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螺旋式胸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式胸腔引流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总结2002年12月~2005年3月开胸术后使用螺旋式胸腔引流管的经验。结果应用螺旋式胸腔引流管的患者无一例因管腔堵塞、扭曲而造成引流不畅。结论应用螺旋式胸腔引流管解决了常规引流管引流不彻底、易堵塞等问题,避免了重新置管,减少了胸腔感染的机会,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胸腔闭式引流术后固定胸腔引流管的有效措施.方法 自行研制胸腔引流管固定器,应用于28例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观察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对固定效果满意度,有无引流管滑脱、扭曲及皮下气肿发生.结果 28例患者无1例发生胸腔引流管滑脱、扭曲及皮下气肿,疼痛可耐受,患者对固定效果满意.结论 此固定器可用于胸腔闭式引流术后胸腔引流管固定,能有效解决胸腔引流管滑脱和术后疼痛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叶切除术后早期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以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2012年3至9月70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1例于胸腔引流量≤3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早期组),29例于胸腔引流量≤100 ml/24 h时拔除引流管(常规组).记录两组术后24、48 h胸腔引流液的量和性状,检测术后24 h及拔管即刻的胸腔积液常规、生化指标;记录术后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评估术后及早期拔管后胸腔并发症的发生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24 h胸腔积液常规和生化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70例患者术后24、48 h胸腔引流量中位数为300 ml(200~ 400 ml,第一、三四分位数,下同)、250 ml(200 ~300 ml)(Z=-2.059,P=0.039).早期组术后24、48 h平均胸腔引流量为(296±153) ml、(285±103) ml,与常规组(332±149) ml、(252±109)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5.0 d(4.5~6.0d),短于常规组的6.0 d(6.0~8.0 d)(Z=-3.882,P=0.000).早期组拔管时间中位数为术后44 h(44 ~68 h),短于常规组的67 h(65 ~90 h)(Z=-2.914,P=0.004).两组术后及拔管后并发症发生率、胸腔积液复发率、再次置管率及胸腔穿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术后拔除胸腔引流管的指征设定为引流量≤300 ml/24 h是可行并且安全有效的,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肺癌肺叶切除术后单、双胸腔引流管的临床效果及单胸腔引流管在快速康复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09年3~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93例肺癌患者,将其分为单胸腔引流管组[46例,男39例、女7例,年龄(58.4±9.5)岁和双胸腔引流管组(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58.2±9.0)岁]。观察两组的引流量、引流管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拔管后积气与积液。结果双胸腔引流管组中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ideo-assistedthoracicsurgery,VATS)患者数显著高于单胸腔引流管组,而开胸手术数显著少于单胸腔引流管组(P〈0.05)。双胸腔引流管组引流量显著多于单胸腔引流管组[(824.4±612.5)mlVS.(510.7±406.7)ml,P〈0.05]。单胸腔引流管组与双胸腔引流管组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皮下气肿、胸腔积气、积液和再次置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肺叶切除术单胸腔引流管引流效果优于或与双胸腔引流管效果相当,且带管时间有缩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112例纵隔肿瘤患者行电视纵隔镜检查术,结果术后确诊108例,确诊率96.43%。提出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术后严密监测生命指征,加强胸腔引流管的护理和术后观察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胸腔内大出血是胸外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后果严重。本院从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行开胸手术32例,术后并发胸腔内出血再次手术止血2例。无1例死亡。就32例开胸手术病人进行胸腔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SP)患者的外科诊治经验,探讨治疗策略,以尽可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57例患者中45例行胸腔镜手术,12例行开胸手术。结果住院死亡2例(3.5%),均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术后发生并发症25例(43.9%),主要并发症为肺创面漏气、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术后胸腔引流管漏气10例。术后留置胸腔引流管1~21天(平均4.1天)。随访55例,随访时间3~18个月,无气胸复发。结论老年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由于术前基础病症多、肺组织质地和弹性差以及愈合能力差,导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有手术条件者尽早选择手术治疗、术中联合采取防止肺创面漏气以及促进胸膜腔粘连的措施是患者术后顺利康复的重要条件。同时应强化呼吸道祛痰、营养支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肺复张,尽早拔除胸腔引流管,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8.
普胸外科术后出血和凝固性血胸是需要再手术的主要原因,积极处理胸腔内出血时更应做好多方面评估,以增加对手术的掌控度。本文就胸腔术后出血量化评估、出血部位和原因、止血方法、输血指征、胸腔引流管选择、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快速康复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促进肺上叶切除术后残腔的迅速闭合。方法 随机对52例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上引汉管分别置于第1肋间和第2肋间者进行连续性胸部X线透视,观察残腔闭合情况。结果 胸腔上引流管置于第1肋间的患者残腔闭合明显比置于第2肋间者迅速,残腔的迅速闭合明显减少了胸腔引流总量,缩短了带管时间,减少胸腔穿刺、调整胸腔引流管及再次置管的次数。结论 肺上叶切除术后胸腔上引流管置于第1肋间优于置于第2肋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更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的胸腔引流方法。方法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对200例食管癌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按手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的数量不同分为两组,双胸腔引流管组(双引流管组):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80例,女20例;年龄61.8±11.4岁),术后行双胸腔引流管引流;单胸腔引流管组(单引流管组):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男76例,女24例;年龄57.5±9.3岁)作为对照,术后均行单胸腔引流管引流。术后观察两组患者胸腔引流时间、胸腔引流总量、气胸或肺不张发生情况、术后拔管后胸腔穿刺或再次胸腔引流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单引流管组(50.8±7.3hvs.75.6±9.4h,P〈0.05),术后气胸或肺不张发生率明显低于单引流管组(2%vs.12%,P〈0.05)。双引流管组患者术后拔管后仅有2例因术侧胸腔内有残余积液需行胸腔穿刺,无须行再次胸腔引流;单引流管组拔管后有10例因胸腔内有积液或气胸需行胸腔穿刺,有6例需行再次胸腔引流,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手术后放置双胸腔引流管引流更有利于肺充分复张,缩短胸腔引流时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经闭式引流管注入布比卡因用于开胸术后止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闭式引流管注入布比卡因用于开胸术后止痛陈龙奇,徐春明,平育敏,姬曙光近年来,已有不少胸腔内注入局麻药用于术后镇痛的报道,但多通过向胸腔内置入硬膜外导管并经导管注药。自1992年10月至1993年2月,我们对于开胸手术的病人,试用经胸腔闭式引流管注入...  相似文献   

12.
