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化疗结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晚期肝癌的疗效。方法:取晚期肝癌患者4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15例),均采用相同的化疗方法案后,治疗组加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8×10^4/kg),观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治疗后1年、2年的肿瘤局部有效率分别为90%,60%。1~2年生存率分别为90%,30%,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化疗结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是治疗晚期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密度梯度离心法加贴壁法方式培养白血病儿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MSC)的条件并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生长曲线、多向分化等生物学特性。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分离白血病患儿的MSC,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测定其CD29、CD105、CD45、CD34、CD14、HLA—DR等表达,通过成脂、成骨诱导研究其多向分化能力。结果表明: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法可以培养出白血病儿童骨髓来源的MSC,初诊白血病儿童骨髓来源的MSC培养成功率为57.1%,缓解白血病儿童骨髓来源的MSC成功率为41.2%,接种密度越大成功率越高,初诊白血病儿童的MSC形成集落数目较多且生长较快。形态学观察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24小时即贴壁,呈集落生长,形态多样;3天后贴壁细胞增殖,逐渐以梭形细胞为主;2—3周细胞基本达80%-90%融合,第3代后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细胞传代后3天内处于潜伏期,3天后进入生长期,8天后进入平台期。检测第2代后细胞免疫表型显示,MSC的CD29、CD105表达率达95%以上,CIM5、CD34、CD14、HLA.DR极低表达或不表达。MSC能成功诱导成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油红O染色和茜素红染色为阳性。在合适的条件下冻存对细胞影响不大。结论:①白血病患儿骨髓培养出的贴壁细胞是MSC,骨髓含量在1ml以上且方法得当可以培养出MSC;②初诊的白血病患儿的骨髓相对容易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成的集落较缓解期白血病患儿多,增长速度较快;⑧白血病儿童来源的MSC具有MSC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索白血病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也具有白血病恶变特征。分别分离培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及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与正常对照比较其形态、生长曲线、细胞表面标志及是否带有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的基因异常标志。结果表明: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细胞生物学特征方面与正常健康人无任何明显差异,未发现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带有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基因改变。结论:来源于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无相应白血病细胞的克隆性异常,提示可能作为自体移植的辅助治疗和细胞治疗或基因治疗的可供选择的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比较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后骨髓MSC以及非白血病的MSC的三者生物学特性。将骨髓MSC分为3组:白血病组、完全缓解组以及非白血病组。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MSC的形态学特征,在原位瑞氏染色后计数各组CFU-F数,计数各组MSC的融合时间,绘制各组MSC的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SC的免疫表型及细胞周期并计算DI值。结果发现,3组骨髓MSC的形态无差异;3组原代MSC的CFU-F数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组MSC的CFU—F最少;3组原代MSC的融合时间有差异(P〈0.01),其中白血病MSC组的融合时间最长;在第3、5、7天对3组MSC(第2代)的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MSC(第二代)免疫表型检测显示CD105、CD106均为高表达,CIM5表达阴性,3组间结果比较无差异(P值分别为0.37、0.50);各组MSC(第二代)的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89.9±4.0)%,(90.2±3.0)%,(91.0±3.0)%,3组比较未显示差异(P=0.79)。3组MSC的DI值都在0.9-1.1范围之内。结论:在对白血病与非白血病的第二代MSC的生物学特性比较中,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实验观察。方法: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和培养,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细胞形态。结果:原代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最佳的的贴壁时间为3d,生长性状不一,散在圆形细胞群、树枝状细胞群、飞燕状细胞群、火焰状细胞群。结论:体外非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方法可能为临床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后抑制移植物抗宿主病反应提供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回输成纤维集落生成单位(CFU—F)促进骨髓实质细胞造血恢复。减轻白血病化疗的副作用,促进骨髓损伤早日恢复。方法选取经明确诊断的AML患者化疗回输组前后行自身对照,化疗回输前及后采骨髓行红系造血祖细胞(BFU-E)、粒、巨系集落生成单位(CFU—GM)培养,观察化疗回输前后的外周血象。结果化疗回输CFU-F后第3周。其BFU—E、CFU-GM数明显高于化疗回输前的水平(P〈0.05)。同时高于单纯化疗组第3周测得的BFU-E和CFU-GM数(P〈0.05)。结论体外扩增造血基质细胞于化疗自体回输方法,促进了病人造血恢复,对预防和减轻化疗药物造成的骨髓损伤,缩短化疗间期,加大化疗药物剂量,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移植组及对照组,每组2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首先抽取患者骨髓并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待培养细胞达到治疗要求后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共进行4次细胞移植治疗,每次细胞移植间隔5~10d。