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 总结单纯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长期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结果,探讨在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低危患者采用短期抗凝的可行性。 方法 对1996~1999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3年后长期停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7例患者进行定期跟踪随访,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25~75 (40.0±11.4)岁。患者在术后前3年口服华法林抗凝,3年后停服(停抗凝组)。并从坚持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选取同时段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的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抗凝组),停抗凝组和抗凝组在华法林抗凝期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8~2.5之间。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 结果 停抗凝组失访1例,无血栓栓塞和死亡,人工瓣膜无血栓形成,心功能分级(NYHA)均为Ⅰ级。抗凝组失访3例,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1例,Ⅱ级1例。在随访期间因抗凝引起的严重出血事件3例,均为消化道出血。突发大量吐血死亡1例,猝死1例。两组10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86.7%。 结论 单纯行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置换的低危患者,有可能采用仅在术后前3年口服华法林作短期抗凝治疗,3年后停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临床资料患者,男,44岁。以发现心脏杂音2个月余入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反流、狭窄,二尖瓣反流,窦性心律,心功能Ⅱ级"。查体:体温37.0℃,心率82次/分,血压112/58 mm Hg。胸骨左缘第2、第3肋间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及舒张期叹息样杂音,心尖区闻及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胸部X线片示:左心增大,心胸比率大于0.5,余未见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中期疗效和心功能恢复情况,探讨小口径瓣膜的使用范围。方法1990年7月至2003年6月共对62例患者施行19号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19mm瓣膜组),同时选择62例同期置换21号以上机械瓣膜患者做对照(21mm瓣膜组);术后随访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指标,采用Kaplan—Meier分析生存曲线计算两组患者的生存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9mm瓣膜组中有38例主动脉瓣区仍存在Ⅱ级以上杂音,心电图检查18例有ST段改变,术后11例仍存在胸闷、胸痛症状,术后心功能Ⅱ级33例,Ⅲ级29例;21mm瓣膜组术后心电图检查6例有ST段改变,术后3例有胸闷症状,偶尔有胸痛不适6例,术后心功能Ⅱ级48例,Ⅲ级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患者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主动脉跨瓣压差等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5年与术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9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4.2%;21mm瓣膜组术后1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79.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0.110)。结论小口径主动脉瓣置换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和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56岁。因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3.5年,反复发生心累、气促5个月余入院。患者3.5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膜病变而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所使用瓣膜为St.Jude机械瓣,二尖瓣机械瓣25 m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全胸腔镜微创主动脉瓣置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及双瓣置换(double valve replacement,DVR)的早期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2021年1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全胸腔镜下行AVR和DV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AVR组和DVR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纳入患者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50.0±11.2)岁。退行性病变8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8例,二叶式主动脉瓣6例。AVR组16例,DVR组6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中出现瓣周漏2例。体外循环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分别为(187.0±39.9)min和117.0(99.0,158.0)min,术后机械通气和ICU停留时间分别为9.5(4.8,18.3)h和41.0(34.0,64.0)h,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214.0±124.6)mL,术后住院时间5.5(4.0,8.3)d。DVR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比AVR组长,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比AVR组多,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的外科治疗经验。 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6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升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45~63(56.5±3.2) 岁。主动脉瓣置换术后44~82 (59.5±24.3) 个月,均为单纯人工机械主动脉瓣置换术后。5例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行David手术。 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140~270 (185.2±90.1)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0~220 (121.9±78.6) min。6例患者均康复出院。术后将血压控制于120/90 mm Hg以下,应用华法林,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5~2.5。术后均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25 mg ,每天2次。出院前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UCG)示:升主动脉内经28~30 mm。术后对6例患者随访3~12个月,门诊复查UCG示:人工血管内径较出院时无明显改变。 结论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UCG,对主动脉内经呈进行性增宽或主动脉瘤形成患者应及早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因"活动后胸闷、气促5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9年前行肾移植手术。查体:体温36.6℃,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05/60 mm Hg。心界向左下方增大,心尖部可见抬举样搏动。胸骨右缘第2肋间闻及3/6级舒张中晚期叹息样杂音,周围血管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心尖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022年10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行经心尖TAVR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其中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作为A组,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作为B组,分析术后早期心功能改善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56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龄(73.34±5.10)岁。A组31例,B组2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肾功能不全、心功能分级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中转外科开胸手术、植入瓣中瓣、瓣周漏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0 d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合并中度及以上二尖瓣反流、中度及以上三尖瓣反流均有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介入瓣膜(J-Va...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在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中的应用不断增加。新一代介入瓣膜器械的应用,增强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报道了1例72岁主动脉重度反流合并中度狭窄的男性患者,经评估为外科中高风险,应用Ken-Valve瓣膜经心尖途径TAVR。手术导管操作时间8 min,术中失血量50 mL,术后手术室即刻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第4 d复查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叶活动良好,无瓣口及瓣周漏,术后第5 d出院。经心尖入路Ken-Valve瓣膜治疗主动脉瓣疾病,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10.