胸腔镜胸膜固定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气胸和恶性胸积液的效果。方法 对1997年9月至2003年9月间采用胸腔镜胸膜固定术治疗气胸和恶性胸积液患者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肺大泡合并自发性气胸21例,恶性胸腔积液9例。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无手术死亡。21例肺大泡患者经胸腔镜切除肺大泡并胸膜固定手术,术后平均住院时间7.4天,引流管放置时间2.8天,胸腔引流量180ml,无气胸复发。9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2天,引流管放置时间4.4天,平均胸腔引流量420ml,随访3~16个月未见胸积液复发。结论 使用胸腔镜施行胸膜固定术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的优点,可以有效地防止气胸和胸积液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应用腹腔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的临床效果,为腹腔引流管在胸腔闭式引流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52例需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的气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应用标准30号胸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实验组32例应用艾贝尔 F12号腹腔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观察其引流效果,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带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其切口愈合时间短,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腹腔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气胸操作简单、损伤小、术后切口愈合快,能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而且便于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微创中心收治的83例食管癌患者,根据术中采用引流管的不同,分为负压引流管组(n=40)和28F号常规引流管组(n=4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气、积液、皮下气肿、胸引液总量、引流管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引流管拆线时间、切口愈合率、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切口VAS疼痛评分等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术后胸腔积液、胸腔积气、皮下气肿发生率,以及切口愈合不良率、平均住院时间、引流管持续时间及引流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引流管组比较,负压引流管组患者的术后胸腔引流量明显减少,瘢痕反应率明显降低,拆线时间明显缩短,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后应用单一负压引流管安全、有效,与常规28F胸引流管临床效果相当,且有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胸腔引流位置对胸外科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将80例接受普胸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5例应用单根膈肌上胸腔引流管置管,B组35例应用单根肋膈角至胸顶胸腔引流管置管,C组20例采用双根膈肌上及胸顶胸腔引流管分别置管,比较3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疼痛评分比较:A组、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胸腔积液发生率: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胸腔积液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拔管时间、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意术中引流管置管位置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管径胸腔引流管在肺叶切除术后的引流效果及对疼痛的影响等。 方法以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90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术后安置不同内径的胸部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比较术后患者带管时间、引流管故障、胸腔积液再穿刺、止痛药物的应用、疼痛评分(NRS)等情况。比较带管时间、NRS评分采用t检验,比较引流管故障、胸腔积液再穿刺、止痛药物应用次数采用χ2检验。 结果粗、细管径组的组间带管时间、引流管故障、胸腔积液再穿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管径组在术后止痛药物的应用、NRS评分明显低于粗管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细管径引流管因其患者舒适度、依从性好等优点,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在胸外科常规留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其目的是排除胸腔内的积液、积气,恢复胸腔内负压,使肺复张,同时预防和治疗胸腔内感染。胸腔引流管的留置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皮下气肿、疼痛、行动不便、胸腔内感染等,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而且随着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的延长更加剧上述不适与危险。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引流管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旨在减少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康复,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例1 男,33岁.胸闷、呼吸困难1个月余入院.1个月前曾在外院诊断为右侧自发性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带管30天后,用力咳嗽时胸腔引流管内仍有少量气泡溢出,将胸腔引流管拔除.拔管后第2天胸部X线检查示胸腔内仍有少量气体.因上述症状逐渐加重转入我院.查体:神志清楚,轻度紫绀,胸廓对称,双侧胸上部呼吸音减弱.胸部X线示:双侧胸腔积气.血气分析:pH7.44,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34mmHg(1kPa=7.5mmHg),动脉血氧分压(PaO2)68.5mmHg.入院诊断:双侧自发性气胸.行胸骨正中开胸胸腔清理、胸膜固定术.术中见双肺布满大小不等的气囊腔,囊壁菲薄.肉眼几乎见不到正常肺组织.结扎破裂的气囊腔,在肺边缘处切取少量肺组织送病理检查.胸腔内均匀撒布滑石粉,常规置上、下两根胸腔引流管.术后胸腔引流管无漏气,于术后6天拔除胸腔引流管.病理诊断:肺淋巴管平滑肌瘤(pulmonary lymphangioleiomyomatosis, PLA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者接受胸腔镜微创手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9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20例行胸腔镜微创手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6.7(17~68)岁,分析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全组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二次手术;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不需有创性操作;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d,出院后1周复查胸部x线片均无异常。结论部分患者接受胸腔镜微创手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是安全可行的,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相似文献   

20.
对112例纵隔肿瘤患者行电视纵隔镜检查术,结果术后确诊108例,确诊率96.43%。提出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术后严密监测生命指征,加强胸腔引流管的护理和术后观察是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