kg (median, 29 kg). Vasocan Braunüle Luer Lock IV cannulas (22 gauge in 78 and 20 gauge in 7) were placed percutaneously under local anesthesia, and in 8 patients, catheter placement was carried out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for other procedures. A continuous flow cell separator was used in all cases (Fresenius AS104 in 23 and AS204 in 62). RESULTS: Flow rates ranged from 18 to 45 mL per minute, the mean number of total blood volumes processed was 2.07 (range, 0.51-2.51), and the mean duration of the procedures was 150 minutes (range, 90-260). The 22-gauge cannulas provided adequate flow rates independently of patient age and weight. No significant thrombotic, embolic, hemorrhagic, ischemic, or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were observed. CONCLUSION: Peripheral radial artery catheters are safe, are minimally invasive, and provide steady, high-flow rates, and they should be considered for patients requiring leukapheresis and lacking a suitable vascular access for drawing bl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