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果烈教授认为,“和法”立足于和其不和,针对病机中的矛盾关系,通过调节气机升降与枢机开阖,来纠正人体之偏,达到调和表里、阴阳、气血、寒热、冲任等不和之证的目的。失眠之根本病机可概括为机体失和,包括阴阳失、气血失常、寒热失衡、冲任失司、情志失调。李教授认为,运用“和法”可根据失眠的病理因素分以施治,又可多法合用,纠正人体之偏,最终达到调和阴阳、气血、寒热、冲任、情志等不和之证的目的。李老师善以中药方剂治失眠,但也重视针灸疗法、心理疗法、运动疗法等协同治疗,认为诸法配合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和解法为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临床上根据病邪性质和病位,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情况,又将其分为和解少阳,疏肝和胃,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不同治法.和解少阳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疏肝和胃适用于肝胃不和证;调和肝脾适用于肝郁脾虚证、或肝脾失调证;调和肠胃适用于胃肠不和,或上热下寒证.本法应用范围颇广,笔者将其用于皮肤病的辨证治疗,常有意外之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滑永志  夏军权 《新中医》2014,46(6):243-244
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方法,使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从而达到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的治法。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病机特点是,脾胃气机升降失常为关键,肝胃不和、肝脾不和多兼见,寒热虚实夹杂最常见。运用和法治疗,具体运用是调和脾胃升降,和其生克制化,调和寒热虚实,达到胃肠功能自和。  相似文献   

4.
和法,也称和解法,属中医八法之一。其涵意古今不尽相同,是临床运用较广的一种方法。和法的作用不同于汗、吐、下法的专事攻伐,而是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和法就其内容讲,包括和解少阳与调和肝脾两个方面。如程钟龄说:“伤寒在表者可汗,在里者可下,其在半表半里者,惟有和之一法焉”。这是指和解而言。戴北山说:“寒热并用之谓  相似文献   

5.
试论<伤寒论>中的和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是我国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创立的一整套较为完备的基本治疗法则,至今仍然在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工作。八法中的和法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治疗方法,它既没有明显的祛邪作用,也没有明显的补益作用,而是通过缓和和解与调和疏解而达到气机调畅,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至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表里双解,苦辛分消,调和肝脾、气血,达到中和作用,即新的平衡的目的。在《伤寒论》[1]各种病证中的方剂均体现了和法。1 调和营卫法在太阳病中,和法首推桂枝汤。《伤寒论》第53条:“病常…  相似文献   

6.
朱生岗 《河北中医》2008,30(1):39-40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的一种治法。调和之义也就是调整人体功能,使之归于平复,正如《广瘟疫论》曰:“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和法是一切治法之所归,是治疗的最终目的。通过调整人体阴阳之偏颇,使脏腑阴阳气血的偏  相似文献   

7.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消化不良18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消化不良187例。结果:治愈157例,有效为84%。结论:半夏泻心汤有辛开苦降、调和寒热、攻补兼施、调和阴阳四大特点,适合于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临证辅以消导之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8.
<正>和解一词,最早见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诸汤方论》:"伤寒邪在表者,必渍形以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即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和解法是中医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调和的方法,使表里虚实寒热的复杂证候,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和,以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强宝全主任从医近30载,勤求医理,博览诸籍,且治学严谨,有很多独到的学术见解,尤其  相似文献   

9.
张治祥 《陕西中医》1992,13(9):408-409
本文对和法从涵义到临床应用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认为和法本是七法的综合运用,系一种多方位的调解法。凡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气血等皆属和法之例。从而使之能适于治疗寒热虚实互存、多脏器功能失调的复杂证候。  相似文献   

10.
##正##和法为中医八法之一,张景岳释义:"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戴北山则具体解释为"寒热并用谓之和,补泻合剂谓之和,表里双解谓之和,平其亢厉谓之和"。和法包括和解表里、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脏腑、调和寒热等多个方面,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机体恢复动态平衡的"中和"状态。  相似文献   

11.
宁德新 《四川中医》1998,16(2):51-52
寒性药与热性药同用,称为寒热井用,属和法范畴。历代医家创立了许多疗效卓著的寒热并用方剂,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本文以寒热井用的方剂和临床治疗用药为依据,对寒热井用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分析,供大家参考。!主用其性.能调和赛热,治疗寒热错杂证。根据中药性味、归经的理论和“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的基本原则,选择能入热邪所在之经的寒性药与能入筹邪所在之经的热性药同用,利用药性的寒热们胜,纠正机体病变部位的寒热偏胜,有调和寒热的作用,用于治疗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肝(胆)热牌寒、冒热肠寒…  相似文献   

