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炎症性肠病表现的缓解期和活动期交替出现的临床特点,与"休息痢"的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相吻合,中药治疗儿童炎症性肠病有特殊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儿童炎症性肠病的核心病机为脾肾不足,湿热留恋肠道,肠络气血不和,其治疗大法以理脾温肾、理气和血、消积化滞为主,重视"消积化滞"、"理气调血"、"寒热并用"的复方组合思路。  相似文献   

2.
基于络病理论从肠络病范畴探讨放射性肠炎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从病因来看,放射线损伤为本病的外因,放射线属外来之毒中的火热毒邪,火热毒邪侵袭肠络,或新感而发,或伏于肠络后发,毒致络损,引起肠腑功能失司;而内因多由于肿瘤患者本身正气不足,具有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放射线损伤进一步加剧了其虚实夹杂的病理状态。从病机上来看,火热毒邪外袭,毒损肠络是放射性肠炎发生的始动及加重因素;痰、瘀、毒胶结留滞,于肠络息而成积,痹阻肠络为病机关键;气血亏虚,肠络失养为其本,肠络空虚贯穿本病的始终,为放射性肠炎的发病基础。毒损肠络、肠络空虚、肠络痹阻,三者的病理演变体现了络病由气及血、易滞易瘀的特点。治疗上,在络病理论的指导下,以"络以通为要"为总治则,根据络脉瘀滞或络脉虚滞的不同,采用祛邪通络、补虚通络的治疗方法,并注重分期论治、内外同治。  相似文献   

3.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应用中药灌肠法辨治溃疡性结肠炎(UC)。UC的发生与饮食、情志、外邪、禀赋等密切相关,其基本的病机在于脾虚湿蕴、痰瘀毒滞、肠络受损,灌肠方以祛湿热、调气血、通肠络为基础,兼以扶正,并根据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热毒滞络、络脉绌急或损伤、络息成积、络虚不荣等络脉不同的病理状态随症加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络病病机探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05,46(4):243-245
六淫外袭易于先伤阳络,由阳络至经甚则热毒滞于阴络形成一系列病机演变过程.络中承载着由经脉而来的气血,随着络脉的逐级细分使在经脉中线性运行的气血流速逐渐减缓直至面性弥散渗灌,并在络脉的末端形成津血互换和营养代谢的场所,当病邪侵袭络脉伤及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血互换障碍,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作为病理产物阻滞络脉,形成痰瘀阻络的病理状态.由于络脉的结构运行及功能特点,病邪伤及络脉则易形成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络脉病机特点,从而出现络气郁滞、络脉瘀阻、络脉绌急、络脉瘀塞、络息成积、热毒滞络、络虚不荣、络脉损伤等络病基本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5.
该文对刺络放血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顽固性面瘫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总结特殊穴位刺络放血法、耳尖放血、睑结膜和口腔黏膜放血及刺络配合拔罐、中药、艾灸等7种常用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刺络法。  相似文献   

6.
黄粤 《北京中医药》2013,(6):441-443
络脉是气血会聚之处,具有贯通营卫、环流经气、渗透气血、互化津血的生理功能,是内外沟通的桥梁,有气络与血络之分。紧张性头痛病位在气络与血络,初病中络,以邪气阻络、气机不畅为主,多为络之气病;病久不愈,络脉瘀阻,渐成痼结,则气病及血。主要病因病机为神形过用而致的心肝失调,气血失和,络脉瘀滞。络病易滞易瘀,气络之滞起于肝,血络之瘀因于心。紧张性头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其疼痛特点是痛处固定,常伴有颈部、颞肌压痛,切合"久痛入络"之说。调心疏肝、疏畅气血、辛散通络为基本治法。气络之病要在疏肝,血络之病重在调心。临证应重视风药的运用,其味多辛,其性主散,辛散轻扬,性主上浮,疏通气血,兼具引经、止痛之效,为治疗紧张性头痛之良药。  相似文献   