11.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af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AVR) is often complicated by bleeding around the aortic root, which increases the risk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making it a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procedure. We describe a new technique of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designed to minimize bleeding around the aortic root. This surgical technique focuses on safe dissection and exposure of the aortic root to avoid inadvertent entry into the right atrium or right ventricle; on modifying the proximal anastomosis of the graft to the aortic annulus; and on performing a coronary artery reimplantation that achieves complete hemostasis at the suture lines. We performed aortic root replacement after AVR in four patients over a 4-year period, without encountering any bleeding around the aortic root.  相似文献   

12.
应用自体心包瓣置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无支架自体心包瓣置换主动脉瓣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11例单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自体心包瓣置换主动脉瓣手术,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11例均存活,顺利出院,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4.2±5.6个月。1例因中等量反流而行二次手术,其余10例心包瓣膜功能良好。 结论 该手术是一种治疗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较为理想的方法,术后患者无需长期抗凝,手术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右心室功能中期变化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心室长轴M型超声心动图数字定量分析方法,对50例无支架生物瓣替换患者的术前、术后1月、6月、12月、24月的心室长轴功能进行了随访。结果术后早期,左心室长轴功能即得到改善,LXPSR和LXPLR分别增加了33.1%和42.8%(P<0.01,P<0.01);术后6月改善明显且在其后的随访期间保持稳定。与之相比,术后1月,右心室LXPSR和LXPLR仅为术前的82.1%和70.5%,尽管术后6月开始恢复,但术后2年,亦未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主动脉瓣替换术后右心室功能的滞后性恢复与术后右心室顺应性改变有关,右心室舒张功能的异常是影响右心室该期心内膜下血液供应的重要原因。逆行灌注心肌保护对右心室功能的保护不佳亦为术后右心室功能恢复缓慢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主动脉瓣替换(AVR)术后左心功能的近期及其远期效果。方法:对1978年12月至1996年12月期间连续129例单纯行AVR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术前B超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分别为(64.5±9.3)mm、(44.7±9.9)mm,术后14天至3个月分别为(51.9±7.2)mm、(31.5±4.5)mm(P<0.01);术后1~2年分别为(47.6±6.1)mm、(29.5±5.4)mm(P<0.01)。手术死亡率3.9%。术后随访6个月至16年,平均4.4年,累计随访501病人·年。晚期死亡6例(1.2%病人·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3%、77.3%。血栓栓塞及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率分别为0.8%病人·年、1.0%病人·年。结论:AVR术后95%病人的心功能恢复至I或I级,长期效果满意。故主动脉瓣病变、LVEDD扩大并出现症状的病人,应行主动脉瓣替换术。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术前无或伴有轻度主动脉瓣反流(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AR)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后的远期结果,探讨二尖瓣置换术时是否需要同期处理所伴有的轻度AR. 方法 将1999年3月至2004年4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术前无或伴轻度AR)并随访5年或5年以上的88例患者纳入研究,按其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是否无或伴有轻度AR将患者分为两组,AR组:伴有轻度AR,35例,男7例,女28例;年龄49.26±11.87岁;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4例,Ⅲ级26例,Ⅳ级5例.