12.
温肺法,适用于肺寒证.肺寒证有虚实两端,临床常见为虚实兼夹证,因肺为娇脏,而小儿之肺尤为娇嫩,易受邪侵,不耐寒热,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低,又加之小儿"稚阳未充"的生理特性,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更易出现肺寒之证.现代对温肺法的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证候研究、治法研究和方药研究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仲景"和法"意在通过"和解""调和"之法使人体达到协调平衡的状态,糖尿病证候错综,虚实寒热错杂,与仲景之"和法"作用机理相应。本文通过列举几种常见的经方"和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运用,阐明经方"和法"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为经方治疗糖尿病拓宽路径。  相似文献   

14.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虚弱.在急性咳嗽之后,往往正气受损,邪气留恋,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之势,而致久咳难愈.笔者临证多年,认为小儿久咳,虽病因错综复杂,证情变化多端,但万变不离其宗.遵照"郁者宣之"、"热者清之"、"风者疏之"、"闭者开之"、"燥者润之"、"虚者补之"六法辨证施治,均能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现浅述小儿治咳六法如下.  相似文献   

15.
和法是中医临证八法之一,具有调和、和解、缓和等作用,可使气血调顺而病邪自去[1].和法原为治疗伤寒在半表半里之证而设,<医学心悟·论和法>曰:"夫伤寒之邪,在表为寒,在里为热,在半表半里,则为寒热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则寒多,偏于里者则热多,而用药须与之相称,庶阴阳和平而邪气顿解."  相似文献   

16.
张平波  张锐 《山东中医杂志》1999,18(11):518-518
和法有和解表里、调和阴阳、协调升降、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肠胃等。戴如山说:“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笔者认为,在疾病过程中,不能专事攻下,又不能专事扶正的情况下,当应用和法以祛除寒热,调其偏胜,扶其不足。我们临床运用此法对痰湿之淋证,邪在少阳之脾热,土虚木乘之泄泻,胃气虚弱之碱性反流性胃炎等进行治疗,师其法而不泥其方,随证加减化裁,取得满意疗效。1 淋证女,39岁。尿频、尿急、赤涩刺痛月余,伴发热,时畏寒,口苦,乏力,小腹胀痛。在外院以急性肾盂肾炎而静滴氨苄西林,口服呋喃妥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麻柔教授通过多年临证经验治疗紫癜病从"火盛""气伤"入手,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通过分析麻柔教授常用方"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芪赤风汤",总结其临床治疗紫癜病经验。麻柔使用桂枝汤加减治疗紫癜病是以平和之药调理营卫,顺势利导、调整阴阳偏胜,重视重建和恢复人体自身抗病能力,达到"气"之和,求得人体自组织开放性复杂巨系统的"有序"。对于典型的中焦"湿热兼虚"证或紫癜病病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则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调和寒热、辛开苦降、补益脾胃,对于辨证为气虚血瘀、营卫不和的慢性紫癜病临证加减使用黄芪赤风汤补气活血通络、扶正祛瘀。  相似文献   

18.
和法为“八法”之一,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表里同病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和法,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扶助正气的目的。适用于邪气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调和营血、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寒热、调和肝脾等和法。清·吴仪洛又对和法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  相似文献   

20.
和法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法是通过调和脏腑营卫气血及表里寒热以解除病证的治法。《伤寒论》创立了调和营血、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寒热等和法。戴天章曾说 :“寒热并用之谓和 ,补泻合剂之谓和 ,表里双解之谓和 ,平其亢厉之谓和”,何廉臣又增加了“苦辛分消”、“平其复遗”、“调其气血”,使和法的范围更加扩大。疑难病往往因容易误辨误治 ,迁延日久 ,常导致表里相兼 ,虚实挟杂 ,寒热并见 ,故和法是治疗疑难病的重要治法。1 调和营卫治多汗刘某某 ,男 ,6 4岁 ,农民。患慢性肾炎多年 ,久治不愈。 1月前曾受风寒 ,自服 APC片 ,寒热虽解 ,但汗出不止。先后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