7.
慢喉痹是因脏腑虚弱,咽部失养或邪滞于咽所致,以咽部不适,咽黏膜肿胀或萎缩为特征的慢性咽病。主要指慢性咽炎,即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其具有病程长,症状顽固,迁延不愈,反复发作,难以彻底治愈等特点。天津中医学院刘公望教授以大椎刺络拔罐为主,配合方药治疗本病,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从络病论治皮肌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络病理论探讨皮肌炎的病机及治疗,总结古代医家从络病论治痿证的历史沿革;并分为毒热蕴结、血瘀络阻,湿热困脾、气郁络阻,寒湿阻络、气隔血聚,肝肾阴亏、营络虚滞,脾肾阳虚、寒湿阻络,邪滞络脉,络虚不荣等6个证型;总结了近20年从络病论治皮肌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病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属于难治型复发性疾病。通过对"络脉理论"研究,认为血络与气络形成经络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两大网络系统,依据"气络学说"整体观思想,认为UC的发病机制毒邪产生于局部,但是并不局限于"脉络系统",而与"气络"密切相关。笔者将中医络病学说与UC发病机制相结合,提出"络虚毒滞、毒损肠络"的病机学说,也是UC恶化的关键环节。结合现代研究认为气络与NEI网络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提出"NEI网络异常"是"毒损肠络"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基于"络病"理论结合现代研究对UC病机特征总结,为临床诊治UC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继承传统中医学理论基础上,从奇经、络病理论探讨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认为奇经亏虚,阳虚气弱,眼络虚滞为其病理机制,制定了温理奇阳、益气振颓、通畅络气的治疗法则。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灸法与针刺治疗该病,可以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痔血合剂治疗风伤肠络证痔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风伤肠络证痔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6例予痔血合剂治疗;对照组36例予地奥司明片治疗。2组均治疗7 d后统计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便血、疼痛、脱垂、痔核大小及痔核黏膜状态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 4%,对照组总有效率72. 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中医症状便血、疼痛、脱垂、痔核大小及痔核黏膜状态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 0. 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状便血、疼痛、痔核大小及痔核黏膜状态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痔血合剂治疗风伤肠络证痔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促进止血,缓解疼痛,促使痔核表面黏膜的自我修复,减缓其纤维化,缩小痔核,降低了再次出血的风险,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肠黏膜屏障损伤及功能紊乱是炎症性肠病(IBD)发生的重要机制,中药对肠黏膜屏障损伤修复可能是治疗IBD的主要机理,可促进肠黏膜免疫平衡恢复,抑制炎症因子释放,优势突出,机制也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中药对肠黏膜屏障影响受到广泛重视,成为IBD免疫机制及中药起效途径的理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肠道派氏结(PPs)是肠的局部免疫组织,被认为是肠道黏膜免疫反应的主要诱导部位,与免疫性相关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损伤等关系密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想通过深入研究PPs与肠病的相关性,为临床干预作用非常有限的难治性肠病寻找新的突破口.中药多糖被认为是中药免疫调节的关键成分,现代研究显示中药多糖对PPs的结构和...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医络病理论,结合现有研究进展,对肠纤维化中医病机与治疗进行探析。提出气血耗伤、络脉亏虚为根本病机,湿热久滞、瘀毒损络为关键环节,久病入络、络息成积为最终转归。并根据“荣络补虚,畅通络脉”的原则提出补虚荣络、清热利湿、祛瘀通络、理气畅络的具体治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肠纤维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络病病机具有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多瘀多滞、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特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络病相似,病机为脾虚络瘀,故可归属于胃络病。莪术具有“辛以走窜,引经通络”“温以消积,缓攻宿疾”的功效特点,专攻“气中血滞”,恰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络瘀之病机,故以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获良效。临床与黄芪、木香、黄芩、蒲公英等药配伍,更能增强通络之效。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326-132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发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肠黏膜屏障损伤是UC发生的重要机制,近年来肠黏膜屏障在UC发病中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检索近几年中药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发现其治疗UC的主要机理是促进肠黏膜紧密连接、降低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及炎症因子释放。由此可见中医药对肠黏膜屏障影响受到广泛重视,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成为治疗UC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17.
慢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泄泻”,“腹痛”,“痢疾”范畴,因病情缠绵,久病、久泻多属 虚,但并非纯虚,往往虚实夹杂,特别是与气血瘀滞关系非常密切,根据中医久病必瘀, 久 病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阴虚血涩,气滞血瘀致瘀的理论,认为血瘀证侯存在于此病的 各型 及此病的全过程中,气血的变化是慢性结肠炎病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从患者的肠道病 理改变 来看,肠间局部红肿热痛或结肠粘膜缺损与其血液循环障碍有关。清代叶天士认为“病变既久,气血运行不利,血络之中,必有瘀滞,故此时必疏其络,而病 气可尽”。所以,在治疗此病时,应…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亦称为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发生于直肠和结肠黏膜的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或持续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甚或血便为主要特征。2008年3月—2010年8月,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溃结散配合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00例,与西药柳氮磺吡啶(SASP)对照组对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疑难病,治疗极为棘手,且预后较差。“络病”学说是中医疾病学理论的重要内容,谢晶日教授分析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为湿热内蕴肠络,故提出此病可从“络病”学说进行论治的观点,临证以通肠泄腑、清热化湿为主要治则,兼以扶正祛邪、健运中焦、调气和血、脏腑同治等治法攻补兼施、因人制宜进行系统调理,此外谢晶日教授还擅综合应用灸法、中药灌肠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显著。笔者有幸跟随谢晶日教授应诊,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有所感悟,现浅析谢晶日教授基于“络病”理论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58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将确诊病例分为湿热夹滞、肝脾不和、脾虚夹湿、脾肾两虚、气阴两虚、血瘀肠络等 6型辨证施治。同时 ,配合灌肠方保留灌肠。结果 :总有效率达 95 %。结论 :中药内服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