无AR组:无AR,53例,男7例,女46例;年龄48.59±10.22岁;术前NYHA:Ⅱ级7例,Ⅲ级39例,Ⅳ级7例.术后定期随访,术后5年完成超声心动图复查.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5~9年(6.39±1.26年),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NYHA 、心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4,0.841,0.960,0.732).AR组患者术后NYHA构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缩短分数(LVFS)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及增加(P<0.05);无AR组患者术后NYHA构成及LVEF亦较术前明显改善及增加(P<0.05),而术前、术后的LV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左室径(LV)、主动脉内径(AO)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组术前、术后发生AR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AR组患者术前、术后发生AR的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后5~9年术前伴有轻度AR的二尖瓣置换术患者术前、术后AR构成变化不明显,对二尖瓣置换术患者不需要同期预防性处理所伴有的轻度AR.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非原位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收治5例主动脉瓣环严重毁损患者,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46.3(38~53)岁。AVR术后并发严重瓣周漏再次手术4例(白塞氏病2例、大动脉炎2例),严重主动脉瓣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术中发现主动脉瓣环严重毁损,无法施行常规AVR,改行非原位AVR,即将人工主动脉瓣环固定的位置提高到毁损的主动脉瓣环以上,固定人工瓣环的缝线从主动脉腔外进针、腔内出针。必要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 5例手术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无出血再次手术或其它并发症。术后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生存良好,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分别于术后6个月(4例)、1年(2例)和3年(1例)行主动脉心脏三维CT成像(CTA)检查,均未见有主动脉根部瘤或假性动脉瘤形成,显示左心室流出道延长,左、右冠状动脉形态良好。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有瓣周漏。结论对主动脉瓣环毁损严重的患者采用非原位AVR,人工瓣膜固定可靠,可以防止术后并发瓣周漏或根部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评价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主动脉瓣替换术后2年左室功能的变化。将80例同期施行主动脉瓣替换病人分为2组,50例(年龄69.3±9.3岁)应用TorontoSPVTM瓣;30例(年龄71.6±7.7岁)作为对照组接受支架人工瓣膜替换。术前、术后1、6、12及24个月间记录M型及Doppler超声心动图,采用计算机图像数字分析,定量测定左室功能的变化。随访期间,Toronto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为0.8±0.6kPa(6.0±4.5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2.3±0.9kPa(17.3±6.8mmHg);术后1个月,左室心肌质量下降25%,左室+Vcf及-Vcf明显增加(2.0±0.8/1.4±0.3s-1,P<0.01;2.8±1.2/1.8±0.7s-1,P<0.01)。术后6个月,左室功能进一步改善,心室肥厚的消退更趋完全,该变化在其后的随访期间保持稳定。结论:与支架瓣膜相比,无支架异种生物瓣膜具有较大瓣口开放面积及低跨瓣压差,这促进了术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及病理性肥厚的逆转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主动脉瓣置换术在治疗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二尖瓣狭窄患者。共纳入29例患者,男22例、女7例,年龄14~76(56.3±12.9)岁。将患者手术前后临床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评价手术效果,并根据患者LVEF恢复情况,分析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心脏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其余28例患者术后主动脉瓣跨瓣压差由(97.6±25.1)mmHg降至(25.0±9.7)mmHg,LVEF由41%±6%增加至56%±11%,左心室舒张/收缩期末直径/容积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01)。结论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是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左心室收缩功能受损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左心室超声指标显著改善。术前左心室扩大程度较低可能更利于术后LVEF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