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中医》2009,24(4):F0003-F0003
米烈汉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米伯让先生为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为继承家学,他先后在西安医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系统学习现代医学和中医药学理论.学习结束后,组织调配他为米伯让先生的助手,主要从事米伯让先生学术经验的整理与继承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 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中医政策、发掘祖国医学遗产,最近,陕西省中医研究所文献医史研究室校勘、整理、重印了一批白云阁藏本、木刻版《伤寒杂病论》. 这部《伤寒杂病论》,据云为张仲景四十六世孙张绍祖家藏的该著第十二稿.已故全国著名老中医、原北京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室主任、长安黄竹斋先生于一九三九年筹资刻版.该书共十六卷,其内容比宋本、康平本《伤寒论》多三分之一,文辞简洁流畅,叙述别具一格,且对诸通行本多所订正.陕西中医研究所所长、名老中医、研究员米伯让特为这次重印本作序.又据黄竹斋编著的《伤寒杂病论会通》、《针灸经穴图考》增补“左修之先生像传”、“祝告医圣文”和  相似文献   

3.
张灿玾教授从事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数十年,为古医籍的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学科理论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在经典医籍的研究方面,颇具心得,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本文重点介绍了先生对<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研究心得,以及运用经典医籍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以期对研读经典医籍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任应秋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历任《华西医学杂志》编辑部主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务主任、北京中医学院古文、医史、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及中医系主任等。先生从事中医工作五十余年,执教三十余年,率先创立了"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在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文献整理研究、《黄帝内经》研究及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为中医学术和中医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先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开拓创新、严谨治学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在许多领域均有很高造诣,但他在医学上的建树却知者寥寥.其实,医学是太炎先生学术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一生撰写各种医论百余篇,其中涉及大量中医文献考据、训诂、医史方面内容,并由于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取得了相当重要的成就.特别在文字释诂、辨异、本草及医经考校等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值得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6.
萧熙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医文史研究,擅长以传统考据结合现代医学知识,挖掘民俗中的医药内涵,并精研脉学,临床诊疗颇有建树。先生早年曾游学上海,入章次公门下,抗战前已名声鹊起,后迁岭南,系广东医史文献界的重要领军人物,惜其英年早逝,身后萧条。本文通过相关文献的挖掘与整理,以期完整呈现萧熙的生命轨迹与主要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有课程分化、机构整合、学科系统三个方面机遇: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从课程整合到机构整合,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交叉复合发展到中医医史文献课程分化重组,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多方位协作系统的形成,多学科知识系统的形成,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临床医学交融系统的形成.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实践活动发展的必然;从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更新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知识形态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医史文献是晋升中医境界的入门学问,其研究范畴主要是古籍。医史侧重于从时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纵向传承演变脉络与规律,文献则注重从空间维度来认识古籍内容的横向时代价值。欲求古籍内容的科学诠释,应当从医史与文献两个维度进行研究。医史文献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承前启后的载道作用;从研习中医的角度而言,医史文献学也始终具有登堂入室的传道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医医史文献是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学进行研究的复合型、交叉型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史、中医文献、中医文化及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等.中医医史文献是中医学下属各个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医史文献始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登堂入室之功....  相似文献   