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观察上述时间点2组患者外周血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 结果经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移植组及对照组患者UPDRS评分[治疗4周时分别为(41.26±17.92)分、(47.13±18.35)分,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为(33.67±17.77)分、(39.03±16.50)分]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并且上述时间点移植组患者UPD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移植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另外移植组患者在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其外周血液中VEGF及脑脊液中IL-10表达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脑脊液中TNF-α表达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2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首先抽取移植组患者骨髓并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待培养细胞达到治疗要求时进行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共进行4次细胞移植治疗,每次间隔5~10d。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后3个月时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对2组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发现2组患者CNS、NIHSS、MBI、上肢FMA及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并且治疗4周及治疗后3个月时移植组患者CNS评分[分别为(26.20±1.39)分、(17.14±1.64)分]、NIHSS评分[分别为(11.52±1.23)分、(9.51±1.05)分]、MBI评分[分别为(53.55±1.75)分、(60.09±2.17)分]、上肢FMA评分[分别为(34.60±2.08)分、(48.49±2.76)分]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23.70±2.05)分、(30.41±2.32)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移植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神经干细胞移植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且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随着针对新机制及新靶点的抗肿瘤类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儿童白血病的治疗不断进步。然而,白血病细胞对各种抗肿瘤药物出现的耐药,阻碍了当今儿童白血病治疗的发展。随着对骨髓微环境与白血病耐药性相关研究的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术结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对原发性肝癌(PHC)的疗效.方法 取符合手术适应证的肝癌患者4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10例),均采用局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治疗组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8×106/kg),观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治疗后1年、2年的肿瘤局部有效率分别为90%、60%.1~2年生存率分别为90%、30%,中位生存期21个月.结论 局部根治性切除术结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是治疗PHC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整联蛋白表达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慢性期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生长活性及其整联蛋白(integrins)的表达水平,并探讨BMMSC在CML发病中的作用,以慢性期CML患者为实验组,健康人为对照组,抽取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行BMMSC体外培养,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并进行计数、绘制生长曲线;取第3、4代BMMSC提取总RNA,逆转录,real—timePCR法检测integr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慢性期CML患者BMMSC生长活性较健康人无明显差异;实验组BMMSC表达integrin mR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BMMSCs中integrin高表达影响CML发病。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骨髓中的非造血细胞,构成造血微环境,支持造血,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成肌/心肌细胞、脂肪细胞、神经元等分化的潜能,表达多种表面标记物,但不具特异性.骨髓、外周血的MSCs是一循环的整体,具有其自身代谢、更新的循环,终末分化可能跨越胚层界限.MSCs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持体外造血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24  
体内的稳态造血依赖于复杂而完整的骨髓造血微环境系统,其中的细胞成分是该系统的关键。存在于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等多种骨髓基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在造血调控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建立了成人骨髓MSCs的分离及体外培养的方法,并应用长期骨髓细胞培养体系,观察了MSCs滋养层体外维持长期培养启动细胞(LTC-IC)的能力及其促进造血细胞分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老年急性白血病独特的生物学及临床特征,寻求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年间收治的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8例,采用DA与HA联合化疗,依据不同剂量,将其分为两组。结果:两组总有效率为62.5%。其中中等剂量组16例,6例(37.5%)CR,平均生存时间为262d。2例(12.5%)PR;小剂量组12例.3例(25%)CR,2例(16.7%)PR;结论:对老年白血病患者治疗应个体化,一般情况好者应在强有力支持治疗情况下采用中等剂量的化疗,相反宜小剂量化疗。  相似文献   

15.
曹星宇  肖践明 《临床医学》2013,33(3):111-114
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具有多分化能力且能自我更新复制的骨髓间质细胞,已被多个临床试验证实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能,可被应用于组织损伤修复,如心肌梗死、脊柱及脑损伤、软骨及骨损伤等.而间充质干细胞“归巢”是其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前提,因此进一步了解“归巢”机制可以为临床更有效的应用MSCs提供理论依据及有效的移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DAHSC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及部分影响因素.方法13例成人ALL患者获完全缓解(CR)12个月内行第1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足叶乙甙(Vp16)总量600~1000mg[或阿糖胞苷(Ara-C)2~4g/m2]+环磷酰胺(CTX)120mg/kg+分次全身照射(TBI)7.5~9.0Gy进行予处理,其中6例一次性加用总量125mg的卡氮芥(BCNU);第1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10个月进行第2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Vp16总量600~1000mg(或Ara-C2~4g/m2)+马法兰(Mel)140mg/m2+CTX120mg/kg.结果所有患者两次移植后均获造血重建,无一例移植相关死亡.中位随访时间837(534~2099)d,存活7例(53.8%),DAHSCT后3年无病生存率(53.8±7.7)%,复发死亡6例(46.2%),第2次移植时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高于第1次移植时,患者易于复发.结论DAHSCT移植相关死亡率低,无病生存率较高,可以作为改善成人ALL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背景: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对造血调控的影响,比较其与正常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常.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的形态、表型、生长曲线和对T细胞活化的能力;将它们分别与脐带血干细胞共培养,检测共培养体系中对集落形成的影响和相关分子表达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形态、表型和干细胞的倍增时间均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的能力减弱;共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簇增加,说明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的黏附性减弱,同时蛋白和RNA水平显示慢粒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升高,同时使ICAM-1的KitL从膜形式转变为可溶性形式.结果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其基础的机制在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黏附分子的裂解,改变骨髓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支持作用,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动员,降低了恶变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导致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8.
背景: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坏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已受到广泛关注.最近有报道指出激光具有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目的:观察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6-01/07在安贞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激光组、联合组,8只/组.方法:造模前3 d,经兔双侧胫骨穿刺抽取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和换液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行BrdU标记.各组兔均在全麻下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2周后,模型对照组在标记部位分3点注射0.6mL α-MEM培养基:细胞移植组同法注射等量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细胞总数约3×106个;激光组应用高功率CO2治疗仪进行激光心肌打孔3个,功率为5 J;联合组在标记点先行激光打孔,再在孔道周围心肌中层注射等量细胞悬液.主要观察指标:治疗4周后取出心脏,采用抗BrdU及抗肌钙蛋白T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梗死区心肌存活及分化情况,采用抗CD146免疫组化染色测定毛细血管密度,通过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通过计算心尖部位位移趋势及运动速度(应变)评价心肌阶段运动功能.结果: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均检出岛状分布的双染阳性细胞,胞核呈黑色、胞浆呈棕色.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激光组、联合组治疗区血管密度均显著增加(P均<0.05),且联合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细胞移植组、激光组(P均<0.05),细胞移植组、激光组血管密度基本相似.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周细胞移植组、联合组左室射血分数、心尖段位移和应变值均明显改善(P<0.05),且与模型对照组、激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心肌微环境内存活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移植后联合激光心肌血运重建在增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方面优于单纯细胞移植或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治疗,在提高心脏功能方面的优势尚需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2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家兔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要病理改变是肺泡一毛细血管膜屏障的损伤,以及所导致肺泡渗出液中富含蛋白质的肺水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继续分化和不断自我更新,并最终分化为多种类型细胞,这有可能为治疗肺损伤提供一个新的途径.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内毒素诱发急性肺损伤模型兔的保护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0/2008-01在唐都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家兔20只,2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剩余18只随机分为3组:盐水对照组、肺损伤模型组、细胞移植组,6只,组.内毒素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Ficoll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备用.肺损伤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兔通过向气管内滴注内毒素建立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造模成功30 min后,细胞移植组经右侧颈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浮液2 mL(细胞数1×105),盐水对照组、肺损伤模型组同法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日、肺组织湿干比及蛋白含量,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湿十比值升高提示肺水肿的存在,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提示较重的炎性反应存在,蛋白含量升高提示肺泡一毛细血管内膜屏障受损.移植48 h后与盐水对照组比较,肺损伤模型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目、蛋白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湿干比明显升高(P<0.01);与肺损伤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性粒细胞数目、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湿干比明显降低(P<0.01).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盐水对照组肺泡组织结构正常,肺损伤模型组肺组织出现典型的急性肺损伤改变,细胞移植组肺组织病理变化较轻.结论: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显著减轻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