10.
临床文献和医史文献研究是贯穿于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建馆以来60年中医文献研究的核心工作。本文系统梳理了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不同时期所开展的中医文献研究的范围、内容和特点,以及取得的主要成就。建馆初期(1956-1972年)的文献研究以整理研究馆员经验、历代医籍、各家经验、民间献方及研究医史等为主;复馆后(1981-1999年)的文献研究内容在前期的基础上,开展古籍校勘等;新世纪(2000年至今)的文献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加强古籍校注等方面的合作,并开展海派中医系列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王吉民和朱孔阳两位先生在抗日战争前结为挚友。抗战期间,王吉民在坚持医学史研究的同时,积极创建中华医学会医史博物馆;朱孔阳在抗战初期亦积极投入营救转移难民和伤兵工作。新中国建立后,朱孔阳成为医史博物馆的一员,与馆长王吉民共同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的中医理论家、中医教育家任应秋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在文献整理与校注、中医各家学说、医古文等领域的学术贡献卓越。通过收集、整理、研究任应秋先生的著作与文献材料,总结概括任应秋先生的治学经历及其学术思想,以期更系统传承先生的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13.
信息之窗(26)     
<正> “米伯让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泾阳召开“名老中医米伯让学术思想研讨会”,1988年10月24日在泾阳县召开。来自省、市、县的十多个单位的领导和代表共50名参加了会议。中国中医研究院赵璞珊研究员发来贺电,省内十多个单位表示祝贺。米伯让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现任国家科委中医中药组组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名誉院长,年近古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功博文史、著述甚丰,多次深入疫区防病治病,受到广大群众的爱戴,为发展党的中医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  相似文献   

14.
岗卫娟 《中医教育》2012,31(4):22-24,27
李经纬是当代著名医史学家,长期致力于医史学研究及医史文献学科建设,促进了医史文献学科的大发展.为更好传承其医史学术,探究了其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西医学习对疾病史研究的影响;外科工作经历启动专科史研究;亲历中医疗效,立志挖掘中国医学之辉煌;拜师陈邦贤,启发全面医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1986年被批 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广西中 医学院首批重点学科之一。该学科 以发扬传统医学,宏扬民族文化为 宗旨,潜心中医经典与壮医药文献 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 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6人,博士3 人,硕士12人,全国名老中医2名,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3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水 平较高的学术队伍。现有3个明确、稳定、成熟的研究方向:壮医医史文献整理研究、中医 经典理论研究、中医古籍整理研究,其中壮医医史文献研究颇具特色和优势,自1985年班秀 文教授招…  相似文献   

16.
正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原名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创办于1956年7月16日,顾渭川为首任馆长。该馆是全国最早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机构之一,汇集了上海中医界众多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老中医,他们为中医临床文献、医史文献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海派中医"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祝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中医学术之树更加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7.
谢静  刘桂荣 《吉林中医药》2012,32(9):957-958,972
中医文献学属于一般文献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中医医籍文献的中医类学科,它在中医文献的研究、继承和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医文献研究可以深入地讨论、整理并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医文献具有连续性、系统性、扩展性、包容性等特点,在指导临床实践上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是临床实践的指导基础和依据,并服务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自古以来,历代均做了大量工作,为中医事业和中医学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自清末至民国期间,西学东渐之后,当时政府因受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不仅使中医事业和中医学术受到了歧视和排挤,在中医文献的整理研究方面,也难逃厄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及时制定了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使中医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下仅就此一时期,中医文献整理研究方面的基本情况,作一简要的回顾。建国初期的中医文献整理研究建国以后,党和政府对中医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毛泽东主席十分重视中医药学,曾就发展中医、团结…  相似文献   

19.
黄海波 《家庭中医药》2012,(2):F0003-F0003
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实验教学中心有中医医史文献资料室、中医医史博物馆、中医医史文献教学实验室、中医医史文献数字化研究室4个实验科室,总面积达500多平方米,配备仪器设备价值2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20.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著录、考订、整理中医文献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科学.中医文献通过文字(包括科学绘图)来反映中医学术内容.由于历史上众多中医文献至今仍为全体中医在医疗实践中普遍应用,因而它兼具应用文献与历史文献双重作用.研究整理中医文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中医的延续和发展所需,因此要求更多地注意按中医学术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来整理研究中医文献。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医文献整理.中医文献学不是以中医学术为研究对象的,但它可以为中医学术研究提供种种方便,以利中医在总结传统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条件不断地进行再实战,争取获得新的突破.现有的中医著作,有相当一部分属中医文献学的业缋。对此有功的历史人物,应以“中医文献学家”称谓更为准确.鉴于中医文献学正在逐步建立,建议能更多地就其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